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试析彝族原始宗教舞蹈

作者:龙倮贵 发布时间:2007-09-18 原出处:《毕节学院学报》2008 (01) 点赞+(29
摘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原始宗教舞蹈艺术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舞蹈源于远古生产劳动、宗教祭典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彝族舞蹈。从其所表现和反映的形式和内容考察看:彝族原始宗教舞蹈,起初最明显的是为了娱神、祈年或祛鬼,或期盼五谷丰收,祝愿灵魂安宁或人畜康泰,因之向神灵祈求。彝族先民原始宗教舞蹈已经不局限于自娱性,而是发展到具有一定技巧的可供观赏的表演性艺术。
关键词:彝族;原始;宗教舞蹈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彝族原始宗教舞蹈不象彝族原始宗教音乐那样分明,而是往往与其他传统舞蹈揉在一起。如果不细致观察,难于同习俗性舞蹈区别开来。从目前调查所获悉的材料看,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彝族原始宗教舞蹈,有如下几个方面:
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虎舞

彝族原始虎舞分布很广,但主要还是云南双柏、武定、禄劝、南华、景东、新平、弥勒、开远等县市彝族民间流传。据有关报刊报载,20世纪30年代,滇中南华县一带彝族地区,每3年举行一次大祭,由女巫为首的男女巫12人表演12种舞蹈。此为首女巫戴虎头面具,其余男女巫腰插虎尾,当为首女巫表演虎神(彝族共祖)降临时,一声长啸,腾空跳跃,显示虎威,在此12兽画龛前立有彝文《母虎日历》碑,它表明为首女巫表演的虎神是母虎神。此为首女巫,彝语称“西摩罗”,也简称“西摩”,即虎女巫或母虎神,其余女巫悉称“西膜”,男巫称“西颇”。这位戴虎面具的女巫“西摩罗”或“西摩”及由她率腰插虎尾的男女巫(西颇、西膜),便是“西母王”、“西膜”的再现。[2]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名彝学专家唐楚臣先生对彝族虎舞的研究颇深,他说: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村,一年一度的传统虎节,正月初八落日时开始,正月十五日日出前结束。祭司毕摩祭土主请虎神时,用卦木为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先卜的上卦(即一阴一阳卦)的前8名男子化装为虎,一黑毡扎于身上为虎皮,露出外的部分,脸、脚、手用黑、红、绿色画为虎纹。化成虎的虎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脖上挂一个大铜铃,自此再不能言语。祭司毕摩穿无领长衫,头戴篾帽,手持竹竿,高挂一葫芦,葫芦底通有几孔,内装火灰故曰“罗嘛呐哦德”,意为黑虎头子。毕摩念罢祭词请动虎神后,黑虎头子率领众虎入村场子。此时,黑虎头子念道:卖药!卖药!我卖的是癞子药、摆子(疟疾)药、漂沙(治不孕)药。念罢,大吼一声“罗嘛”(虎啊),一声地火炮响,4只黑虎从场子四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动脖子上的铜铃。黑虎头子率领众虎跳绞蔑舞,男女老少村民手持香火围着众虎跳各种即兴舞蹈,如回环舞、逆流舞等。以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8虎后,众黑虎跳犁田、耕地、耙田、撒秧、薅锄、收割、打稻谷、扬谷等稻作生产劳动舞蹈,虎亲嘴、虎性交、虎护孵蛋等生殖舞蹈,虎搭桥、虎开路、虎盖房等居家生活舞蹈。正月十五日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8虎拜年日”。[3]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武定县彝文文献《叙祖白》中有一段关于虎首栽种五谷的记述: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茂诺当俄姆,出来把官当,茂诺来时候,骑着只山羊,说来也真怪,会把五谷吃,温顺又听话,最好吃粮食。茂诺俄姆他,是他来时候,把良种带来,交给了伏吉(即虎首),并且告诉他:……粮种来不易,是羊发现的,有个岁得爷(虎首),罗得爷爷来,也是这般说……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罗得”既“虎首”的彝语名称,有虎氏族首领之意,这正是彝族老虎节的虎首是人,不是神,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一切神皆来自原始信仰的图腾主义之中的理论是可信的。彝族老虎节中的这个指挥老虎跳稻谷种植、收割舞教人以种稻技术的人,其身份是虎首,是种稻技术的鼻祖,是农神偶像的原始形象。[4]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易门县绿汁镇白沙坡彝村跳虎时间、方法、内容、目的、意义与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村老虎节中跳虎舞基本一致,即以跳虎时分别请山神、扮虎、跳虎、送虎、吃虎肉庆贺活动组成,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易门县绿汁镇白沙坡彝村,自清朝开始,也有跳虎戏虎之俗,他们称虎掌舞。跳虎掌舞时,村民男子们装扮成老虎的模样,和着鼓点,这就形成了他们称之为特有的“虎掌舞”。按照他们的传统跳法,虎掌舞要在正月里面才能跳。而且,跳虎掌舞的老虎数量是有规定的,正月十一是11只,十二是12只,十三是13只,十四是14只,一直跳到正月十五,十五就是15只。有一只公老虎,一只母老虎,一只小老虎,到每家每户边跳边唱: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耍一耍,家家门前耍,金银财宝耍进来,多灾多难耍出去,好的吉的耍进来,歪三邪四甩出去。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们跳虎舞由他们村民轮流主持。届时,每家要拿出一炷香,坐庄者得出一只鸡,坐庄者到山神庙去烧香祷告,希望神灵准许举办这个活动,并保佑来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跳完虎掌舞后,接着就要跳老虎笙了。一般都是几百几千人围着跳,老老小小唱的唱,跳的跳,吹的吹,比较热闹。据说,跳过虎掌舞的人不准跳老虎笙,他们负责维持秩序。一旦有人想捣乱或者离开,“老虎”们要用尾巴打人。按他们的说法,只要被老虎尾巴打到,不论是外面来的人,还是本村本寨人,都认为不吉利了。老虎舞就带动跳老虎笙,几千村民围在场子上,男女老少,唱的唱,跳地跳,盛况空前,热闹非凡,一直跳到翌日天明。[5]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行于云南开远市彝族民间的虎舞,原用于逢农历正月十五日祭虎日或为死者送葬,后凡逢年过节均可跳。以虎头虎皮作道具,以摹拟老虎的习性和动作为主,有翻、滚、扑、跳、跃,表现老虎的勇猛和矫健灵敏,虽然此舞为独虎舞,但是跳虎自有一套完整娴熟的技巧,动作虽随意而不乱。当地彝族祭龙时,同兵器、耍狮子同场进行,气氛庄严肃穆。云南泸西县彝族支系阿哲人、阿细人、撒尼人、葛颇等支系,古时为老人送终时,也要跳虎舞,并以模拟虎之走、跳、退、蹲、卧、张口、摇尾、抖身等动作,前腾后蹲,左伏右卧,翻滚坐爬,进行表演,主要用镲、鼓、钹伴奏。云南开远市乐白道彝族,在取悦祖先灵魂的葬礼中跳虎舞,有为死者娱尸娱亡魂、驱邪、引路、指路之功用。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戏虎、耍虎、舞虎无不表现和反映彝族自命虎族和虎人,对虎祖和虎人动作和习性的复述和追忆。正如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村所言: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先嘱咐我们,只有一代接一代的跳这种老虎舞,我们种的五谷才会丰登,粮食多了,人口才会繁衍发达。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龙舞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有耍龙灯的习惯,其有三种龙:旱龙、水龙、板凳龙。旱龙龙身以竹木扎制,外套布绸彩画的龙衣,龙衣颜色各异,但多为黄蓝白三种,安装浆12把,象征一年12个月,耍龙时放烟、火炮、撒松香喷洒助势,耍法套路多样,有“龙出海”、“龙上岸”、“龙迎财”、“龙点头”、“龙抱柱”、“龙翻身”、“龙汲水”、“龙伸腰”、“龙出洞”、“彩龙滚地”、“龙聚云布雨”、“摇摆船龙”、“快舞游龙”等耍龙动作。耍时有蹬桌耍、站地耍、行进耍、蹲地耍、跪地耍、睡地耍等。有唢呐伴奏,有的还有?、牛角号配合。掌龙头者随迎“宝”起舞,余众紧跟。水龙用绿树枝编成,然后绑上浆把,耍时沿途人们备青水,洒泼于飞舞的龙身上,有如腾云布雨。板凳龙是一条四脚长板凳做骨架,龙头用木雕或纸糊,龙尾安于板凳两端,有头有尾,套上彩布龙头,三人执龙,一人迎“宝”,作穿花式上下转动耍。每过春节、开新街、桥梁竣工、火把节以及庆祝活动,特别是逢农历二月八祭龙活动和遇天旱或涝灾时,要进行表演。节庆中跳龙,增加节日的气氛;逢天旱时跳龙,以此表达族人求雨祈雨意愿和希望,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逢涝灾时跳龙,以此表达族人驱恶龙之意和目的。[5]云南新平县彝族农历二月八祭龙时跳龙,届时人们上山砍一树为“龙”,用皮条子扛子抬这棵树的两端,部分人在后面用手抬。要进村时,进三步退两步,象征龙喝水,称之跳龙。直到村中人们送来酒肉款待抬龙者后进村,以示龙神接到村中,护佑族人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收。云南武定、禄劝县彝族也有耍水龙之俗,耍时布扎龙身,数十名壮汉抬龙下河,行走河底,顺势耍龙,以此表征族人迎水龙护族的意愿,或者表征族人驱送恶水龙的意图。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石屏、红河县彝族祭龙时,既跳兵器舞,有耍狮子,也舞虎,特别是耍龙舞龙,篾扎并布裱龙头,彩布裹龙身,水龙由数十名女青年人舞耍,火龙由数十名男青年舞耍。时而两龙打斗,时而两龙谦让,时而两龙窃窃私语,时而两龙亲昵,时而火龙吐火,水龙喷水,水火不溶,时而两龙交欢,时而两龙腾飞,时而两龙滚地缠绕交尾。他们认为他们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跳龙耍龙是取悦龙祖,祈求保佑族人后代子幸福康泰,六畜兴旺,五谷丰产。总之,其气氛庄重肃穆,大多彝族崇龙敬龙,以龙为图腾。喜庆节日也可请人跳,以此增添喜庆气氛。从这一演变中可以窥见其舞蹈的发生与发展正是沿着彝族祭祀娱神到自娱的道路和方向发展的。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栽秧鼓舞

云南红河县车古彝村和绿春县牛孔彝族四大寨自称尼苏颇的彝族,逢正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咪嘎哈”(祭寨神)开始到载秧时止,历时一个月左右间跳栽秧鼓舞。“咪嘎哈”是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最隆重的村社性原始宗教节日活动,以村头的一棵龙树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届时全村男性参祭,由毕摩带领族人聚在龙树前烧香祭拜,祈祷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未祭过龙树是不许跳鼓舞的。白天男子祭龙树,晚上女子跳鼓舞。相反,祭龙树时妇女不得参与,跳鼓舞时男子只能围观。跳此舞前,祭司毕摩取清酒祭献牛皮鼓,神情庄重虔诚地念诵祭祀词: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宗定规矩,我们要履行,鼓不是我敲,是阿倮先祖来敲。先祖阿倮神,保佑五谷粮,保佑人畜禽。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毕,把酒倒在鼓身,以示先让先祖英雄阿倮喝饱酒,继而由村中一长老女子到鼓前敲三下,持鼓棒起舞,绕鼓三圈,面向东西南北中五方祭礼作揖。此时,毕摩悄然离鼓而去。与此同时,围观的族人女子,就地迅速或女扮男装,或化装成其他民族,或披蓑衣,或着新装,或戴面具,或佩戴象征男性生殖器的葫芦,或披花布毡子……应有尽有,或两人同同舞,或几个同舞,争先恐后,一拥而上,鼓声、叫声、笑声交集。“栽秧鼓舞”套路繁多,动作和鼓点规范固定。以形象的动作表现一整套劳动生产过程,从耙田、撒秧、拔秧、捆秧、插秧、薅秧、到割谷、掼谷、背谷归仓等稻作生产劳动过程,表现了彝族人民对生产劳动的热爱,寄托她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的信心和希望。其图腾意识、崇拜意识较浓郁的祭祀词和朴素的祭祀程序,充溢着彝族先民早期原始宗教古朴深沉的气息,既显现出祭拜先祖英雄阿倮之意,又展示了其舞在村社祭祀活动的功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原始宗教意识的需要,使其舞成为通神祖,具有灵性的工具,从而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作用,又意味着进入春耕大忙,祭献五谷神,以求五谷神回到田地里,保佑五谷丰登。他们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子跳栽秧鼓舞,男人站在旁边观看,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要是男女人跳栽秧鼓舞,当年秋天的收成不会好,长出来的谷子都是瘪谷的。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其舞反映和复述了彝族原始村社祭祀活动,表现了彝族期佑五谷丰产意识,突出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神灵崇拜意识。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丧舞

彝族在取悦祖先神灵的葬礼活动中,由于灵魂不灭和鬼魂观念的支配,其中丧舞明显地带有人们对死者的感情追思和功利目的。一方面是通过丧舞形式,铲除祖魂返回祖先发祥地途中的妖魔鬼怪,另一方面是颂扬死者生前的公德。四川凉山彝族的丧舞即为如此。“车格”是守灵夜晚的第一个集体舞,由宾主双方的男女青年表演。舞者先平伸双臂,护搭肩膀,围成圆形或排成线形,有一人手摇铜铃领唱。“阿左格”是守灵的第二个集体舞。舞蹈时男女各排成一排,队列整齐严肃,歌词深沉悲伧,由一人领唱,男女左右轻轻起舞,齐声唱合。“巴之利”是守灵夜晚的第三个双人舞。有两个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宝剑,让身上的披毡呈金鸡翅状,两人一左一右,以潇洒的脚步,面对面在场中舞动,一唱一合。[6]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澄江县彝族送终或送灵仪式,俗称“送阴灯”或“跳阴舞”。仪式在夜晚荒郊野外坟地局限。届时,“送阴”的人举着鬼火般的幽灯,打着鼓,为置放尸体的棺木“引路”。队伍最前面是两个涂画成鬼怪脸、穿着怪装的男女“魔鬼”。他们边走边打鼓跳舞,当行到半路,“鬼怪”们悄然离去。彝族认为,只有局限“送阴”以后,死者不灭的灵魂才能被送出村寨不与人间纠缠。[7]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新平、峨山县彝族在丧葬中表演的“花鼓舞”,须在15人以上,打鼓者为女性,男性舞时还伴以刀、枪、棍、棒等。祭跳对象为50岁以上正常死亡的老人葬礼中。现经改编又成为一种民俗表演性剧目,峨山县现今还专设有“花鼓会”,在村社公房供有“花鼓娘娘”神位,每次跳鼓前须杀鸡祭献。[8]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石林县彝族当老人去世后,在前开路者头戴狮虎面具,沿途跳狮虎舞,意在开煞除邪。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彝族兵器舞,有的地方称刀叉棍棒舞,又因在表演时常带健身杂技性,故又称“杂耍舞”,其舞常与舞狮、舞虎等舞蹈同时同场表演之多,有均为祭祀性舞蹈。云南红河部分彝族地区丧礼中要表演兵器舞,其中包括:哨棒、镰刀、大刀、关公到、三尖刀、连枷、流星、三节棍、霸王鞭、狮子、虎、猴等。云南弥勒县巡检司、五山及开远市乐百道等地用?鼓引一对猴在前耍跳,逗引狮子,兵器其中,唢呐和钹、锣、大号在后,其主要是为死者开路,把亡灵平安送上山,且把亡灵顺赴阴府与历代祖先团聚。在送葬时先由一对唢呐吹奏前行,再由锣、钹、镲带头上场,中间是各种兵器,边走边跳,在一片打击乐器的节奏中,刀、叉、棍、棒一齐同跳,不要求动作整齐统一,以表演者节奏一致和道具不相碰为前提,自行掌握动作变换的时间和位置,因而给人造成舞蹈动作各不相同的错觉。但其舞武术性较强,通过学习兵器舞可起到防身健体之作用,因此很受彝族青年男子的喜爱。在表演时,一般两人对舞,或防,或刺,或亮相,动作干净利落,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快而有力,不仅充分表现了彝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且体现了彝民的尚武精神。与此同时,舞狮或舞虎。舞狮表现狮子的不同情绪和体态;舞虎则以模拟虎的习性和动作为主,并自有一套娴熟的技巧,有翻、扑、跳等,表现虎的凶猛和矫健。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弥勒县自称阿哲颇、石屏自称尼苏颇的彝族民间。相传原彝族祖先六祖分支时举行的一种武士舞,现多在丧葬中表演,并与霸王鞭、镰刀舞等同跳。舞时舞者手持关公刀,二人对舞,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动作有穿刀、插刀、磨刀、翻身砍刀等。这个地区还有绕灵舞,在丧礼中要跳三次,一是发丧的头天晚上,毕摩念诵《踩尖刀草经》时,孝子女跟着毕摩绕灵柩跳跃,以此示踏平尖刀草,让其亡灵顺赴阴路;二是出殡拴灵柩时,孝子女绕棺而舞;三是灵柩下葬回到家,抬灵柩的和唢呐师傅围正堂而舞。其三种舞,虽然简单而质朴,但都带有强烈的娱悦亡灵、安慰生者的意味。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南岸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地区,在50岁以上正常死亡的葬礼中,表演的丧舞有驱妖除邪舞、耍狮送灵舞、踩尖刀草舞等。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驱妖除邪舞。为驱妖除邪、撵鬼怪。曲调沉稳,庄重肃穆。舞时毕摩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持虎头龙身法杖或长矛短剑,左砍右劈,前刺后戳,前冲后缩,周而复始,追踪不停,直至念唱完《驱女阴鬼经》止。据说,阴间路上有一女鬼,并拦在阴间大门前,不让死者轻易赴阴府。于是为了死者不灭的阴魂顺赴阴府,毕摩务必驱除其女鬼,让死者顺赴阴间,与历代祖先团圆。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耍狮送灵舞。在人死送葬前表演,为死者娱亡魂,驱邪、引跳等舞蹈内容。舞狮者2人,扮猴子、大头和尚各一人。舞时,大和尚执牛尾鞭指引,舞狮、舞猴者在钹、锣、羊皮鼓伴奏下,绕棺正反跳跃三次。后于棺头棺尾各叩三个头,取祭品拜祭四方。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踩尖刀草舞。为送灵舞。舞时,毕摩头戴牛皮法帽,手持长矛短剑,身着绸衣长袄,边念诵《踩尖刀草经》边手舞足蹈,前闪后窜,左砍右劈,行走如飞,重踏灵柩前原先备好的一捆尖刀草,率孝子孙舞动,直至经文念完为止。据说,赴阴路上,尖刀草茂盛,且叶如锋利的大刀,嫩芽如大铁锥子,如果不踩死尖刀草嫩芽,踏平尖刀草,死者难于赴阴。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红河县自称濮拉颇的彝族在守灵、送葬时,用刀、叉、棍、棒、流星、纸扇等混合表演杂耍舞,舞蹈丰富多变,时伸时缩,时耸时挺,多用于开道或打开场面。起舞时,下肢低矮起伏,上身随双手的舞动而左右扭动。刀、叉、棍、棒等套路、有劈、砍、防等动作幅度大,刚柔相济,快慢并举。跳此舞,有防身健体,娱乐宽心之动效。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其他舞蹈

1.跳掌舞。流传于云南蒙自、个旧、金平、屏边、河口等县市自称濮拉颇或羞颇的彝族地区。“跳掌”彝语称“实榨底”,一般又称为“响把舞”。跳掌舞多在“祭龙节”时跳。每逢农历正月初一、二、三或正月十六日(因各地祭龙时间不尽相同),白天隆重的“祭龙”仪式过后,入夜,择一屋为舞场,选举一男一女或三男三女,点灯入屋,背着犁、锄、弯刀或披着蓑衣戴着篾帽,由男子吹葫芦笙,女手持响把,在屋内跳一圈或三圈,谓之“祭舞场”,也就是开掌房。其后,大家才正式开始“跳掌”。“跳掌”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在葫芦笙吹奏者的带领下,肩靠肩,手拉手,紧靠成横排或多排,双手搓响把,在音乐强拍上夺地搓起,上身随膝部的弯曲稍作前俯后仰并微微颤动,踩步稳沉有力,动作虽单一且古朴,但气势粗犷雄壮。跳掌舞不仅是祈求神灵保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庄重、肃穆的祭祀性活动。同时也洋溢着庆丰年、同欢乐的娱乐气氛,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时机。如同(民国)《马关县志》卷七载: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仆喇谓之跳乐,当秋谷即登,农事既毕,月白风清之夜,……男女成集以为跳乐之戏。……按拍合节,不逾线墨,两人若欢若,忽前忽后,腰肢如绵,神情已醉,斯时人,人虽众皆屏息不敢声,出神注视。但闻琴声静静,屐声嚓嚓。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昔时,因跳掌舞与祭祀活动有关,除祭龙节期间外,一般平时不跳此舞。近年来喜庆节日也有跳此舞。特别是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加工,将其搬上了舞台,使各族人民都能欣赏到这一独特的彝族民间舞蹈。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鼓舞。云南石屏、蒙自、泸西等县部分彝族祭祀性舞蹈。有单人、双人、三人、集体鼓舞;有的与刀、叉、棍棒舞在一起表演。?、鼓舞总的风格特点是扭腰摆胯,身体前俯、半蹲、深蹲。随着鼓点颤动身体,整个动作至始至终粗犷奔放。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鼓舞的源流无稽可考,无史可查。在云南石屏县流传的民间传说是: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牛街与冒合乡之间有一座龙马山,是一匹母马所变,每年她都要发情而恐叫寻偶,声音非常可怕。居住在山下的濮拉人先民对此十分恐惧和敬畏,青壮年男性就用牛皮绷成大鼓,抬到山上敲,边敲边跳称为“踩山”。结果,龙马山不叫了,而且那一年的五谷收成较好。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彝族濮拉人男性们就到山上跳鼓“踩山”,祈求神山保佑人畜康泰,五谷丰登。跳鼓踩山是在龙马山的一个山包上进行,谓之“跳鼓坡”。旧时坡上只许男性前往,女性禁去。到今有所改观,不再跳鼓踩山,每到节期,各族男女老少皆可前往,买卖东西,交易牛马,跳“烟盒舞”,好不热闹,并已成一个新的民族节日、贸易、歌舞为一体的场所。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西和云南文山彝族在“跳宫节”期间跳铜鼓舞,边唱《铜鼓调》边跳铜鼓舞,他们认为,铜鼓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铜鼓蕴藏着神灵,具有神性和神的威力,故平时掩埋在地下不能轻易触碰铜鼓,只有到了节日才从地下挖出祭祀后作为乐器。传说: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会同龙打架,故铜鼓不能近水,铜鼓身上经常挂着山羊角,谓如此可以防止“飞走”,敲击前要先杀鸡祭之,打鼓必须自头到尾打完一通鼓点,若中途停止,族人会“头痛”等等。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今天的?鼓舞,不仅能在祭祀时表演,在喜庆节日时也可表演。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响杆舞。亦称霸王舞。云南石屏、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等市县彝族,每逢祭祀、殡葬,节庆或聚会时表演,有的地区与殡葬队伍的刀、叉、棒等同时表演。而蒙自等地还把它融合于花灯中,不单独表演。但何时何地表演,都是一种自娱性祭祀舞蹈。云南石屏彝族响杆舞较之其他地区还有特色,从表演场所看,其舞是中老妇女在自己组织的“栽秧会”、“送虫会”、“庙会”等聚会中跳的一种舞蹈。从功用看,表演时边跳边念祈祷词,边唱边舞。但其动作小而跳烟盒舞时也插入响杆舞,跳起来动作节奏都较快,情绪欢乐。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阿尼喝佬。云南蒙自坝区彝族,风清月明之晚,女子将扎制的“巴笼神”偶像抬到村外,一人扶之,众人唱合,以草墩为舞具,随盐臼敲节拍,起舞作乐,为祀神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篾马舞。云南蒙自县自称濮拉颇的彝族,以竹篾编织成牡、牝二马为道具,两人套入马内作骑马状,在?、锣、鼓、钹伴奏下跳跃起舞,表现二马负重爬坡,欢快奔驰,嬉戏追逐,互相亲昵,前蹬后踢,叉腿顾盼等情节,为祀神娱鬼。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祭猎神舞。云南弥勒县高甸彝村,逢正月初二祭龙时,男青年手持火药树削成的刀、剑、叉,裸体披蓑衣,由两人扛着一公鸡祭牲到猎神树下祭祀,然后全男青年围树起舞。舞蹈动作仿虎、豹等野兽捕食其他动物的动作。次日又在毕摩的带领下,挨家挨户驱鬼,猎神舞蹈队头戴铁三脚,全身裸露,装扮成他们先民战神阿罗的形象,进行精彩的表演。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跳葫芦舞。云南弥勒县高甸彝村,逢二月初三祭送火神后,到与夜间由已婚妇女点火炬,各人抬来一桌酒菜,围成葫芦形而舞;或者已婚妇女披着蓑衣,在村口迎接龙公主归来,在场上围成葫芦形,背上背葫芦,手持削成如男子生殖器的木棍,互相对戳肚腹,口中叫唤“要龙子或龙女”,左右转身,围席舞。跳此舞时,严禁男子观看,否则如果被发现,就会被她们戏弄一番。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哑神舞。云南南涧县公郎镇盖瓦彝村,逢农历二月初八,都要举行“哑巴会”,并要《哑神舞》。其舞是驱鬼疫、祈吉祥为特征的诸神敬祖活动,是古朴粗犷、原始亦赫、娱神娱人的“面具舞活化石”,是彝族民间艺术舞蹈的又一朵奇葩。其舞跳到高兴时,大中小三对“哑神”和两只“神鸟”上身赤裸,胸前画一红色祥瑞麒麟或老虎,下身穿着麻布短裤加叶装点,腹前挂一装满水的猪尿泡,足蹬草鞋,分别手执白色木杈或木棍、木刀、拐棍笛,和男扮女装的三位“哑女神”疯狂地具有祭祀性动作表演。而且扮“哑巴者”还挨家挨户去帮助驱妖降魔。并可在村人家中的床、桌、箱、柜等上乱跳,手中器械亦可乱戳乱砍,如果砍断创板,主人反倒高兴,走时主人还要送香一炷、熟肉一大碗,由随行会头统一收拢。众舞者出门时必讲吉利话,许下预祝全家一年“无灾无祸,和睦安康”等心愿。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原始宗教舞蹈,起初最明显的是为了娱神、祈年或祛鬼。彝族先民对自然现象不理解,往往认为有一种超越一切的神灵在主宰人世,所以要达到某一目的的如期盼丰收,祝愿灵魂安宁或人畜康泰时,就向神灵祈求,并舞蹈以取娱之。现存的鼓舞、刀叉棍棒、舞狮、舞虎、跳掌等,均属此类舞蹈。它们都在节日或祭祀或丧礼时跳,除了?或鼓、镲等打击乐器击出节奏以协调众人的步法。至于刀叉棍棒等舞蹈,又几乎不必协调动作,只以互不碰撞为前提。这类舞蹈具有庄严、肃穆,且纯朴和神秘,舞步简单。进年来,有的原始宗教舞蹈自娱性表演性逐渐增强,已不限制场合,且经专业工作者的努力,已将它们搬上了舞台。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则,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原始宗教舞蹈艺术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就是渊源于远古生产劳动、宗教祭典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彝族舞蹈,其有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中有“巴渝宋蔡,文林颠歌。”之句。所谓“颠”,据有学者考证即“滇”。李善注: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人作西南夷歌,“颠”同“滇”。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司马相如曾奉使西南,又是四川人,对古滇国歌舞甚为了解。他的这一记载是有根据的,从中就能觅寻到西南彝族音乐歌舞的踪影。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上的图形及其镂刻的头戴羽饰、衣着长尾的舞蹈形象与古籍中记载的滇人歌舞相吻合。如元代李京《云南通志》载: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蒲蛮,首插雉尾,突如驰飞。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檀萃的《滇海商约衡》中有: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野人……首戴骨圈,插鸡尾,缠红藤。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野史》中有也记载: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仆喇……男插鸡尾。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拇鸡……椎结插羽,佩刀弩。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日云南石屏县哨冲镇莫测甸“咪嘎哈”宗教节日祭祀活动中,毕摩舞蹈时仍有“首插雉尾”,说明戴羽毛的习俗相沿已久。晋宁石寨山出头的“双人舞”铜扣饰是早期滇人舞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滇人的艺术活动。弥勒独家村金子洞坡岩壁上镌刻的许多杂技舞蹈般的形象,如叫上套环,向空中抛圆形器物,众人围观的形态,说明距今1000多年前,彝族先民的舞蹈已经不局限于自娱性,而是发展到具有一定技巧的可供观赏的表演性艺术。qS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详见吉郎伍野、阿牛史日等:《美姑毕摩说唱艺术及其特征》,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2002年(内部印刷)。
[2]参见唐楚臣:《傩一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载《彝族文化》1993年年刊。
[3]参见唐楚臣:《傩一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载《彝族文化》1993年年刊。
[4]详见杨继林等:《中国彝族虎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6]海来木呷等:《彝族丧葬仪式及其歌舞》,载《民族文化》,1983年第6期。
[7]周凯模:《祭舞神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P32)
[8]杨镇安:《云南彝族祭祀性节日祈神及丧葬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载《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3期。

原载:《毕节学院学报》2008 (01);文字来源:彝学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1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