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四川省彝语文应用及发展研究

作者:阿苏克的莫 苏红丽 发布时间:2023-04-11 原出处:《红河学院学报》2021年6期 点赞+(

摘要:四川省彝语文在党政、学校教育、新闻出版、社会用字等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也促进了彝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语言文化保护最为完整,是彝语文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阵地。文章从四川省彝语文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探讨,认为彝语文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是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四川;彝语文;应用及发展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于2019年11月和2020年5月、10月前后近一个月赴凉山州西昌市、昭觉县、峨边县、马边县及金口河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访谈以及搜集彝语文应用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梳理四川省彝语文应用和发展现状。四川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及峨边、马边两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彝族共有264万余人,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30.3%,其中,凉山州为222万余人。此外,还分布在攀枝花市的米易县、盐边县,雅安市的汉源县、石棉县,甘孜州的九龙县、泸定县,宜宾市的屏山县,泸州市的古蔺县、叙永县等地。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等六大方言。四川彝语主要为北部方言,北部方言又分南北两个次方言。北部次方言包括圣乍、义诺、田坝等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包括阿都土语和所地土语。[1]圣乍土语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及雅安市的汉源县、石棉县和甘孜州的九龙县、泸定县。圣乍土语喜德语音为彝语标准音,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喜德彝语为标准音。义诺土语以美姑为中心,分布在马边、峨边、雷波、金阳和甘洛等县部分地区。田坝土语以甘洛县田坝为中心,分布在越西、峨边两县的部分等地区。阿都土语以布拖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普格、宁南、会东、会理和昭觉等县部分地区。所地土语以会理县为中心,分布在普格、德昌、米易、盐边、会东和昭觉等县部分地区。另外,古蔺、叙永县彝语为东部方言,攀枝花市部分彝族使用中部方言的俚濮土语。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汉文史中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文”“夷文”,[2]过去,古彝文主要由彝族毕摩所掌握,古彝文主要用于毕摩传抄经书、传承毕摩文化、日常生活中书信往来以及在农业合作社时期工分记录等。自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规范彝文在四川彝族地区和云南部分彝族地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在四川各领域中广泛应用。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四川省彝语文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制定彝语文工作条例,设立彝语文工作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及马边、峨边两县分别在1993年、1994年、1995年开始颁布实施了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彝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四川彝族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凉山州有语言文字服务中心,马边、峨边两县民宗局设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凉山州17个县市以单列、合署办公、挂靠等形式设有语言文字工作机构。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成立于1977年,编译全省中小学彝文教材教辅、工具书及课外读物,是全省唯一的彝文教材编译机构。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设有彝语文室,负责每年全国、省两会文件的翻译和同声传译等。2009年、2013年相继成立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凉山州彝语新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并出版了《汉彝新词术语对译手册》,彝语文新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为彝语文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迈出了重要步伐。2013年成立了凉山州政府社会用字工作领导小组,对社会用字中汉彝文字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用字错、乱等现象。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语文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凉山州及马边、峨边两县党政机关印章、文件头使用彝汉双文,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要会议文件、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彝族农村基层党政文件和重要文告、政策法规宣传学习的材料均同时使用汉彝两种文本制发。在全国、省、自治州、自治县“两会”开设了彝语同声传译服务。在公共服务社会用字中使用汉彝双语文,如街道门市牌匾、景区、路标、界牌、车辆门徽、税务发票等使用汉彝两种文本。自治州、自治县外在的景观中彝文用字成了彝族地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风景。移动通信也开创了彝语彩信手机报、彝语彩铃铃音包等彝语服务。凉山州西昌市区22条公交车线路和全部出租车、西昌青山机场、西昌火车站、西客站、汽车客运中心和东站售票窗口均实现汉彝双语同步播报(提示)。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鼓励各族干部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省、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汉彝双语演讲活动。如四川省彝汉干部互学语言演讲比赛、“喜德拉达”杯彝族克智尔比大赛、彝文书法比赛、凉山州禁毒防艾彝汉双语演讲比赛等。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中小学校开展彝汉双语教学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学(彝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始办于1978年,彝汉双语教育一类模式教学(各科以彝语作为教学语言,并开设彝语文课)始办于1984年。2019年底,全州共有643所中小学开展彝汉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在校生30.9万余人。其中:二类模式中小学校606所,在校生29.9万余人;一类模式中小学校26所(其中:小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3所,高完中5所),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小学5620人,初中2246人,高中2843人)。凉山州彝汉双语专职教师有1498人,其中:一类模式专职教师682人,二类模式彝语文专职教师816人,另外,小学彝语文兼职教师97人①。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边、峨边县分别自1989年、1990年在部分彝族聚居乡镇学校开设彝语文教学,“两县一区”于1995年开始在民族中小学三年级开始增设彝语文课程,实行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学。2019年底,“两县一区”有42所中小学开设了二类模式的彝语文教学,接受彝汉双语教育的在校学生2.2万人,彝语文教师有76人。其中:峨边县有二类模式中小学15所(其中小学11所、初中3所、高中1所),学生5637人②(其中:小学3719、初中1237人、高中681人);马边县有二类模式中小学22所(其中:小学18所、初中3所、高中1所),学生14457人③(其中:小学9144人、初中3146人、高中2167人);金口河区有二类模式中小学5所(其中:初中1所、高中1所、小学3所),学生1906人)④。
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教学是凉山州符合民族教育实际,并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种办学模式。开展彝汉双语教学以来,一类模式教学逐步推进,二类模式教学大力发展。一类模式小学以乡镇规划,初中以县规划,高中以州规划。目前开办一类模式初、高中班级的有昭觉县、喜德县、盐源县、西昌市等民族中学。从2005年秋季起,一类模式高考试卷为彝文直译的普通模式高考试卷,实现了与普通模式高考的接轨,在此之前一类模式高考试卷自主命题。凡开设彝语文课的学校(班级),学生在初中、高中新生录取时将考生的彝语文考分按50%计入总分。高考语文科的成绩由彝语文和汉语文或“民族汉考(MHK)三级”成绩各按50%计入。以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方式进行高考招生录取,也可参加普通类专业录取。二类模式除了彝语文使用彝文作答外,其余科目同普通模式相同,高考录取时可参加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方式招生,也可参加普通类专业录取。参加单列计划招生时,语文科成绩以统考汉语文与彝语文成绩各50%计入,参加普通类专业录取时,彝语文成绩不计入总分。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大中专院校开设彝语文相关专业

四川省彝文学校较早开设彝语文课程,先后开办了彝汉双语小学教育、彝汉翻译、彝汉文秘档案等专业。彝语文课作为技能课在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开设小学教育专业。西昌学院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加试彝语文的专业有: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农学、动物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水利水电、英语教育、生物教育、化学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形成了涵盖文、理、管、工、农等5个学科门类的双语专业群。西昌学院“彝语文+”专业培养方式和实行“滚动式”轮流招收数、理、化、生专业学生,及时解决了民族中小学彝汉双语数理化师资紧缺的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已有民族学(彝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硕士点,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该专业下设彝语言文学、彝汉双语、彝英双语、彝日双语、彝汉翻译、彝族古籍文献等六个方向,形成了以“彝语文+”的双语(多语)特色专业群。西昌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面向彝汉双语两类模式招生,是彝汉双语生源高考升学、深造的主要阵地。同时,两个高校为川西南地区甚至西南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大量兼通彝汉双语的各类人才。质言之,四川省彝汉双语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兼通彝汉双语的人才,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文图书出版

用彝文公开出版的报纸书刊有《凉山日报》《凉山文学》《民族》。创刊于1978年的《凉山日报》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彝文报。《凉山文学》是创刊于1980年(季刊)的彝文文学刊物,每期15万多字,已发行了150多期,是广大彝文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民族》(彝文版)创刊于1984年(季刊),是四川省民宗委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彝文刊物,至今已发行了近400期。民族中小学校也创办有关彝汉双语的刊物,如喜德县贺泼洛小学的《彝风》、昭觉县民族小学的《索玛》、昭觉民族中学的《山音》。西昌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分别创办了校园彝文报刊《泸山》《山鹰魂》等。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图书出版主要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出版中心承担,出版了彝文典籍、彝文工具书、彝文文艺作品、法律宣传、科普丛书等,如《彝文典籍集成》《中国彝文典籍译丛》《爨文丛刻》《勒俄特依》《玛牧特依》《支格阿龙》《妈妈的女儿》等彝文典籍,还有《彝语大词典》《彝汉词典》《汉彝词典》《彝汉英常用词汇》等彝语文工具书,以及《彝语语音》《彝语语法》《现代彝语》等彝文教材。此外,出版历年全国两会白皮书、法律系列丛书以及科普宣传实用性社会读本的彝文译本,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农业科普丛书》《畜牧科普丛书》《农村彝族群众彝文识字手册》《婚孕育家庭教育知识读本》《移风易俗》《现代文明生活礼仪读本》《四川省农村扶贫工作条例》《食品药品安全手册》《四川省农村自办群众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进城务工手册》《农业科普系列丛书》《凉山州彝汉双语普法读物》等。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彝语文翻译成果丰硕

彝语翻译工作主要由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语室及自治州、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承担,每年全国、省、自治州、自治县“两会”进行彝语同声传译以及大会文件的翻译,自治州、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还承担当地社会用字的翻译工作。中小学彝文教材的编译由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承担,编译出版了1060种各级各类中小学彝文教材、教参、教辅及工具书。以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语室为主的翻译工作机构做了大量的彝语文翻译工作,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法律法规文件、农村医疗、农作物种植技术、社会用字的标牌门牌、标语等。已出版了100多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领袖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中国共产党章程》《政府工作报告》《新时期民族工作文件汇编》等。还翻译科普、宣传、工具书等社会读物,如《农村军民及流动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读本》《新词术语汉彝对译》。对自治州、自治县招牌、门牌、标牌等社会用字的彝文翻译,在凉山州各县市及峨边、马边两县门牌、招牌、标牌等进行彝文翻译,实现汉彝双语文展示。彝语文翻译及时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广播影视中的彝语文应用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语广播开播于1979年,是唯一的卫星频率彝语广播。节目有新闻、专题、文艺,录播与直播相结合,每日播出时间达7小时,有《彝语新闻》《彝网天下》《尼木布布》等节目。凉山广播电视台于1993年开播彝语新闻(每周要闻),2004年,《彝语新闻类综合节目》从周播升级为日播,时长15分钟,并开播了《彝乡风》栏目。彝族聚居县、乡(镇)广播站(台)陆续开播了彝语广播电视节目。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自2009年试播,2020年6月正式播出。栏目有:传播新闻的《彝语新闻》、宣传彝乡风貌的《彝乡风》、赏析彝族文化的《彝学访谈》《彝族经典文学赏析》、展示彝族传统民歌的《彝州艺苑》、推介当代彝族原创音乐的《行者音乐会》、彝语文会话教学的《跟我学彝语》、实用科技知识推广宣传的《科普苑》,还译制展播了一千多部各类影片,包括科教片、电视剧、动画片等深受彝族百姓的喜爱。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彝文输入法开发应用

彝文信息处理于1982年开始研发,[3]1986年以沙马拉毅为核心的彝语言学者与计算机专家研制了彝文输入法,2003年计算机彝文输入码及其键盘获得国家专利。从此在电脑上安装彝文输入法软件,就可实现彝文在电脑上输入、排版和打印。彝文输入法有:沙马拉毅彝文输入法、阿才彝文拼音输入法、北大方正Unicode彝文输入法、微软彝语输入法、翻译局彝文输入法,输入方式有全拼、简拼和笔画输入法。笔记本电脑从Win7系统、台式电脑Win8系统开始有系统自带的彝文输入法。彝文字体有白体、黑体、细黑体、宋体、仿宋体、综艺体、圆头体、手写体等8种字体。[4]实现了彝文打字录入、排版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网站建设、应用软件的开发、课件的制作等信息化。在学校教学中已使用彝文制作PPT课件,还有教科书的Flash动画片等。如由北京远程教育华夏数码公司与教育部民族司合作研发的小学彝语数学1-6年级教科书的Flash动画片。[5]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彝语文在网络媒体的应用

彝语文实现了在电脑上的输入和输出后,并逐渐应用于网络媒体中,包括电脑办公软件、网站网页、移动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有了彝文电子词典及辅助翻译软件、彝文Word表格自动转换软件、彝汉智能语音翻译软件、彝文手机输入法、彝汉智能语音翻译系统等应用型彝文软件。如2009年研制出具有彝语提示、编辑、收发彝文短信、彩信、阅览彝文电子书等功能的彝文手机。彝文在网站上的应用,如凉山州新闻网、人民网、彝学研究网、彝人网、中国彝族网和彝语在线网均创办了彝文版。出现了彝语手机报、彝语网络APP客户端,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上收看彝语电视广播节目,从而实现了彝语新媒体时代传播的转型升级。如《凉山日报》创办了彝语手机报、掌上凉山和中国彝语网都推出了APP客户端、四川广播电台彝语广播频率网络广播平台、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中心推出“唯彝出版”微信公众号。从这些平台可以收听、观看彝语节目,实现了广播节目文字、图片和节目音频、视频的同步上线,深受人们喜爱。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四川省彝语文使用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彝语文在自治州、自治县的各级国家机关日常事务工作中使用,主要在党政机关、公检法、学校教学、新闻出版、电影电视广播、公共服务窗口、社会用字等领域应用彝语文。从前述可看出,四川省彝语文获得了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彝语文在使用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对彝语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语言的首要作用就是沟通,在彝族聚居区开展工作需要语言的“互通”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就遇到了很多语言交流障碍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化作为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为民族地区带来发展。虽彝语文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在调研访谈中,语言文字工作者Z谈到:“很多人在还没有到过凉山腹心地带彝族聚居区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做彝语文工作,总觉得都能听懂汉语或者普通话,进入到彝族聚居区才明白,还有很大部分人还是彝语单语人或者汉语水平很低。”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开展彝语文使用和发展的工作机构不健全

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设置大多为事业单位,小部分为参公管理,自治州、自治县大多设有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单独设立的少,多数挂靠教育局、民宗局、文广新体旅局、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也有少部分存在职能职责在民宗局或教育局,但无机构和无人员编制现象,如会理、会东、甘洛、马边、峨边等县。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职能的归属、级别等参差不齐,制约了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事业的深入发展。访谈中有语言文字工作者Z1谈到:“办公室的人员基本上承担局里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专研专岗,……办公室也没有独立的实权和财权。”语言文字工作需要与多个职能部门协调合作,但因级别低或不对等造成开展工作困难,直接影响了推动彝语文的工作力度。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文社会用字监管不力

彝文社会用字工作监管机制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导致彝文社会用字监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彝文社会用字依然存在翻译不准确、彝汉文字体大小不等及排版错乱、错字、漏字、贴错位等现象。有个别县的彝文社会用字迟迟未通过检查验收,而有的地方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用字快速变化导致彝文社会用字滞后。另外,央企、国企,以及垂管部门、连锁店的彝文社会用字管理执行难。自治州、自治县在大型广告、大型宣传标语中汉彝双语的使用,已成为一道民族特色浓厚的风景线。彝文社会用字可以展示民族文化的招牌,用好了不仅为地方带来城市印象效应,还促进当地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处理好民族文字的社会用字也很容易出现舆情问题,现如今网络信息的发达,民族文字社会用字处理不好很快就在网络传播,有时被不法分子利用,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基层彝汉双语人才紧缺

目前,凉山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中加试彝语文,考分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彝族聚居区彝语是日常用语,而汉语能力差,如布拖、昭觉等县有些村寨全村民都不会讲汉语。因此在彝族聚居区的基层干部在工作开展中切实需要民汉双语能力,从而利于沟通和开展工作。如在彝族乡镇召开会议及法律、政策宣传时,用汉语照着念,即使有工作人员用彝语解释,因法律文件等一些术语翻译难度大而无法有效落实相关精神,导致工作落实的效果事倍功半。调研访谈中一位扶贫干部Z2谈到:“农村彝族老乡,你跟他讲(汉语)时笑嘻嘻的,你以为他都懂了,其实根本没有听懂。最后脱贫攻坚检查回访时又什么都不知道。”公检法司系统精通彝语文的人很少,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强的新词术语翻译难度大,对彝汉双语能力要求高,导致在询问、笔录等时无法有效开展。此外,古籍翻译、教材编译、民族语广播影视译播等彝汉双语人才十分短缺。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汉双语教育重视不够

彝语文课程没纳入统一检测,导致教学随意化,课时被占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调研发现:一类模式教学还保持较好的学校有喜德县民族中学、喜德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贺坡洛小学;昭觉县民族中学和龙沟乡中心校、日哈中心校、民族小学;西昌市民族中学和盐源县民族中学。二类模式教学班的彝语文课流于形式,教学课时减少或者直接让学生自习等。彝语文教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并大多是兼职老师,专职的很少,还有彝语文教辅材料紧缺。彝文社会教育滞后,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始,凉山州用规范彝文在彝族地区开展了扫盲工作,取到了良好的效果,宣布扫除彝族青壮年文盲以来,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政府层面没有在彝族地区开展大规模彝文扫盲和教育,农村中青年彝文复盲趋势明显。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彝文古籍文献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彝文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由于缺乏经费保障,抢救保护和编译出版力度不够,使彝文古籍文献流失现象严重。彝文古籍文献征集难度大,彝文古籍文献几乎散存在民间,尤其是一些孤本珍本,若没有专门经费,很难征集到。彝文古籍文献整理、翻译、研究的专业人才缺乏,已出现青黄不接。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彝语文使用和发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文化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各民族语言文化都向着交流交往交融的方向发展,弱势语言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被消失的趋势。民族语文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发展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促进彝语文使用和发展,是贯彻落实我国宪法中“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也是贯彻落实凉山州条例中“自治机关保障自治州内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职能职责。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双语人才激励机制

民族地区人才招录、引进中注重民汉双语的使用能力,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基层乡镇彝汉双语兼通的人才。加强彝族自治州、自治县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中彝语文的加试以及适当提高彝语文分值。继续倡导民族地区各民族干部相互学习语言,彝族干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其他民族干部学习彝语,从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民族工作的开展。为激励基层干部互相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和彝语,开展汉彝双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升干部的综合服务能力。如目前已开展的四川省彝汉干部互学语言演讲比赛、凉山州禁毒防艾彝汉双语演讲大赛、四川省彝汉双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等,可激励学习和使用彝汉双语。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加强基础教育领域的彝汉双语教育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教学实施40年来,实践证明,是符合彝族地区实际的教学模式。要继续加强自治州、自治县的彝汉双语教育,通过实施双语教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各民族之间的信息畅通,可以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增进国家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之必需,也是国家安全之必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彝汉双语教育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彝汉双语教育,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彝汉双语人才的常态激励机制,彝语文作为与汉语文科同等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彝语文教学纳入统一检测,切实推进双语教育发展。配备配齐配强双语文教师,建立校地合作机制,引进优秀彝汉双语文人才,主要以西昌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两类模式生进行定向招生培养。加强彝汉双语教研活动,以研促教,开展彝汉双语文教学评比活动,以激励和提高双语文教师教学技能。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着力推进彝语文信息化

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化以及大数据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彝语文信息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如早已取得国际编码和专利的彝文输入法,从台式电脑到手提电脑,再到手机实现了彝文输入法的应用。但彝文古籍文献和彝语语料进行数据化、信息化的工作及研究还很少,大量浩繁的彝文古籍文献还散存在民间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彝语使用率的下降,如何使用大数据保护和传承彝语文要提上彝语文工作议事日程。应用大数据、信息化、多媒体等现代网络技术对彝语、彝文古籍文献进行抢救、保护、传承。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彝语、民歌、克智、彝文古籍文献等进行数据库、有声数据等数据库建设。使用传统媒体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多媒体进行优秀彝族文化的传播。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完善管理机制,有力推进彝语文工作

建立健全自治州、自治县两级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预算语言文字工作财政专项经费,配备配齐语言文字工作专职人员,明确职能职责,切实保障机构,履行语言文字工作职能,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科学制定自治州、自治县彝语文工作条例实施细则,以更好地指导彝语文工作的推进。zg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注释:
① 数据参考资料由凉山州教育局提供。
② 数据参考资料由峨边县教育局提供。
③ 数据参考资料由马边县教育局提供。
④ 数据参考资料由金口河区教育局提供。
参考文献:
[1] 朱文旭.彝语方言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45.
[2] 沙马拉毅.《规范彝文方案》推行30年实践效果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8):28.
[3] 沙马拉毅.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研究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4):6.
[4] 沙马拉毅.彝文信息处理技术三十年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文信息学报,2011(6):174.
[5] 朱文旭.漫谈全国彝文规范问题[J].百色学院学报,2016(1):96.

原载:《红河学院学报》2021年6期;文字来源:参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