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调查研究

作者:​廖春华 发布时间:2020-05-01 原出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摘要】该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和德昂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各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继承、发扬、变革 传统文化习俗等3个方面,对其与森林资源的关系进行了研宄。结果表明:①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对森林资源具有多方面影响;②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探讨 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并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佤族;德昂族;文化习俗;森林资源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的影响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研究现状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何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参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以此带动当地林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他们与所生存 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些民族的传统习俗在一定 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纳西族的“孰龙”观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孰龙”是纳西族观念中超自然世界的精灵,汉 语译为“龙”,司掌山林湖泽。人们在砍树、开沟挖 渠、开荒劈石时,都要先祭“孰龙”。云南丽江纳西族 的“东巴经”中,传说有个富家子弟普迟五路,他在黑 山高岩下寻到一片肥美土地,这是管山龙王最心爱 的地方,普迟五路的铧犁尖犁在山龙的心里,山龙伺 机报复,普迟五路于是得了重病,经向山龙赔罪才痊 愈。这一神话传说折射出纳西族的一个关键价值观, 即任何人都不得滥做毁林开荒、破坏环境之举[1]。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摩梭人的多神崇拜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摩梭人崇拜多神,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 电、山川草木均有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而这 些神的安逸与否,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安宁及人畜繁 衍有极大的关系,故每个村落皆有不准任何人砍伐 的“神林”、“神山”。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普米族的“罐罐山”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宁蒗普米族主要信仰汗归教,汗归教认为 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如山、水、风等自然现象和自然 物,均被视为神灵而加以膜拜。人们多以氏族聚集 而居,每个村落都有一片林地作为固定神林(也称为 “罐罐山”)。当地普米族实行火葬后,将尸骨拣入一 陶罐内存放,此罐即摆在被视为神山的山上,山上的 树被视为神树、神林,男女尊卑皆不得砍伐。神林被 当作全村落或全氏族的祭祀场所,神圣不可侵犯。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哈尼族的“桑帕巴哇”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桑帕巴哇”是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对其传统的 村社藤类保护林的习惯称呼。过去,哈尼族农户靠 采集那里的藤条和藤的嫩茎尖与坝区群众交换粮食 以为生计,大规模的采集导致藤类资源的锐减,影响 了管辖此地的土司对藤类资源的享用。约150年 前,当地土司下令将藤类植物比较集中的一片森林 保护起来,成为藤类保护林,即“桑帕巴哇”,任何人 都不准进入保护区砍藤和砍树,违者将罚款或罚一 头肥猪,这种对藤类资源的管理制度沿袭至今[2]。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傣族的“神山”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山”信仰是云南傣族管理林地生态系统的主 要形式之一。神山一般位于傣族村社附近的原始森 林,是神的家园,神圣不可侵犯,神山内严禁采集、打 猎、伐木和种植活动。傣族人认为在神山内进行这 些活动将会触怒神灵,并遭受不幸和灾难。通常神 山中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可谓村民认可的“自然 保护区”[3]。这些或源于对森林的敬畏,或因生存的需要而 形成并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护 了森林资源。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传统观念 也影响着当地林业生产发展和村民的脱贫致富。如 传统的轮歇耕作目前仍然是一些边远山区村民的主 要耕作方式,一些本来有森林覆盖或用于发展林业 的地块,被村民们一把火将林子烧掉,种植包谷、豆 类等农作物,待地块肥力耗尽,没有收获后,再择地 烧山耕种。这种落后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对山林的毁 坏是比较严重的。再如摩梭人的“木丨累房”(房屋用 整块木料垛成),其墙壁、屋顶都是以木材为建筑材 料。这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森林资源的 消耗。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问题与展望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对德昂族、佤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 系的研究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彝族的研究较 多。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 数民族,云南全省基本上都有彝族分布。全省彝族 人口为435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2.8%,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对德昂族、佤族的研究相对 较少,而这两个民族都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都居住 在山区、半山区。因此,不论从民族的特殊性、代表 性或是从其居住环境与森林形成的天然联系看,彝 族、德昂族、佤族都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4],有必要 对他们做进一步研究。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如何引导、保持、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有 待深入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也 有一些传统陋习仍然破坏着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如何引导、保持、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使其更有 效地发挥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有待深 入研究的问题。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自然社会状况与传统文化习俗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12月一2003年10月,我们采用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等方法,在云南的禄劝、 屏边、沧源、临沧等地,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切入, 就彝族、佤族、德昂族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和独特 的民族文化习俗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研究。本次实地考察选择禄劝县林业局、双化乡林 业站、砍邓村村委会、屏边县林业局、沧源县林业局、 沧源县班老村、民良村、芒市林业局、芒市三台山乡 进行,通过查看实物、收集相关资料、与关键人物访 谈、随机访问等方式,对当地的社会现状和传统文化 习俗进行了调查了解。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自然社会状况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海拔1 〇〇〇〜2 500 m的山区、半山区、丘 陵和坝子边缘地带,也有部分居住在海拔2 500 m 以上的高寒山区。彝族居住地森林茂密,有各种各 样的野生动植物、珍贵药材和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禄劝县为彝族、苗族自治县,属昆明市辖的3个 自治县之一,位于昆明市郊东北。坎邓办事处为禄 劝县双化乡的一个行政村,居民以彝族为主,地处高 海拔山区,交通不便,社会环境较为封闭,教育文化 程度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人均年收入低 于禄劝县平均水平,村民的生活状况相当简陋。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其境内有大围山省级 自然保护区。阿达口、马不邑等11个彝族村寨分布 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东北面,其共同的特点是:森林 资源少,烧柴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 重;人口较多,发展极不平衡。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佤族是一个跨中国和緬甸两国而居的民族,其 总体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和緬甸萨尔 温江以东。云南省沧源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 治县之1县内佤族人口为13.476 7万人,占全县总 人口的81.81%,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38%左右,是 全国佤族人口比例最高、绝对人口最多的佤族自治 县[5]。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 称阿佤山,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6]。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最少也是最古老的少数民族 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德昂族现有 人口 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现主要聚居在 云南省德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梁河等地, 与傣族、景颇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潞西 市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其德昂族人 口为8 819人,占全国德昂族人口的53%,潞西市的 三台山乡是全国惟一的德昂族乡[7]。高黎贡山和怒 山山脉蜿蜒伸展于德宏、临沧等地,德昂族就分布在 这两山脉的群山之中。德昂族聚居地气候湿热,雨 量充沛,不论是低山、缓坡或平坝,土质都很肥沃,自 然条件较为优越,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日常生活习惯及文化习俗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村寨的选点、布局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佤族、德昂族3个少数民族都是有着悠久 历史和丰厚文化的民族,长期的山区生活,使他们对 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们许多 的传说、故事、格言、i彦语中,就反映了这种认识。如 当地彝族在村庄的选点、布局上,就有“上面宜牧,中 间宜居,下面宜耕”的民谚,生动形象地道出彝族对 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低海拔的河谷地带,炎 热潮湿,瘴疬流行,毒蛇蚊虫较多,在旧时医疗卫生 条件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 的威胁。而高山区云雾蒸腾,冷而潮湿,又是野兽出 没之区,人畜存活难有保障;半山区冬暖夏凉,气候 适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既可上山放牧采集,收获 副食,又易下山种田,收获粮食。此外,佤族村寨一 般也是座落在较为平缓的小山顶或半山腰上,房屋 依山势而建,由高而低,排排而下,寨子附近有较茂 盛的竹林、森林和充足的水源。德昂族也大多居住 于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的山区和半山区。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住房结构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劝县彝族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修 建的瓦板房(三面为土墙,正面为木板墙,屋顶为人 字斜面,用木板铺成,上压石块)。砍邓村彝族村民 的房屋主要是重檐式、穿斗木框架结构的二层楼。整 个房屋建筑的主要材料都是木材,甚至连饲养猪、牛 和家禽的饲料槽也多是由圆木直接挖凿而成的[8]。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佤族房屋的结构和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干栏式楼房”,建筑材料主要是杂木、竹子、 茅草、野藤、竹蔑等;另一种是“四壁落地房”,也被形 象地叫做“鸡笼罩房”,其建筑结构比“干栏式楼房” 简单,用三棵长杈做柱梁,用平直的木条做椽子,房 顶至房檐倾斜度较大,椽子上用茅草铺盖,用藤条绑 扎,四壁用竹篱笆编栅成墙,向东面开一道门。建筑 材料主要是杂木、竹子、茅草、野藤、竹篾等。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德昂族居住的房子都是竹木结构,以茅草铺顶, 木料用作梁柱,竹子用作椽子和竹壁。竹楼为方形, 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德宏地区的德昂族通常一 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 构成。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 养牲畜,屋内多置火塘。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村民生活中使用的桌、発、 床、柜等也多是就地取材制作的,日常生活中的餐饮 用具,如碗、勺、桶、瓢、杯、缸、盘等,也多是木制的。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火塘文化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学者称彝族为火的民族。火是彝族的象征, 村民煮饭、取暖、休闲常围绕在火塘边,厨房里有火 塘,堂屋(客厅)里有火塘。火塘象征着家庭的延续 和红火的日子,火塘里的火一年四季都是燃烧着的, 燃料主要是木柴。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佤族人家屋内均设有火塘,只要步入佤族竹楼, 皆可见到位于房屋正中的约1米见方、十分别致的 火塘,塘的正中有一铁三角架,供做饭、烧水、支锅等 用。有的人家还设有多个火塘,如主火塘、客火塘、鬼 火塘(供祭祀时使用)。火塘的火(特别是主火塘的) 是终年不熄的,据说只有这样才表示该户人家日子过 得红红火火,并预示着家庭香火不断,延续到永远。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神山(龙山)、神林(龙树)及多神崇拜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佤族的村寨边大多有保护村寨的神山 (龙山)、神林(龙树),需世代保护,禁止砍伐。这些 一片一片的亚热带(热带)森林,大小不一,从几亩到 几十亩不等,可称为最早的原始森林保护区,许多其 他地区已经灭绝的珍稀树种,在这些神山林还能见 到。在砍邓村笔者看到,保护最好的山林就是祖宗 林(神山),林中常常可见两三人合抱的古树,参天蔽 日。村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进了祖宗林大都会非 常小心谨慎,不敢随便去碰祖宗林中的树木,在村民 中流传着各种关于损害祖宗林中树木而遭到惩罚的 传说。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当一个村寨建立时,都要由村寨的老人、龙头 选择确定本村寨的“龙山”和“龙树”。“龙山”、“龙 树”一经确定,当地人就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依 附在其上,树不能砍、不能爬,甚至连树下的枯枝落 叶也无人捡,若有人犯禁,就会受到“龙”的严厉制 裁。在屏边县大围山周边地区,迄今有20多处龙山 林(神山)保存完好。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佤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即使为了生存,打死了一只老虎、一头牛,砍了一棵 树,他们都要以自己的方式祈祷祭祀,以求得神灵的 宽恕。在这一带,还有贡象节,佤族村民在过年后第 3天,禁止上山打猎和从事田间劳动,让大象愉快地 度过一天,同时村民在南滚河上游举行别开生面的贡象活动。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德昂族崇拜蛇,视村寨附近的一棵大树为蛇树, 四周围起围墙,每年举行一次祭祀。蛇树禁伐,甚至 禁人走近。在三台山乡,傣历7月开始农业生产时, 德昂人要祭祀“吉地”。吉地作为德昂人宗教活动的 场所,栽种和保护了许多植物,并不同程度地被赋予 宗教文化色彩,受到德昂人的崇敬和特别关照。德 昂族以擅长种茶、制茶、饮茶、用茶而闻名,因而在云 南少数民族中有“古老茶农”的美称。茶是德昂族的 图腾,男女老少都有喝浓茶的习惯。宾客临门必先 煨茶相待;走亲访友或托媒求婚,茶叶都是最好的礼 物。所以几乎家家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 上一片片茶树。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比较分析与讨论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比较分析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查研究表明,彝族、佤族、德昂族都是云南世 居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森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们在居住区域、取暖等方面较相似,对林木依赖较 强;宗教信仰、节庆活动、婚丧习俗等都与森林资源 有关。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许多 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紧紧连在一起,这些文化习俗 又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和作用。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结果讨论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 资源的影响1)积极作用彝族、佤族、德昂族群众为了生存 和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和管理森 林资源的经验。他们相信神灵,对山、树充满敬畏, 并以宗教祭祀的仪式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与 崇拜。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管理和利用 森林的行为,对保护森林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减缓水 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负面作用由于经济、交通、习惯等多方面的 原因,许多彝族、侃族、德昂族村民们习惯使用木材、 竹材作为建筑材料。据统计,修建一座木结构的房 屋至少要30 m3木材,一座木竹草结构的房屋也需 要5〜6 m3木材。3个少数民族都有在家中烧火塘 的习惯,火塘所用的燃料都是大块的劈柴。此外,村 民日常做饭、煮猪食等也是以木材为燃料的,这对森 林资源形成了压力。据统计,一般一户佤族人家,年 需薪柴2〜3排,折合木材2.56〜3.84 m3。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局限性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但这些文化习俗并非基于 科学的研究与论证,实际是一种迷信思想认识。如 关于“神山”、“龙山”、“龙树”等的崇拜,均源于对不 可知世界的恐惧,而并非出于科学的认知或自觉的 保护意识引导,这些传统文化习俗虽然在客观上对 森林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它所发挥的保护作用、 影响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社会因素对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影响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查中发现,这些地区的某些传统文化习俗确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新 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政策的失误 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对森林资源产生的破坏 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 “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 世纪80年代的经济建设,使当地的原始森林几乎被 砍伐殆尽。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意见和建议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引导 变革传统陋习;提倡、借鉴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习俗的“精华”,保护森林资源。彝族、佤族、德昂族 在长期的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乡土知识 和乡土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有 些是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不可缺少的部分,值得提 倡、借鉴和进一步发扬光大,如德昂族对茶叶、竹制 品的偏好,以及种茶、种竹子的习惯;彝族、佤族对动 植物的崇拜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关年节、宗教仪式等。 这些对动植物种类的繁衍无疑是有益的,对此应予 以鼓励、提倡、发扬光大。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建立健康生活文化习俗。 彝族、佤族、德昂族大多居住在山区,物质和文化水 平低下,迫于生计,只能依赖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自然 资源,从事原始的、较为落后的轮歇耕作农业,沿袭 “老虎灶”、“火塘”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不可避免地 对森林资源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土地退化和生 态系统的恶化。地方政府要把变革当地村民的生活 习惯作为保护森林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 各种途径把一些实用的、可靠的、操作性强的现代技 术传播到边缘地带,诸如发展经济林木栽种、开发林 下产品、修建沼气池等,在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活需 要的同时,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文化习俗。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加强法制宣传。通过基层组织(县、乡、村), 采用宣传栏、广播、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对村民进 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的政策法 规,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充分尊重当地传 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树立正确、深刻的管理观念, 建立“法治”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从 而使其真正参与到森林管理和保护中去。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致力改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应从本地区实 际情况出发,采取特殊政策,发挥全社会力量,改善 当地社会环境。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非常恶劣 的村寨,可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迀移,在新的移居 地配套完善交通、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充分发挥高等林业教育的指导宣传作用。高 等林业院校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 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制 教育。当学生们成为林业管理者、生产者时,能用法 制思想观念指导工作、影响他人。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小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性。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积极开展多种经 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倡导当地村民种植用材林和 经济林,改变当地简单依赖和利用森林资源的现状。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切实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 工作,开展多种林间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这既可加快当地脱贫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社区渗透更多的人文意识。保护森林资 源,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 课题,更关系着乡村农民的生活。森林资源保护与 乡村农民生活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是我 们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进行森林 资源保护、制定各种保护措施帮助当地群众发展林 业、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人文精神的倡 导与渗透,即要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深 入了解社区群众的思想、文化、习俗,把科学传播与 人文关怀作为发展社区林业的重要手段,实现林业、 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 发展社区林业,人是关键。林业不是一个单 纯的关于森林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和森林关系 的问题。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如何从思想上寻 找社区林业的根基,是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很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习俗所带来的少数民族与森 林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带来的对 森林资源的自发保护作用,并对这种作用予以了充 分肯定。但却未能从思想深处探讨这种传统文化习 俗对发展社区林业,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存在的 巨大潜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往往会 因人的思想意识不同而有差异,有时可能很强烈、有 时可能很短暂很微弱,而传统文化习俗对人的思想 意识的影响却是持久而巨大的。因此,应该重视研 究社区民族文化习俗,从意识深层了解影响农民行 为的因素,探索更多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社区 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廖春华,副研宄员。主要研宄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宄,森林资源与乡村民俗研宄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彝学公众号,主编:巫达z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