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彝族烟盒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彝族非遗舞蹈

作者:彝族人网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03-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13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1.jpg

(图片来自石屏县融媒体中心)

烟盒舞,就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所谓"烟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又因为舞时必须有"四弦"作主要伴奏乐器,故以前民间把它叫做"跳弦"。因烟盒在"跳弦"中成为重要的道具,并使"跳弦"富于独特的艺术个性,故人们普遍就将跳弦称为烟盒舞。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2.jpg

(石屏:千人烟盒舞表演 娄建伟 摄)

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4.jpg

(石屏:烟盒舞沿街表演 白雁春 摄)

1. 历史溯源

早期的烟盒舞,起源于彝族原始社会,依附于原始宗教,是婚礼、丧葬、宗教祭典等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朝前期:

红河沿岸广大地区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农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彝族文化是当地的强势文化,生活在此处的汉族居民文化逐渐融入到了彝族文化中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9.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明代:

迁移到红河一带的大批汉族军队和商人带来的新农耕技术极大促进了彝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彝、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交融,大量的汉文化被彝族人民吸收、融合,这也应该是烟盒舞形成大致的时轮廓的时期。人们发现烟盒用手指弹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可以用来统一节奏,增添舞蹈气氛,于是将烟盒融入舞蹈并最终形成了烟盒舞。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0.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

随着大批汉族的涌人和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彝族古典文化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彝族人经过短短的阵痛,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着外来文化,坚韧地完善着自身,铸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而经过外来文化洗礼的烟盒舞,经过不断吸收、消化、融合,跃出"三位一体"框架,成为独立的舞蹈艺术,有了相当稳定的舞蹈体系、个性化表演和音乐形式。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1.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20世纪50年代初:

彝族烟盒舞被搬上舞台,即受到红河州内外,云南省内外广大人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喜爱。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建水、石屏的民间艺人作为云南代表队把烟盒舞带到北京怀仁堂的舞台上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接见。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6.jpg

(清华学子在石屏体验烟盒舞)

文革期间:

政府号召破四旧,当时跳烟盒舞和"吃火草烟"习俗被认为有伤风化,要求各处不得开展。跳烟盒舞成了隐秘活动,"吃火草烟"活动基本是完全被禁止,烟盒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很大破坏。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改革开放初期:

烟盒舞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与政府的支持,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听见烟盒舞的声音。在这一时期烟盒舞由原来的男女对舞变成了同性集体而舞,成为了建水、石屏等地人们生活的重要娱乐活动。也在这时烟盒舞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在生产劳作、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房起梁的时候都会有烟盒舞的出现,而且主要是在丧葬场合跳烟盒舞。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7.jpg

(石屏:烟盒舞、海菜腔传承人施万恒)

改革开放后两年:

烟盒舞处于高峰时期,在建水、石屏等地每家在盖房、过年过节的时候都必须请人来跳烟盒舞。在没有节日的时候民众也会聚在一起跳烟盒舞,人们还自筹资金组织烟盒舞表演队,进行村与村之间或走村串寨的烟盒舞交流活动,小孩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耳濡目染,形成一种自然的传承。如"斗蹄壳"和"老人家"这两个烟盒舞被传到昆明地区的一些学校中,成为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不难理解,这时的烟盒舞在当地社会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综合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感情、个性、精神、文化等。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5.jpg

(石屏:烟盒舞表演 陈思佳 摄)

2.文化内涵

烟盒舞是彝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舞蹈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烟盒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当地彝族中广为流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意义。烟盒舞是深受扬武彝族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透射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烟盒舞不仅要提高认识,更需要通过继续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多元参与和载体保障,并通过民族服饰和建筑艺术扩大影响,使烟盒舞保护从自发行为进入自觉行为。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7.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4. 舞蹈种类

烟盒舞的表演种类大致有:纯舞类、表演类、技巧类和歌舞类几种。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纯舞类:

的烟盒舞是指纯舞蹈动作组合,如三步弦、二步半、斗蹄壳、赛谷都、三角黑尼莫、亲哥阿妹甲跪约、赶瘦马、各找各的伴等,其动作组合富有韵律美。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3.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表演类:

的烟盒舞是具有人物、情节,反映生活情趣,动作丰富,有高难度技巧、观赏性很强的节目,如猴子扳包谷、公鸡打架、鸭子摸鱼、哑巴打柴、石匠打石头、老鹰叨小鸡、鸽子度食等。这些节目名称既是节目的内容,也是节目的形式,表演者以形象地模仿不同动物的形态、动态、神态进行表现,充分显示了彝族人民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聪明才智。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2.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技巧类:

的烟盒舞也多以模仿和表现动物体态、动态为主,如长虫扭腰、玉瓶倒水、蚂蚁驮盐、燕子歇梁、仙人搭桥、小牛犁地、倒挂金钩、架子乐等。这些动作技巧的完成需要舞者身体条件好,要有柔韧度、力度和控制力,这些能力均非一日之功,需要进行专门的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舞类的烟盒舞是传统的形式,舞蹈动作简单,很少有高难度技巧,主要以变化队形为表现形式,基本舞蹈队形有六穿花、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西厢坝子一窝雀等。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4.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5. 表演动作

彝族烟盒舞的手位动作,主要表现了挑担子、使用锄头、镰刀、斧头进行劳作和使用掼盆、木棍进行谷物脱落、加工等动作,再经过提炼、加工、抽象变形而成,因此,不仅形象美,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手位,按部位分可分为低位、平位、高位、侧位和后位。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5.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彝族烟盒舞脚上的动作特多,此为彝族烟盒舞的又一大特征。基本步法有:合脚、过堂、小蹬步、崴崴步、跑跳步、斗脚步 、戽水步、踩堂、盖腿后垫步和右小腿盖蹁步等十种舞步。全都是从彝族群众生活动作生产劳动的动作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16.jpg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表演乐器

在烟盒舞的表演中,四弦作为烟盒舞的主奏乐器,演奏技巧多种多样。左手的推、拉、吟、揉,别具一格的打音、滑音,赋予四弦以丰富的表现力;右手除弹、挑、抡奏外,还同时扫弹内外弦,产生出和谐动听的音响;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在演奏时,还在强拍上敲击板面,产生出类似烟盒响声的效果,使曲调别具风采,更富山野风味。pb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03.jpg

(图片来源:石屏县融媒体中心)

f18.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f19.jpg

(图片来源:红河文旅)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素材来源|文字:文促会青少年民族民间舞广东考区;图片:石屏县融媒体中心、中共石屏县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的素材资料从公开的互联网平台搜集,并经过彝族人网综合整理,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相关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媒体,著作权人如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