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文古籍及其研究价值

作者:​朱文旭 发布时间:2020-03-10 原出处:兰州学刊 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彝文古籍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有真实的史料价值,过去研究彝族历史的,多靠汉文文献,当然,汉文文献对研究彝族史是不可少的。但汉文献作者不可能对彝族的历史写得全面、细致,而彝文古籍是本民族写的,比较全面,而且比较细致,是研究彝族历史的极宝贵的资料。同时彝文古籍对研究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学、民俗、宗教等都很有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文;古籍;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文古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打开西方学者以“旅游”、“探险”、“传教”等活动先后来到中国。他们深入彝区,搜集彝文古籍,调查研究彝族传统文化,把彝文古籍文化纳入了世界性学术研究的范围之中。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67年,法国人杜达尔、特拉格来等相继从越南进入云南。其中以特拉格来所到之处较多,他从元江河谷到大理,再转凉山会理,又到昭通、大关,宜宾,他写的《探险旅行》一书介绍了当年沿途彝族地区的人文、自然、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情况。19 世纪后期,彝族古籍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有一些很有影响的论著先后问世,如《华西的倮字》(1882年)、《倮倮及其韪书》(1882年)、《云南倮倮文研究 》(1899年)、《倮语研究论文集》(1899年)等。1890 年法国亲王奥尔良深入彝区,曾到过四川凉山和云南思茅、蒙自一带,搜集了一大批彝文手稿,运送给巴黎东方语言学会图书馆,回国后写成《从东京到印度》一书。1895 年法国人波伦考察大小凉山后写成《凉山蛮子语汇》一书。十九世纪末期法国人保尔·维亚尔( 邓明德) 在云南曲靖、彝良一带旅行、传教,同时还向当地彝族学习彝语和彝文,1899 年他在出版的书中对彝族语言文字作了专门论述。保尔·维亚尔后来在路南彝区传教达十八年之久,在路南彝族村寨绿美邑村住了十年。最后在路南去世。他学习彝语和彝文,能说一口流利的撒尼话。把《圣经》翻译成彝文在当地传播。对彝族的社会历史与语言文字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在彝文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他把彝文原著翻译为法文之后,以彝文和法文对照形式公开出版,如《宇宙源流》一书中收录《天地起源》、《洪水泛滥》等彝文经典。著有《倮倮:历史·宗教·习俗·语言和文字》、《云南倮倮的文字研究》、《彝话语法》、《倮法辞典》等书。他的论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为当时的彝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依据。先后用彝文翻译法文版《教义问答》、《领圣体前后经》等教会读物。用从香港铸的彝文铅字印刷发行,首创用铅字印刷彝文的先例。1998年利挨达尔到云南路南一带彝族地区开始传教,十多年间在传教的同时对彝文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发表《阿细方言——法倮词汇》等论著。法国人沙尔雅到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复制彝文碑刻,并从汉人手中收罗各种彝文碑文和彝文古籍。法国人亨利·科尔迪埃于 1909年在他所主持的《道报》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倮倮的现时形态问题》,文中不仅综述了当时国外学者对彝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情况及其研究成果而且还具体论述了彝文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07年,法国人吕真达与多龙考察队深入滇、黔、蜀三省的广大彝区,对彝族族源、社会形态、经济状况、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进行深入调查。先后发表《建昌与倮倮》、《中国非汉民族的文字》、《中国非汉民族的语言》等论著。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28年,著名民族学家杨成志受原中央研究院和中山大学之派遣,深入彝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他经过两年的田野考察和学习彝语彝文。他的毕摩老师叫曲比噢豪。曲比噢豪给他写的彝文对联1984年我到他家时还挂在他家客厅墙上“冷了烤火塘,饿了吃炒面”。来客就聊当年的往事。家里还有铁皮包了边的两大木箱彝文古籍和几本当年他的学习笔记本。他说在进入彝区时需要当地头人做“保人”以避免被抢为奴隶。有天村寨里死了人进行火葬,杨成志看到后异常新奇,是民俗学的好资料,于是拿出相机准备拍照,结果刚照了几张,就被那些人用枪追杀他。他不顾一切逃跑到当地的女土司家里避难才幸免于难。因为当地人认为拍照把人的魂被拍进相机里去了。在其论著中有他在调查时听到当地的汉族说“天见蛮子日月不明,地见蛮子草木不生。人见蛮子九死一生。”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的学术论著有《云南罗罗的文字》、《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罗文起源及其一般内容》。他曾在彝区接触过上百部彝文经典,他个人珍藏的彝文古籍经他出资请人重新装订,视如至宝,在几度留洋和国内移居中,舍弃过很多心爱之物,却将几部彝文经典和彝文书画珍藏至辞世之时。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0年前后,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地质调查中同事遇难,滞留贵州毕节地区,闲暇串门偶然在彝族村寨发现从未见过的文字——彝文,好奇心驱使他了解彝文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并由此开始从事彝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他先后收集彝文古籍和碑铭。邀请彝文经师罗文笔先生把部分经书翻译为彝汉文对照,并用字母注音的四行体译本,为彝汉文对照科学本开创了先例。这部彝文与汉文合壁的巨著《爨文丛刻》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学良先生曾经在《民族语言教学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文章中评价说:“《爨文丛刻》是研究彝族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学的一部彝文巨著,全书连注音、释读、意译共100余万字,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它仍是中外出版的彝文古籍研究著作中一部巨著。《爨文丛刻》编者是丁文江先生,很多人只知道丁文江当时与李四光、翁文灏都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丁先生还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拓荒者。丁先生收集整理翻译彝文古籍虽出于偶然的机会,但在少数民族语文和民族本身同样是受歧视和压迫的黑暗时代,像丁先生这样一位著名科学家,在那时竟然不畏艰险毅然深入彝区,收集整理彝文古籍,为保存彝族文化发扬彝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难能可贵的。”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彝文及其古籍翻译整理研究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根据各地情况来看,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分州、县设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或古籍整理办公室。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翻译和研究彝文古籍的工作,虽然起始时间较晚,但是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我国解放以后,由于的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各个彝区都设置了彝文编译机构,译著不断出现。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整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选集二十六卷字数达三十八万八千多的彝文巨著《西南彝志》。此书成书年代不详。从内容来看,涉及到历史、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宗教、科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彝文文献。四川地区彝文文献有《勒俄特依》、《玛姆特依》、《阿莫尼惹》。《勒俄特依》又名《创世经》叙事长诗,共两千多行,约一万五千字。其内容主要是讲彝族历史方面的;《玛姆特依》又名《训世经》,此书主要内容是反映人生哲理方面的一部长诗,共九百多行,约有七千多字;《阿莫尼惹》又名《妈妈的女儿》,此书是反对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抒情长诗,共一千二百多行,约一万多字。类似此书的还有《姑娘阿支》等等。以上诸书均有不同的手抄本,其内容大同小异。成书年代均不详。此外,还有字数以数百万计的彝文经书。其内容并不限于宗教方面的,它涉及到哲理、天文、立法、农技、医学以及文学彝书等等各个方面。另外,有四川省彝文工作组整理的《彝族格言》四川民族出版社);有罗家修搜集整理的《玛牧特衣》(四川民族出版社);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搜集整理的《妈妈的女儿》(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由马学良主持重订《爨文丛刻》(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它仍是中外出版社的彝文经典研究著作中唯一的一部巨著”。马学良主编《彝族经籍文化辞典》2000 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彝文文献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综合论述了研究彝文文献的理论和方法。《金石彝文图录》(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收录了贵州地区彝文各种铭文。近年来有关翻译、研究彝文文献的著作很多。彝文文献和我国其他民族的文献一样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文古籍的研究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是中国文字中自创文字之一。文字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文字学研究价值。同时彝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给我们难以计数的彝文古籍。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有真实的史料价值,过去研究彝族历史的,多靠汉文文献,当然,汉文文献对研究彝族史是不可少的。但汉文献作者不可能对彝族的历史不可能写得全面、细致,而彝文古籍是本民族写的,比较全面,而且比较细致,是研究彝族历史的极宝贵的资料。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中的父子连名彝族谱系对研究彝族历史就有很高的价值。彝族谱系不仅本身是彝族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它断定年代。因为彝族没有象公历那样的历法,她的历法的年月日都是以十二属相轮转记的,且又没有像农历那样干支相配,所以时间久了分不出具体的准确时间,有了父子连名的谱系就可以推算出来,如: 彝族只知道封凉山阿卓家为土司是金曲家的祖先阿苏拉则在世时封的。从父子连名的彝族谱系知道阿苏拉则到今活着的金曲比俄已有二十三代,每代三十年,共六百九十年。从汉文文献中知道封阿卓家为土司是至元十三年,至元十三年是公元1277年,到今七百一十年,只差二十年,说明是阿苏拉则世代封的是准确的,这样就把准确的年代推算出来了。具体写彝族历史的彝文文献《西南彝志》《勒俄特依》《人类历史》等等更是研究彝族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彝文文献可以解决许多彝族史的疑难问题。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社会学价值。彝文文献里有关彝族的社会结构,阶级与等级等等的记载是研究社会学的宝贵材料。如: 彝文古籍《玛牡特依》阐明了古代彝族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分工。它阐述了古代彝族社会兹是统治者,尔是被统治者,这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同时《玛牡特农》记明了古代彝族社会分兹,莫、毕、根、卓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也是社会分工。兹是最高统治者,莫是专管司法的,毕是掌管文书及祭祀的,根是负责并从事技术工作的,卓是从事耕种与放牧的农牧人。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后期为编写《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一书,彝文翻译人员在成都翻译《勒俄特依》时,据说翻译者对翻译有关内容时大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认为《勒俄特依》中对“史那俄特时代,八代生子不见父。要去买父亲,要去找父亲。”等内容是荒诞、愚昧的东西,应该视为糟粕应该毫不留情地把它删除掉。一派认为《勒俄特依》应该保持原样翻译出来。结果经过讨论第二种意见被采纳。其实《勒俄特依》记载的是古代彝族的母系社会和由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的情况,凡此种种都是研究社会学的珍贵史料。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哲学价值。古代彝族有形而上学的主管观唯心论的哲学思相,也有辩证物论的哲学思想,这两种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的哲学思想,在彝文古籍中得到了反映。特别在一些哲学性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彝文古籍中上记载的哲学,是古代彝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的总结。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可贵的是彝文文献中反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如:《玛牡特依》中记有这样三个完全合符辩证唯物论的观点: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它提示了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中,矛盾普遍存在这一真理。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它论述了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它论证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各自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俄特依》记载天地演化史中有古代猴子变人的一系列谱系。这种唯物史观与西方的上帝造人说相反,而与达尔文进化论人猿同祖学说相吻合。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伦理学价值。彝文文献《玛牧特依》是一部专门讲彝族伦理道德的古籍。这部古籍在大小凉山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小孩能听懂话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讲《玛牧特依》有关行为准则方面的东西。该书讲国有国法,家有家法,个人有个人的行为准则。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是对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面有明确的准则。大家知道,彝族青年男女在成家前一般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可以发生性行为,但是这种开放的个人行为又有严格的约束准则。《玛牧特依》说道:男子贪色绝对不能奸污未成年幼女;女子贪色绝对不能引诱童男发生性行为。在凉山彝区假如发生这种不道德行为重则开除家支让他们远走他乡永远不得回来。轻则杀牛买酒赔礼道歉。可以说彝区过去和现在都很少发生奸污幼女的类似案件。《玛牧特依》说道:贪吃莫偷鸡,贼名一生背。过去彝族地区路不拾遗、门不闭户。说穿着偷来的裤子走在路上人们看起来都是灰溜溜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学史诗价值。彝文文献中,有许多是史诗、神话文学作品,这些古籍大都是五言或七言的诗体。几乎每部彝文文献都是绚丽多彩的诗句,表现手法非常高明,艺术性强,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思想性和哲理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彝族文学有很高的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蜀、滇、黔彝区都或多或少地流传着古代洪水泛滥时只剩兄妹两人,兄妹结成夫妻繁衍子孙的神话故事。我国西南其他民族也普遍传说“兄妹成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不外乎反映了人类早期的血缘家庭现象。例如云南楚雄彝族史诗《梅葛》中说,洪水淹了七十七个昼夜,最后只剩下兄妹两人。天神吩咐兄妹成亲传人烟,兄妹不同意,说他们是同一父母生,不能相配成亲。后来天神让兄妹滚石磨、滚簸箕,用这种占卜的方式看看是否能成亲:“兄妹在高山顶上滚石磨,哥在这山滚上扇,妹在那山滚下扇,滚到山谷底,上扇磨子与下扇合拢来。兄妹高山顶上滚筛子,兄妹高山顶上滚簸箕,哥在山阳滚筛子,妹在山阴滚簸箕,筛子垒在簸箕上。”但是尽管如此,兄妹还是不愿成一家。只好哥哥河头洗身子,妹妹河尾捧水吃,吃水来怀孕。结果妹妹怀胎九个月生了怪葫芦,葫芦里藏着各种人。这些人成为各兄弟民族先民。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也说洪水后只剩下兄妹二人。神授意兄妹成婚,他们不肯。使用滚石磨、滚簸箕、针穿线、山头点火等办法来测试该不该成婚。结果两扇石磨合在一起了。簸箕筛子垒在一起了,两股烟雾缠绕在一起了,哥哥手中的线穿送了妹子中的针,兄妹只好成亲了。婚后妹妹不孕,有一只燕子衔来瓜种,兄妹种在地里,结了个大瓜,里面有许多人,这些人都变成了彝族、哈尼族等各民族。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西地区彝族传说古代洪水泛滥,有一根竹筒被洪水冲到岸边,从竹筒中爆出一个人叫阿槎,他面似猴子,生来就会说话,住在洞穴里,与母猴配成偶,子孙繁衍成今天的彝族。[1]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李冗《独异志》“昔宇宙开初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 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 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汉族民间传说: 伏羲、女娲兄妹用竹篮躲避洪水,婚后生下一个肉团,变成一百个人,每人一个姓,这就是百家姓的由来。[2]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类别式亲属称谓制的研究得出来的古代曾出现过的 “血缘家庭”的结论而加以肯定地说:“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人类在早期社会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父母子女间的两性关系会造成不良后果。于是第一步便排除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两性关系。这样,便出现了按照辈份划分婚姻集团,即集体共居的同辈男女之间既是兄弟姊妹,又互为夫妻,而禁止不同辈份的男女之间的婚姻。摩尔根认为,最简单、最古老的五等亲属制是早已绝迹了的“血缘家庭”的例证。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知道,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诚然有时人们觉得荒诞离奇,然而其中很多内容和现象是反映了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的人类古代社会所经历过的历史事实。马克思说: “由于血缘的联系(其是一夫一妻制发生后) 已经淹没。而过去的现实看来是反映在神话的幻想中。”又说“虽然希腊人是从神话中引伸出他们的民族。但是这些民族比他们自己所造成的神话及诸神和半神要古老些。”[3](P.169)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兄妹成婚神话,一方面反映了血缘婚姻家庭的历史事实,同时另一方面从中可以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不合理性即抵触情绪。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一方面要求扩大生产集团,旧的婚姻家庭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的认识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并逐步发现和意识到近亲婚配对于后代的体质和智力都有危害性。于是便禁止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这是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进步。这就是摩尔根所指的“普那路亚”婚姻家庭形态。这种普那路亚婚姻形式就是同一集团内的同辈男女中,男子必须以外氏族的女子为妻,女子必须以外氏族的男子为夫。即一群兄弟成为外氏族一群姐妹的共同丈夫。而一群姐妹为外氏族一群兄弟的共同妻子。女子是氏族内的基本成员,男子只是到女方过婚姻生活,由于是群婚,故所生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俄特依》中对“史那俄特时代,八代生子不见父。要去买父亲,要去找父亲。”等内容就是反映了古代“普那路亚”婚姻家庭形态。例如今天的泸沽湖纳西族母系社会是该婚姻形态的真实写照。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相应的亲属称谓是舅父、姑父、岳父同称。舅母、姑母、岳母同称。儿女辈分内侄和外侄,同辈中分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等。同时,母之姐妹属同一氏族,所生子女自然也就姨表不婚了。凉山彝族的亲属称谓 “舅父、姑父、岳父”同称。“舅母、姑母、岳母”同称。这种同称不分的称谓现象是与民族外婚制的家庭形态相适应的。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普遍实行的交错姑舅表婚和姨表不婚正是普那路亚婚姻形式的残余。特别是姑舅表优先婚,即姑舅两家的儿女,他们之间有优先成为夫妻的可能性很大。姑家的女欲嫁别人,也要首先征得舅家的允诺,并且在出嫁时给舅会一定的礼钱。彝谚说: 有女先向舅家嫁,有亲先攀舅家亲。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语言学价值。彝文文献是彝语、彝文写成的,所以是研究彝语,特别是研究古彝语的活的文字资料,对研究彝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的发展变化,彝文的发展演化都是很有价值的。《勒俄特依》中有一节专门讲到语言的起源问题。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语言学研究它,其他学科也在研究它。对语言起源的探讨和研 究从未停止过。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由于人类的语言起源于遥远的洪荒时代,当时的情景没有留下记载,研究起来非常困难,很多探讨研究都始终解决不了语言的起源问题。因此,一百多年前巴黎语言学会曾在其章程里禁止会员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具体语言的形成,二是指人类语言的产生。著名的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有一节关于语言起源的传说。这个传说对语言起源各种说法如 “拟声说”、“感叹说”、“契约说”、“手势说”有所不同,彝族先民认为语言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个传说还道出彝语与亲属语的关系。《勒俄特依》说: 远古笃莫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不会说话,他就去问恩体古兹,如何才能让三个儿子说话,恩体古兹说,你到山上去砍三根竹子来烧,他们自然就会说话。笃莫砍来竹子放在火上烧,三个儿子围坐火边,结果竹子烧爆后,大儿子被爆竹声震撼而说出“哦底哦夺”藏语,他就成了藏族的祖先,二儿子被爆竹声震撼而说出“阿滋格”彝语,他就成了彝族的祖先,三儿子被爆竹声震撼而说出“毕子来格”汉语,他就成了汉族的祖先。并且说藏族是双脚跪着坐,彝族盘腿竹席上坐,汉族撬脚门坎上坐。这则神话传说虽然原始古朴简单,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远古先民虽然以传说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的形象时说藏、彝、汉是三个亲兄弟,但它与今天经过研究后确认的汉藏语系亲属语实际情形完全吻合。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对研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更是一块肥沃的处女地。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利用文献材料和口语材料进行彝语文的科学研究是彝语工作者必须要进行的任务。目前有关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还处在一般性的基础研究上。彝文的起源时期和彝文的造字法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语音的演化在彝文中有明显地反映。例如: “太阳”一词各地都有不同的读音。其彝文字形包括异体字就有二三十个之多。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文学价值,彝文古籍中,有关天文历法的记载非常之多,诸如贵州的《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四川的《算年解月经》《算日解夜经》等彝文古籍中就有许多有关天文历法的记载。这些书详尽记载了古代彝族对天文的观测,二十八宿的计算,日转、日回的推算,大月、小月、闰月、闰年的推算等。彝文古籍还详细的记载彝历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三十天,所以说,彝文古籍对研究天文历法有非常的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医学价值。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彝族无医无药,其实彝族古代就有医有药,然而专门的医学专著不多,但在彝文文献之一的毕摩文献——巫书中夹有部分医学,这是研究医学的宝贵材料,特别是古彝文医学的极其珍贵的文献。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勐品村彝族老人马光福祖传的,成书于大理国二十二年月初五( 957) 距今 1030 年的古彝文医书记载八十个满,二百多种动、植物,以及一些外科手术方法,每个病症都有治法,药有的还记有效果和服药中毒后解救的药方,这本古彝文医书比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早六百二十一年,由此可见,彝文古籍对研究医学有着很重要的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俗学价值。彝文古籍中,有大量的民俗资料,特别是这些彝文古籍,出自不同的历史时代,反映出各个历史时代的民俗,而且有关民俗方面的记载非常多,是研究民俗的宝贵材料,可以说,彝文古籍是研究民俗学的资料库,它的整理出版将给民俗学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资料。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理学价值。许多彝文古籍,用各种形式讲地理,是研究地理的好资料。如: 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兹选住地》,宗教古籍中的《开路经》、《招魂经》、《请地神》都涉及到地理,《兹选住地》讲地理得详细,当说到今天的昭觉县萨拉地坡时,描绘道:“萨拉地坡这地方,杉树穿银衣,竹子带争铃,舀水带盐锤,打雪用斧头,地是烂泥泥,种地不得粮,他人住此,我也不住此”,把萨拉地坡写清楚了,见到此文,如亲临了萨拉地坡。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宗教学价值。彝族社会除有个别地方,受基督教和佛教的影响,有人信仰基督教佛教外,没有正式的宗教。但盛行的毕摩,实际上是属于宗教范畴。有人把彝文古籍,分为毕摩文献和民众文献两大类。毕摩文献即毕摩经书。它占的比例最大,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这些毕摩文献对研究毕摩的起源、章典、仪式及发生与发展等活动很有研究价值。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彝文古籍的内容,范围是非常广的,它对研究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学、民俗、宗教、社会学等都很有价值。彝文古籍,有这么多这么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必须加快整理,研究出版的步伐,尽快整理出版彝文古籍。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对彝文古籍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提几点建议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整理翻译为规范彝文发行,在四川、云南小凉山地区都推广了规范彝文,有的地方已经用规范彝文扫除了文盲,所以规范彝文的读者多,出版的价值高,效果好。有人把彝文古籍哲学著作《玛牡特依》整理为规范彝文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次印行三万册,结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加印了二万册,还是满足不了,这说明译为规范彝文出版发行,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翻译为汉文发行。汉文我国各民族通用的文字,而且在国外也有许多读者。为了在我国各民族中交流文化,把彝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介绍给我国各民族,把彝文古籍翻译为汉文出版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以办到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整理古彝文本,加注释出版发行。为了使古彝文保存下来,并传给后世,彝文古籍,原文加注释出版发行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古彝文一直沿用到本世纪,才整理为规范彝文,现在识古彝文的人还不少,原文加注出版发行读者也是不少的。而且会受到广大彝文的人还不少,原文加注出版发行读者也是不少的,而且会受到广大彝文读者的欢迎的,就是印刷比较难一点,因为目前只有规范字模,没有古彝文字模,但这不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有关部门重视,挤出一点钱,制作一些古彝文字模或软件,问题就解决了。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古彝文本原文加注国际音标,汉文直译,意译三对照出版发行,我们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它给国内外研究彝族,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的广大研究者和读音提供了直接、客观、一目了然地释读彝文古籍,了解彝文古籍的内容和音义。其效果可想而知一定是很好的。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译为外文出版发行。精选一部分很有价值的彝文古籍翻译为英文、日文、俄文出版发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需要有关部门组织协作,共同来做好此项工作。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笔者认为,把有价值的彝文古籍用各种文字出版发行,可以交流文化,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雷金流.广西镇边县的罗罗及其图腾遗迹[J].公余生活,1937(8、9).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陈连忠.女娲和伏羲[J].民间文学,1964(3).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原载:《兰州学刊》2012年第5期,作者授权彝族人网发布)t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彝学专家朱文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