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差伍来:关于彝族与殷商的关联浅析
摘要:在对比汉语史书,特别是《史记<殷本纪>》及彝族典故和传说时,发现有许多相同的文化元素;在进一步对比殷墟考中发现的部分甲骨文与彝族文字时,发现字体基本相似,并可以用彝语解读;我认为彝族人是殷商的遗民之一。
关键词:卵生;伊尹;殷墟甲骨文;彝族文字
序言
在学习汉语史书,特别是《史记》时,发现《殷本纪》中的内容与彝族口语相传的典故和传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进一步对几个特定地要素进行分析比对中,发现它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联性。从这些关联性看,只能说明彝族是殷商的遗民之一。以下是我对彝族文化和殷商文化几个关键元素的浅析和比对。
一、独特的殷彝卵生的文化
(一)《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1]
(二)彝族流传的卵生典故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中流传着一则史上英雄卵生的典故。彝族人们称其为《蟾蜍王子》。也有的人将其译为“青蛙王子”或“长子阿木”(阿木是凉山彝族中男子取名是排行,即:长子)。
典故叙述:古时候,有一行行人走在路上,一只乌鸦在树上呱呱叫,“走在前面的妇女,你是膝盖上要掉下个蛋”,妇女听了后换到行人中部。乌鸦在树上呱呱又叫,“走在中间的妇女,你是膝盖上要掉下个蛋”,妇女听了后再换到行人尾部。可是乌鸦还在叫,“走在尾部的妇女,你是膝盖上要掉下个蛋”,说完真掉下个蛋。该妇女将其拾回放在火塘边,过了段时间,蛋裂开了,跳出了个蟾蜍,妇女将其取名为阿木,即:长子阿木。
阿木生息在火塘边,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去娶舅舅家的幺表妹“阿纽”。母亲问他你这么弱小,要带什么聘礼时,他说把我的蛋壳装满酒,再装一小袋青稞粉就行了。阿木带上聘礼来到舅舅家敲门,阿纽去开门,不见其人只闻其音,把门关了。反复几次,才发现门栏处有只蟾蜍,于是将他领到堂上。舅舅高兴的将酒喝了,青稞面也吃了,味道不错。礼数后舅舅便问,“味道不错,还有事吗?”阿木说主要是来迎娶幺表妹阿纽的。母女俩都不同意,舅舅说不是我是愿意,只是女儿不愿意。阿木说不愿意也可以,但要还我的酒和青稞粉。舅舅说这好办,可是不管怎样弄,就是无法将蛋壳和小袋子装满。舅舅只好将女儿嫁于阿木。
阿木每天依在火塘边取暖,不能劳作。直到一次节日(火把节)集会时,婆媳俩将阿木丢在家中,两人节庆处看热闹了。在赛马场上婆媳俩看见了一名白马王子在驰骋疆场,还得了许多奖品,甚是羡慕,回家后发现阿木还在火塘边取暖,就故意说,唉!人家的孩子呀真是争气,今天真是风光等等。阿木听了后说,你们看门背后。婆媳俩看见了那些奖品,觉得奇怪。经过合计,第二天婆媳俩一早就说去看集会了,出门后就躲在房后观察,不一会儿那个白马王子从家里出来,骑上骏马飞驰而去。婆媳俩似乎明白了什么,返回家中查找,最后在竹筐内找到了一张蟾蜍皮。为了让阿木永远成为白马王子,婆媳俩私自将皮丢进火塘烧了,这时阿木回来倒在门口,叫热。知道原因后,阿木说了句,再过三天我就成人了就死了。婆媳俩面面相觑而终。
以上两则典故均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彝族的这则典故更像是高度概括的殷商历史,一是创史人出生异样(卵生);二是长大后驰骋疆场;三是最终因女人而告终。
还有,今天的彝族巫师仍延用鸡蛋问卜之术,我认为也是来源于这古老的卵生文化。即:巫师一边念经,一边用生鸡蛋在病人的痛处滚擦,再用针在鸡蛋上插一小孔,让病人吹入气,然后将鸡蛋打开放入盛水的木刳中,看其幻化问卜。
二、相同的殷彝伊尹传奇
(一)汉语史料中对伊尹的记载
《史记•殷本纪》中:“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適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2]
《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
《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3]
《孟子•万章》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4]
汉语史料中关于记载的伊尹传奇大多。大体上均认为,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能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
(二)彝族祭祀的大巫师伊尹
在一次彝族人家送祖灵的祭祀上,我第一次知道了彝族上古大巫师伊尹及相关传说。这种仪式彝语称之为“措毕”或“黎慕措毕”(音译,即:送亡灵归祖或归天)。
当时是一家彝族人在为去世已久的父母送灵,在仪式上我发现灵位挂有三个的祖灵,感觉奇怪,就去问一位彝族老人。他压低了声音对我讲:“另一个是伊尹的神位,任何彝人家祭祖送灵,都必请伊尹(别地区彝人已将其更换成有名其他巫师,原因不明,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原因)神位,若不请伊尹,任何巫师都没法将亡者的灵魂送归祖先处或送到天上去”。这位彝族老人还叮嘱到:说伊尹的事时要小声点,他是一位彝族古代的大巫师,他能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说他坏话,都会被他知晓,会并被他诅咒的肚子痛死,不管伊尹在世与否。
后来在仪式间隙间,几位彝族老人进一步小心的讲了关于彝族人传说的伊尹传奇。他们说:相传伊尹出生在一家姓阿恒(彝族现仍有此姓)的彝族人家,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四处流浪。但在流浪中伊尹学会了做菜,特别是汤菜,十分出名。据说伊尹是发现了一味作料,彝语叫“伙苦”(汉语拼音:hong ku),今天的彝族人家都还在用此味作料,有的人将其汉译为木姜子。一般使用时是从此植物的根或茎部,刮一点在凉菜或汤类中食用,具有开胃健脾的作用。也因为如此,今天的彝族人称汤类还是叫“伊尹”。伊尹做汤出名后被招到大户人家去做厨,几经周转跟上了大巫师,后来也就成为了先知先觉,后知后觉的大巫师……。
另据彝族老人讲,古代彝族古蜀君王在合亲时,向其合亲的外族妻子透露了自己的灵根,即某某山上的“伙苦”。并说只要挖到它的根就会伤得到我等等。不料,这位妻子将这一秘密藏在箭中,让这有神力的君王射向了其家中。其家人便组织人挖断了灵根,君王临死时留下遗言:“不要整理荒地上的石块,我在是我的地,我不在是他人的地;不要向妻子讲真言,我在是我妻子,我亡是他人妻”等待。彝人从此南迁。从这里可以看到伊尹与彝族人的关联。
三、殷墟甲骨文与古彝文的神奇雷同
我一直认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彝文,不仅仅只是因为殷墟甲骨文的字形与彝文神韵相似,以及殷墟甲骨文与彝文有基本相同的字体。更主要的是,部分殷墟甲骨文可以用彝语读解。我认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巫术的教本记载,即:巫术的简化教本。将巫术刻在甲骨上,一是方便留存;二是便于就地取材。因为在古时便于书写或记载的材料少,所以大都用兽皮和兽骨。可能财力好一点的大人物家,就会用石玉或青铜材料,或者是以巫事的等级来选用相应的材料。
这里我简单说明一下彝文(彝族文字)。彝族文字根据年代分为古彝文、老彝文和规范彝文。古彝文是指先秦时期或以上的彝文,现仅有极少的部分彝族老巫师还有些知晓;老彝文是指先秦后分散在各地(主要分散在川、滇、黔、桂及东南亚彝族中),各自流传发展到今的彝族文字;规范彝文是解放后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让彝文适应印刷和电子编辑而规范,在老彝文的基础上,对彝文进行的大幅度简化,并部分改变了字体的方向等等。四川凉山地区的规范彝文,据说是从8000多个老彝文中简化成了819个字,加上次部分高调的字,共有1163个字。于1980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推行了《彝文规范方案》。并首先在四川凉山地区适用。这大幅度的简化造成规范彝文字表音化较为严重。之后为了统一国内彝文,又不断规范四省的彝文,制定了《通用彝文规范方案》。2014年11月在西昌达成共识,决定在国内川、滇、黔、桂彝区推广。现国内的彝文字被规范到了5598字。这一历程可以说明彝文字在历史上,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艰难历程。也可以看到彝族文字传承与发展的沧海桑田。
关于殷墟甲骨文中与彝文的相承性,我用一块殷墟甲骨文与彝文作对比,并用彝族巫术来解读,可以更直观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
殷墟甲骨文
上图甲骨文与规范彝文对比及词组解意图
对上图甲骨文的解读:两边各插六处神枝,中间左侧是从前向后插摆:神枝-清水-炭火-木刳-酒;右侧也是从前向后插摆:神枝-清水-炭火-浊酒;左侧单字,按彝文读(gguo)是指固定之意,日常巫师是用于固定作法事的家禽或牲口(鸡、小猪、绵羊)。
巫意:这种法事叫“清污垢”,彝语叫“仲尼索”(音译)。一般经过:当家中人不健康时或不吉祥时,家人就去找巫师作“鸡蛋问卜”,若巫师问卜出是因为家中有不干净的东西或有污垢时,家人就择日请巫师家中作法驱污。巫师在家中作法诵经,并用一鸡白色的母鸡在屋内念咒作清扫仪式,清扫后再移到户外,巫师在屋前的平地上按以上图示插上神枝(专用树枝)继续诵经作法,家人依次在两排神枝中间按巫师提示穿过,并用摆放的清水和酒净身,再剪断事先套在家人颈子上的麻绳。然后再用麻绳将地上神枝收集捆扎连同鸡一同,叫人送去人迹稀少的地方,插在树上并把鸡放生。喻意:一是向异界招示此家已作了清污垢仪式,有巫令;二是让污垢附在鸡身上离去,不得再回。当然彝族人家乔迁或做较大法事时也要做这种巫术。
四、《史记•殷本纪》中有彝语和彝俗
在阅读《史记•殷本纪》时,发现许多人物名字的发音和彝族传承的相同。其中有的在彝族中是姓,有的是名。例如:简狄、阿衡、恶来等在彝族中是姓。其对应为:吉狄、阿恒(阿侯)、俄来。而伊尹、比干、妲己、盘庚等名人,现在彝族中仍在传说或传用。
比干是彝族对巫师职位的尊称,比其更出名的巫师彝族人称干比。彝族人说“不要和干比辩论”,因为这是一种让人耻笑的行为。译成汉语,“干比”应理解为教授级,“比干”是指讲师级。但传到今日却成了人名。彝族人也有“比干”心有七孔的传说,大体上和《殷本纪》相同,只是要模糊些。
对妲己的传说基本也和《史记•殷本纪》的记载相同的,也是一位让君王误政,让国家破灭的美女。今日有的彝族人,仍在给自己的女孩取名为“妲己”,以示漂亮、美丽。如:打机嫫、达机嫫、大几嫫(均为音译选用不同汉字原因)等,嫫是指女性,一般加在名字后使用,以示和辨别亲切。
《尚书君爽》中引周公语之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其实在彝语中,“格人”是指“大人”或“大官”。所以,“格于皇天”,用彝语解读可以译为“伊尹的言语相当于君王的言语”。
《吕氏春秋·本味》:“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命之曰伊尹。’”[5]
汉语史料中述,伊尹生于伊洛流域,是黄帝时的大臣力牧的后裔,由于生于伊水,所以,取名伊尹等等。在彝语中“伊洛”一词中,伊是指水,洛指黑(喻深)。一般是指水的下游,现在彝族在是指云南地区;“力牧”一词在彝语中是指彝区,“力”应该是彝族的自称“尼或黎(音译)”,“牧”是指土地或地区;“伊尹”在彝语是指汤液。
以上所列的这些词语和现在的彝语的发音仍然相近或相同,而且从彝语的意境上看,我认为还更为贴切实际,这只能说明彝族和商是有关联的,彝族人也是殷人南迁的后裔。
另外,卢央教授[6]认为,中国古代殷朝之前的历法,就是以“大火星”的运行规律制定的“火历”,彝族“火把节”即“火历”的过年日。华夏族的“火历”现在仍完整地保留在彝族的历法中。因此,彝人和夏人、殷人的关系是密切的。卢央认为,夏朝和殷朝都有彝族先民从北方迁入西南,夏朝迁入的是“黑彝”,殷朝迁入的是“白彝”。
结束语
每一民族的历史都是悠久的,彝族文化也经历史变迁逐渐远去、模糊,现大多是流传在口语相传的传说或典故中。要想从这些传说或典故中复原历史真相,必须要找到参照物、可比物,即其他民族的相同记载或传说。这样才能得到更佳科学、更佳接近真相的结果。
(若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1] 司马迁(西汉),《史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p13页。
[2] 司马迁(西汉),《史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p13页。
[3] 《尚书》,张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p256页。
[4] 《论语、孟子》,里功、贵群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p270页。
[5] 《吕氏春秋•本味》,吕布韦(战国),张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北京第一版,p94页。
[6]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国内外知名教授、博士后导师。南京大学原天文系主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等。卢教授本人精于“易经”、星占术、古天文学、纳音五行、风水等,曾于八十至九十年代多次在美国、欧洲大学讲学,在中国周易与古天文学领域被尊为“一代大师”,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