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浅析彝族毕摩文献电子化的保护与共享

作者:吴雪瑞 罗德显 发布时间:2021-09-20 原出处:《毕摩文化论文集》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与毕摩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自治县等17个自治县是彝族主要聚居区。其余一般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彝族人数为7762286人,居全国人口总数第7位。云南的彝族人口有400多万人,是人口较多,支系较复杂的一个省。主要与汉、傈僳、纳西、藏、拉祜、哈尼、景颇、苗等二十几个民族杂居。四川彝族人口有180万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人口较为集中,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主要与汉、藏、纳西等民族杂居。贵州彝族人口有84万人,多数居住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是古彝文保留得最完整的省份。主要与汉、苗、回、白等民族杂居广西彝族比较少,近1万人。主要与汉、壮、苗等民族杂居。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读、诵、背是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摩意为长者、母、师、智者之意,在滇川黔桂四省区都有不同的称谓,有毕摩、布莫、布摩、呗嚤、北默、呗耄、西波、腊摩等十多种称谓。毕摩,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被称为民间有知识的人和智者,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传播者、整理者、领军人物。在彝族人的节日、生育、婚丧、疾病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信仰、心理、精神方面的支撑和服务,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他既是彝族民间各种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代表人物。毕摩不但掌握文字,通晓彝族各种礼俗、习惯、伦理、道德、军事、医学、农业、畜牧、历史、哲学、天文历法等知识,故毕摩有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老师的尊称。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社区的一个轴、一个杠杠、一个支点,彝族社会的人们都围着这个支点在不停的运转。据美姑县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1996年统计:全县约有87个姓氏作毕摩,占全县459个姓氏的21%左右;约有4454户作毕摩,约占全县33880户中的13%;约有6850人作毕摩,占全县男性总人数85438人中的8%,占全县总人口16万中的4%。全县36个乡镇,平均每个乡有毕摩187人;全县291个村,平均每一个村子有毕摩24人;全县1475个村民小组,平均每个组毕摩4.6人。2002年美姑县再次全力以扑的在全县36个乡镇进行收调查和搜集,全县18万人口其中毕摩毕徒就有8680人。共有14万余卷经书,300多种类,7个毕摩派别,200余种宗教仪式。当然这些毕摩的分布不很均匀,有的村民小组男性百分之百当毕摩,故,美姑声称为“毕摩之乡”。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关于彝文古籍数字化的评述

1. 《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的评述

北京文化宫研究室张邡女士关于《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的调查研究,2005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报第10期上。同年,她在西南大学人文社科版第26卷发表论文《彝文古籍的收藏、抢救与保护》。据张女士调研全国范围内已收集到约15000册彝文古籍,分别收藏于云南、贵州、四川和北京等地的民族工作部门、科研部门和图书馆、博物馆,此外在法国和英国的博物馆还藏有部分彝文古籍。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有34个单位收藏有彝文古籍近4700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散存在云南全省的彝文古籍有18000余册;贵州:有16个收藏单位藏有彝文古籍8000余册,散存在毕节地区的民间彝文古籍约7000余册,六盘水地区的彝文古籍近千册;四川:有17个单位收藏和保存彝文古籍,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约藏有彝文古籍近2000册,民间的彝文文献也特别的丰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由图书馆、区博物馆、隆林县民委及文化馆等收藏,共有彝文古籍11册。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收藏有彝文古籍551册;中国民族图书馆 471册;民族文化宫博物馆57册;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 64册;广州中山大学也保存有彝文古籍 50册;南开大学有 1册。新中国成立前一部分珍贵的彝文古籍流失国外,为一些外国文化机构所收藏。如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校收藏有30册,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4册,法国巴黎天主教外国教会有20 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17 册,法国巴黎民族志博物馆有2册,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有8 册。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文古籍数字化刍议》的评述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禄玉萍女士长期进行彝文古籍整理工作,并参加传统彝文字库的研制,从彝文古籍保存现状提出彝文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性,并分析彝文古籍数字化实现的前提:(1)、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2)、统一标准规范;(3)、加强技术交流与携手合作、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从彝文古籍现状提彝文古籍的抢救和保护措施: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培养和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某些因外界的原因而呈岌岌可危前景的彝文古籍,能够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延续。第二,广泛布点拉网,坚持常年搜集。将民间的彝文古籍搜集起来,置于国家的收藏机构图书馆或博物馆里,加以妥善保管,并建立广泛的网点长期收集。第三,运用现代科技, 实施有效保护。以现代影像和数字化手段,将其拍成缩微胶片或制成光碟,既便于长期保存,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彝文古籍文献的作用,方便人们查阅利用,统一建“库”,信息共享。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毕摩文献的分类以及毕摩文献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祭祀书),在四川叫毕摩特依;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百姓书)在四川叫卓卓特依。目前,笔者认为中国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阿牛史日对毕摩文献的分类比较权威,他认为毕摩文献的分类有三种分法: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种从毕摩仪式和文献分为“路上方”与“路下方”两部分。“路上方”文献,彝称“黎数”,主要指用于祭祖、超度祖灵仪式中的文献。 “路下方”文献,是指一般的、比较“平常”的文献,为一般禳灾祛祸、求福献祭等小型仪式所用文献。第二种从毕摩文献从使用的场所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超度送灵类、诅咒卸除禳祓类、占算预测类,每种类又可分若干小类。第三种从功能来分,主要有以下17种: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占算类文献;2、咒术类文献;3、驱遣类文献;4、祛污祓秽类文献; 5、禳解蜕除类文献;6、赔偿类文献;7、卫护类文献;8、调和类文献;9、祈愿类文献;10、祭祀类文献;11、归魂类文献;12、送灵类文献;13、禁锢类文献;14、招引类文献;15、医术技法类文献;16、溯源类文献;17、其它类文献:如《判别清白经》、《止哭经》、《婚媾经》、《收尾经》、《变祖幻妣经》、《训世经》、《创世经》等等。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什么是毕摩文献,目前没有看到一个固定的定义,因为毕摩是彝族文字的编撰者,是彝族文献的传抄者。毕摩扮演的职位有文官、祭司、教育者等,可以说彝文文献都是毕摩文献,因为都是在毕摩的带领下完成传抄的。毕摩古籍文献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经济及其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学科领域。彝族古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使用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是世界性的珍宝。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国务院以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首先在四川省凉山州推行,彝文输入法“沙马拉毅输入法”的问世,让彝文走进信息时代。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彝文输入法的研究成果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并在种类和功能上也不断的齐全和完善,现有彝文全拼输入法、彝文简拼输入法、彝文智能输入法、彝文笔画输入法、彝文词汇输入法等等。《彝文规范方案》推行30年来,彝语文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彝语文事业在彝区发展迅速,彝汉双语教育已形成规模,彝语文与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发展得以充分的结合,在彝区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学校教育、各项社区扫盲、公务活动、出版、新闻、广播、影视、翻译、印刷厂、科研院所、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等社会各领域。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用到教育领域以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让学习对象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容易。纸质书籍是人类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从过去单一的以纸质为主的介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书籍主用文字和图像来表达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用光、电、磁等介质来储存信息。电子书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下的产物。随着电子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阅读思维及对电子书的要求越来越高,翻页电子书应运而生。翻页电子书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如同传统书籍一样可以翻页阅读的电子书籍。翻页电子书与传统书籍相比较,它不仅可以用文字和图像来表达信息,而且可以用音频、视频等动态资料,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实现信息的获取。电子书籍的产品可以通过整合多种媒介和渠道,如光盘、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进行传播和销售,如电子计算机、数字电视、数字收音机、PDA、手机、MP3、MP4、IPD等进行接收和消费。其中,容量大、速度快、分布广的电子书籍的出版,将各种媒体的内容产品结合、集成以后以新的面貌和方式迅速广泛的传播出去。显然,电子书籍的形式在媒体领域里成为了媒体的新贵,而且地位日益确立。另外,这中强势的新媒介,已经被一些敏感的传播企业、媒体人抓住,近年来电子书籍设计制作作为新业务的拓展的出版集团和媒体公司,正以每年数以千计的速度在全国扩展开来。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国务院以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只有819个表音文字,只适用于彝语北部发言,彝语有六大方言,语言差异很大,所以彝文字库必须进一步完善,兼顾六大方言。目前,四省区提出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选用49个辅音,10个元音,5598个彝文字。几乎涵盖了六大有方言的语言,并把这5598个彝文字确定为通用规范彝文标准文字,固定字形字义,在六大方言区推广,但是要在六大方言区语言差异较大,推行难度很大,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古籍的保护又不容从缓,所以我们在保护古籍文献只能另辟一路,只能从图片、图书制作出发。毕摩文献要注重研究电子文献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如果能建立一个随心所欲阅读、研究、存储、复制的彝文文献电子图书馆,那么毕摩文献的数字化无疑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毕摩文献的电子图书制作

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其实质的含义是指利用构成电子书籍形态构成要素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等进行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毕摩文献电子出版物的成书一般包括以下程序:挑选书目→数据规划→人工录入或扫描转换→查缺补漏→打印校对→标引→软件设计→数据联调→软件测试→美术设计→包装。电子图书以其阅读方便,“体积”小,一张光盘可存储3亿2千5百万个汉字,易保管、易携带、易于传播等特点。电子书是一种电子读物,它将原始的html、txt、doc、图像文件等打包制作而成的一个独立的可执行文件。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电子出版物网络化已成为现实,来越多的读者更喜欢在电脑、手机、电子词典、MP4、PSP、iPod、PDA等阅读书籍。iPod是苹果推出的一种大容量MP3播放器容量高达10~160GB,iPod还可以作为高速移动硬盘使用,可以显示联系人、日历和任务,以及阅读纯文本电子书和聆听Audible的有声电子书以及播客;PDA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个人数字助理”。 这种手持设备集中了计算,电话,传真,电子词典和网络等多种功能。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子书的格式很多:EXE格式、TXT格式、CHM格式、HLP格式、PDF格式、LIT格式、WDL格式、CEB格式、PDG格式等最为常见的是CHM、EXE和PDF这三种格式,他们都适用Windows 9x/NT/2000/XP平台,各有利弊,制作时应根据资料特点,从易于阅读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格式。电子书籍按照设计理念、设计思维、设计规律设计好并且把相关的材料准备好以后,按照设计流程制作软件。毕摩文献制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图片式制作与图文混排制作。笔者以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为例说明彝族毕摩文献电子化实现的简单性、便捷性、实用性、共享性、保护性、传承性。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格式是Adobe公司在其PostScript语言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电子出版的文件规范系统。PDF文件可以将文字、字型、格式、颜色及与设备和分辨率独立的图形图像等封装在一个文件中,该格式的文件还可以包含超文本链接、声音和动态影像等电子信息,支持特长文件,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比较高。PDF格式的电子书不能直接浏览,它需要一个阅读器软件,Adobe公司也提供了免费的阅读器Adobe Reader,可到Adobe公司的网站下载最新的简体中文版。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F的优点在于PDF文件可以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语言和字体以及显示设备,就能“逼真地”将文件原貌展现给每一个阅读者,如同看一本真实的书刊。这种格式的电子读物图文并茂、查阅方便、美观、便于浏览、安全性很高。但是这种格式不支持CSS,Flash,Java,JavaScript等基于HTML的各种技术,所以它只适合于浏览静态的电子图书。如果读者喜欢看到具有动态效果的电子图书,PDF格式依然是最好的选择。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一本PDF格式的毕摩文献电子书籍第一步:准备好源文件(确定要制作的书目),把要制作成为电子书的文件全部以JPG的形式建立在一个文件夹里;第二步:排版,对JPG进行排版,页眉页脚,脚注也可以在word里图文混排;第三步,打印输出原始PDF文件,文字处理全部完成以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输出PDF文档了,之后我们会到Acrobat中去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选择菜单“文件” “打印”选项,在弹出对话框中“名称”一栏中选择Acrobat PDF打印,生成PDF文档;第四步,初始PDF文档的修改加工,包括书签、超级链接、注释、文档初始化属性、电子书加密等属性;第五步,保存所作的修改。一本简单但是完整的PDF电子书就轻松制作而成。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CHM(Compiled  Help  Manual)是微软新一代的帮助文件格式,利用HTML作源文,把帮助内容以类似数据库的形式编译储存。CHM格式的电子书支持JavaScript、VBScript、ActiveX、Java Applet、Flash、html、图像文件(GIF、JPEG、PNG、TIFF)、音频视频文件(AU、MIDI、WAV、AVI)等只要把毕摩文献先制作成图像文件,即,把纸质文档扫描或者拍照成图片、或者编辑成文本——这个难度特别大,因为没有古彝文字字形较多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文字子集里有8万多字集,对于古籍的电子图书制作有很大的工作量和很大的技术难度。把这些文件按照其内容分类、整理,最后编译成一本CHM格式的电子书,CHM格式乃是最简单最佳的选择。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实现毕摩文献数字化势在必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喜好节约时间、节约空间,彝族人要与时俱进必须把彝族文化信息化,彝族文化的精华埋藏在传统彝文文献里。实现彝族文化资源共享,保护传统彝文文献最直接、最简单、最迅速、最廉价的方法就是把文献制作成电子图书。同时,毕摩文献数字化是对毕摩文献最好的保护方法,也是普及彝族文化,毕摩文化的最佳途径,是全世界共享人类成果最捷径的方法之一。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毕摩文献数字化权威性、共享性

1. 权威性

从目前彝学网站的建设来看,网站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规范,建立一个公益性“国际彝学网站”是很有必要的,其中一栏为电子图书,里面分为传统文献,规范文献两类电子图书。以1980年国务院以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之后采用整理规范的文献为规范文献;传统文献主要是相对规范文献的古籍文献。网站由政府投入,民间参与,联合国际一切喜好彝族文化的人士参与建设。普及彝族文化,也供研究彝族文化的研究人员查阅资料。使世界各界人士想了解的彝族文化的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面了解到最基本的也最精华的读本,在这个网站上都可以浏览、查阅,并可以检索相关资料。目前彝文古籍电子化是空白,只有部分作为个人兴趣爱好制作成电子书,而没有在网络上共享。这类网站点击率也会很高,网站管理亦可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按照用户密码、或者付费的方式获取资料,也可通过广告的形式补贴,维持网站运营。  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研究性的传统文献数字化资料,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彝文古籍文献进入市场的很少,尤其是数字化的古籍文献几乎没有进入市场。这几乎是彝文古籍电子化产品向高端迈进的瓶颈。目前毕节学院研发了古彝文输入法,实现了基于Unicode国际编码标准的古彝文输入,建立了古彝文字库,项目研发的古彝文两种形码输入方式,解决了彝语方言不统一的实际问题,这将推动传统彝文文献数字化的实现。无论是普及性还是研究性的文本,必须由权威机构和专家确定版本,这既尊重原整理者和出版社的劳动,又能保证其学术水平,不会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共享性

首先,彝文文献的共享可以是大众的公开性的网站开放,也可以是小范围内局域开放。当今英语慢慢的成为全世界交流的一种语言,彝语——汉语——英语三步转换实现才能真正的做到资源的共享。彝文书籍能共享的也几乎是零,只有翻译整理成三语的书籍才打到真正的共享。 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针对传统文献的研究成果的共享,其核心仍是版权问题。在充分考虑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可以将古籍研究成果放在相关网站,供读者或研究者共享。这类共享成果,还可从作者使用传统文献共享资料的深浅度进行前期约定,目前超星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些作法可以借鉴,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进入共享。如果研究者有相应报酬,这项工作的进展会更快些。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

毕摩文献的保护从简单的数字化信息化开始,保护的目的是充分的利用毕摩文献资料,而不是控制资源。古籍数字化发展到今天,虽然时间不长,但初步的成果显著。现代学术研究获得新的生命起点,彝学研究面临数字、信息时代不得不发生转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文化精华,利用数字化共享资源,创建能为我所用的独具特色的数据库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W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邡《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中国民族报,2005年第10期上。
2. 张邡《彝文古籍的收藏、抢救与保护》西南大学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
3. 禄玉萍《彝文古籍数字化刍议》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 李盛庆《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的统计分析》世界图书馆,2010年第2期
5. 木有色《浅析信息社会背景下彝文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彝文古籍数字化》科技咨询2012年第5 期。
6. 徐力《古籍网络化整理与出版初探》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8月。

原载:《毕摩文化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毕节市彝学会和百里杜鹃管委会编撰。
作者简介:吴雪瑞:女,毕节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彝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儿童文学。罗德显: 女,毕节市翻译组,副高研,究方向:彝学、翻译学、文字学。
文字来源:中国彝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