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文学的分期、分类及文本存在状况
摘要: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贵州;彝族文学史;分期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反映,是民族文化脉络的主线。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数量繁多的文学作品。贵州属于彝语东部方言区,这里是彝文的发祥地,是彝文古籍最多的地区。彝文古籍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彝族文学作品,例如其中的“咪谷”就是最多的一类。同时,贵州彝族文学的主体,是彝族民间文学。进入新时代,彝族作家文学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作为一个特殊地域里面的贵州彝族文学,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云南和四川相比较,由于历史发展的情况区别较大,文学的分类及分期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仔细区分。
一、现有彝族文学史著作对彝族文学史所作的分期
目前,公开出版的彝族文学史著作有三部,一部是李力主编的《彝族文学史》一卷本,一部是左玉堂主编的《彝族文学史》上、下册两卷本,一部是杨继中、芮增瑞、左玉堂编著的《楚雄彝族文学简史》。其中后一本由于没有与贵州彝族文学有直接的关系,在此不论。李氏本和左氏本中,对于彝族文学分类区别不大,即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分类方面,基本是一致的。而关于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两者则不相同。李力本把彝族文学史划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文学(?~公元前205年)、奴隶社会时期文学(公元前205年~公元1279年)、封建社会时期文学(1279年~1949年)、社会主义时期文学(1949年~1986年)四大编,[1]基本上没有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痕迹。这也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选择。左玉堂本则根据彝族社会历史的分期对彝族文学史进行了分期,即分为远古文学(公元前?~公元前770年,即远古至西周)、上古文学(公元前770年~公元907年,即春秋至南诏国)、中古文学(公元907年~公元1840年,即宋至鸦片战争前)、近代文学(公元1840年至~1949年,即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当代文学(1949年~2000年)。[2]这个分期已经有明显的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断代特征,其一是把约公元前770年彝族六祖分支时期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纳为文学分期的重要根据;其二是把彝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南诏国时期作为文学分期的重要根据,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历史、政治事件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被收入《全唐诗》的南诏王骠信的汉语文诗歌《星回节》。
以上对彝族文学史的分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还可以进一步结合彝族历史文化的进程进行断代。例如蜀汉时期贵州彝族地方首领已经接受王朝封赐建立方国进行统治[3],同时彝族母语文学基础上的文艺理论已经产生[4],这在文学史上无疑是重大事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断代。又如清朝初年在彝族地区进行的大范围的“改土归流”、“改土设流”事件对彝族社会历史的深远影响,必定造成彝族传统文学的转轨和转型,甚至对运用母语进行创作都是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的。因此,这一时期作为文学史的断代亦具有其必要的关键节点的意义。
二、贵州彝族文学史应有分期:远古文学、上古文学、中古文学和近古文学
彝族文学可以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贵州彝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彝族古代文学的特殊性,根据这一特殊性,清朝实施“改土归流”(17世纪中期)以前的文学都是彝族古代文学时期;“改土归流”以后至新中国成立是彝族近代文学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是彝族现当代文学时期,彝族文学的现代和当代特征区别不是很明显。
贵州彝族古代文学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即分为远古文学、上古文学、中古文学和近古文学。
1. 远古文学时期(?——公元前206年)
远古文学时期是彝族历史上的开天辟地时期到洪水泛滥、笃米娶天女生下六祖时期。开天辟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彝族亦不例外,只是彝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有明显的不同。洪水泛滥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过各个民族关于洪水泛滥的记忆却并不相同,历史上发生的洪水泛滥事件也不尽一致,因此彝族洪水泛滥神话传说只是彝族自己的历史记忆。六祖分支是彝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彝族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彝族六祖分支时期是在笃米避洪水与天女结婚之后,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西周时代,洪水与笃米的神话和传说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忆,先秦时期的彝族文学,可以列为彝族远古文学时期。而秦王朝时期,与夜郎国产生了许多曾经载入史册的事件,彝族关于夜郎(益那)的一些传说,即是起源于这个时代。
这一时期的彝族文学是民间文学时期,其代表性的文学类型是创世神话、创世史诗和创世歌谣,也有一些祖源神话类的作品,包括《天地祖先歌》、《彝族古歌》、《洪水纪》等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代表作,首推《天地祖先歌》。这部史诗与云南的《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与四川的《勒俄特依》一起被称为彝族的五大创世史诗。然而,与云南和四川的四部彝族创世史诗相比,《天地祖先歌》的研究和介绍都很不够。如果没有阅读过彝族文学史的人,许多读者甚至研究家都不知道这部创世史诗,这是因为这部史诗目前没有出版过一个书本,它只有一个发表于1983年第3期的《贵州民族研究》的文本。《天地祖先歌》一共有天的形成、风的产生、雾的产生、万物生长、野人根源、种粮、季节、女权、医药、农耕、权制、笃慕支系、君制、冶炼、养蚕、结亲、管天地、君臣分工、连天、大山和平地、繁衍、传知识、收妖、人的生死、战争和庆功、祭祀、祭祀后等27节组成,共约1400行。所讲述的内容十分丰富,描绘了人类在“一群一群居”的时代,认识到清气上升形成天,浊气下降形成地,天地形成之后交给风来管,清浊二气交汇形成风雨。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学会了认识季节,种植粮食。过去(母系社会时期)是由女人管理一切,女的会行医,女的会掌权,女的会办事。后来始祖笃慕与天仙结合生下彝族六祖,分支繁衍,形成了彝族。人类学会养蚕、冶炼、农耕、医药等知识,并且把各种知识传承下去。人类开始有了君臣分工、会收妖、祭祀,各部之间有了战争等等。《天地祖先歌》对彝族创世时代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包括自然形成、人类形成、文明初创、礼仪初兴、知识传播等,涉及到了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这部史诗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通过奇异的幻想,运用比兴、夸张、重叠、复沓、排比、对偶等艺术表现手法,把彝族创世之初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表达得具体形象又生动活泼。[5]
2. 上古文学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上古文学时期是整个汉代时期,在贵州的历史上,即是夜郎国强大起来,并且由盛转衰,直至夜郎王兴被诛杀。夜郎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在汉文史志上记载寥若晨星,而在彝族民间传说和古籍记载中却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这是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传》、《支嘎阿鲁王》、《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所依据的历史,其代表性文学即是英雄史诗。
在这些英雄史诗中,篇幅最长的是《支嘎阿鲁传》,有15000多行,整个长度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相当。这部英雄史诗有阿鲁祖谱、阿鲁后裔谱、鹰王降生、苍天商议、举祖访阿鲁、阿鲁测四方、巡视中部地、再返天宫、阿受赐宴、巡海除寿博、善本姻缘、智胜雕王、途中救弱女、阿鲁灭哼哈、古笃阿伍、阿鲁得贵子、阿鲁测苍天、阿鲁斩杜瓦、神鸽戏阿鲁、阿鲁尽孝道、阿鲁设宴席、阿鲁找布摩、测祭场、设置祭祀场、阿鲁迎布摩、阿鲁做杰姆、阿鲁射日月、封神划疆域、闻报忧讯、天赐神鞭、阿鲁为民验疾苦、阿鲁为摩史、阿鲁为布摩、阿鲁为摩、阿鲁做祖摩等35个标题,较为全面的记述了支嘎阿鲁的英雄业绩。[6]
3. 中古文学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
中古文学时期的历史跨越1000多年,期间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蜀汉封济火为罗甸王,奠定了水西地方彝族方国长达1470多年(直到清朝初年“改土归流”)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由于彝族地方政权的相对稳固,彝族文字形成了成熟的系统,作为君、臣、师三位一体统治集团的师——布摩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保障,他们运用前人创造的彝族文字,进行历史记录、文学创作、宗教活动等。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彝族文学类型,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彝族古代文艺理论,并且历经唐朝、宋朝,形成了成熟的彝文文学创作和彝族文艺理论体系,著名的有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等。二是大部分彝文文献典籍的创制、形成,多以布摩文献的形式流传,如《直吼数》、《载苏》、《以陡数》等。三是民间故事、民间长诗的形成和广泛流传,流传广泛的有《阿诺楚》、《米谷姐喽啥》、《红白杜鹃花》等。
《阿诺楚》这部长诗各有彝文五言诗和汉译五言诗将近10000行,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彝族古代叙事长诗[7]。讲述的是前娘后母所生的两个美丽的姐妹阿诺楚和阿诺苟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阿诺楚》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回环迭宕,引人入胜。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富于幻想而又迷恋彝族“咪谷”的人物穆仇雨腊想照着古人所谓的用一只蚂蚱腿招待七千士兵的典故,用一只蚂蚱招待邻居老人不成,与妻子发生矛盾而引起的。他的妻子因为不堪羞辱而离家出走,获得山神、岩神和洞神的帮助而具有了非凡的变化能力,五次帮助女儿阿诺楚摆脱困境顺利参加选妻的应征,多次帮助女儿阿诺楚摆脱困境并且获得新的生命。特别是史煮漏哲与女儿阿诺苟合谋一次又一次地加害阿诺楚,使故事情节得到不断的推进。当阿诺楚面临一个又一个困境的时候,故事情节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了听众与读者,让人们为她的命运而不断地担心,这就使得整个长诗的故事紧凑地连贯起来,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相生,富有强烈的吸引力。
这个时期中的唐王朝时期,也是彝族历史上的南诏国建国和亡国的时期。彝族作家开始学习汉语文创作,其中以南诏王骠信创作的《星回节》为标志。因此如果需要进一步细分,那么还可以把南诏国时期划断,至公元907年为一个阶段。
4. 近古文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98年)
近古文学时期是整个明朝时期至清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时。这个时期贵州彝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是贵州建省,设立贵州宣慰使,由彝族领袖任贵州宣慰使并且位居各宣慰之上。二是奢香夫人摄政后大力推进彝汉文化交流,送儿子入太学学习,延请汉族教师教育彝族子弟。三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他与安贵荣的交往中,说服安贵荣顺服朝廷不造反。四是随着彝汉文化交流的加深,佛教进入彝族地区。五是随着“军屯”、“民屯”、“商屯”等统治措施的加强,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贵州。出于彝汉文化交流的需要,朝廷编纂了《华夷译语》等工具书。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彝族文学,一是大量民间传说的形成,如有奢香夫人的传说;二是学习汉文创作,虽然没有留下可考的作品;三是彝汉文学之间的翻译开始出现,如《成化钟铭》、《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中就是彝文汉文同时镌刻在一口钟上、一块碑上。
关于奢香夫人的传说,主要流传在黔西北地区,有《奢香岭》、《飞越马》、《绣花崖》、《玉龙坡》、《济火庙训子》、《进京告状》、《选马进贡》、《朵泥桥》、《公鸡山捉妖》、《访马店》、《不准偏冠鸡叫》、《一碗亭》等。这些传说大多赞颂了奢香夫人的爱国、公正、无私和治理地方的伟大才能。纵观这些传说,可以分类为几个方面:一是歌颂奢香夫人忠于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如《选马进贡》、《进京告状》等;二是称赞奢香夫人公平执政,维护人民利益的,如《访马店》等;三是说奢香夫人办事公道,正直无私,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如《不准偏冠鸡叫》、《朵泥桥》、《一碗亭》等;四是说奢香夫人教子有方,治家严谨的,如《济火庙训子》;五是说奢香夫人善于学习、重视文化交流和发展教育的,如《绣花崖》、《抢才子》等;六是反映奢香夫人为民除害的,如《公鸡山捉妖》;七是有关的风物传说,如《奢香岭》、《玉龙坡》、《朵泥桥》、《绣花崖》、《一碗亭》等。
5. 近代文学时期(公元1698年——1911年)
近代文学时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后的整个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奢安事件”、吴三桂剿水西和“改土归流”。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彻底结束了水西、乌撒、扯勒等彝族地方政权的长期统治地位,朝廷派遣的官吏对地方进行统治,地方土官(土目)和流官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加深。在失去统治地位之后,作为曾经是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的布摩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经济保障,复归民间,服务的对象由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转变为主要是为民间服务。大量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彝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优劣,有的开始向汉族学习,甚至走向外国去学习其他民族;有的开始整理自己的历史;有的以传承本民族文化为己任。于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彝文文学创作和汉文文学创作同时繁荣起来的景象。《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文历史文学巨著在这一时期完成;用彝文记录民间文学的作品大量出现;用彝文翻译的汉族文学作品也有文本流传;大量的彝文碑刻刻立于山野、路衢、桥梁、墓茔。在汉文文学创作上,出现了著名的扯勒余氏诗人群,他们的汉诗创作在国内引起了关注,其中个别诗人的作品曾经是清朝时期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
6. 现当代文学时期(公元1911年——)
现当代文学时期的主要大事件,一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在民国时期,一些在彝族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如龙志毅等开始了他们的创作活动。二是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彝族历史上存在的不同社会制度,不论是大小凉山的奴隶社会制度、贵州的封建农奴制度、云南的封建制度和部分官僚资本主义制度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0年之内,全部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期老作家苏晓星、熊正国等开始了他们的创作生涯。三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一批彝族当代作家迅速成长起来。当代贵州彝族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古代没有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新诗词、散文和散文诗、戏剧、影视等都有大小不等的成果;文艺研究、古代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出版、作品遴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贵州彝族作家队伍形成了老、中、青梯次结构,彝族文学迅速发展起来。
三、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其总体特征
彝族文学和世界各民族文学一样,也分为不同的类别。
1. 从作者身份来分类,彝族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
其中,民间文学是彝族文学的主体部分。从传播的形式上分,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口头文学是民间口耳相传,其作者和读者、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书面文学是作家用笔墨创作出来的,其读者主要是识字的文化人。
民间文学可以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形式,散文体裁的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等。韵文体裁的有歌谣、谚语、创世史诗、英雄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
由于彝族是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彝族作家文学分为两类,即彝族作家用彝族文字创作的文学和彝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家文学在彝族古代也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由于彝族古代作家在作品上署名的很少,所以许多彝文作品,除非是个别署名的以外,都是后来的研究家根据各种史料考证其作者的,例如著名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中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没有署名。明、清以后,彝族作家开始用汉文创作作品,这时候的作品署名就清楚了,例如余氏诗人群体。
2. 从体裁上讲,彝族文学在分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基础上,彝族作家文学又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理论与文学研究等。
彝族古代文学的体裁主要是诗歌和散文。在诗歌体裁中,不论是书面文学还是口头文学,以五言诗歌为主,这就是阿买妮所说的“五言占九成,其余十之一”。贵州彝族诗人比较多,分为现代诗歌作家和传统诗词作家两大部分。现代诗歌作家成就突出的有禄琴,作品有《面向阳光》、《三色梦境》、《水中之梅》等三部诗集问世。鲁弘阿立的《月琴上的火焰》、王明贵的《修爱莲花》、陆刚的《短笛轻吹》、张维军的《折花的手留在空中》、田小川的《田小川九十年代抒情诗选》等诗集出版,吴德芳、李永芳、陆有斌、金明忠、熊绍伦等也都发表过不少作品。创作传统诗词的诗人,在古代主要是彝族上层人物,如余氏诗人群的余家驹、余珍、余昭、余达父,他们都有诗集传世。另外还有安履贞、安履泰、黄思永等。在现、当代主要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禄文斌、丁诗建、王明灯、禄新雨、陈英等,经常有作品发表,余宏模有《一泓诗草》,李卿有《景云诗文集》,等等。
散文是彝族作家经常涉猎的创作领域,散文诗的创作也有相当的成就。陆有斌在散文成就上比较突出,有散文集《山间纪事》出版。王明灯有散文集《神游》,郑健强有散文集《茶花的梦》。散文诗创作上成就突出的是王鹏翔,有《诗情高原》出版,与他人合作出版有散文诗集《高原的空间与幻想》。高登权、王显等也发表了一些散文诗。彝族散文作者数量众多,成绩有大有小。
彝族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没有小说一类,彝族文学中的小说是现代历史上才出现的,它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小说作家创作的小说作品,长篇小说成就斐然,龙志毅有《省城轶事》、《冷暖人生》、《政界》、《王国末日》、《岁岁年年》等;苏晓星有《末代土司》、《金银山》、《无敌头帕》等;罗勇有《擦亮阳光》、《我是差生》、《爱情选择题》等;安文新有《桐野春秋》等;陇山有《九层岩》,陆有斌有《夜郎秘境》等。王新、禄炳宪等都以创作中篇小说见长;短篇小说以熊正国的成就最大,有小说集《小镇风情》,李光平有《初恋的歌》。凡是从事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作家,都创作过多篇短篇小说。
从事戏剧类创作的彝族作家,主要在电视剧领域中。如陈乐光创作拍摄了电视剧《龙腾乌蒙》,出版了《奢香演义》,阿诺阿布出版有《画家村》,苏晓星出版有话剧剧本《大明皇帝与彝家女杰》。
贵州的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一经发掘问世,曾经震惊学术界和文艺界。这些文艺理论著作一共有12部,包括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佚名的《彝诗史话》、《诗音与诗魂》等。
进入当代,彝族文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苏晓星、安尚育、李平凡、王明贵等都出版有研究彝族文学的专著。黄美贤主编的《建国五十周年贵州彝族历史文化文学选萃丛书》有《小说卷》、《散文卷》和《诗歌卷》,集中展示了贵州当代彝族作家的文学成就。王显主编的《纳雍彝族文学作品选》对纳雍县的彝族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奢香博物馆和大方县诗词楹联学会编选了有关奢香的诗词集《奢香夫人赞》。
3. 从作品所使用的语种来分,可以分为彝语文学、汉语文文学和外文文学。
彝语文学包括没有创制彝文之前用彝族母语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和创制了彝文之后用彝文写作和记录的文学作品。汉语文彝族文学是在大量学习和使用汉语文之后,用汉语传承的彝族民间口头文学和彝族作家用汉语文创作的文学,包括古代作家作品和现当代作家作品。外文彝族文学主要是指用外国语文翻译的各种彝族文学,例如《阿诗玛》的不同外国语文翻译文本。
四、贵州彝族古代文学文本存在状况
这里说的彝族古代文学,主要是指彝族民间文学而言。由于彝族创造有自己的古老文字,这些文字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有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中的布摩掌握和使用,没有形成全民识彝文用彝文的局面,底层平民百姓很少有识彝文用彝文的。然而,民间文学的作家主要是底层的平民百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彝族民间文学是没有文字记录本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文学,其基本部分都是布摩经书,属于宗教信仰文学。绝大多数彝族民间文学都是靠口头传承。在彝族方国政权瓦解后,布摩失去了政治依靠,从统治阶级变成平民百姓。一些彝族精英人物包括布摩开始意识到彝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彝文的传承的危机,因此开始把彝文传播到民间,为平民百姓所使用。同时,他们开始用彝文来记录彝族民间文学。从此以后,彝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就开始形成两大主脉,一是以底层群众为主的口头传承,一是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文字记录传承。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口头文本与文字记录文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传说的异文的变化问题,它还牵涉到传承的艺术形式。这个艺术形式又不仅仅是文字与口头的区别,还有更为明显的是语文形式中句式结构的变化,即:民间口头传承中虽然有韵文形式,但是已经以散文形式为主;而文字文本中,则已经是以韵文形式为主,很少有散文形式的文本了。
因此,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是研究民间文学的流变、差异,那么,以民间口头传承文献为佳;如果是研究民间文学史,则应该选择文字记录文献为佳。同时,如果选择散文体,则更符合彝族民间文学发展的事实;如果选择韵文句式特别是五言句式来进行研究,更为符合彝族书面文学形式的特征。但是,必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要真正体味到彝族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历史性,应该选择记录较早的彝文五言文本为宜。
总之,贵州彝族文学的分期,主要是基于贵州彝族地方统治政权,从蜀汉时期取得中原王朝的正式任命成为郡国并存时期的方国,到元朝初年被改为土司政权继续执掌地方政权,到清初“改土归流”结束长达1470多年的统治,[8]进入全国大一统的格局后逐渐融入主流社会,在改变历史的走向的同时改变了文学的进程的情况决定的。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与总体特征,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并存,以民间文学为主,作家文学将超过民间文学;彝文文学与与汉文文学并存,以彝文文学为主,汉文文学将超过彝文文学;文艺理论与文学作品并存,以文学作品为主;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并存,以古代文学为主,当代文学仍然在发展过程中;各类文学形式并存,数量、贡献参差不齐。贵州彝族古代文学的文本保存,只有很少的一两家专门机构在做,且情况不很乐观;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收集与保存,比较分散,残缺不全,这些必需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参考文献:
[1]李力.彝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1-7.
[2]左玉堂.彝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11.
[3]妥阿哲纪功碑[Z]//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3-8.
[4]举奢哲,阿买妮.彝族诗文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7-33、80-86.
[5]王子尧,张坦,黄昌寿,等.天地祖先歌[M].贵州民族研究,1983,(3).
[6]田明才,王光亮,等.支嘎阿鲁传[M].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7]田明才,张和平,王光亮,等.阿诺楚[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8]清.道光.大定府志[O].
作者简介:王明贵(1966-),男(彝族),贵州纳雍人,中共毕节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族文学、民族文化。
原载:《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