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浅探宣威彝族从隋唐至今的发展变迁史

作者:赵东琳 发布时间:2008-12-25 原出处:黑龙江史志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摘 要]:彝族先民在历史上曾是宣威地区的主要居民。本文主要对该地区彝族从隋唐起, 经历宋、元、明、清至今的发展变迁过程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宣威 彝族 发展变迁史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威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在历史上彝族先民曾是该地区的主要居民。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对宣威彝族的发展变迁史做专门的归纳研究。因此,笔者将对彝族在宣威地区从隋唐时期到现在的发展变迁过程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威所处的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彝族先民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彝族的先民被称为“乌蛮”,源于两汉时期西南夷中的昆明、叟等部[1], 魏晋时已经作为一个主要族群活跃于云贵高原。唐朝时, 南诏立国, 王室即为“乌蛮”族属。“乌蛮”为其境内主体民族之一,部落众多, 分布极广, 主要有七大部落: 阿芋路、阿猛、夔山、卢鹿蛮、磨弥敛、暴蛮、忽邓。各部互不统属, 以畜牧业为主。其中的磨弥敛就在近曲靖、沾益、宣威一带[2](P.243)。除忽邓外,其余六个部落并为“东爨乌蛮”所属, 主要集中在滇东地区。“东爨, 乌蛮也。……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 南至步头, 谓之东爨, 风俗名爨也。”[3]由此可见, 当时活动在曲靖宣威一带的“乌蛮”磨弥敛部是属于“东爨乌蛮”的。南沼后期至大理( 基本与中原宋王朝同始终) ,“乌蛮”各部先后分化混融, 演变成“黎州徼外诸蛮”和“滇东三十七部”。而“滇东三十七部”就来自于阿芋路、阿猛、夔山、卢鹿蛮、磨弥敛、暴蛮等部落的演变。[2](P.244)其中的“磨弥部”由磨弥敛演变而来, 活动在今宣威、沾益一带[4](P.95), 属于“滇东三十七部”中弥勒部的分部。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朝时, 彝族先民主要被称为“罗罗”。蒙古宪宗三年(公元 1253 年),忽必烈率军灭大理, 将云南地区列于其统治之下。元朝在大理统治的基础上, 首先在重要的地区依势力的大小, 设立万户、千户、百户, 委任彝族首领进行统治。据《元史?地理志》载,“宪宗五年, 立万户府十有九”。这十九个万户府多在彝族地区[4](P.109)。经过二十多年的军事统治后, 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到了至元十一年( 公元1274年) ,赛典赤·瞻思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便改万户、千户、百户为路、府、州县, 更定名字, 开始建立起土司制度。元十三年(1276年) ,在现宣威地区设沾益州, 属曲靖路。在行省与路、府之间, 曾设立宣慰司,“掌军民之务, 分道以总郡县, 行省有政令则布与下, 郡县有请则达于省”[5], 掌管军政大权, 是行省控制地方的中间环节。在云南彝区设立的宣慰司有: 云南诸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曲靖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等[4](P.110)。其中, 曲靖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领曲靖、普安、普定三路及仁德府, 沾益州属曲靖路, 显然在其管辖范围之内。可以说, 直至元代, 宣威地区的主要居民还是彝族。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威地区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分布格局自明朝开始逐渐被打破, 和汉族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开始大规模展开。究其原因, 主要有二: 第一, 明朝政府在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对西南地区推行“土流参治”[6]制度。在土官势力较强的地方以土官为主, 任命当地原有的土官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 另由政府派出汉族流官任副职, 起辅佐和监督作用。反之, 在土官势力较弱的地方, 则由政府派流官任正职, 而原有土官任副职。土官无论正副皆可世袭, 而流官与一般内地州县一样有一定的任职期限。其中宣威地区所隶属的曲靖府以及云南府等六府就只设内地流官, 而所属的州县大多是土流并设, 互相参治。明朝政府还在土流参治的地区实行与内地一样的赋税制度, 土官的庄园也被列入国家规定的“民田”之中, 承担着国家的赋税。这就不同程度打破了这些土司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 有利于其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为汉族人民向这些地区的迁徙以及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 明中央政府在土司辖区设立军事卫所, 派进大量的汉族军屯和民屯户。随着他们对土司地区的开发, 矿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商人也随之大量进入这些地区。这样一来, 不但削弱了土官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应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保障了汉族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居和繁衍, 促进了夷汉文化的交流及民族融合。在以上背景下, 宣威地区也迁入了大批汉族, 以“罗罗”为主体的民族分布格局开始被打破, 彝汉交流融合大规模展开。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朝初期,仍然在西南地区沿用前代的土司制度和土流并设制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 已经不能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于是,雍正乾隆两朝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革去少数民族世袭土官,改派内地流官对这些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基于此背景, 清雍正五年(1727 年),中央政府在现宣威地区设宣威州, 隶曲靖府, 派内地流官管理, 实行与内地一致的封建统治。民国初改设宣威县, 1954年改名榕峰县,1958年夏设宣威县, 现隶属曲靖地区,后经国家批准撤县置市, 设宣威市。清政府对宣位地区的改土归流完成后一直到现在, 随着交通的逐渐发达和各项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剧, 汉族亦逐渐成为宣威地区的主要居民, 而历史上曾是这一地区主要民族的彝族则退居第二,成为宣威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此外, 宣威还有部分苗族、回族、及少量蒙古族。这些回族人和蒙古族人应该大多是元朝时期的军屯“镇戍军”的后裔。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凌纯生.唐代的乌蛮与白蛮考[J].人类学集刊,1938,(1).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段玉明.大理国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樊绰《云南志》卷四[M].云南史料丛刊: 卷二,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50.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彝族简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元史·百官志:卷七[M].中华书局,1976.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2.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赵东琳(1984―)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史。pt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曲靖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