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摘 要]少数民族高校是指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本文根据目前少数民族高校存在的问题,就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提出若干建议,并对专业设置、调整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少数民族高校是指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目前我国有200 多所。而专业和学科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的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高等学校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学科是指学术分类,按科学性质而划分的门类,起着目录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高低。本文试图对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在专业设置、调整和学科建设的原则、指导思想及一些基本要求提出个人的浅见,并对专业设置、调整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和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和民族院校基本上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这些大学大多在我国西部地区,办学历史都不长,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有6所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这6所中1所为“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聚集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良好的治学传统,有了较广泛的国际联系和交流。一些属国家重点大学的少数民族高校已成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专门人才、创造高水平和影响重大的科研成果基地。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学相比,仍然存在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少数民族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少数民族高校由于办学历史长短不同,学科基础不同,应该有不同的学科建设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也与其他高校一样,实行“统一专业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严格的计划体制管理,致使同类别的少数民族高校之间形成了同一办学模式:民族院校模式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模式。这种模式使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不可能形成自己准确的目标定位,只能按国家指令办学,致使所有同类别的少数民族高校的目标全部一致,形式相同。学科功能趋同,主要从事教学,很少进行科学研究,多数少数民族高校以培养专科和本科生为主,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高校承担有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 年出台后,这种现象有所纠正,有的少数民族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学科基础,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了自己学科的建设目标。
但大多数少数民族高校,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不清,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不够,加上政府主管部门不科学的行政干预,在学科建设上盲目攀比、盲目跟风,追求大而全。最突出的表现是:第一,不顾办学基础,盲目追求高层次,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想要硕士点,有硕士点想争博士点。第二,不顾办学条件,盲目追求规模,忽视学科内涵的发展和学科质量的提高。第三,在学科布局上,盲目追求门类齐全。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基础,不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扩张,增设新学科,盲目合并、打通,导致了基础学科基础太薄,应用学科口径太宽,学科水平无法提升,学科结构严重缺损。
因此,学科建设目标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少数民族高校学科布局的不合理,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重视学科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整体学科的建设
1952年,我国高校经过院、系调整后,由原来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改为校系两级管理,但大多数少数民族高校是1952年后建的,直接就设校、系两级管理建制,在系之下,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目录和教学计划,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并要求按照专业目录和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进行教学。因此,对全国所有的高校包括少数民族高校来讲,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搞好专业建设,而没有资格进行学科建设。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 年后进行了多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等的审核工作。少数民族高校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点、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硕士学科、专业点发展很快。由于研究生教育比本科教育高一层次,国家又没有一套对大学办学水平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因此,是否有培养研究生能力,有多少研究生学位点就成了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评判标准。少数民族高校也不甘示弱,纷纷把学位点的建设、增设、升级当成了工作的重心和核心,而忽略了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从整体角度来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忽略了学科发展的交叉、综合性,使许多少数民族高校无法形成学科的综合优势。
3、 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没有一流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因此,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校的师资队伍存有如下问题:
①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
少数民族高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还很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更低,这将会严重制约少数民族高校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②教师队伍中高水平的教师仍然很少
一些少数民族高校的高级职称的评聘条件有所放宽,政策的灵活度较大,造成许多少数民族高校的高级职称与其教学科研水平不相称。
③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少数民族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水平的应用学科和工科教师短缺。不少课程只能基于应付,不仅影响学科的整体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④教师待遇仍然较低,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办学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高校教师待遇长期处于偏低水平,加上区位环境等问题,教师队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如, 内蒙古某高校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中,共流失教师60人。
4、学科调整基本囿于院、系组织机构的框架
少数民族高校院、系组织机构按学科设系,在系下按学科或行业、部门、产品等,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在专业之下,根据课程组合设置教研室。这种组织机构近年来有所变化,一些属国家重点大学的少数民族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调整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有些学院是由单科的系直接升格而成的,有的学院虽然有若干系构成,但学院成了虚体,系成了实体,学院根本无法实现学科综合的职能。
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学科发展的创新,科学研究的突破一般都在不同的学科的交叉和结合部。因此,完全按传统的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设起来的院、系、室组织机构,只反映了同一学科领域各学科之间的源流和衍生关系,无法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等互动关系,科学发展虽然有分化,又有综合,但是以综合为主。许多少数民族高校,特别是几所国家重点大学都建立有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但既没有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又不开展跨学科的人才培养。
二、原则和指导思想
专业设置既要考虑科学知识发展的特点,又要遵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同时还要考虑少数民族高校的实际。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内容:
1、必须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还要注意人才培养具有超前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发展速度不平衡,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注重专业设置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要从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实际出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科之间相互综合与交叉,形成新的专业。对有重复和相近的专业、较窄且细的专业,要进行合并与调整,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根据科学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首先,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使之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面。专业面的拓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加强学科基础,模糊专业边界,发展和创新专业内涵结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我国少数民族高校更应该思考如何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建设新专业,改革和建设老专业,不能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际格格不入的专业。其次是用新的理论、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更新民族学科及其交叉学科和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常规专业。根据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内容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专业内容的变化,都与外部世界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把学科发展前沿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作为调整专业、改造老专业、建设新专业的不变的方向,不断更新专业内容。但在具体的专业调整、专业改造、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①要处理好一般专业与重点、特色专业的关系
有一定发展历史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其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一般都会形成一般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三个层次格局。在某些少数民族高校里,还会使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性,因为它的特色专业很有可能也是其重点专业。无论重点专业还是特色专业,都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该专业在本学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研究成果和培养的人才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该专业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学术环境;第三,该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在全国的高校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处理好“一般、重点和特色”之间的关系,要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点、带动一般”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应尽量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调整和建设,打造出若干个能代表自己学校特色和重点的专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
②要处理好基础性专业与应用性专业的关系
少数民族高校基础性专业和应用性专业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是由其办学历史的长短造成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划分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划分方法,基础性研究成果直接纳入到科学发展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因而它的侧重点不在创造社会财富上;应用研究主要是利用基础性研究取得的成果,取得一些技术途径,或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基础性专业应该在高等学校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基础性专业在于知识的创新,在知识的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加上少数民族高校乃至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学校应用专业的发展,而且有日益向应用专业倾斜的趋势。基础专业关乎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长远发展,而应用专业则与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少数民族高校在考虑基础性专业和应用性专业二者如何发展的时候,要长远与现实统一起来考虑,应该是齐头并进。但目前有的少数民族高校,出现了削弱基础性专业,过渡发展应用性专业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③要处理好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
所谓传统专业,是指经过多年发展历程的老专业;新兴专业是指刚设置不久的专业。少数民族高校的传统专业,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造,一方面要拓宽它的方向,增强适应性,使其始终处于富有活力的状态,始终保持其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规模要适度,不宜过大,但培养层次要多,还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使其始终保持优势和发展潜力。新兴专业的建设是少数民族高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但要认真研究,慎重考虑新专业的生长点。一经确定,就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要大力给予扶植,使新兴专业尽快成长。
4、专业范围和专业布局要合理
专业范围,现时大家通俗称为专业口径,为了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专业范围应有较宽广的覆盖面,但要适度,过宽就会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单薄,强调了适应性,又削弱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做到既要“厚基础”又要“宽口径”。但科学地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一定的难度,很难把握好其“尺度”。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各地的生产形态等情况差异较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国家应鼓励少数民族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本地区的需要自主设置特色专业,做到既有国家统一布局,有省(自治区、市) 、国家民族事务部门的配套建立,又有学校自主设置的合理结构。
5、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
设置一个专业,要有配套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条件和环节,如果某一个条件不够,都会影响专业质量。因此,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实际出发,不可一拥而上地设置专业,目前在部分少数民族高等学校中已出现这样的苗头。设置专业一般应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形成新的专业,一旦确立,就要力求其稳定,变来变去就会影响专业建设。当然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建设,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实和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三、建议和对策
1、建议
①要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需求设置专业
教育需求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种。社会越发达,个人对教育的需求越迫切,反之亦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又分为现时需求和长远需求,局部需求和全体需求等。作为少数民族高校,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不同需要,既要看到现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又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未来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建设专业。
②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设置和建设专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于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大学新专业的产生和老专业的创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往往会形成新的“增长点”,这些“增长点”就是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的专业。少数民族高校要做好“民族学科”这篇文章,使之与其他学科进行不断地分化和综合,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新兴专业和新的交叉专业。
③专业设置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科可以不断地分化,而专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由于专业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决定的。《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美国有25 000种职业,我国的职业也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和统计,虽然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还不太发达,但也不算少。
我们不能把社会上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职业都在高校设立相应的专业,另外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必须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变动频繁,不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更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④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规划学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规划对我国少数民族高校来讲是一个弱项,因此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规划建设,但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做好这项工作。一是不要因教师设专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规划专业;二是不要为了升格更名,任意扩大学科专业设置,如有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级学院,还要下设一大堆院、系;三是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需要来招生,有的少数民族高校不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是否需要,为了提高知名度,盲目扩大硕士、博士点的招生人数;四是要根据长、短线专业来定招生规模,有的少数民族高校,为了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盲目无限制扩大招生规模。
⑤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体现着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实际上,一个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如我国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有所不同,除培养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具有竞争意识、法律意识、道德高尚的素质外,少数民族高校的任务还应考虑按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素质要求培养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感情,能“留得住,用得上”的素质全面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感情,热爱自己的民族及其地区应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感情,留不住,专业素质再高,也是一个无用之才。因此,少数民族高校应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及其地区,树立献身本民族地区的理想和信念,真正做到让少数民族学生乐意回到本民族地区,为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由于各项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对人才需求比内地急需。但所需人才是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本民族语言,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使这些人才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少数民族高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所需的“一专多能”人才的要求,拓宽专业,设计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对策
①要认清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少数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工作机构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的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对每所高校来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来讲,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少数民族高校中的学科建设,存有两种现象:第一、对学科建设认识不够,对学科建设了解不多,有的连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都还不太完全明确,更不会用全局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学科建设问题;第二、对学科建设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学科建设是一项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口头、文件上的重视,很少付诸实践。
据调查,许多少数民族高校长期以来,没有校领导分管学科建设工作,也没有一个职能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学校学科建设;有部分少数民族高校设有学科建设工作机构,但没有把学科建设工作抓起来,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制定一些学科发展规划,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成立学科建设工作机构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学科建设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可以根据每个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明确其职能,即制定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学科建设计划,确立优先重点发展的学科;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工作制度;每年要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估。为了使学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须在学科建设工作机构之上成立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小组可由分管校长领导,成员由院、系领导、部分专家、研究生院(部、处) 、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办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构成,统一领导学科建设工作。实际上,学校所有部门都是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各院系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执行部门,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计划,制定本院、系的学科建设计划,负责实施,并协调解决各学科间的相关问题。研究生管理部门从学位点的建设角度,结合各个学科建设的进程和需要,保障学位点的质量、增设、升级,以此来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人事部门根据学科建设的规划,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工作,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校内学术骨干的培养方案等,从人才上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保障。教务部门根据学科建设进行新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科研部门根据各学科点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多渠道争取各种层次级别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科学研究突出重点,必要时,适当组织国际或国内或省、自治区、市内的学术会议,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知名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围绕学科建设规划的要求,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合理配置技术装备。学校党委要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加强领导,使学科建设工作能在少数民族高校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发挥龙头的作用,以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发展。
②从实际出发,明确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高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学科布局不合理,学科发展水平不高。学科布局与学科发展水平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另一个问题,学科布局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首先要调整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如何调整,前提就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对本学校的学科发展有个准确的定位。要科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准确界定自己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系统或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学科发展的定位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人才培养定位,学术水平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就是指我们这个学校主要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是以培养专科为主,还是以培养本科为主,或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多数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学术水平定位,是以教学为主,还是教学科研并重,或是要办成研究型大学。我国少数民族高校目前大多是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为数不多。社会服务定位,就是指学校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定位,少数民族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服务,只是服务区域有大有小的区别,有的是为全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有的只是为本地区服务,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个行业服务。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准确定位,调整学科布局才有科学的依据和基础。
③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目标,调整学科发展布局
从现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学科布局结构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科结构、学科门类雷同,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重复建设严重,许多学科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少数民族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一个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和学科方向都作为重点去进行建设,曾担任过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的田长霖教授说:“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然后,其他学科也会自然而然的跟上来。”因此,必须打破平均发展的观念,有所侧重地进行建设,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学科基础和办学实力,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或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和主攻方向,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出成效,率先取得突破,使其成为学校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学科。
④从少数民族高校的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学科布局结构
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学科布局结构不合理现象最为突出的是:第一,文理两科互不联系;第二,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第三,单一学科多,综合交叉学科少;第四,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低,应用学科应用性不强;第五,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相互脱节。这几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高校的发展,很难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及时对学科布局结构进行调整。
如何调整? 要从少数民族高校自身的定位实际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整体学科发展观,遵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文理渗透,对传统学科、单一学科进行改造、更新,发展新兴学科、综合交叉学科;提高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增强应用学科的应用性,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适应能力;重点学科和其他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加强,形成有机的联系。
少数民族高校有必要确立科学的学科交叉、综合的观念,根据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规律,联系本校的学科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快速高效的学科交叉和综合的机制。使之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高校学科建设跨越式的发展。
⑤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高校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重视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建设,才能把教师队伍作为少数民族高校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队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完善人才建设政策与制度,处理好人才队伍培养与人才引进之间的关系,千方百计地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和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从而为建成优秀的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一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目前,少数民族高校的师资队伍无论从各种结构上,还是从其他方面都存在有许多问题。因此,明确学科定位、发展方向后,应集中精力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学术和工作氛围。突出教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参与各项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作用;目前虽然也有少数民族高校实行了教授委员会决策下的院系主任负责制,但面极小。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福利待遇;树立学校各部门要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和行为。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近年来许多少数民族高校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中央民族大学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做到了二者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尊重学科带头人的意见,促使其带好学科队伍;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起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结构。
参考文献:
[1] 田长霖. 谈21 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N] . 光明日报,2000 - 1 - 12.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