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浅析石林彝族音乐的文化艺术特征

作者:​保燕 发布时间:2024-08-07 原出处:​《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2期 点赞+(

摘要:石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特别是石林彝族的歌舞,以其浓烈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无论其表现的形式、内容还是思想艺术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彝族音乐;内涵;传统民歌;传统器乐;新民歌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shilin-017.jpg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石林彝族音乐内涵质朴且丰厚。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他们继承了来自大自然的灵气,也培育了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凡物必咏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谈情说爱使音乐成了最好的媒人,接亲嫁女的时候音乐成了最真诚的祝福,亲人离别时音乐成了最诚挚的送别,吐露心声时,音乐成了最动人的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表现。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石林彝族音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独具特色。

能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那是自然之事。彝族有句谚语说: “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做客。”这是彝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传统民歌

1.叙事歌。主要用来表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内容丰富多彩。该类歌曲,更着重于叙述,所以编排时注重词而非曲,在整首歌的演唱过程中旋律变化和起伏不大,从开始至结尾一气呵成,极少有较大起伏。多以五言句彝语为主,诉说故事不同,旋律基调也就有所不同。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山歌。山歌是彝族人生活中不落的音符,其传统形式为男女对唱,年轻人往往借对山歌来表达情意,所以汉调山歌中有许许多多传唱久远的情歌调。山歌除了不在家中唱,在劳作中、在娱乐场合都可以唱,在劳作中唱山歌,减轻劳作的辛劳和疲乏,在娱乐场合唱山歌,更增加欢乐、热闹的气氛。最具代表的四大腔体有“山药腔”、“海菜腔”、“五山腔”、“回腔”。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情歌。彝族男女青年的恋爱自由,多自由婚配,但婚姻一般不能自己作主。男女青年订婚较早,完婚一般要遵循相亲、说媒、订婚、迎娶、回门的礼仪程序。在这过程中,情歌成了彝族男女青年婚姻恋爱的一种中间媒介。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风俗歌。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人民将本民族的风俗、人情通过动听的歌谣表达出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小节庆都少不了音乐的相伴, 每个特定的场合都有与之相配的音乐表现形式。总的归纳起来风俗歌可分为:“悲调”和“喜调”两大类。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传统歌舞曲

1.打歌。传说彝族打歌是起源于一次战争,相传彝族被追杀的时候,彝族战士踏出有节奏的脚步声,敌军以为人很多就不敢向前。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跳月。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其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盘歌。在彝家重要节庆日或者仪式时,也少不了歌舞曲,这一类歌舞曲被称为盘歌。在重大的节庆、典礼、仪式里面,男女各占一列,随着伴奏边舞边唱,双方一问一答。整个舞曲极富情趣,但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步伐稳健。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迭脚。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或是围起圆圈,男青年们豪放地弹起龙头四弦,女青年高声唱着左脚调,尽情欢跳,通宵达旦。欢唱中真假声交替出现,以配合伴奏的高低起落,舞步较为欢快、节奏感较强。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大三弦舞。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相互交流的产物。石林的撒尼人和弥勒的阿细人就像亲兄弟,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过程中,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和歌舞艺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并发展至今。它表现生产、生活及欢乐情绪的自娱自乐性集体舞蹈。节奏为5/4拍,男子身背大三弦跟随笛子的伴奏,自弹舞动,女子在大三弦的伴奏下徒手舞蹈或拍掌起舞。男女面对面,可列成排,可围成圈,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lin-021.jpg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传统乐器

1.月琴。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四根,每两根弦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一种音,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大三弦。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130厘米~140厘米,民间特大的大三弦,琴身全长可达180厘米~200厘米。多用于歌舞的伴奏或合奏乐器。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小三弦。 彝族小三弦的形制与汉族三弦相似,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50厘米~70厘米。演奏时,采用立姿或坐姿均可,小三弦以五度、四度关系定弦,即里弦和中弦为五度关系,中弦和外弦为四度关系,里弦和外弦为八度关系。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舞蹈、彝剧伴奏,是彝族人民喜爱和常用的弹弦乐器。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三胡。形似二胡,只是三胡比二胡多了一个耳朵一根弦,拉弓上的弓毛马尾分成两半,从三根弦中间穿过。三胡演奏时无论触及内弦或外弦,都必须同时拉响中弦,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三和音。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小竹笛。又称“金竹笛”。以金竹管为材料制成,分高音竹笛和中音竹笛两种。两种竹笛的制式相同,无笛膜孔,有六个按孔和一个吹孔,两者的区别在于笛管的粗细和音的高低。其音色清脆响亮,表现力丰富,常用于主旋律的演奏。可独奏,也可与三弦、三胡、月琴等乐器合奏。通过舌上的技巧,富于力度、节奏和装饰音的变化,可表现活泼轻快、刚强豪爽的情感氛围。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树叶。树叶可谓天然乐器,吹的声音尖细,清脆,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口弦。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和音高。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小闷笛。它彝族双簧竖吹乐器,竹制,适于表现山歌风格的曲调,可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富有田园风味。传统的小闷笛有单管和双管两种,规格尺寸大小不一。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音孔和基手掌的蒙放来改变音调和音色。分为公笛和母笛,公笛细短而音高;母笛粗长而音低。小闷笛体形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和使用。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过山号。是用大芒筒和大巴拉来吹奏的。大芒筒和大巴拉一般为1.2—3米之间不等。由大芒筒吹前奏,大巴拉再跟随其后发声,形成双奏混合音,吹奏时发出“呜嘟嘟、呜嘟嘟.......”的长音。“这山吹来那山应”,真乃古韵悠悠。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石林彝族音乐的调式调性特点。

我省的彝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音阶、调式、终止式和调性特征,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或地区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彝族民歌在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等方面又往往具有多种典型的样式,在音阶方面多以四声、五声音阶为常见。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石林彝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因地域差异而色彩斑斓。

石林彝族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与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传承息息相关。不同的阿细人、黑彝人、白彝人、彝青人等音乐,在各自的风格上都有独特之处。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现代彝族音乐的发展。

新一代的石林彝族音乐在创作上多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规范与诗风传统,以其单纯而又柔韧的民族诗歌精神映射彝人与自然、与人生、与文化“对话”的生活基调,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中那深藏的文化底蕴与流溢芬芳的民族诗化情调。浓郁的民族特色与鲜明的支系地域特色一旦结合,也就形成了彝族新声词曲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流派,这些彝族新生代的词曲创作,得到了文艺界的充分肯定。EP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彝族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
原载:​《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2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