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若干思考——目标、差距与启示
摘 要:在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过程中, 必须认清中央民族大学自身的实际, 从实际出发, 找准实现这一目标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高校; 教学建设; 教育目标管理; 中央民族大学
1998 年5 月, 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继之启动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三年后,2001 年6 月14 日, 在中央民族大学建校50 周年之际, 时任总理的朱槠基同志在视察中央民族大学时提出: “要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 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需要。创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 更重要的是体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从现状来看, 中央民族大学与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 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部分国外的经验, 从中央民族大学的自身实际出发, 确定创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战略的逻辑起点, 意在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的探讨。
一、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可能性
国外对大学的分类, 一般根据学校的功能和人才培养的种类来划分其类型。如美国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社区学院。我国长期以来把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单科性院校、专科院校。许多国家都设有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所谓的民族院校, 一是学生的主体多是少数民族, 二是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从全世界民族院校的分类来看, 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学校的名称直接冠以“民族”, 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第二种类型, 学校的名称不冠以“民族”, 但学生的主体多是少数民族, 如美国的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 、加州大学伊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Irvine) ; 第三种类型, 建在民族地区, 专为民族地区服务, 学生多来自本地区的主体民族及其他民族。如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美国的大多数民族院校都分布在教学型和社区学院中; 而中国的民族院校, 除部分专科学校外, 大多属于综合性院校。
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 世纪乃至10 世纪, 但世界各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却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才开始。建立民族院校最早的是美国, 其次是中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多样性是美国最显著的特征, 按惯例除白人以外的其他非洲裔人(黑人) 、亚洲裔人、印第安人、西班牙裔人和拉美裔人等都被认做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南北战争后, 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颁布了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 承认少数民族和白人拥有平等的权利, 1837 年创建切尼(cheyney) 大学, 1854 年创建林肯(Lincoln) 大学, 到20 世纪初以后,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为了维护民主, 减少失业, 促进移民同化, 克服种族、民族间的差异, 促进科技进步, 在黑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专门设置了许多黑人社区学院及其他少数民族社区学院, 以方便黑人和少数民族青年就学。目前, 美国有数百所少数民族高等院校, 它们大都属于社区学院, 有33 所学校教授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科目,[1] 有3所学校的学生、教师、设备及经费等方面可以和一般大学相比, 这3 所学校已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包括诗人、律师、医生以及加那和尼日尼亚的第一任总统等; 有1所(加州大学伊文分校) 已是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其人文学科在全美排名第25 位, 这所学校2001 年在校生21286 人, 研究生3421 人, 本科生及继续教育学生17865 人。该校白人只占总数的25 %左右, 亚裔美国人占50 %左右, 其余为印第安人、黑人和拉丁裔人。但该校只开设有“美国少数民族和种族文化”等有关少数民族的课程, 没有设置有关少数民族的专业。20 世纪60 年代以后, 美国民族类院校有关少数民族的专业和课程越来越少, 反而越来越多的白人大学开始开设有关少数民族的课程甚至专业。美国少数民族院校学历教育层次多数偏低, 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本科院校居多, 有极少数院校可授硕士以上学位。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1898 年设天津水师大学堂开始。新中国成立之前, 民族压迫、歧视严重, 少数民族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中国民族类院校, 最早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于1941 年在陕北延安建立的延安民族学院。其后不到1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继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以及西北、西南、中南等13所民族院校, 并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前身, 中央民族学院从筹建起就由延安民族学院的原班人马担纲, 秉承了延安民族学院的传统。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应从延安民族学院算起。这对创建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1952 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 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 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学院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 并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著名的“南杨(杨成志) 北吴(吴文藻) ”, 还有潘光旦、费孝通、傅罗焕、杨 、翁独健、林耀华、冯家升、于道泉、吴泽霖、马学良、王 翰、张锡彤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史学家翦伯赞等也到中央民族学院做过研究工作。中央民族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杰出人才, 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中心, 始终为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服务。中央民族学院1978 年2 月正式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3 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1999 年通过立项审核, 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 民族学科为特色的文、理、工、艺、管、法、教、经、医等学科兼备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现有16 个学院, 19 个系, 5 个教学部、所, 55个本科专业, 覆盖10 个学科门类; 有博士后流动站2 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18 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36 个; 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 个, 部委级重点学科9 个; 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基地2 个(全国共有29 个) , 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1 个, 设有52 个研究所; 有教授200 余人, 副教授600 余人, 教师中有近60人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1993年至1999 年, 完成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121项, 出版学术著作1163 部, 发表学术论文3688篇。共有114 项成果获奖, 其中获国家和部委二等奖以上的75 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省部级二等奖以上获奖数名列北京市高校前4 名。2000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名列全国高校前20 名,2001 年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数名列全国重点大学第10 名。十五期间年科研成果达1500 项左右。几十年来, 中央民族大学培养了6 万多名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在本学科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成为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大师级专家; 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 成为省部级干部的60 多人, 地厅级干部600 多人, 县处级干部近万人。
我们从中央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国内外民族院校及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相比较, 可以认为: 中央民族大学已具备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基础, 各方面的指标也显现出中央民族大学已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特征的一些潜质, 但与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距离仍然很远。如何认识这个“差距”, 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个“差距”, 是解决把中央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理念问题的关键。目前研究世界一流大学, 不应存有许多框框套套, 诸如一流大学必须是办学历史长的大学, 必须是研究型大学, 必须是综合型大学且规模巨大, 等等, 认为缺少某一条件就够不上“一流”。从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来看, 一流仅仅是一种比较后的相对结果。虽然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历史都很长, 但其中也不乏有办学历史不长的大学。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118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26 年) 、芝加哥大学(112 年) , 日本的京都大学(106 年) 以及美国的加州大学伊文分校(38年) 。英国沃克大学(Warwick University) 也只有38 年的办学历史, 就已跻身于英国大学排行榜的前列。而且像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早年就已是一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校25 年左右时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其医学院很快地达到了世界级水平。据1926年的调查(该校建校50 年) , 每1000名美国著名科学家中就有243 人是该校的毕业生。虽然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综合型大学, 其中也不乏非综合性大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时并不是综合性大学。同样, 规模、层次只是学校任务的分工, 不是一流大学非具备不可的条件, 世界一流大学也有“袖珍型”的。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 特别是加州理工学院, 校园面积不大, 学生2000多人, 却是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更是小而精的典范。因此, 中央民族大学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认清自身存在的差距, 明确哪些条件和标准是最根本的, 哪些是因学校而异的, 现有的条件如何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哪些方面最有希望为世界所瞩目等, 深刻理解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东西, 并将之化为自身的内在特性。中央民族大学在办学进程中, 有着良好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 但缺乏对自身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至今还没有专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的著述, 因而很难准确地把握中央民族大学与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差距。但任何夸大“差距”而放弃努力或任意缩小“差距”而急功近利的做法, 都不利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应坚定地把创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作为目标, 并做好为之长期奋斗的准备。
二、关于学校类型的定位问题
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大学大致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世纪近代大学的出现到1810 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这一阶段大学的任务是教学; 第二阶段是由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开始的, 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提出“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及强调大学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 从此, 科学研究成了大学的重要使命; 第三阶段,在德国大学的影响下, 美国创建了一批研究型大学, 同时, 出现了一些自由教育和实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型州立大学, 促使高等教育直接面向社会,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服务成了大学的新任务。这三个发展阶段就是大学的功能日臻完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呢? 研究型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提供各类学位层次的教育, 研究生教育占较大的比重,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一般为1∶1 左右, 强调科学研究。2000 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把研究型大学分为两类, 一类研究型大学(Research I Universities) , 叫“广延型博士学位P研究型大学” (Doctoral/ Research Universities2Extensive) , 学士学位专业设置覆盖面宽, 开展研究生教育,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每年至少在15 个学科领域授予50 个以上博士学位, 高度重视研究, 每年至少获得4000 万美元科研经费的财政资助; 二类研究型大学( Research ⅡUniversities) , 叫“密集型博士学位P研究型大学”(Doctoral/ Research Universities2Intensive) , 学士学位专业设置面宽, 开展研究生教育, 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每年至少3 个学科领域授予10 个以上博士学位或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总数不少于20个。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每年至少获得1500 万美元科研经费的财政资助。
从这个分类标准来看, 中央民族大学还不能完全进入研究型大学行列, 首先从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来看, 2003年本科生为8763人, 研究生为910人, 比例为1014 %; 虽然2003 年授予博士学位49 人, 新招博士研究生105 人, 但学科覆盖面仍然较小; 进入“211”工程后, “十五”期间的科研经费达5000 万元人民币, 但每年均摊还不足1000 万元, 因为有的经费不能按时到位。除此而外, 每年可立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0 项左右, 可得200 多万元人民币的财政资助。从这些实际条件来看, 中央民族大学离研究型大学还有一段距离。一般情况下, 一所大学的发展过程应是从“教学型”开始到“教学+研究型”, 再逐步过渡到“研究型”大学, 现阶段的中央民族大学应是“教学+ 研究型”阶段, 如何逐步迈向“研究型”大学, 这是中央民族大学今后的重要任务。
(一) 正确处理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的发展关系。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 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 世纪后期, 许多留学德国的美国学者如亨利?塔潘(Henry P. Tappan) 、丹尼?吉尔曼(Daniel C. Gilman) 、安德鲁?怀特(Andrew D.White) 等, 受洪堡思想的影响, 开始学习柏林大学模式。与德国大学不同的是, 美国大学的改革家们起初把科研集中在大学的较高层次, 从而导致了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因此, 研究生教育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标志之一。发展至今, 虽然美国研究型大学有多种模式: 本科生主导模式、研究生主导模式、本科生与研究生并重模式等,但大多数研究型大学都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就开始举办具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研究班, 许多毕业生早已成为本学科或本专业在国际和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专家学者, 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始办于1978 年。至今, 研究生教育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历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占全校一级学科总数的100 %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占全校二级学科总数的144 % , 但其规模仍然较小, 理论型学科专业毕业生过多, 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能力弱。因此, 提出“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本科生教育, 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是符合这一实际的。如何大力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笔者以为, 首先, 要抓好本科教育,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 下功夫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有了良好的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才能有优秀的生源。研究生教育质量高, 也有利于引导本科教育的发展。如果一味地扩大本科生规模, 反而不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不利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第二, 一手抓规模, 一手抓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为15 % ,但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仍然较低, 少数民族学生的毛入学率更低, 而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生源又大多来自民族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本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规模不可能发展得过快过大, 但要千方百计使其有一定的规模。与此同时, 更要抓好的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建设研究型大学, 固然研究生数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但更根本的还在于研究生的质量。因此, 对于中央民族大学来说, 不仅需要扩大研究生规模, 而且必须设法提高研究生生源、教学和管理质量, 特别是博士生的质量。第三, 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研究生来中央民族大学就读。这不仅是从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国际性来考虑, 更重要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研究生与中国各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使中央民族大学形成一个丰富的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 不同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冲突, 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这里得到互补和改造, 不同的研究方法在这里得到综合和创新, 使大批极具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在这里脱颖而出, 有利于开放性人才的成长, 更有利于提升中央民族大学的知名度。
(二) 制订适应教学研究型的本科教学体系。中央民族大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许多优良而独特的育人传统, 为中国民族地区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同时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品牌。但是, 面对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自身诸多的不足。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 高水平的课程有限,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有部分重复, 专业课内容更新不足, 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学生参与研究的面与深度均不足,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 等等。这些都是实现一流民族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 开发优秀教育资源、完善育人体系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 要制订出适应教学研究型的课程设置、教授方法、学习方法、实践、研究方法, 并付诸实施。其基本原则应是: 培养目标上要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教育内容上向人文、科学教育相互融合方向转变; 加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发展, 全面提升学生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课程结构应由基础型课程、专业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构成, 基础型课程要在加强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 、写作、计算机操作等课程的基础上, 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如民族学、中国通史、西方文明史等) 、自然科学、部分技术科学的综合知识内容, 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语言、文化、技能等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高级人才。加强外语教学, 在加强公共外语教学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课程尽量用英语或双语讲授。应加强写作课的训练, 美国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写作课作为必修课之一。人的知识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 因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 写作训练必须作为所有本科生的基本功给予充分的重视。专业型课程应根据通才教育原则、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同时兼顾学习、研究和思维方法训练, 参考国外大学课程设置的合理内核, 进行设置和更新。研究型课程就是开设一些一般性的研究课程,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也可以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项目来替代, 培养本科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 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 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学术研究传统, 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环境和气氛。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但面对新世纪, 面临建设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 在保持学术传统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力争多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只有在重大课题上取得突破和成就, 才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进而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2) 研究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组织或参与跨国问题的研究项目。作为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 应该在全球性的民族和宗教问题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 才能体现其国际性。
(3) 完善科学研究的创新体系, 不断增加科研经费, 制订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战略。
三、关于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抓好学科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 抓学科建设, 就等于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学科发展的水平是一所大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
中央民族大学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2 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有1 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有2 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 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组成员。这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学科基础, 从国内民族类院校来看, 应该说有很大的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 学科特色鲜明, 但分布不平衡。中央民族大学以民族学科为主体, 其特色明显,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占重要地位, 可涵盖7 个学科门类, 但在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中没有硕士点, 其中心理学属空白, 新闻学没有博士点。
第二, 人文学科实力较强, 如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学科在全国遥遥领先, 其中汉藏语系语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满族史、清史、中国宗教史、道教研究在国际上进入领先行列。民族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和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地位。但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对薄弱, 如经济学类, 只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教育学方面, 民族教育学科是中央民族大学新建的学科, 虽然有些研究方向有了一些全国领先的成果, 但目前还处于建设之中。
第三, 理工类学科的发展较滞后。理科硕士点只有2 个, 工科还属空白。
第四, 在学科结构上, 中央民族大学共有1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 其中约45 %的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优势较显著; 约40%的学科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 但影响不明显, 成果的影响力不大; 还有15%的学科虽属于重点学科, 但整体综合实力并不很强, 依靠吃老本支撑着学科的发展。
因此, 必须从中央民族大学实际出发, 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一) 加大力度建设特色学科, 提高特色学科的整体水平。巴黎高师是世界著名学府, 这所大学的办学思想是, 不主张学科专业样样都有、都强, 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有我新的原则。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但是如何使这些特色学科更特、更优、更新、更全, 这是能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关键和保证。因此, 必须强化建设, 超常规地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
要提高中央民族大学特色学科的整体实力,一要完善学科的内部结构, 二是这些学科要相互渗透与整合。目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类学科中只有少数学科内部结构基本完善, 多数学科有待完善的空间还较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学科在语音、语法及其交叉研究方面整体水平很高, 但在语义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研究方法上重描写和比较, 轻理论上的突破。民族学学科在应用和对策研究方面实力较强, 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民族艺术学科在教学方面整体水平较高, 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较弱, 仍属教学型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学科基本属于民族类学科, 这些学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 各自为政现象严重, 相互渗透性、整合性差, 没有形成合力。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许多专业很少涉及民族学、民族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课程,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的许多专业没有开设民族语言及其理论等方面的课程, 民族艺术学科的许多专业没有设置民族历史、文化等课程, 因此, 要想提高民族学科群的整体实力, 就必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二) 加强学科基础建设, 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可分为特色学科和非特色学科, 也可以分为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处理好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 就打好了完善学科布局结构的基础。第一, 要处理好特色学科和非特色学科的关系。大力推进特色学科和非特色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 培育有特色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取得学科建设上的创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20 世纪60 年代由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学院合并而成, 由于规模小、资源少,果断决定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 结果不出数年, 其计算机学科站到了美国大学的前三名, 其他专业围绕信息科学做文章, 成为规模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第二, 要处理好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关系。第三, 要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关系, 特别要处理好特色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交叉渗透关系, 促进新的特色学科的产生, 使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学科发展水平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第四, 要处理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关系。从中央民族大学目前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来看, 基础学科多于应用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是大学的责任, 也是提升大学学术水平的一个指标。但也必须充分考虑关乎物质财富、知识创新的应用学科的建设,提高中央民族大学为民族地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马丁?特罗(Martin Trow) 的著名三段论认为,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超过适龄人口的15 %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标志, 超过50 %是进入普及教育阶段的标志, 15 %以内是精英教育阶段。中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已达15% , 按此标准, 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趋密切, 大学将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求, 应用学科将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因此, 建设应用学科的任务不仅仅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 、普通本科教育来承担, 研究生教育也应加盟, 大力发展应用学科。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学科综合水平。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一流大学, 应是一流师资的聚集地。有一位优秀的校长, 就有一所优秀学校; 有一个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就有一个好学科。要创建一流的民族大学, 就必须汇聚一流的师资, 有了一流的师资, 就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
1、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之间最根本的竞争就是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竞争。各大学都在改革人事制度, 都在建设师资队伍, 都在加强对一流人才、拔尖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因此, 中央民族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进程中, 须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倾注超常规的精力, 采取超常规的措施, 不惜超常规的代价,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全力建设好教师队伍”,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
2、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中央民族大学不可能拥有发达国家大学或北大、清华那样的经济实力, 聘请全球一流的大师或全国一流的大师。再者, 由于民族学科的特殊性质, 人才不可能全部依靠引进, 一部分专业人才还需靠自主培养。但是在自主培养的同时, 就要防止“近亲繁殖”的弊端。对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要送到相关学科的国内一流大学深造培养; 对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人文底蕴、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社交范围、有望成为学术大师的学科带头人, 要把他们送到世界一流大学去, 进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 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完全靠自主培养, 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 还需引进一定数量的人才。目前, 中央民族大学在这方面有相关的制度, 并且已实施几年, 带动了一些相关新兴学科, 但还没有超常规性的动作, 还须积极引进领军和旗帜性高级人才, 如院士、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和在国外有成就的学者, 以带动学科的发展。应适当压缩引进应届博士毕业生, 适量引进已毕业多年、且有工作经历的博士及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学者。
四、关于环境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 大学的环境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形象和品位, 或者说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因此, 中央民族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 还须不断地加强包括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学术环境、服务环境以及交流环境等的环境建设。
(一)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是实现培养一流少数民族人才的根本保障。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环境的主体, 即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师资、教材、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其他获取知识的手段等。几十年来, 中央民族大学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近三年来, 人才培养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有许多不足: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基本装备和实验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 基础教学设施和实验基本装备还须加强建设; 公共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还不能满足需要; 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教学实验管理和技术骨干力量薄弱, 等等。
教学环境建设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导原则, 不断开发和完善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实验基本条件, 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课程, 完善教学运行基本条件, 逐步靠近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训练模式。
(二)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提高学校文化品位。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校园的美化等。校园环境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因而, 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世界上很多名校都非常注重学校的建筑风格及其色调。目前,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环境有一定的特色, 校园建筑既有传统建筑, 又有现代建筑, 主色调以灰砖、灰瓦、灰墙为主, 配有传统图案和朱红色柱子, 显示出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 加上绿化建设, 更透出婉约精致之美, 显示了中央民族大学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还缺少知名学者的名言碑刻和反映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雕塑或壁画。今后的校园建设, 一定要全面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发展的整体布局, 尽量考虑传统风格, 使这些建筑独具风韵, 经久不衰。
(三) 加强学术环境建设, 夯实学术创新的基础。学术环境是与一所大学师生的学问、品格、道德、风尚、修养分不开的, 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氛围中, 使学校的师生处处受到它的感染、影响, 可以说它是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灵魂之一。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 不断丰富和优化学术环境, 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但是具有中央民族大学特色的学术环境究竟是什么? 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认真研究与总结。因此, 中央民族大学有必要站在新的制高点,重新审视自己的校训、校风和学风,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学术自由、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
(四)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中央民族大学自机构改革以来, 管理队伍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要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 须有一流的管理队伍, 进行一流的管理,提供一流的服务。
(五) 加强国际交流环境建设, 促进中央民族大学办学的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的建设, 对建设一流的民族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提高学术水平, 造就学术大师, 培养创新能力, 改造学术生态的重要途径。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 还须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的建设。
第一, 参与国际事务, 增强国际影响。中央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 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学科特色, 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面较窄, 影响的领域还比较有限, 需要进一步扩展这种影响力。
第二, 积极邀请、引进国外一流专家和最新的信息, 让学校的师生能经常、及时地接触或了解到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方法;把最新的知识纳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中, 使他们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站在同一学
术起跑线上。
第三, 根据学科建设规划, 经常地派出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深造, 培养国际型的学术大师。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 西方大学教会了我创新”。因此, 要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第四, 有计划地派出教学管理人员与教授到美国等国家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进行教学考察, 共同讨论。在与之比较中不断地修正中央民族大学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 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进展、问题、前瞻[J ] . 比较教育研究,2001 (7) .
〔2 〕2001 年全国高校教学科研统计[ Z]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陈学飞.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9.
〔4 〕周济. 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