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作者:沙马拉毅 发布时间:2010-10-27 原出处:天府新论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内容提要:通过对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倮倮的调查,与中国彝族在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彝族与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历史渊源,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等国倮倮族,是一个有着共同习俗、文化、信仰的同一族群群体。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彝族;比较研究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历史渊源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倮倮族是分布于中国西南与老挝、越南的跨界民族。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诺”、“纳”、“聂”为各地彝语方言“黑”之意,“苏”为人群、家族之意。因方言、支系、地区的不同,彝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中国四川、云南大小凉山、滇东北和黔西的彝族自称为诺苏泼,“泼”是“人”或“族”之意,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罗罗泼、濮拉泼等,滇东南、滇南和滇西一带部分彝族自称为改苏。此外,还有苏拉培、图拉拔、撒尼泼、阿细、阿哲、扑拉、拉乌苏、撒马等数十种自称。过去,彝族的他称很多,如罗罗、彝家、卜拉、撒梅、山苏、阿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并遵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统称为彝族。中国彝族有657.2173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西北部,其中约有405.41万人分布在云南,以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较为集中,在靠近边界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池也有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约有彝族0.71万人,聚居在隆林、睦边两县。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越南民族学界称之为黑倮倮和花倮倮的倮倮支系,他们(包括尼苏人)所操用的彝语属于彝语南部方言,与我国云南红河、元阳、金平等地的彝族尼苏支系尼苏人所使用的彝语相同。黑倮倮和花倮倮主要居住在北越河江省同文县和苗胜县的山区,以及高平省保乐县山区和平地,宣光省也有零星分布。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倮倮人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居住在越南的瑶、傣、壮等民族称之为“布姆阿”,苗族称他们为“麻”,这与国内的苗族自称Hmong相同。与他族交往时,倮倮支系的彝族自称为“曼彝”、“曼几”、或“门彝”等。自称稍有差异主要是由地方语言音变所致。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倮倮支系迁徙于中国。根据越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大越史记全书》(第六集)记载:“戍辰年(1508年)云南倮倮人流入兴化镇(即今老街省)水尾区域”。“苗旺和同文的倮倮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明王朝捕杀而从中国来越南的。”据越南学者研究,这些倮倮支系的第一次迁徙很可能与明正德年间云南红河弥勒十八寨(今虹溪)阿寺,阿务造反被镇压有关。也就是说,彝族倮倮支系在越南出现的最可靠时间大约在16世纪,这种迁徙一直延续到以后的各个世纪。但根据史料,多数倮倮支系迁入越南与明末清初的阿迷州(即今云南开远市)普沙事变有着直接的历史关系。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彝人一般被叫做倮倮族,人们也常称他们为“贺(汉)阿倮”,这是因为他们多数是当地汉族商人与倮倮女子联姻的后裔。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族约有2000人,分布在丰沙里省有两处聚居点,一在省府以北的盂华和孟阿林,一在距省府有两天路程的乌德以东。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彝族与哈尼、汉、傣等民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交错分布。分布地区有坝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几种类型,海拔差异较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越南和老挝倮倮人多数居住在山区和高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为充沛。与他们交错居住的民族有岱、苗、依、贺等族。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和老挝的倮倮族都是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倮倮族向越南迁徙始于明代。15世纪时,一个名叫卢吾的倮倮族首领在一次反抗当地统治者的暴动失败后,率领1万多倮倮人南迁到今越南同文县定居,开荒种地,建立村寨。17世纪,有一位名叫孔米(又叫官皇)的倮倮首领又率领数千人来到今越南苗旺县开荒定居。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倮倮族酋长率众迁到越南西北地区,并一度攻占了莱州省的大部分地区。除了这两次大规模的迁徙外,以后还有少数倮倮人从中国迁入越南或从越南返会中国。倮倮被当地其他民族公认为是最先开发本地区的居民,他们自己也为此而自豪:至今河宣省同文、苗旺一带的岱族、热依族、苗族在耕种收获之后或庄稼发生病虫害时,都要祭祀最早开垦荒地的功臣“倮倮鬼”,在越南倮倮族的诗歌、神话和祭文中,都提到越南最北端的同文县是他们迁入越南后最初居住的地方,保乐县的倮倮人就是在300多年前由同文县迁去的。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族主要是在1874年中国云南李文学领导的彝族农民起义被清军击溃之后,起义失败的群众被迫迁入丰沙里省北部。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语言文字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中国有6种方言。不同方言区各有差异,但其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同源词较多,都有一定数量的汉语助词。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倮倮族的语言也因地区和支系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基本能够通话。中国云南、贵州、广西有不少彝人均通晓汉语。接近广西百色地区平锰县的越南保乐县的倮倮支系有彝文经书,据说是从中国迁出时带去的,目前当地彝族无人能够认读。而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的麻栗寨、红坡寨等地的越南彝族尼苏人还保存着老彝文古籍《指路经》、《钱行书》、《驱鬼书》、《献牲书》《叙情书》等彝文书。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的倮倮族能讲汉、苗、哈尼等多种语言。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旧称“罗罗文”或“倮文”,通称老彝文。现存彝文包括异体字在内,有近一万个字形。1974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对于流行于四川的彝文字形进行了规范整理,制定出《彝文规范试行方案》。至今我国大部分彝族地区都还保留着一些用老彝文抄录的有关历史、文学、医学等方面的古籍和谱牒,彝族的“毕摩”(巫师)是彝文的掌握者和传授者。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经济与生产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地彝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住在城镇附近的,生产水平接近或相当于当地汉族,山区则比较落后。滇南彝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较多。滇东北、黔西北则水田少旱地多,在土地贫瘠的高寒山区,轮歇地占一年播种面积三分之一。所使用的农具基本上与当地汉族相同。在生产技术上,坝区、山区、高寒山区有很大差别。坝区普遍使用耕牛、犁、耙,使用肥料,中耕次数较多。山区与高寒山区耕作粗放,一般不施肥,中耕次数少。在山高坡陡的地区,只能种荞麦、马铃薯、豆类等杂粮,产量很低。越南倮倮族主要从事农业,稻子和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耕地有旱田、定耕山地和不定耕的石坡地、梯田等多种类型,以定耕山地为主。倮倮人的耕作技术水平在当地民族中是比较高的。他们用石垒成田埂,以防水土流失,并普遍采用间种、套种、轮种等传统的耕作办法。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畜牧业是彝族主要的副业,其他家庭副业还有养蜜蜂、打草鞋、挖药材等,农闲时进行渔猎活动。彝族有银器制作、毛纺织和木漆器制作等手工业,所制银器颇为精美,还用金、钢、木、玉、石、骨、贝、珊瑚等为料与银配合,制成各种首饰。过去主要采取定期集市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改革开放之后,农民逐渐从单一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展多种经营,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林牧副各业都得相应发展。越南倮倮人也以畜牧、狩猎和采集作为农业的补充。手工业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有编织和纺织。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族以经营旱地农业和商业为生,同时还兼营畜牧业。倮倮族中有不少人经营小本生意,用马匹驮运货物,流动售货,大都是出售烧酒和鸦片。有的还在家中开设赌场。倮倮族人善于饲养猪、马、牛,许多人还懂兽医知识。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服饰文化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服饰方面,各地、各支系的彝、倮倮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大小凉山一带,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云贵大部分地区穿中裤脚长裤,大凉山中部地区流行穿小裤脚长裤。头上蓄小绺长发,椎譬于头顶,裹以长达数丈的包头布,在右前方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以示英武,称为“卓贴”,汉称英雄结。彝族男子的发髻和英雄结被视为神圣,任何人不得触摸。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黄、红色大耳珠,下面缀以丝线。凉山妇女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边镶以多层色布,美观大方。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大都穿长裙,许多支系的妇女还在裤脚边绣或镶上精致的花边。中青年妇女多头顶绣花的瓦式方帕,用发辫缠压,方帕前端遮住前额。滇中、滇南未婚彝族女子喜欢戴鸡冠形花帽。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有悠久传统的织染工艺,妇女们自行种棉、纺纱、织布和染布,自给自足,一般不向其他民族购买。布料多为蓝靛色或黑靛色。染布的主要原料为马蓝(又叫蓝靛),正月撒播,七月收获时连同技秆叶子一并割捆带回,放在各种大小缸里浸泡,每一担子马蓝加泡一碗石灰粉液,浸泡9天~10天以后马蓝烂透了,就把滤好的液体倒进别的缸里就可以染布。染布时是一节一节地放入缸中染浸,染了晒干,又再染,直到染得满意时,晒干后再放进蒸锅里再蒸上一小时左右才算完工。有了这道工序,各种布料的蓝靛色就不易褪色。布料要染成红布时,取回山林里的红色草,捣烂挤出汁,把布或线放入红色草汁中浸泡晒干即成。染黄布时,取回一种似芦苇的草本植物菜草,熬出黄色汁液,布料放入浸泡,黄布就染成了。越南彝族的服装比其他民族的艳丽,色彩搭配明显。河江省苗旺课倮倮支系女子,服饰花纹以几何图形为主,头巾、上衣、裙子、裤子、裤罩绣有用红、绿、黄、百色绒为主的对称型花纹,以三角形拼布组合成美丽的图案。衣服上垂吊六朵红花,袖子左右各拼十个三角形为一组的三组图案,共为六组。衣服上配每组为九个三角形的十四组图,构成二十八个阴阳图,形成与二十八宿对应数。裤子上左右各配每组为九个三角形的九组图为阴图,又以空白截对的九个阴阳图案,与古代彝历每月36日的数相符。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彝族扑拉人编制的衣拍餐具等品种繁多、花色齐全、色彩鲜艳,远近闻名。他们靠手工业劳作以弥补经济收入的不足,如编织藤器、制造木器、锻铸打铁等。编织的官箕、竹竿、背兜、木器马鞍、箱子、桌椅、水桶,铸造的犁头、锄、镰、刀等,均在市场上出售,产品质量深受其他民族的欢迎。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族服饰与过去云南汉族的服饰很相似,男子穿蓝、黑或灰色的衣服,留长发结辫于顶。女子穿侧开襟长衫和窄腿长裤用布缠头。有许多妇女自幼裹小脚。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民居与社会生活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倮倮族住房形式因地而异。中国彝族村寨多座落在山坡,一般由20户~30户组成,也有几户或独家居住的。村寨间距离为两三公里以上。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上架木质栋梁,屋顶用茅草或瓦覆盖,凉山地区也有木板覆盖的。房屋一般分为三间,正中一间是厨房兼客房,屋内有三块石头支成的火塘,俗称“锅庄”。客人来家,饮食居住都在火塘旁边。门开于正屋。正屋左侧的一间为里屋,与正屋隔开,是主人内室,禁止外人入内。右侧的一间是外屋,放置各种农具、磨、水缸,也有隔开用于关养牲畜的。滇南彝区有一种类似哈尼族住房的“土掌房”,屋顶筑成平台用泥木盖顶,既是屋顶又是晒台。在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还有“干栏”式的住宅。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的彝族村寨的居民成分大都是单一的。一般不与其他民族杂处。倮倮族的小村寨一般在半山腰上,各村寨的房屋形成密集型或圆型布局,背山面谷。越南倮倮族的民居住宅有三类:高脚屋、平房、半高脚屋和半平房。高谅省保乐县和河宣省新街县地区的高脚屋与岱族人的相同,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半高脚屋半平房。即前半部分是高脚屋,后半部分是平房。住房一般一正房两耳房,柱子直接埋在泥地。河宣省同文、苗旺地区的倮族平房与当地苗族的完全一样。住房的结构形式虽有不同的三种,但屋内的布局各地区都完全相同。越南彝族的传统主宅是封闭型的,窗子少,居室、谷仓、养畜禽、厨房等都在围成圈的小院内。房屋布局一般为三室两厢,祖魂置设在中厅后壁上,右厅是主人的卧室,前面是火塘,是主灶,左厅是子女及其他成员的卧室,前面是炉灶,视为辅灶,以及堆杂物。畜禽关在屋檐下或者山墙内侧。倮倮支系还在房屋左厅设有非正常死亡者的灵位,除屋主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触摸这个灵位。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倮倮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兼以畜牧、狩猎、采集以及一些副业如编织,织布等。根据地理条件,倮倮族的耕作区可分为两大地区:石山高原(河宣省同文县、苗旺县)和土山高原(高谅省保乐县)。石山高原区的耕地可分为三类:旱田、定耕山地、石洞点种。自古以来,越南倮倮族在上述三种耕地上种稻谷和玉米。靠雨水浇灌的旱田种一季稻子,定耕。山地和石洞点种则种玉米。间种、套种、轮种,并用石块垒田埂以防水土流失已成为他们传统的耕作方法。在高谅省保乐县,倮倮人居住的地区可以看到梯田和定耕地,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耕种田地。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稻以糯稻和釉稻为主,一般在2月~3月撒秧,4月~5月插秧,10月~11月收割。旱地作物以麦子、小米、红米、芋头、地瓜、冬瓜、豆类、辣椒和蔬菜为主。在生活中比较重视饲养畜禽,比如牛马猪鸡鸭等。马用作运输,牛为犁耕,每个家庭户以牛马数来衡量财产的多寡。但是,由于气候恶劣,医疗卫生不发达,瘟疫较多,畜牧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形不成商品交换规模。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尼苏人的耕作技术水平在当地民族中是较高的。他们用石块垒成田埂,山坡开成梯田。一块地里多种套种、轮种。稻谷和玉米是他们的主食,青菜、薯、豆等类为副食品;狩猎、采集、编竹品、纺织、养禽及经济林木为家庭副业。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大部分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有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玉米、荞麦、小麦磨粉后做粑粑,用火烤食,燕麦做炒面,土豆煮食或烤食,大米做米饭。用各种豆类磨浆,做连渣菜汤、豆花和豆腐。吃牛、猪、羊、鸡肉时,通常是切成大块煮食,汉称“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地区的彝族禁食狗肉,不吃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普遍嗜酸、辣和酒。善于酿酒,在各种场合均有以酒待客的习俗。有些地区至今仍使用木质器皿。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人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为平房,低矮而不通风。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夫一妻制是彝、倮倮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婚姻习俗因地、因支系而异。中国滇南、滇东北彝族的婚姻习俗基本与汉族相同,过去要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测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礼,用花轿迎新娘等。凉山彝族的婚姻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和寡妇转房制,严禁姨表兄妹相婚,违者要处死。有的地方还保留着男女双方事先约定好的“抢婚”,由男家派人前来抢人,被抢的姑娘大声呼救,女方亲属也假装出来追赶,新娘被抢走成亲。也有女家在男方迎亲人进门时,用冷水、棍棒、锅烟灰等突袭来者,打闹一场之后,再待以酒肉,让迎亲人将新娘带走的风俗。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后若夫妻不合,可以离婚,手续较为简单。若系女方提出离婚,女家应将聘礼加倍送还男家,并向男家赔礼,而后女方即可另嫁。若男方提出离婚,女方可没收其彩礼,并责令男方赔礼。有女子婚后几年不落夫家的习俗。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倮倮族也盛行姑舅表优先婚,但按惯例舅舅家只能嫁一个女儿给外甥,不然会被他人耻笑。虽然也有允许叔娶寡嫂的转房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倮倮族实行从夫居,没有不落夫家习俗。倮倮族严厉处置非婚男女关系,夫妇离异的现象极少,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相当稳定。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族多实行包办婚姻,男女从小就由父母订亲,结婚后女子即住夫家,服侍公婆。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倮倮族家庭是父权制的小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在中国彝族中,妇女在家庭事务上有重要的支配权。未婚少女一般在家内有管家的权力,父母兄弟都听她调遣。遗产在诸子间分配,绝嗣者遗产一般归近亲所有。长子、次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幼子留在父母身边,可分得较多财产。女儿无父母财产的继承权,但出嫁时可以得到一份陪嫁。彝族十分尊重舅权,甥舅关系密切。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倮倮人家庭的父权性质较为明显。男性家长总揽家中大权,决定家庭的生产、财政开支,造新房、娶媳妇、嫁女儿等大事,并代表家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儿子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女儿只能在出嫁时得到一些嫁妆。在倮倮人的母系亲属中,舅舅的地位最为重要。舅舅来作客,要盛情款待,家中有美味佳肴,要请舅舅来共享;女儿出嫁,由舅舅出面索要彩礼,妻子亡故,也要让舅舅见最后一面方可入殓等。与中国彝族尊重舅权的习俗相同。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彝族盛行父子连名制,用这种方法计算父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几十代。在凉山彝族地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还存在着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家族制度,即“家支”。在家支中,包括同一祖先繁衍十代以后的子孙,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若干大支和小支,小支之下,是为数众多的小家庭。家支成员有相互援助和保护的义务,内部事务由家支头人和家支议事会处理,每个家支都有自己固定的地域。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倮倮族也保存着家族组织,但规模较彝族的家支小。已没有父子连名制的习俗,家族是由同一姓氏、同一父系祖先的三五代子孙组成。同一家族的各户通常住在一个村寨中,祭供共同的祖先,共用一套铜鼓。每个家族都有一位族长,通常由年事最高的长辈担任,负责维护家族的权益和风俗习惯,主持家族内各家的婚丧嫁娶,调解家族内部或与外家族间的矛盾和纠纷,族长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地位。家族成员有互助的义务,相互间关系十分密切。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历史上实行火葬,但自明清以来,多数地区逐渐改为木棺土葬,其葬法与汉族大致相同,只有凉山地区仍行火葬。越南和老挝的倮倮族均行木棺土葬。越南倮倮族在死者出殡前要跳几天的送葬舞,由死者的女婿戴着骷髅面具领舞,以送亡灵返回故土。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宗教祭祀与节日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普遍和隆重,一般在夏历6月24日前后举行。届时人们以松木为火把,入夜以后手持火把在田间宅边绕行,并在山间田野弹琴、吹口弦,痛饮美酒,尽情歌舞,往往通宵达旦。有些地区还要举行赛马,斗牛、打秋千、摔跤、射箭等活动。由于受汉族影响,许多地区的彝族也过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凉山彝族还过“彝族年”。彝族年没有固定日期,秋后由“毕摩”择吉日举行,一般在夏历11月至12月。年节期间全家欢聚,宰猪或牛羊祭祖。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同文县一带的倮倮族过去多在七月间过年,又称七月节,届时举行祭祖仪式。保乐县一带的倮倮人则在三月间过节。但现在大多数地区已改变了这一习俗,与当地其他民族一样只过春节了。老挝倮倮族也以春节为主要节日。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主要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凉山彝族崇信鬼神,也普遍祭祀祖先,盛行占卜。宗教活动由“毕摩”和“苏尼”主持。“毕摩”都由男子充任,熟知彝文,通晓经典,为人占卜、合婚、治病、祛灾、开路、祭祖等,在社会上颇受尊敬。“苏尼”则男女皆有,不懂经典,专事跳神作法,为人驱鬼。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地区,还有许多与原始宗教有关的禁忌,如雷鸣不能下地生产,兔日不能种荞麦,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劳动和动土等。在中国云南、广西和贵州彝族地区,受周邻民族的影响,把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道教、佛教的影响结合在一起。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天主教和基督教于19世纪末先后传入了一些彝族地区,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倮倮人认为万物有灵,在各种神灵中,以主宰宇宙、创造人类的天神和主宰大地、庇护人类的土地神为最重要。过去,每个倮倮村寨附近都有一片禁止砍伐、火烧的树林,他们认为这是土地神的寄寓之处,不能触犯。每年都要祭土地神,祈保庄稼丰收和免遭虫、鼠祸害。耕种结束后,各家各户要再祭一次土地神。保乐地区的倮倮人还有每年年初举行冲稻、冲地仪式的习俗,唤醒地魂、稻魂。有人生病时,要请巫师来家中占卜,并祭供祖先和凶死者的灵魂。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倮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家家户户都设有祭祀祖先的供桌,每逢春节和七月节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婚丧嫁娶或遇天灾人祸时也要祭祀供奉。主要的祭祖活动在族长家中举行,供桌设在正屋对门的墙边,桌上供香,墙上竹鞘中插一些木制的人像,象征被祭供的祖先,从左到右,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排列,祭祀时全家族的人都要参加。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村寨子的上方都有一片祖神林。与苗族、傣族不同的是,房屋面对的山谷,大树环抱村寨,附近森林紧密。倮倮族人禁止砍伐村寨附近的这些树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神灵寄居在树上,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树荫和水源。并定期进行公祭。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挝倮倮族信奉鬼神,每年春节都要杀猪敬鬼,遇疾病时也要拜神祭鬼。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文学艺术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彝族地区流传着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老彝文手抄本,已发现有上千种之多。其中有著名的《西南彝志》、《勒俄特依》等。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有史诗、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彝族曾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历法,并以彝文记述。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歌曲、音乐有多种曲调,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山歌分男女两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和“克些觉黑”等。舞蹈流行“跳月”、“跳歌”、“锅庄舞”等,大都是集体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是越南、老挝倮倮人素负盛名的传统乐器,至今许多地区的倮倮人还保存着成套的铜鼓。每套有大小两件,小的是雄鼓,大的是雌鼓。铜鼓一般由族长保管,平时埋在地里,遇年节或族内有人亡故时,才挖出来以备伴舞。使用时必须雌雄两鼓配合成套,鼓面相对而挂,击鼓者站于两鼓之间,手执鼓槌中段,用两端各击一鼓,人们踏着铜鼓的节拍翩翩起舞。越南倮倮族流传一些民间故事,写有古彝文的手抄本也被他们视为珍品。传统的歌谣、舞蹈和刺绣工艺等依然有部分保存下来。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的倮倮族在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服饰文化、民居与社会生活、经济与生产、文学艺术等方面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与比较,并分析了如下基本事实: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的倮倮族属同源,在700多年前曾是共同祖先的族群群体。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越南、老挝的倮倮族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仍保持着中国彝族的传统形式,如越南倮倮(尼苏人)还收藏保存着彝文古籍《指路经》、《驱鬼书》、《献牲书》等。而这类古彝书籍在中国彝族社会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越南、老挝的倮倮族与中国彝族在婚姻上的最大相似之处,就是盛行姑舅表优先通婚和寡妇转房制。其婚丧嫁娶习俗也还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的倮倮族都共同认为万物有灵,都共同崇拜祖先、信奉鬼神。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南、老挝的倮倮族经过学术界考证是从中国(主要是云南)迁涉去的。在漫长的700年历程中,虽然他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所属国家和居民的影响,但也受到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玛拉毅,男,彝族,凉山人。沙马拉毅出生在雷波、长在甘洛。使他蜚声海外的是他研究设计的计算机彝文信息编码方案,被世界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填补了我国彝文信息处理的空白。1999年,该方案以其完整性、科学性和严密性顺利通过国际信息标准认定,被收入《世界文学国际标准集》,这标志着"沙氏输入法"的彝文信息编码成为国际唯一认可的标准。沙马拉毅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信息处理结合起来,让民族文字插上了现代翅膀,走向世界。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1982年,西南民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沙马拉毅就开始了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当时中文信息几乎一片空白,由于缺乏辅助软件,沙马拉毅硬是用火柴棍拼算一个个字符点阵和笔头演算的办法进行字库研制,演算过的手稿以麻袋计算。就这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沙马拉毅于1984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彝文输入法,并通过省级认定,使彝文成为我国第一种进入计算机的少数民族文字。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拉毅不仅在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在语言文字的研究、翻译、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汉彝翻译技巧探微》一书填补了汉彝翻译史上无翻译理论专著的空白。1992年,沙马拉毅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今年6月当选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第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mk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