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提的衰没
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战乱,中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朱提从属于蜀国。公元215年,蜀主刘备改东汉犍为属国为朱提郡。属县有朱提、堂狼、汉阳、南广(今四川高县和盐津)、南昌(今镇雄)。蜀汉延熙元年,分朱提所属南广,置南广郡。当时蜀国把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为“南中”,在南中设降(招降之意)都督,管理南中七郡。公元223年,南中一些奴隶主贵族,地方实力派雍、孟获、高定元等,在吴国的收买利用下,趁刘备病死,发动叛乱。一时间战火遍及南中,只有汉民较多的朱提郡永昌郡,没有参加反蜀的行列。南中对于蜀国来说,那是命运攸关的地方,没有稳定的南中,也就很难稳定蜀国政权,更谈不上北伐中原统一中国,所以蜀国对南中势在必得。这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一方面做好蜀国内部的稳定工作,一方面遣使和吴国修好,着重发展生产,安定人民,于公元225年3月开始了南征。南征军分三路出发,许马忠为 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经川南入贵州境打击朱褒。李恢率中路军由僰道经平夷(今贵州毕节)向建宁,袭击雍 、孟获的后方。李恢军“案道”前进,被围困于滇东黔西间。当时李恢军少,又不知诸葛亮情况,他利用乡土关系欺骗南人(李恢建宁俞元人)。他说:“官军粮尽,想要退回。我离家乡久,今天能回来,不能再转去。想与大家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相信了他,围困松懈。李恢脱围,于是主动出击,“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与亮声势相连。”诸葛亮亲率西路主力,从成都出发到达安上(四川屏山县)。由水路入越,到达卑水(四川宁南附近)。卑水是高定元驻兵的前沿。这时雍、孟获也从滇东北渡江驰援高定元。诸葛亮等待高定元诸军汇合,一并讨伐。正在决战时刻,高定元的叟兵发现上了雍的当,袭杀雍。这时孟获代雍为主将,继续抵抗蜀兵。诸葛亮抓住敌人内部混乱的时机,攻下越嶲(今四川西昌),击杀高定元。从会无县(今四川会理)渡泸(金沙江)到朱提郡堂狼县,跟踪追击逃往建宁的孟获。战事由四川转入云南境内。这时李恢中路军已取得建宁。孟获前有李恢迎战,后有诸葛亮的追兵,被包围在石城(今曲靖),只好投降。南中平定,诸葛亮由滇东北班师,经汉阳(今威宁)、朱提、石门(今豆沙关)回到成都。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取以农治国的方针,发展农业生产。朱提郡是进入南中的门户,是稳定南中的战略要地。它的重要资源银、铜,是蜀国军需的一大支柱,所以重点开发朱提很有必要。
诸葛亮首先是改善民族关系。早在他出山前就向刘备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抚”政策,南中平定后,大量起用各民族中有威信的上层人士。《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屡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初定,夷汉初安耳。”蜀国得南中,意在稳定后方,并用其人力物力。若留兵,人力分散,供养无着;若留兵,地方势力防范甚大,且增大了民族隔阂。这样,南中不但不能成为巩固的后方,补充人力物力资源,反而会变成沉重的包袱,所以诸葛亮采取重用地方实力派的政策。“即其渠帅而用之”,吸收了包括反对过蜀国的人士参加蜀国中央政权。
“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孟获为官属。”孟琰曾率南中万余部曲入蜀,随诸葛亮北伐,官职由虎步监升任辅汉将军,孟获为御史中丞,爨习官至领军。
除了起用有威望的大姓外,又创立“夷汉部曲”。诸葛亮把“夷帅”统治下的一些“羸弱”的奴隶,分配给大姓作为“部曲”,这种“部曲”在战时当兵,平时从事耕作。还有一些不服从大姓的所谓刚狠的“恶夷”,鼓励大姓出金帛收买他们作为“家部曲”,并规定收买得多的可以世袭官职。“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这种改善统治剥削关系的做法,使一些落后部落脱离“夷帅”奴隶主的统治,成为大姓的私属,和原来的汉族移民共同屯戌生产。这不仅起到了削弱“夷帅”实力和消耗大姓资财的作用,又使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朝夕相处,改善了民族关系,在客观上有利于夷汉融合。更重要的是把大量奴隶变成“部曲”,使封建生产关系在南中地区得到了发展。昭通县1963年出土的霍承嗣壁画墓,在壁画中就反映了这种“夷汉部曲”的实貌。霍承嗣壁画墓的产生,距诸葛亮平定南中创立“夷汉部曲”已有一百多年,可见这一措施影响的深远。
推行“以农治国”的方针,帮助山区夷民到平坝从事农业生产,改变“食肉衣皮”的落后习俗。蜀国的年年用兵,财政虚耗,南中所产的“朱提银、汉嘉金,采之不足以自食。”唯有“劝农业”,才能富国安家。所以在建宁、朱提等地实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