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基于《海腮耄启》的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研究——以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为例

作者:​杨娟 刘云 发布时间:2020-11-08 原出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点赞+(

摘要:家道即治家、成家之道,是家庭赖以成立、维持和发展的规则和道理。彝族典籍《海腮耄启》收录了大量关于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诗文,其中有些是彝族婚礼仪式上传唱的酒礼,有的是司仪诵读的祝词,彝语叫“尤咪”,属于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彝族伦理道德教化。虽然时过境迁,但其充满哲理的彝族家道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海腮耄启》;彝族;家道教育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家道即治家、成家之道,是家庭赖以成立、维持和发展的规则和道理。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治家的传统,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并把“齐家”放在重要位置,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足见家道的重要性。彝族也是一个崇尚礼教的民族,和儒家一样把家道教育提高到关乎家庭兴衰的高度而倍加重视,并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治家思想和教育理念,有的被彝族知识分子毕摩辑录成教育典籍,如贵州的《海腮耄启》,有的以章节的形式收录入《诺沤曲姐》、《阿买恳》等书籍里,劳动人民则以“卢比”(谚语、格言)、寓言、传说、故事等不同形式口耳相传。彝族的家道教育作为礼教的组成部分,往往以婚、丧、嫁、娶、祭祀等礼教活动为载体,以礼制的形式传承本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婚礼就成为彝族进行家道教育的重要场所。《易·家人》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庭成员遵循基本的家庭伦常,各自恪守本分和处世之道是和睦治家的基本要领,“和”则是家道的核心,夫妇、父子、兄弟是基本人伦。但彝族认为,婚姻中家庭和谐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婆媳、姑嫂等之间的关系,婚后后家和外人都不便干涉别人家庭事务,因此,十分重视婚礼中的家道教育,一定要请精于司仪的摩史来主持婚礼,好给公婆、儿媳以及在场的所有人员进行一场庄重的家教培训。彝族传统婚礼上的家道教育,虽然时过境迁,逐渐被现代人简化或淡忘,“在智识教育兴盛而价值教育式微的背景下”, [1]重温彝族教育典籍《海腮耄启》,深入挖掘彝族传统婚礼中的家道教育思想精华,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形式

婚姻是人生大事,《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礼作为重要的礼仪很早就载入儒家《仪礼》、《家礼》等典籍里。[2]和汉族相对简便的“三茶六礼”不同,彝族的婚礼仪式重于知识教育和道德教化,议程要复杂得多,不论是嫁女礼还是娶亲礼,都是歌舞达旦,婚礼担负起了彝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重任,家道教育也就成为彝族婚礼的重要议程。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嫁女仪式上的家道教育

彝族传统嫁女仪式复杂,从迎亲队伍到来的傍晚一直到第二天发亲,通宵举行歌舞活动,彝语叫“阿买恳”,汉语俗称唱酒礼。此酒礼仪式有十几个程序,每个程序分别唱不同内容的歌,其中以问答形式边歌边舞的对歌部分最有文化内涵,这部分歌词内容丰富,涉及婚姻、宇宙起源等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一些专门针对即将出嫁的女儿进行妇道教育的歌,主要是“教育涉世未深的出嫁者如何为好一个女人,如何去尽一个新娘所必须的责任义务,怎样去处理家庭和社会间的各种关系,做到在所处环境里恪守妇道、孝道等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3]如《妈妈的女儿》一首歌写道:“公公难服侍,只要人贤惠,早起把火添,公公没话说;婆婆难服侍,早起挑满水,婆婆没话讲;姑子难相处,教她针线活,姑子也好处;亲戚难接待,来时接好马,去时饱马还,说来也不难。” [4]283-284这段唱词很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这是站在娘家的角度对女儿的嘱托,嘱托女儿要勤劳、贤惠,只要用心对待婆家成员,就会得到婆家的接纳。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在《嫁女女不哭》这段歌词里则是站在出嫁女儿的角度,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哥嫂、姑子、同伴的手足之情:“嫁女女不哭,嫁女阿爸哭,阿爸您别哭,醇香的美酒,年敬您三次,恐怕是假话,三年回趟家,美酒敬阿爸;嫁女女不哭,阿妈您别哭,蜂糖和炒面,年敬你三次,恐怕是假话,三年报此恩,回来看阿妈……”接着用同样的句式以鞋子、围腰、针线、手镯和戒指为礼物分别回来看望哥、嫂、姑子和同伴们,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亲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令在场的每个人感动得落泪。[4]305-309这是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感恩教育,教育出嫁的女儿以及每一个人都不要忘本。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取名仪式上的家道教育

按照彝族传统礼俗,女子嫁到男家后,婆家要重新给新娘取一个名字,这个取名仪式一般在娶亲礼的第二天早上举行。届时公婆端坐堂上,伴娘从新房扶出新娘,到了堂中,脱下从娘家穿来的外衣,换上公婆赐给的新衣,穿戴好后,新娘向公婆敬酒,公婆给新娘取名。[5]320这个仪式由摩史(司仪)主持,在这个仪式上,摩史的祝词叫《取名辞》,祝词采用比兴手法,阐明新媳妇年少不成熟,尚需公婆耐心开导教育的道理,“……在松林里面,幼蝉不懂事,靠松林开导,才明白事理;在深山里面,幼虎不懂事,靠山林开导,才明白事理;到了婆家,新人不懂事,靠公婆开导,才明白事理……”并且指出开导的方法和原则应该是“开导须善待,善待须善教,长幼相提携”。[5]291-295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回亲仪式中的家道教育

按彝族婚俗,男子娶亲第三天午饭后送亲队返程,届时执事组织男方父母及族人代表在堂屋为送亲队举行回亲仪式,双方按主宾两边坐定,仪式由摩史主持。先由送亲领队,即新娘的叔叔或伯伯代表后家把闺女交接给婆家,并嘱托道:“……人家女有教,人家女有育,我家女年幼,来不及教育,……而今这时候,心智不成熟,礼节未学会,手艺没学精,碰到老和少,长幼她不知,大小在一起,好歹她不辨,为人和处世,还未学到手,请闺女公婆,高抬贵手,多给与教诲,该打时用骂,该骂时用教,耐心作教育,慢慢会成人……” [4]331-333然后公婆向后家及送亲一行表示感谢,为这几天对送亲一行的招待不周表示歉意,最后向后家表态,一定好好优待儿媳,请亲家放心。这是一段经典的彝族家道教育范例,先由后家提要求,婆家再作表态,有理有节,目的明确,方法得体。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的主要内容

过去彝族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的主导权在父母手里,要维持家庭和谐,关键要处理好公婆,尤其是婆婆与儿媳之间的关系。因此彝族婚礼家道教育的内容除了教导儿媳要勤劳贤慧、孝敬公婆外,反复强调的是公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以及媳妇与姑子等其他成员之间的处世之道,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影响家庭和谐的主要矛盾。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公婆之道

公婆是一家之主,治家的主导权掌握在他们手里,公婆正直与否,直接关系新媳妇的处境和待遇,公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新媳妇,家庭必然产生矛盾。因此,彝族专门设计了针对公婆的婚礼家道教育制度。这有别于理学家将父母权力绝对化的做法,在彝族人的家道观念里,公婆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面对新来的媳妇,公婆的权利就是得到儿媳的尊重和孝敬,但是,公婆同样有义务指导儿媳待人接物和安身立命的生活技能,扶持儿媳逐步成长。这种教育,是基于新媳妇“人长志不长,知识浅薄,做事粗糙”、“手艺不精”、“言语不再理”、“思想尚未成熟”等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要把儿媳当作不成熟的孩子来对待,教育的原则是“耐心教诲”,方法是不把问题扩大化,“该打时用骂,该骂是用教”,并且“态度要温和”,“如浇一朵花,似铸一金莲”,通过“言教加身教”,最终“慢慢会成人”。[4]335-341概括起来,公婆对儿媳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大度,对儿媳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法,即遵循“父慈子孝”的辩证关系,这种充满人性化的公婆之道,哪怕到了今天也未过时。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媳妇之道

彝族人很讲礼节,自古有尊重女性的传统,有句谚语讲到“有理的后家”,所以不会当着后家的面对儿媳提什么要求,只是一味的提醒公婆要如何教育和培养媳妇,因此妇道教育是在娘家进行的。在娘家进行的家道教育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为了出嫁的闺女能尽快融入新的家庭,得到婆家家庭成员的接纳,通过歌师的演唱开展对闺女的妇道教育。如“公公难服侍,早起把火添,公公没话说;婆婆难服侍,早起挑满水,婆婆没话讲;姑子难相处,教她针线活,姑子也好处;亲戚难接待,来时接好马,去时饱马还,说来也不难”等等, [4]283-284概括起来就是对上要孝,对平辈要亲,对下要爱。要用自己的勤劳和贤慧,取得家庭成员的认可,从而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不过,十几年在家被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天天受到父母兄弟的宠爱,一下子要转换一个服务别人的角色,着实不易,所以歌中鼓励和安慰道:“如搬石头压房梁,房梁压在头顶上,好好的忍耐,慢慢会出头。”二是教育出嫁的闺女不要忘本,要抽空回来看望父母弟兄以及儿时的伙伴,歌词虽是站在出嫁女子的角度来抒发对父老乡亲依依不舍的心情,同时又从另一个侧面表达出嫁的闺女不要忘本的思想。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思想对当代家教的启示

彝族婚礼家道教育是彝族传统礼教的一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彝族对婚姻、家庭的传统伦理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彝族传统的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其中有些理念和观点现在依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年轻人身上存在的问题

很早以前,彝族人民就总结了人生成长的规律,指出人生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及其应学会的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修养,并以典籍的形式流传后世,如凉山地区的《教育经典》。这些教育典籍把人的一生分成若干段,认为年龄段不同,其心智和认知能力不同,其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这种教育观在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不论是新娘取名的祝词还是回亲仪式上的嘱托辞,都反复强调新婚女子尚未成熟,还未学到接人待物的知识和女人必备的手艺技能,尤其是还不懂孝悌伦理方面的礼节。认为这是新婚女子十几岁年龄段必然存在的客观问题,公婆必须牢记和承认这一事实,并客观辩证地看待还未成人的儿媳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和不足。这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年青人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值得现代家教甚至学校教育借鉴和学习的。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尊重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方法得当,才会取得效果。家庭教育重在亲情,更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从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来看,人们要求公婆对儿媳实施的开导和教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原则,司仪反复提醒和强调公婆要“耐心教诲”,“要放长线”,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公婆对儿媳的“态度要温和”,要像“浇灌一朵鲜花,铸一朵金莲”,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宽容心态。第三,公婆的教导还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该打时用骂,该骂时用教”,不要把问题放大。第四,要“言传加身教”,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这在礼教盛行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彝族能有这种尊重教育规律的家教方法,实在难能可贵。就是到今天,这种充满人性的家教方法不但没有过时,相反成了当下浮躁、拔苗助长式的家庭教育所欠缺的东西,所以很有必要加以继承和发扬。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重视良性互动的家庭伦常,秉持辩证务实的孝悌观

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孝并不是单向的,“往往是孝慈并举,父慈子孝是双向关系,既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孝,又强调父母对子女要慈,这是一种很纯朴的家庭伦理关系。” [6]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后,三纲五常伦理被绝对化,人们片面强调臣、子、妻对君、父、夫的绝对服从,正常的家庭伦理被扭曲。但彝族《海腮耄启》的家道教育却始终秉持“父慈子孝”的互动人伦和孝悌的相对性关系。如在彝族婚礼仪式里,并未过多强调儿媳要孝敬公婆,相反,反复提醒和强调的是公婆对儿媳教育和扶持的职责和义务,并且这种教育是有限制的。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宽容和耐心。对儿媳不但不能苛刻,反而要好好优待。对于儿媳来说,当然要对公婆尽到孝心,要听从公婆的安排,勤俭持家,恪守本分,对姑子要团结,对亲戚要热情。这种良性互动的伦理关系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自然容易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自然容易形成自然纯朴的家风。公婆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种良性互动的传统家庭伦常和当下青少年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感恩品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的家教,以孩子为中心,家庭伦理矫枉过正,智识教育多,价值教育缺失,这些都值得每一个家长和教育者深思。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道教育是彝族道德教育的传统,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挖掘和整理。《海腮耄启》收录了部分彝族文化道德教育方面的传统诗文,其中涉及家道教育的是一些彝族婚礼仪式上的酒礼和礼仪祝词,其功能主要是宣扬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治家之道,目的是建立“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家庭伦常,阐明齐家之道在于和顺,发家之道在于勤俭,立家之道在于孝悌的道理。《海腮耄启》虽不能涵盖彝族家道教育的全部,但以小见大,仅就婚礼上的家道教育来看,足以说明彝族博大精深的传统家道很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TF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家风家教: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N].中国教育报,2014-04-18(6).
[2]郑 春.朱子《家礼》与人文关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48.
[3]王继超,文朝志.阿买恳[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3.
[4]文道义,龙正清.海腮耄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5]韶明祝.诺沤曲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6]高会霞.理学与社会[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1:127.

作者简介:杨娟(1972—),女(彝族),贵州赫章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彝学。刘云(1967—),男(彝族),贵州赫章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彝族语言文字、彝族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