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刘正发|试论彝族家支家谱教育习俗

作者:刘正发(阿里瓦萨) 发布时间:2020-03-12 原出处:《民族教育研究》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内容提要: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是一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习俗。现代学校教育要重视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习俗及内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服务。
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诺苏人;家支家谱教育;习俗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一书中说:“所谓教育习俗就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它与一般民俗学上所说的民俗的教育功能不同。教育习俗专门涉及民间教育事项,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等,而民俗的教育功能只是指民俗的教育意义———许多意义中的一种。比如说孟姜女的传说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使人了解秦王朝的残酷,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等,但它不是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故事流传的,然而像孟母三迁、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就是作为专门的教育故事流传的,属于教育习俗的一部分。”[1]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段论述,不仅给教育习俗下了精确的定义,也明确指出教育习俗与民俗教育功能的区别。彝族教育习俗是指彝族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绝的彝族民间教育智慧,是彝族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彝族家谱教育是彝族教育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凉山彝族自古以来就有口头传颂各自家支家谱的教育习俗。本文试就凉山彝族家支家谱教育习俗做简要的论述。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论述所及的彝族是指当今居住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境内,操彝族北部方言的自称为“诺苏”的彝族人,人口大约200多万,是中国彝族人中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人群。其中,家支文化是最具有特点的传统文化之一。家支文化涉及到彝族诺苏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家支既是血缘的群体,也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家谱是家支繁衍、扩展和延续不断的生命河流,是贯穿着整个家支群体和个体的生命线。一个彝族诺苏人,有无家支,决定着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判断其地位的主要依据是追溯家支家谱或背诵家支家谱。因此,每个彝族诺苏人基本上都认为自己属于某一家支的成员,也为成为某一家支的成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与自己家支的兴衰成败荣辱与共,并牢牢记住自己家支的代数和有关家谱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彝族诺苏人的家支和家谱呢?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诺苏人家支就是以父子连名为链条连接起来的若干父系家庭组成的血缘集团,是该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彝族诺苏人的社会组织,就是由许许多多个血缘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家支构成的。同一血缘繁衍下来的家支,也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或冤家械斗等的缘故,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家支和小家支。大家支下面有若干小家支,小家支下面有一个或多个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并随着各个家支人口的增多和不断繁衍发展以及其他原因,各个家支内的个体家庭又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或多个小家支,小家支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或多个大家支或成为一个或多个新的家支,直到永远。一个家支为了整个家支和家支内个体成员的各种利益,形成一定的组织或集团以及一些约定和准则,家支组织或集团对家支成员个人和个体家庭有一定的保护、支持和约束作用,但家支中个体成员之间没有统治或隶属的关系。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诺苏人的家支组织结构就像一棵枝叶发达、茂盛的大树,各枝干不断发芽出新的小的枝干并永不停息地成长着。分出或长成的新家支就像一类树木各自在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生长一样,属同科同类而各自不断繁衍发展着。同一家支男女不能有姻缘或性关系的存在。如何判断或避免,基本上依靠家支家谱的诵背、讲述或盘查来实现。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诺苏人的家谱,是一个由同一血缘家支的共同男性始祖姓氏开始,一代接一代绵延不断传承下来的男性个体的名字连接起来的家支成员的代数或辈数。它像一根细线,从家支始祖的男性个体出发,连着家支各代的男性个体,代代相连,直到当前最小辈份的男性个体。每一代最小辈份的男性个体,都可以用自家家支的家谱,回溯到自己的始祖。即父亲的名字前面有父亲的父亲的名字,一直追溯到第一个男性始祖;父亲的名字后面连接儿子的名字,儿子的名字后面再连接儿子的儿子的名字,直到当前最小的男性个体。某一代有几个男性个体即有几弟兄,如这几弟兄均养育有男性个体,即汉语所说的“香火”不断的话,这几弟兄将不断发展成为同一血缘的几个小家支或大家支,直到断了“香火”为止。因此,家支家谱能够延续不断是以生育男性成员为前提的,并由男性成员个体来完成的。每一代每一个男性成员的姓名都包含着家支的姓氏、名称、父亲的名字和本人的名字。如笔者的姓名是颇勒惹额·阿里·舒卡·瓦萨,“颇勒”是“颇勒惹额”这个总家支的姓氏;“惹额”是“颇勒”这个始祖生育了五个男子,经过不断发展、繁衍,分成了后来的以“颇勒”始祖血缘为始的五个分家支。“阿里”是其中一个儿子的名字,也是“阿里”分家支的名称,“舒卡”是笔者父亲的名字,“瓦萨”是笔者的名字。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家支的男性成员,原则上必须熟记、熟背自己家支和分支的谱系,必须掌握或了解与自己家支相连的谱系,以及一个家支姓氏分出来的其他家支的名称和谱系,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在本家支谱系中所处的位置,甚至要把握或掌握能与本家支开亲的其他家支的谱系。因此某个家支的一个男性成员,从小就必须接受家支谱系的教育和学习,以便长大后无论身处何处,当遇见陌生人或遇到特殊事件时,都能够通过背诵家支或分支的谱系或讲解家支姓氏名称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辈份,从而准确无误地处理和把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判断所遇见的人是属于本家关系还是姻亲关系,是长辈关系还是晚辈关系等等,以此来寻求或得到别人的认可、保护或尊敬,以及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面对异性时,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两性关系。因为彝族诺苏人认为,以同一血缘姓氏起源的男性祖先,繁衍、发展下来的家支或分支的个体男女成员之间,无论远近、无论相隔多少代,彼此都不能发生婚姻、恋爱和性关系。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古代人口发展缓慢、人丁不兴旺发达的时候,曾有一些家支规定本家支发展到7代或13代时,专门举行分家支仪式后,相互就可以开亲、通婚和发生恋爱与性关系的现象,但“由于人口的发展,近三百年来已没有分支的现象了。”[2]在没有使用文字的年代,各家支的众多男性个体成员要传承和铭记一长串父子连名的家支谱系,主要靠的就是口头传承的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有了文字后,家谱就可以抄录在竹简、帛锦和纸张等上面来学习、传承和教育。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么,怎么学习和教育,以及学习和教育什么内容的家谱呢?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家支家谱教育的时间和学习人员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男孩长到四五岁时,父亲或家支中的长者和智者等能人或头人,就开始教育男性成员学习家支家谱。教育和学习的时间,是在或早晨或中午或晚上的某个空闲时间里,男性成员或个体或集体,或分散或集中学习家谱内容,朝夕教传,日复一日,直到受教育者全部记住本家支及分支先辈的名字,能随时随地一口气全部念出来为止。尤其是在跟随父母或兄长或其他长辈,在参加婚礼或葬礼,或家支会议等活动时,能够得到实践、温故而知新。特别指出的是,学习和教育家谱既是父亲或父辈能人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晚辈所有男性个体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认为,一家的长子和幼子对家谱的内容是非学习不可、非记住不可的义务。因为彝族人认为长子享有父母才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在父亲早逝或父母都早逝时,长子往往担当起父亲或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抚养和教育未成年的兄弟姐妹,有“兄长似父母”的谚语。幼子通常成家立业后,依然跟随父母住在一起,或赡养父母亲或承接供奉祖灵等。除了长子和幼子外,其他的男子也必须学习和掌握。还有一些人,不但学习、掌握和熟记本家支和分支的家谱,还学习、掌握和熟记姻亲家的家谱和偷学其他家支的家谱,以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者别有他图。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家支家谱教育和学习的地点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谱教育、学习地点,多在房屋里的火塘周围,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牧场,或在路边休息时,或在婚礼葬礼上等,随时随地可以实施教育和学习。这些地方既是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也是实践应用所掌握家支家谱知识的最佳地方。有时候教与学和实践完全交织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所教的家支家谱知识。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家支家谱教育和学习的内容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家谱教育和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本家支和分支的所有父子连名的名字和相传的代数;本家支在历次冤家械斗中的英雄人物和光荣事迹;本家支在哪代哪辈出了苏易、德古和毕摩;本家支的家规、习惯法以及彝族人和汉族人等人类起源、天地山水、动植物等的起源和形成;各类格言、谚语、神话、故事等等,都是家支家谱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有些家支还要教育和学习姻亲家支的家谱英雄事迹等内容。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家谱教育和学习的方式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家谱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一般都是口头反复传承,没有黑板,没有教鞭,没有纸张、笔墨等现代教育教学用具。文字发明以后,毕摩世家或显赫富贵、有条件的家支,就能够利用纸张或其他书面记载的文字内容,进行教育和学习。据传彝族的文字是由毕摩创造出来的,彝族文字的使用和经书的保存都掌握在毕摩的手中。富有的家支或家庭,才有实力把自家的家谱用文字记录下来或有能力请毕摩来传授家谱知识。一般情况下,口传身教和默背学习是家谱教育和学习的主要方式。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彝族诺苏人的这种教育和学习家谱的教育习俗现象,在凉山彝族民主改革以前,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广为流行和传承。民主改革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多数地区遭到取缔、压制或禁止,也有一些地区仍在暗中实施、习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复兴,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也得到发展和挖掘,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家支家谱教育,也得到传承和发展。人们运用规范彝文记载家支家谱,学习家支家谱,推动了彝族规范语言和文字的教育和学习。时至今日,凉山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在凉山彝族聚居地区十分兴盛,在散杂居区尽管有些淡薄,但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彝族诺苏人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是一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是自古以来发生、发展和传承下来的一种教育习俗的表现,也是促使一个人健康成长、形成人格魅力、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世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得到了认识和重视。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出生到7岁,从7岁到发育期,从发育期到21岁。7岁前要接受家庭教育和学习,7岁后应进入学校教育和学习并逐步走向社会化教育和学习。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现代以来的许多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尔、杜威、皮亚杰等,都认为教育和学习应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并不间段进行,家庭教育和学习在儿童身心发展和形成人格以及为人处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彝族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也强调,教育和学习应根据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主张根据教育和学习对象的身体和认知发展的特点,依据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和学习内容:“男孩出生2岁后,跟随母亲走,叫父口齿清;长到六岁七岁时,口齿始伶俐。鸟儿往上飞,人类往上长。成长别作恶,作恶后代孬。不打邻里狗,不撵邻居鸡。父母教好子,子孙严律己,羊群牧得欢,牧人乐融融。子女懂礼德,父母笑盈盈。长到一轮十三后,吃饭长身体,马驹走不稳,少年知识少,少年只顾玩,一天玩九处;长到十六十七岁时,衣着喜整齐,会戴美装饰。知礼待亲戚,善交好朋友。好带优猎狗,山上山下跑,深山放猎犬,下河能捕鱼,赛马显身姿,平坝能栽秧,草茂处放牧。长到二轮二十五后,能骑能射能作战,挺着胸膛走四方,胆大无惧怕,只想战强敌,聪愚各参半,做事缺斟酌。长到三轮三十七后,身体已长齐,有识又有谋,做啥能成啥,成家立业旺。长到四轮四十九后……”以次类推,一直到八轮九十七岁,九轮一百零九岁时,都还规定着不同的教和学的内容。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见,彝族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中规定,彝族人每隔一轮十三岁(虚岁)为一个阶段,在二十岁前,每隔五、六年为一个重要阶段,二十五岁以后,按一轮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明确要求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对应该教育和学习什么内容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依据各个阶段的身心特点,教育和学习的要求不同,内容也各不相同。这些教育和学习的内容,不但强调一个人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怎样为人处世等品德修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详细的培养内容。这些教育和学习的内容,也是家支家谱教育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的内容,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凉山彝族人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言语行为准则和人伦道德,形成具有显著个性特征的凉山彝族人。然而,综观现代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和学习,其教学时段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和学习,而忽视品德和为人处世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真正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学习,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教育流于形式。古今中外的教育习俗中,无不包含着大量的既重视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又注重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教育内容,培养出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的大师和各类人物,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些优秀的教育习俗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安排等值得今天现代学校的教育借鉴。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认为,如何把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人才;如何把传统教育习俗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塑造人;如何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到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和学习中去;如何将学习者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塑造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的、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应该重点思考和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曲木铁西.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载于《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教授)kr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