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火把节》:激荡中国乐坛20余载 让凉山之美“钻”进耳朵
透过一首名叫《七月火把节》的彝族流行音乐,人们仿佛就能轻易地触摸到那些跃动的光和火、蓬勃的花与烟、难言的气氛和情愫,燃起一身的热情。
在空气中飞扬旋转的音符、曲调,淳朴而又动人心弦的语句、辞藻,悠扬而又带着一种特有野性的嗓音,从凉山彝人盛大的火把节狂欢中荡溢出来,沿时间顺流而下,抵达耳畔,让人闻之如同“触电”一般,仿若身临其境地抵达了凉山,与生性浪漫的彝人一起载歌载舞,抛却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忧伤。
从1994年,这首歌曲被收录进“山鹰组合”的第一张国语专辑《走出大凉山》以来,它迅速地“火”遍了大江南北,风靡大街小巷,被传唱至今。
音乐是永恒的,好的音乐会百听不厌,成为经典。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来临之际,我们再次按下“播放键”,让歌曲中动人的声波如焰火般升腾而起,唤醒你的耳朵,燃起你心中的火焰。
《七月火把节》所吟唱的画面是斑斓瑰丽的。
“又是一个把你双眼点燃的七月,又是一个把你心灵点燃的七月,骑上你的骏马穿上美丽的衣裳,小伙姑娘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
简洁生动、灵气四溢的歌词,配上如美酒一般清香、热烈又醇厚的曲调,让这首歌曲具备了一种神奇的磁力。
山鹰组合
《七月火把节》
无论是在空旷的山野、灯光璀璨的舞台,还是人潮汹涌的街边,只要按动“播放键”,你就会感觉到四周的空气仿佛瞬间凝结在一起,身心被轻易地带到一种热烈欢悦而又具有浓烈彝族风情的神秘气氛当中。
如果你在盛夏的七月到过凉山,在星罗棋布的村寨中,凝视过那些像银河、繁星般缀满山岭,“流淌”在山脊上的“星星点点”,看到彝人不分男女老少,纷纷用手举起明亮的火把,璀璨的光点最终汇聚成一条火线,映红天际。
山鹰组合 激荡乐坛二十余载
如果你在山野间的火把场目睹过十里八乡的彝族乡亲们呼朋唤友,“阿米子”(彝语姑娘)穿上最隆重的节日盛装,撑起明媚的油布黄伞聚集到一起,见过那些别开生面的斗牛、斗羊、赛马、摔跤比赛。
如果你与热情的彝人一起,在火里欢呼、跳跃,迸发出过一串串欢快的笑声,交换过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你就会明白这首歌曲中那种不由分说的深切感染力从何而来。
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去年11月1日,在凉山古彝风情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我见到了“山鹰组合”的主创者之一——吉克曲布。“山鹰组合”成名曲《七月火把节》《走出大凉山》等彝语版本的词曲创作均出自其手。
采访中,在他的录音室里,彝族音乐新秀穿梭往来。几年前,他从北京回到故乡,先后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一年到头没有休止符的排练,让他偶尔停顿在思考间隙里的时候,看上去难掩疲倦,然而,只要进入排练或录制,你就会感觉到那些被隐匿的领袖气质重新凝聚在他身上,周围的空间轻易地被带到一种郑重庄严的气氛当中。
吉克曲布
无论身在何方,他的心中始终充盈着一种难言的乡愁,这样的情绪一经触动,自然而然地与他身上与生俱来的艺术基因相互缠绕、连接,流淌出一种来自血脉和肺腑的旋律,动人心弦。
他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其中一段是在母亲的故乡——昭觉县比尔拉达度过的。那是他七八岁的一个寒冬,他披着妈妈亲手捻制的“查尔瓦”(羊毛披毡),奔跑在飘着雪花的山岗和牧场。凝视着那些温暖祥和的村寨、朴素善良的乡亲,明亮灼热的火塘,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定和欢悦。
从那以后,无论身在何方,他心中都牵系着那片母亲居住过的,位于大凉山腹心的美丽地域。
瓦其依合
直到20岁,他才又回到了多年萦绕在脑海的昭觉县,在县城的铜选厂当上了一名工人,被安排在解放沟对面的一座矿山顶上驻扎值守。
那是昭觉县海拔最高的地方。没事的时候,他爱带着一把朋友赠给他的吉他,到松林里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尽情弹奏。
到了夏天,火把节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沐浴着温暖的山风,走下山坡,看见那些平日里沉静的寨子渐渐热闹起来,人们穿着自己心爱的彝族服饰,高高兴兴地走出屋子,宰牛杀羊,祭祀先人。男人们斗牛、斗羊、赛马、摔跤;妇女吹起口弦,弹起月琴。
沙玛拉且
夜幕降临,当人们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唱起歌,跳起舞,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传播开来。人们沉浸在通宵狂舞的气氛中,不知疲倦地跺脚踏地,兴致勃勃地在节日中释放蓄积已久的激情。
这样浪漫而瑰丽的场景、旋律和氛围,从古老的村寨迸出,闯入他的脑海,从此被铭刻在心中。
火一般烫手的情怀
多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面对西昌城雅洁的月色,已经走上音乐道路的吉克曲布仍然清晰地记得他曾在昭觉山坡上目睹的遥远而又切近的美好景象,如火一般烫手的热烈情怀。
他拿起吉他,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依旧清晰地回荡在脑海中的音符排列、连接,弹奏出来,再将生命中那些与火把节有关的记忆写成彝语歌词,就这样,《七月火把节》最初的版本诞生了。
那是1992年,他与两位同样热爱音乐的彝族青年——瓦其依合、奥杰阿格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支演唱组合。当时还没有“山鹰组合”之说,提到他们,大家都称“那三个会唱歌的小伙儿”。
昔日山鹰组合成员奥杰阿格
那一年,热火朝天的中国流行乐坛中,杰作迭出。唐朝乐队发行了首张专辑《唐朝》;林忆莲与李宗盛首度合作,成就了《霸王别姬》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借助电视剧《外来妹》主题曲《我不想说》,杨钰莹开始走红;李克勤写出了《红日》;郑智化唱了《水手》;张学友发行了个人专辑《真情流露》;王菲从美国留学归来,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风靡大江南北。
还是在那一年,彝族流行音乐几乎呈现一片“空白”,而吉克曲布创作、演唱的歌曲《想妈妈》,已经通过一盒录得很粗糙的磁带,“火”遍了凉山,有的人听着听着就流了泪,有的人惊叹彝族音乐竟有这样新颖动人的表达。
每天夕阳西下,奥杰阿格从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收拾好书本,瓦其依合从昭觉县畜牧局下班,赶到昭觉县城的广播站,与已经在等待的吉克曲布汇合,三个俊朗的彝族青年怀着一种对彝族流行音乐“开天辟地”的热情,排练了好几首歌,用广播站的一个旧录音机把它们录了下来。《我爱我的家乡》《寻觅》《走出大凉山》等后来蜚声流行乐坛、脍炙人口的歌曲(最初的彝语版本)由此诞生。
山鹰组合第一盒国语专辑《走出大凉山》
很快,三个小伙子的歌就传到了一位多年来关心彝族文化发展的老人——原凉山州副州长巴莫尔哈那里,老人家大加赞赏,出资支持他们录了两张彝语专辑——由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我爱我的家乡》和由成都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大凉山摇滚》,然后,带着三个小伙子去了云南和贵州演出。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山鹰组合”的称呼,成为了第一支中国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
演出中,他们遇到了一名来自广州的记者,那位记者第一次看到、听到这样的民族流行音乐,感到十分惊喜和震动,将山鹰组合的录音带带回了广州,推荐给了著名音乐人陈小奇。
“来自大山背后的声音”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处在签约歌手时代宣告来临的节点。而广东,是内地流行歌星的摇篮。广东音乐人借鉴港台和国外的做法,在内地率先建立了唱片公司企划部和制作人制度:唱片公司与歌手签约,制作人为歌手量身打造歌曲,进行企划宣传的定位,经过一系列精心包装后,再推出市场。这种符合世界潮流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让广东流行乐坛的发展蒸蒸日上。
“山鹰组合”很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好时候。
1993年,陈小奇调任当时的流行音乐巨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任总编辑、副总经理。在听完“山鹰组合”的歌曲小样后,几经周折,陈小奇带领“太平洋”的一干音乐制作人在成都寻找到他们,听过他们的清唱之后,当即拍板,和他们签下了三年合约。
为了制作第一张国语音乐专辑《走出大凉山》,在统一风格、填词编曲、后期包装等方面,太平洋影音公司的音乐团队和“山鹰组合”做了很多的筹备工作。最终,《七月火把节》入选专辑曲目,由陈小奇“操刀”,重新创作汉语歌词。
陈小奇
“陈小奇非常准确地抓取了‘七月’和‘火把节’这两个意象,把它们有机联合起来,用‘火’把‘双眼’、‘心灵’、‘青春’、‘梦想’都点燃;再加上‘骏马’‘姑娘’‘音乐’‘美酒’,这些意象语词在作者手里柔软起来,折叠起来,组成了美妙的节奏和音韵,烘托出一种热烈火爆、温暖激情的场面。再看‘远方来的朋友请你过来歇一歇,一起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献给你的吉祥幸福千万别推卸,你栽下的友谊花朵永远不凋谢’,品尝美酒般的岁月、栽下友谊之花,都是信手拈来的通感手法,充满了真情实意的美感和开阔的想象空间。加上旋律的律动感,想不舞动起来都不可能。” 直至今日,谈到陈小奇在写歌中对火把节气氛恰到好处的描摹,对听众情感准确的把握,以及歌曲中那些曼妙的语言,音乐评论家李广平仍然赞叹不已。
又是一年火把狂欢
1994年,《走出大凉山》在没有做任何媒体宣传的情况下,销量竟然高达80万张,在当时就创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神话”,作为主打歌之一的《七月火把节》也从那时起不负众望地成为了“山鹰组合”的经典曲目,与专辑同名曲《走出大凉山》以及《离开家的孩子》《彝人》等一起传遍大江南北,街知巷闻。
当时,就连曾创立中国第一家私营音乐制作公司——“汉唐文化”的著名音乐人黄燎原都为他们疯狂“打call”,说道:“‘山鹰’的音乐,你要用心去听,你在里面可以听到来自大山背后的声音,听到中国未来的音乐。”
陪听众度过漫长岁月
后来,我们无数次在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歌手选秀、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听到《七月火把节》。
无论是被当做歌曲演唱还是作为舞蹈背景音乐播放,那生动燃情的旋律,充满磁性的嗓音,洗练优美的语言,一经声波传出,如同焰火般升腾而起,即刻耀亮身心,被喜欢,被铭记,被一批又一批的听众带到更远的异国他乡。
曾有朋友对我说,这首歌一经点开,手指总会不由地按下单曲循环键,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如“弹指一挥间”般匆匆过去。
我想,或许是歌曲所传递的人性的温暖和单纯、情感的真挚与厚重,让耳朵与心灵甘愿为它停留。
对音乐的追求未曾停歇
年复一年,春花秋月,时光荏苒,我们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反复吟唱:“又是一个把你青春点燃的七月,又是一个把你梦想点燃的七月,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乐,彝家和你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当一层接一层的热烈声浪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不难感觉到,民族、地域间的文化藩篱以及那些现代人越筑越厚的心理防线被轻轻击碎,长期被困囿于疲惫、焦灼状态中的心灵得以悄悄舒展。
“远方来的朋友请你过来歇一歇,一起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献给你的吉祥幸福千万别推卸,你栽下的友谊花朵永远不凋谢……”当川西高原上辽阔深邃的风光,以及在凉山生存和繁衍的彝人情感与好客天性,伴随着歌曲中的美好画面呈现在你面前时,无论是置身于严寒还是酷热中,无论此刻在欢笑还是流泪,都能被温暖的友谊所包围,重拾一种丢失已久的美好情怀。这应该就是《七月火把节》最强大的魅力所在。
无处不在的音乐
攀登音乐高峰的热望在无尽探索中搭载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1994年起,“山鹰组合”相继出版发行了《走出大凉山》《离开家的孩子》《火一样的人》,1996年,奥杰阿格离队,山鹰组合迎来新成员沙玛拉且。
1997年,“山鹰组合”离开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全国各地采风、演出,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在三年的采风期间,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今后要走的“彝族新民谣”音乐道路。2000年,他们前往北京,成立了北京龙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做音乐,先后制作出品了《漂人》《忧伤的母语》《忠贞》三张专辑。
音乐背后的心灵故乡
出道至今,20多年过去了,“山鹰组合”背负着凉山彝人的期望,带着极具个性而又充满原生诗性思维与古老人文精神的音乐冲出了彝区,进入了更广阔的当代音乐殿堂,在各大金曲颁奖典礼上屡获荣誉,将中国少数民族流行音乐带上了世界舞台。他们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昭示了中国原创音乐的一个新开拓时期的特征。
而《七月火把节》被继续传唱,带着阳光的、充满热情和力量的气质,给予听者勇气,鼓励人们迈开步伐,带着热情与理想走向生活,抵达未来。
细数“山鹰组合”那些让人印象深刻、广为传唱的代表曲目,《七月火把节》只是“跻身”其中的一首,但它却让人更深地了解了一种必然性:彝族音乐文化在走出大山,与更多新的音乐元素交融、汇合之后,将产生一种更为强悍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情感张力。
山鹰组合——在音乐路上,一直前进,从未止步......
音乐无国界,而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面向世界出发的原点,总是与故乡紧密相连,那个被称为胞衣之地的“老家”,孕育了他们此生此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赋与灵感。
对于“山鹰”而言,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所为何事,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凉山”情结,已经像是一棵棵枝繁叶茂地站立在心灵世界的大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土壤,也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原载:凉山州文联出品, 图:胡小平 郭建良。)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