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彝族尼苏花腰人歌舞的艺术特色
在滇中与滇南交界处,有一个服饰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彝族尼苏人群体,自称尼苏,他称“花腰”,由于他们属于尼苏人,彝语、彝文、风俗、礼仪和其他地区的尼苏人一样,因此,他们不是独立的彝族支系,不能称为“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或“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但是为了便于学术研究和叙述,使用学界对小范围特定人群的称呼“人”,这样可以称呼他们为“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或简称“彝族花腰人”。在本文中,统称为“花腰人”。“花腰”聚居区,占地不足一千平方公里,人口只四万左右,但民风古朴。近年来,随着对外形象展示和传播效应的推动,彝族化腰人的“花腰歌舞”形成了一张文化名片,但是,许多人对花腰人歌舞艺术往往一知半解,知之所少。笔者自幼耳濡目染,学会了这一古老歌舞,数十年来参加过无数的花腰歌舞场子,在此介绍下花腰人歌舞的艺术特色。花腰歌舞,调式众多,号称七十二调,分三大类:一、自娱性歌舞,主要在男女青年约会时唱跳,借以表达心声,试探对方,以求达到觅求知音的目的,其特点是“热烈奔放,情景交融”;二、庆贺性歌舞,一般在节日庆典时唱跳,其特点是“坚定有力,沉着稳健”;祭祀性歌舞,主要围绕祭祀的内容唱跳,其特点是“旋律低沉,节拍凝重”。
“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腹前击掌,顿足踏地”,彝语歌唱,边唱边跳,古老直朴,值得探讨。归纳说来,其艺术特色有十:
一、艺术特色之一:“腹前击掌”
腹前击掌,在“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中的作用,哪怕大名鼎鼎的乐队指挥也无从与之比拟。它不仅有指挥功能,还富有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因此,凡具备歌舞知识、精通花腰歌舞者,隔山遥听也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舞蹈的类型。
假设腹前击掌清脆整齐、明快合拍、起头落尾一致,则说明舞场群情激昂,兴致旺盛,充满活力,跳的正是自娱性舞蹈。如《快夺的》:
哥妹齐欢乐,欢乐呀欢乐。
翠柏岭欢乐,青松林欢乐;
小草地欢乐,清溪旁欢乐……
腹前击掌如果缓慢凝重,旋律悲哀,但拍子不乱,则表明舞蹈者心情沉重,忧心如焚,跳的正是如诉如泣的祭祀性舞蹈。如《娱尸舞》:
帝死进阴间,候死进阴间;
好死进阴间,屈死进阴间。
阴间道路上,路上莫等人,
等人误时辰,误时难托生……
譬如腹前击掌响亮有力,节奏感强,每掌落地有声,则显示舞场充满生趣,舞蹈者情绪十分饱满,上进心齐,跳的正是庆贺性舞蹈。如《祭龙调》:
一年十二月,一月一节日,
嘴捡佳肴嚼,身挑华衣穿。
四方皆好友,来人皆亲朋。
大家来跳乐,跳跳六畜旺……
腹前击掌,要是七前八后,步调不一,断断续续,则说明舞场缺少歌舞核心,舞蹈者半心半意,多数人留意渐消,去意渐长,歌场正面临散伙危机。
二、艺术特色之二:“顿足踏地”
艺术人类学认为,人体的动作和歌曲的感情密切相关,舞蹈的形式越是完备,审美快感就越强烈。“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无论自娱性、庆贺性、祭祀性,唱跳皆围成圆圈,左肩朝圆心,逆时针运行,“顿足踏地”。情绪上,体现纯朴、热情、直率。舞蹈起来,身心合一,完全沉浸在情景交触的气氛之中,无娇柔之作,一味直来直去,坦露胸怀。
“顿足踏地、围圆跳跃”的艺术,跟其民族崇拜圆有密切联系。圆,在其民族的心里和眼里象征着美满,象征着吉祥,象征着幸福。新春伊始,要察看过年炼的猪油,如油表面光滑圆平,以为当年会万事如意,吉祥美满;二月祭龙踩糍粑,糍粑兴圆不兴方,越圆越以为最吉利;八月中秋,如月面污秽有缺,以为当年三灾六难多,村人难能和睦;姑娘爱打扮,喜欢随身携带镜子整装理发,选镜喜圆不喜方;购买簸箕筛箕,添置水桶甑子,要精选最圆满的。
试将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改成横行或竖行跳跃。一则在动作上难能保持顺畅柔和、方向性强、美观大方、好转好弯等风格;二则在舞蹈人数上难能容纳庆贺性、祭祀性那样庞大的队伍,如2014年水瓜冲“德培好”(大祭龙),参加跳“龙爪舞”者多达几千;三则难使未经操练、随意凑合的舞者协调一致。
因此,“顿足踏地、围圆跳跃”不仅是花腰歌舞的一大艺术,而且是一大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
三、艺术特色之三:循循善诱
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皆为逢场作戏,就地歌舞。论舞蹈场地,山头草地也可,村前寨后也可,田野河边也可,操场平地也可;论舞蹈人员,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七旬老翁可参加,放牧娃娃可参加。那么,它凭借什么凝结来自各个山头的人心,使之通霄达旦毫无困倦之感呢?这全凭循循善诱的唱词。
倘若需全体歌舞者方向(出脚走步)要一致时,就有下列的唱词作诱导引领:
顺脚、顺脚快蹬,顺脚、顺脚快蹬;
大意要合,小意莫管。
要是需要相邻两个舞伴出脚相反,互相逗合时,则有如下的唱词引领:
小情妹合过脚来,小情哥合过脚来;
小情哥与小情妹,双双对对合脚玩。
相邻的两个舞伴间,若需要对面或擦肩交叉位置时,则有下面的唱词引领:
心肝是阿妹,心肝是阿妹,
阿妹心肝转过来跳,心肝阿妹转过来跳。
假如有人无心歌舞,想游离歌场,就用如下的歌词挽留:
枯树老枝头,来年花照开,
红颜一旦褪,返老难还童。
寄言同心人,要跳趁年轻,
一夜跳到亮,管它亮不亮;
一天跳到晚,管它晚不晚。
此类循循诱导的唱词举不胜举。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就是依靠这种种唱词诱语勾通众舞蹈者的心灵,启迪众舞蹈者随歌起舞,使众舞蹈者通宵达旦不感困厌,诱发旁观者的热情,鼓动旁观者的情绪,使旁观者跃跃欲试不期介入。
特别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循循善诱的唱词,能使年上十八九岁的花腰儿女,哪怕远隔家乡,陌路相逢,皆能凭听唱腔,视其脚步,随词出脚,默然合拍,舞姿自然。
四、艺术特色之四:段落性重复
从原始艺术上来说,叙事文中内容和形式有韵律的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风格奇特,韵律和节奏都有感情特色。最突出的风格有两点:一是循循善诱,二是段落性重复。
循循善诱刚讲,所谓段落性重复,是指过门重复,正调间每小节重复,刹尾重复。如《明日再来玩》(过门):
四弦慢慢呀慢慢呀弹,
三弦慢慢些慢慢些合。
今日玩不够,明日再来玩;
明日玩不够,后日再来玩。
再如(刹尾):
格还再约,格还再约?
再约不约由伙子来定!
格还再会,格还再会?
再会不会由姑娘来定!
歌舞时,“过门”要重复唱跳两遍,“刹尾”要重复唱跳两遍。正调间每小节要重复唱跳两遍。无论调子长短,均如此。
花腰儿女随处相逢,一见皆能跟上脚步歌舞,就是因为有了循循善诱和段落性重复的特点。只要掌握了这两个特点,学跳花腰歌舞,易如喝水。
五、艺术特色之五:奔放热烈
彝族花腰,遇敌能举族同仇敌忾,逢喜能歌舞通宵。只要有了喜庆,无论在春夏秋冬,在山头箐底,在村庄附近的古祠,在村前寨后的空地,在鲜花盛开的山顶,在芳草如茵的草地,皆可起舞歌唱。在花腰民间就有如下的俗语:
正月十六跳赛乐,二月祭龙跳龙爪;
六月廿五跳火把,迎亲嫁女跳祷歌。
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追求热烈,讲求奔放。这特点具体体现在庆贺性歌舞里,如跳《祭龙调》:一不限人数,全村老少,加亲带故,上至七旬老翁八十老妪,下至七岁娃娃八岁牧童,只要有兴趣,皆可参加;二不讲其穿戴,可披蓑衣拟求雨,可戴笠帽拟拜风,可扛锄头示铲地,可握镰刀喻收割,只要有心,随人高兴,奔放致极。这还不够,还要求领唱声脆,伴唱豪迈,击掌热烈,出脚整齐。
热烈奔放的艺术特色,取决于彝族花腰先民的渔猎生活。据传,“花腰歌舞”产生于渔猎过程:出猎中,因人员追捕野物散失,互通音讯困难,则产生了“哦”、“哟”一类单词性的呼唤应答;出山打猎,获物收兵,仅用“哦”和“哟”一类难能表情达意,于是出则以歌声通知其村民,回则以放歌招集兵马,这样就产生了猎民山歌;猎获野物,忌吞独食,必将村人招拢共享,众人来了,见烤肉未熟,则以歌代言,歌颂猎物者赐食之恩,围火欢呼,击掌跳跃,则产生了歌舞。
因此,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奔放热烈,充分体现了“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歌舞特性。
六、艺术特色之六:意味隽永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因唱跳时全用彝语,外族人听不懂,看不会,不知其中乐趣,觉得索然无味。然而,这一古老歌舞中普遍渗透着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处处闪烁着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如:
阴间七十寨,寨寨严分明。
官有官寨子,民有民村庄。
病死归病寨,挨杀归冤村,
你是寿终人,切莫到冤村;
遵从阴间理,早谋托生计……
——摘自《娱尸舞》
人人来歌唱,个个来跳乐,
跳到月亮出,荞麦装满屯;
跳到月中天,五谷齐丰登;
跳到鸡催明,四季好风光……
——《祭龙调》
太阳翻过山,明天还见面;
心花(意中人)翻过山,何时再相见?
——《话别调》
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就是借助这类情深意长的歌词,陶冶人的情操,感化人的灵魂,添补人的空虚,激发人的情趣。让人歌到兴奋处,投身处地不愿停;叫人舞到悲哀处,难禁唱腔带哭泣;让人唱到忧愁处,脚瘫手软欲睡地。
总之,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耐人寻味。
七、艺术特色之七:坦露心怀
所谓言传身教,意在教人领会其中奥妙。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其内容包罗万象,天上飞鸟,地上走兽,海里游鱼,应有尽有。但无论借物喻人或借人喻物,都具有传情递意,坦露心怀的功能。
男女相会,起舞唱歌,两相爱上了,嘴上难说,则可借助《贪花先生》表达思恋深情,直抒心怀:
正月贪花上高山,采回春花送情妹;
多少丝蕊多少情,只恨阿妹不解意。
二月贪花上高山,采回玛樱赠情妹;
玛樱哪有人心红,只恨阿妹不领情。
三月贪花上高山,……
姑娘素以贤惠为楷模,素以稳重为美德,看上了伙子,一般不会明说,往往借助《上京城》一类歌舞巧妙地表达情意:
初一初二要出门,要去要去去不成;
初七初八要出门,要去要去去得成;
哥在京城好耍玩,妹在家中焦枯心。
有朝一日再相会,斧砍刀劈不分离……
两相要分手时,可借助《一生一世玩到头》,坦露其永远相好的信念:
如今相会又分手,依依情长难数说,
三日莫隔两晚上,五日莫隔一街子,
大年三十莫归家,一生一世玩到头。
总而言之,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能巧妙地触景生情,坦露心怀,直表内心,鞭笞懒散行为,增添兴致气氛。
八、艺术特色之八:觅求知音
彝族花腰非常耿直,热情好客,把尊重其习俗和喜爱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者尊为贵客。
花腰儿女,逢街相遇,行路相识,若能对上几段“阿哩呷”,对唱两腔山歌,跳上调把“赛乐”,便一见如故,不愁抽烟喝酒。
想觅求知音,要挑选对象,歌舞场上是最佳的社交场所。花腰青年男女往往通过赛舞技、比才智,抒发情感,表达爱慕;愉悦自我,振奋精神;显示才华,增进了解;交流思想,觅求知音。如《赠多衣果》:
领妹上高山,拾个多衣果;
多衣酸味浓,不知格欢喜?
如果妹欢喜,亲口尝一尝;
假如妹不爱,悄悄丢路旁……
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就是就如此平凡的山头野果,借助其外貌、个头、形状、味道等,试探对方对自己有无好感,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追求的人选。
觅求知音的调子很多,以《未娶三哥弟》最为直接:
未娶三哥弟,哥弟尚未娶;
未嫁三组妹,格有三姐妹?
若有三姐妹,格嫌哥三个?
瞧,这是多么直接、多么明了的心曲啊!知音者听了,心里自然像喝了蜜糖;有意者听了,当然以纯真的歌舞应答。
月朗风清,一对对恋人在歌舞场上,跳顺脚,逗合脚;弹四弦,吹木叶;唱山歌,哼小调;列举种种人情世故,数说八方世态炎凉;论证爱的高贵,以身相许;成就恩爱夫妻,开始其新生活。
据说,歌舞场上结成的夫妻,一生要恪守诺言,相亲相爱,举案齐眉。倘若谁喜新弃旧,另觅新欢,将来不得好死!
九、艺术特色之九:抚慰心神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人生路上难免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旦有忧,可以到歌舞场去寻求欢乐,因为那里可以得到慰抚心神的“灵丹妙药”。
在家挨了训斥,在外受了闷气,爱情受到挫折,希望偶然破灭,只要邀约一场异性青年到僻静处唱上几调,跳上一阵,就能厌辱皆忘。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彝族花腰人十分看重自己的歌友,尊善歌者为“曲子师傅”,尊善弹者为“四弦老板”。玩场上无论年老年幼,一律称男子叫“阿哥”,称姑娘叫“阿姐”,所以能使老者忘其老,忧者忘其忧,愁者忘其愁。一句话:人间忧愁,处世荣辱,都能被亲热的气氛、诚挚的感情溶化。
姑娘出嫁,要告别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涯,要离开生身父母,要以自小相依为命的哥弟姐妹分别,要告别养育自己的乡土,难免悲从中来,这时花腰就唱《教嫁歌》慰抚。摘几句列下:
阿妈心肝肝,心肝你莫忧。
想爹囡莫忧,囡忧红颜褪;
想妈囡莫愁,囡愁生白发;
想哥妹莫忧,妹忧难成行;
想弟姐莫愁,姐愁难出嫁。
格是难舍田,格是难舍地?
若是难舍田,若是难舍地;
生不带田来,死不带地去,
多少世间人,人人皆如此。
你到丈夫家,夫家自有田。
莫愁你没田,何消焦没地。
老人过世,父子情长,母女谊重,可谓万里云天悲落日,但花腰送葬中,各项礼仪活动皆以慰抚性挽歌祭奠死者,慰抚活者。如:入棺时的《入棺调》;夜祭奠中的《娱尸舞》和《指路经》;早祭奠中的《赐钱树》和《赐侍童》。
总的说来,抚慰性歌舞,既能实施礼仪,又能安抚心神;既能寄托厚望,又能了却夙愿;既能消愁解闷,又能溶化哀愁。
十、艺术特色之十:潜移默化
教人修身养性,方法众多:或潜移默化,或指点迷途,或通晓道理,或修正错误。彝族花腰人,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儿女,六七岁上,下田上山,敲镰教子。如《小娃娃学点种》:
好妈妈理种沟,乖娃娃学点种;
洋芋种放一个,黄豆粒点两颗;
种麦子六七粒,撒甜荞八九颗……
彝族花腰人,视其能否歌舞衡量有无出息,言传身教,当作己任。教儿女崇啥憎啥,全凭歌舞。如《莫为调》:
坐在老人前,切莫翘小腿;
陌路人问路,指清细说明;
叫唤长辈人,尊称莫喊名……
多少年来,由于彝族花腰人以歌舞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子女、熏陶子女、训练子女,所以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有意无意地成为培养民族气质、通晓生产知识、讽刺投机取巧、陶冶民族情操、劝戒好逸恶劳、训导为人处世、加强修身养性的法宝。
总而言之,“花腰歌舞”这一古老歌舞,具有“腹前击掌,顿足踏地”等踏歌遗风,古老直朴,值得探讨,值得研究。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参考文献:
[1]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弗朗兹·博厄斯 著,金辉 译:原始艺术[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唐楚臣:中华彝族虎傩[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原载:第二届滇中非物质文化与彝族文化研讨会文集。
作者简介:李朝旺,彝族,石屏县人,工作单位:云南省石屏县党史县志办(邮编662200),致力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李涔红,红河州元阳县彝学会常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