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楚雄市三街镇彝族刺绣产业为例

作者:李杰 鲁银才 郭宸利 发布时间:2023-01-2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摘要:“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新名词,也是我们当前社会生活的新常态。这场撼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大到资深企业,小到小商小贩,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在后疫情时代中,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势必要谋求新的营销模式,如何使用有效的销售策略促进传统刺绣行业的发展,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新问题。本文拟就以楚雄市三街镇的彝族刺绣工艺产业为例,对后疫情时代的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发展路径作一些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应进行结构升级与融合创新,在激发内源动力的同时最大化拓展外延引力,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也顺应新时代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供需匹配,促进社会和谐,确保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彝族;刺绣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彝族传统刺绣工艺传承历史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的彝族民间艺术皇冠上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是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它承载着彝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是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持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彝族刺绣文化体现了云南彝族长期以来不断与自然、社会相融合的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它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融合了云南彝族的历史、习俗与宗教信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彝族刺绣以服饰为表现载体,将生活绣成了精美绝伦的画卷,将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穿在了身上,充分表现出本族群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核,也增进了彝族各支系间民族认同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和大团结,持续铸牢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楚雄市三街镇生境概述

三街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西部,距市府鹿城镇100公里,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1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306个自然村。2021年末,全镇有居民6644户23783人。其中:男12099人,女11762人;农业人口3848人,非农业人口19960人。建档立卡脱贫户601户2261人,脱贫不稳定户28户91人,边缘易致贫户48户16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户11人。共有耕地面积2110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8亩。以烤烟、茶叶、魔芋、核桃、中药材、萝卜、畜牧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街镇是一个美丽古镇,发展活力充沛,民族风情浓郁,民族团结历史根基稳固。据清光绪《镇南州志·镇南名义辩》记载,三街镇可追溯的历史记载可至元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275年,三街镇发展历史长达700多年。三街镇,是云南省36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红色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三街镇是一个汉、彝、苗、白、回等多个民族杂居区,其中彝族人口12140人,占总人口的51.04%,彝族集聚强度值为96.35%,彝族人口数位居楚雄市第二。三街镇境内彝族自称“裸啰叵”,属于彝族“裸啰支系”,其下又分支为三个彝族支系,相互称为“五香叵”“尼叵”“衣巴叵”。“五香叵”和“尼叵”语言相同,“衣巴叵”与另外两个支系语言差异很大,现在仅有部分老人会使用“衣巴语”。“五香叵”早期从南华县、祥云县等地迁徙而来,人数众多。“衣巴叵”是三街镇境内较早居住的土著彝族。镇内“尼叵”从南华县雨露乡、楚雄市紫溪镇、大过口乡等地迁徙而来。镇内彝族彝话传承较好,没有彝族文字流传,彝族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镇内汉族人,主要是元明清时期迁居至此,特别是明初大量移民屯垦之后,汉族逐渐成为镇内主体民族,人口持续增长,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彝汉杂居分布格局也基本形成,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发展。汉族成分大体有三种,有来自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汉族,有来自江南地区的汉族,也有少部分迁徙年代较久远的土著汉族,镇内汉族大多承认祖籍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街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江淮汉文化与彝族土著文化在这一区域得到了深度融合。从地缘上看,三街镇处于楚雄市多个山区乡镇的交通要道,集市发展历史悠久,加之曾有过大型煤矿工业兴旺辉煌的历史时期,促成了三街区域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较为深入。这种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与深入的各民族文化互动,持续促进着三街本土彝族文化与外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创新发展。总之,特殊的地缘关系与繁杂的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共同催生出了三街镇独特的彝族刺绣文化,成为了楚雄彝族传统刺绣工艺的一枝奇葩。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三街镇彝族刺绣工艺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街镇彝族刺绣以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一直以来都具有较为广泛的普及度和较强的传承力。2005年,三街镇被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评为“刺绣之乡”。在2005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楚雄分会场开幕式上,楚雄三街彝绣作品参与展销。2010年6月,楚雄市三街镇彝族刺绣协会成立,逐渐申报了州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名。刺绣协会会员的作品,在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大小活动中参与展出并有多项获奖。目前,分布在全镇各集市和村落间的彝绣工作坊有11家,还可使用的传统彝族麻布织布机20架。2015年12月,楚雄彝家公社三街镇彝族刺绣基地揭牌成立。2017年8月,楚雄市政协将发展壮大楚雄市三街镇彝绣促脱贫攻坚作为开展示范创建的重点工作进行打造。2019年3月,在三街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活动中,为促进民族发展与进步,让群众在既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现代生活的同时,又受益于本民族文化,使彝族刺绣文化在生活中得到保护、提升和发展,促进彝绣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三街镇将彝族刺绣产业确定为标兵行业来打造,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鼓励引导农村贫困妇女参加彝绣创作,完成绣品3000余件,创收25万元,以彝族传统刺绣工艺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三街镇牢牢抓住“楚雄市刺绣之乡”品牌,加大刺绣技艺传承和培训力度,培植了以“成香刺绣坊”“兴会刺绣坊”为龙头的彝绣产业发展带头人,并通过镇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牵线搭桥,积极依托龙头示范户回收彝绣产品,通过互联网、抖音、快手等平台代理销售,已形成了以农村妇女为主要发展力量,以“协会+龙头+绣娘+农户”模式的全产业链彝绣产业。同时,创新举办“彝绣云裳文化节”,积极打造三街镇传统彝绣品牌,发展彝绣产业促农增收。4三街镇彝族刺绣协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年产值达300余万元,受益200多个绣娘家庭,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供需市场销售链。首先,在市场定位方面,协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一方面立足本地内需,积极带动本地消费人群,使彝绣在三街本地得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外销量。三街镇的彝族大部分为裸啰支系,楚雄市树苴乡、八角镇、大过口乡、紫溪镇,南华县五街镇、一街乡、罗武庄乡、沙桥镇,弥渡县德苴乡、祥云县普棚镇等地的彝族倮倮支系都和三街镇的彝族着同款式的服饰,这就使三街款式的彝族服饰拥有了这些区域的广阔市场,同时带动了其他附属彝绣产品的市场扩张。其次,在刺绣产品的定位上,三街彝族刺绣产业立足传统服饰生产,逐渐丰富刺绣产品种类,在小配饰和艺术展品上下功夫,不断打开销售渠道。再次,在创新研发方面,从款式到花样,从色彩搭配到纹饰设计都进行大胆创新,与时尚接轨,生产了大批独具彝族特色的包包、帽子、鞋子、领带、T恤衫、耳饰、头饰等,颇受大众喜爱。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刺绣产业州级传承人罗成香在教授学徒

三、后疫情时代对三街镇彝族刺绣工艺产业的影响

(一)“后疫情时代”的概念阐释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新名词,也是我们当前社会生活的新常态。2019年12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继而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疫情灾害。近两年多来,我国及其他各国均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虽有所抑制,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攻克这个难题,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平息,谁也没有定论。因此,可以预计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人类还将与新冠肺炎病毒长期作战,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将伴随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段时期,我们将称之为——“后疫情时代”。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后疫情时代”三街镇彝族刺绣工艺产业面临的困境

这场由一个小小的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波及整个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像给全世界按下了“慢放键”,疫情的突然爆发和长期蔓延改变了全世界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当疫情蔓延后,每个行业都深受影响,大到资深企业,小到小商小贩,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原本就是近些年才从广大乡村社会成长起来的新型文化产业,受疫情的影响,刺绣工艺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众消费品,其消费形态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受疫情影响,三街镇乃至整个楚雄州的民族传统刺绣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外销之路被阻断,民族传统刺绣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现状低迷。本来旅游业因为人流量大、跨区流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带动大额消费群体,是民族传统刺绣产业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楚雄州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等大型聚集性民族传统节日被取消,各地特有的各种庙会、赶会、赶集等活动也受限制,整个旅游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处于冰封状态。在疫情期间,全州各景区、县市、集镇外来的游客人数急剧下降,消费群体断崖式下跌,导致彝族刺绣产业的外销之路基本被阻断。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禄丰高峰彝族刺绣服饰  摄影  鲁银才

2. 内需缩减严重,疫情防控抑制了本土购买量。当地的彝族群众是彝族刺绣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为了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城乡婚丧嫁娶、入宅进新等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均受到限制,过去在这类日常习俗中大量消费的彝绣服饰、彝绣墙画等日常消费品订购数量在急剧减少。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经济收入锐减,拉低了整体消费水平。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工价在减少,各行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打工经济收入持续下滑。疫情发生前,当地彝族妇女每年都会竞相购买3-5套彝族刺绣服饰,作为时尚消费。疫情后,当地彝族妇女每年购买彝族刺绣服饰仅保持在1-2套,有的索性不再穿彝族刺绣服饰,去购买那些价格低廉的网购服饰进行穿着。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刺绣技艺传承队伍和消费群体的流失。受疫情影响,养殖种植难于维持家庭正常开支。一批家庭主妇、年轻姑娘不得不到外地打工,不再愿意继续将刺绣作为副业补贴家用。大量年轻人,完成各类学业后也不愿意再回农村长期生活,不再需要消费任何民族刺绣产品,导致主要的彝绣生产者和主体消费客户均大量流失。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个体出行受限,电商经济崛起,逐渐改变了大众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随着个体出行活动逐步减少,网络购物成为流行趋势,电商平台应运而生,乡村快递行业如雨后春笋崛起于各个村寨,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慢慢发生了改变,网络购物成为了大众消费方式的首选,间接影响了线下刺绣工艺品实体店的直销销量。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疫情影响的原因,还有几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彝族刺绣产业的长远发展。一是彝族刺绣本身就是彝族各支系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各支系都有自己独有的服饰风格,有各自喜欢的刺绣手法和款式纹样。而彝族支系繁多,各支系间一般不进行相互间的彝绣品消费,这就局限了彝绣品的贸易范围;二是近年来的彝绣产品设计成本高,消费群体少,经济收益缩水,导致愿意自觉学习和传承彝族传统刺绣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从事彝族刺绣技艺的人员减少,又导致了彝族刺绣产业的人才缺失,影响长远的发展,人才与收益的矛盾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三街镇彝族刺绣产业为例,很多基层民族刺绣产业都存在以下几个发展瓶颈:一是产业结构布局相对粗放,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很多镇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群众增收渠道不多,加之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制约了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由于山高坡陡,集镇规模小、城镇化建设步伐跟不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刺绣产业区域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了刺绣产品的出口;三是本地财政困难,支持公益事业财力不足,对基层刺绣产业的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刺绣作品

四、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发展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人类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消极,要有信心和毅力与疫情抗争到底,要看到寒冬过后必是暖春,在后疫情时代,人们长期被抑制的各种需求也会迸发,带来国民消费恢复性的增长。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将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稳步推进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彝族刺绣是彝族文化系统中内核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里一朵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奇葩,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传承彝族传统刺绣工艺,就是传承了彝族文化的“根”和“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为了将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彝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一艺术瑰宝重放光彩,在后疫情时代中,民族刺绣工艺产业势必要谋求新的营销模式,使用有效的销售策略促进传统刺绣行业的发展。要守正创新,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融合创新,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在古老的彝族文化元素中吸纳时尚元素,让传统刺绣产品更好地适应人们需求,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也顺应新时代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供需匹配,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民族刺绣工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立足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拓展文化创意绣品,不断结出文旅融合硕果

1. 在服饰的改良和创新上,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了解新形势和潮流趋势,掌握流行元素,站在潮流尖端,提升时尚度,迎合新时代的审美口味,设计出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服饰,抢占时尚一族的广大市场。例如:将传统绣花布鞋进行改良,以往的千层底布鞋容易进水,不适合雨天穿着,我们就将布底打上一层胶垫或塑料,进行防水处理,提升穿着体验感。在衣服款式的设计上,旧式的彝族服饰往往繁杂沉重,不便于日常生产生活穿着,我们就以舒适度为前提,删繁就简,在流行服装的款式基础上增加彝族刺绣元素修饰即可,既独特美观又便于劳作。一定要踩在大众的审美点上,做到美观大方,实用便捷,同时又能呈现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高级感。近些年,全国不但出现了“汉服热”“国潮风”,民族风也愈加盛行,各地中小学校都设计出了具有各自代表性的民族元素校服,各地区统一定制具有当地民族元素的公务装、制服等。例如:大理州巍山县等地的多家政府部门都到楚雄定制采购为他们专门设计的公务制服,这就说明市场并没有抛弃民族服饰,官方制服、校服等也是可以与民族传统服饰相嫁接的,传统与现代是并行不悖的。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sdfee-14.jp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刺绣作品 摄影 鲁银才

2. 在包饰等类型的开发上,首要的就是要注重实用功能,跟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在文化人受众群体上下功夫。例如:设计出可以配套装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包包,还有供中小学生装书本文具用的书包、文具盒、笔袋,以及具有彝族刺绣元素的高档书本封皮,这些独具一格的文具类彝绣产品将大受商务一族、专家学者、年轻学生等文化群体欢迎。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在各类布艺装饰的开发上,要实用性与审美度相结合,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提升艺术审美价值,设计出既“纯土真”又“高大上”的布艺饰品。例如:开发系列适合高档餐厅和文艺风、田园风、民族风民宿铺陈的桌布、杯垫、窗帘、屏风、床上用品等,既为商家打造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氛围,又对外充分展示了彝族文化风采。对于室内家居装饰方面,则要考虑大众家庭的装饰习惯,生产能够适用于普通家庭、又物美价廉的刺绣装饰品,例如:装裱装框后适合挂于客厅、摆在茶几电视柜的墙体装饰挂画,摆放在餐桌和酒柜上的纸巾盒、收纳盒、刺绣布艺玩偶,放在沙发上的抱枕、靠垫、坐垫、沙发垫,用于床上的床单被套、枕套、蚊帐等床品,用在卫生间的毛巾、浴巾、马桶垫等卫浴用品,可外出购物的购物袋,适合旅行的背包、行李箱装饰等等……整个家居装饰系列就可以衍生出众多子产品,永远不愁没有创意源泉。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在小饰的研发上,更要注重细节,在小处着手,将彝族刺绣的精髓在最小的物件上得以最大化的展现。例如:胸针、发卡、扎头绳、头巾、帽子、围巾、手帕、项链、手环、指环、耳饰、脚环、钱包、钥匙扣、卡包、荷包、车饰、挂饰等,往往只留给刺绣很小的发挥空间,这就很考验绣娘的全方位能力,刺绣者必须重视学习进步,不断提高手工技艺和审美艺术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层出不穷地创造出受大众喜爱的彝绣小饰品。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南华兔街彝族刺绣作品 摄影 鲁银才

5. 发展高级订制,精准聚焦高端客户。对于刺绣收藏爱好者来说,价格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刺绣工艺的精湛程度和作品的美感度,那么,我们就在绣功上用力,精益求精,提质增效,争取绣出完美的刺绣艺术展品,从中挑出一些优中选优,可以称为收藏品的精品、珍品、极品,直线专供高端买家。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将彝族刺绣应用于当地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伴手礼的包装设计中,既打造和提升了地方特色品牌形象,也大力弘扬和宣传了民族文化。深入研究和提取出彝族刺绣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因子,加以审美设计和艺术加工,科学应用于名优农特产品的包装中,让“土味”的农产品更具标识性和文化内涵,也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彝族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要下足功夫,不愁没有商机。要积极顺应市场需求,促进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新工艺研发和市场拓展,在传统服饰、鞋帽、箱包等日用产品的基础上,向挂件、饰品、贺卡、相册、文化用品等文创产品的全产业链方向扩展延伸,积极创建品牌,不断提升彝族刺绣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刺绣珍藏古式作品

(二)将民族文化因子创新融入当代设计应用中,激活古老文化的生命力

一种古老的文化想要获得生存空间就必定要有一定的生命力,而要激活这种文化就必须要赋予其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其得以活态传承。“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当代设计需要保持本土文化特色,而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在设计应用上具有巨大潜力。将民族文化创新融入当代设计,使设计作品具有民族精神内涵、民族文化能够活化发展的设计方向。”5 彝族刺绣在缺衣少食的古代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解决穿衣需求的刚需用品,而在当代,刺绣产品已不是刚需品,也就是说,刺绣的使用价值已经远远没有过去重要,现在的刺绣品只是富足生活的点缀,艺术审美的追求。那么,在当下的社会,如何赋予传统刺工艺使用价值?如何使之再度焕发生机与活力?答案就是:必须守正创新,将民族文化优秀因子积极融入当代的设计应用中,激活出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让其在现代社会依然活跃于生活的舞台,成为永恒的美妙乐章。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注重挖掘彝族文化元素,并充分应用于当代服饰配饰设计中。就三街彝族刺绣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厚重的彝族文化底蕴。众所周知,楚雄彝族自治州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彝族传统文化体系,各支系传统文化百花齐放,争相斗艳,共同构成了“彝族文化大观园”,楚雄市三街镇彝族文化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三街镇彝族刺绣工艺更是极具文化内涵。在当下,要对本土传统彝族刺绣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提取出其中的彝族文化元素精华,包括传统款式剪裁、色彩搭配,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纹样等,通过人群定位和市场分析,结合故事代入、提炼重构、平面转换等方法,将其充分应用到现代服饰配饰的设计当中。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大胆创新,在彝族传统服饰和绣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新

对于如何改良革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最直观的解释。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时代,市面上的服饰款式多样,花样繁多,消费者的选择面很广,大家对服装的追求以舒适、美观、简洁、时尚、得体为主。原先的彝族传统服饰穿戴繁杂不便劳作,火草、麻布等面料不易打理,舒适感也不高,绣饰纹样过于艳丽夸张,不适用于大多数日常场合,很多人买回去就只当压箱底的珍藏品,实用性能大打折扣,自然,消费者也相对较少。因此,对彝族传统服饰和绣饰的改良和革新势在必行。一方面在款式上进行改良,多借鉴和汲取流行服饰的优点,抓住潮流风向标,积极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吸引时尚一族的目光,迎合年轻人的现代审美观和消费需求,创新性地设计和改良彝族传统青年装和结婚礼服等;二是要有群众站位,贴近生活实际,考虑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着重提高穿着舒适度,删繁就简。在设计、选料、手工、材质等方面更符合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契合对幸福“慢生活”的追求和向往。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刺绣作品 摄影 鲁银才

(四)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打破族别壁垒,积极拓展全域市场

彝族刺绣虽然具有浓厚的彝族特色,但彝族服饰并不局限于只有彝族群众可以穿戴,彝族绣饰更不仅仅是彝族的物品上可以使用,在文化互动愈加频繁,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愈加深入的现代,完全可以跨越族别界限,开拓设计视野,打开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可以充分借鉴别的民族服饰,将彝族刺绣元素嫁接到汉族服饰和别的民族服饰上,制作出简洁大气、适宜任何场合穿戴、便于日常生活穿着的衬衫、T恤、领带、火草布时尚风衣等日常便装。在细节上注重色彩搭配,摈弃过于艳丽的色彩基调,调整绣花面积,一些古老的刺绣纹样只作适当点缀即可,最终达成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结合。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力度,高位推动彝族刺绣工艺产业的繁荣发展

彝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珍珠,其特有的风格以及繁复的技艺是机器刺绣无法替代的。但是,手工刺绣往往都是耗时长,投入大,生产成本很高。在当下经济低迷的后疫情时代,销路不畅导致很多从事彝族刺绣产业的绣娘收益甚微,很多企业难以为继。在这样的困境下,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助推民族刺绣工艺产业的发展: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刺绣作品 摄影 鲁银才

1. 充分听取民情民意,采取有效手段帮扶。例如各地妇联、文旅部门可划拨适当的扶持资金,帮助这些民族刺绣工艺产业渡过难关,获得继续做好民族传统刺绣产业的信心和动力,让更多的劳动妇女在发展刺绣产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受益,也在受益中传承好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加大彝绣品牌培育力度,最大化做好彝族刺绣文化的外宣工作,大力弘扬和繁荣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统筹传统纸媒、广播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各类新兴新媒体平台,将绚烂多姿的彝族刺绣文化写成文字,拍成图片、视频和微电影,拓展宣传渠道,运用一切能运用的手段和平台大力宣传,让彝族传统刺绣文化走出山村,走进时尚大都市;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艺术事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发掘、保护和传承,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彝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广大群众真正热爱民族文化,喜爱彝族刺绣,认同中华文化,打造彝绣新兴产业,弘扬传承民族文化。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政府层面要持续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组织广大绣娘骨干、农村妇女参加刺绣技能培训班,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技能;二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开始,下大力气培养彝族刺绣工艺传承人;三是举办电子商务营销培训,加强直播带货等电商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楚雄州各级部门结合当地妇女群体的优势与民族文化特色,以“扶贫车间+绣娘”为中心,采取“传帮带”的培训形式,开展了多元的彝族刺绣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是很好的实践,今后要继续重视人才建设,优化培养机制,提高培训效果,全力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为楚雄三街彝族学生在着彝族刺绣服饰 摄影 鲁银才

(六)发展电商经济,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快递平台,实现网络平台化交易

一方面要整合互联网资源,跟上“云采购”的消费新趋势,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接轨。可充分借助本地电商平台、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发布展示推销楚雄市三街镇彝绣产品,例如:开展彝绣云上“展、演、秀”活动,借助云平台活动签订彝绣订单,实现网络平台化快捷互动交易彝绣品;另一方面要加大电商带货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普及面,促进彝绣产业提质增效。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

千百年来,彝族刺绣工艺一直流传于广袤的千里彝山之中,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如今,彝族刺绣不仅妆点着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擦亮了楚雄州彝族文化之乡的招牌,成为了滇中翡翠一张靓丽的名片。彝族刺绣的传承不仅是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千年血脉的传承。楚雄市三街镇彝族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头饰、衣服、围腰、配饰、布鞋、鞋垫、背包、钱包、裹背、挂画……每一件刺绣品都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彝族刺绣工艺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一定能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机遇。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彝族刺绣产业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积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批适各场合、各阶层和各行业人士需求的彝族特色刺绣工艺品,吸引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的购买者。同时,要积极拓展宣传和推介渠道,转变营销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最大化扩展受众。作为政府层面,则需要健全制度保障,提供资金支持,组织绣娘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加强新型营销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助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经过多措并举,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将古老的彝族传统刺绣文化发扬光大,让这朵美丽的彝族刺绣之花走出山村,走出国门,永恒绽放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zo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图为双柏彝族刺绣作品 摄影 鲁银才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沛智,王红武,赵敏,寸云激,杨晓坚:《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中共三街镇委员会,三街镇人民政府:《三街镇主要工作情况报告》.
3 鲁银才:《发展壮大中的彝绣产业》,彝族人网.
4《楚雄市三街镇:创新理念让传统彝绣灵动起来》,云南新闻网.
5 廖玉婷、牟艳睿、邓世超、卢欣然:《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彝族刺绣为例》,《大众文艺》,2020年第8期。

来源:“彝乡楚雄”微信公众号;监制:李杰;主编:鲁银才。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