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影视要览

东川《彝族神鼓》的魅力

作者:王金强 发布时间:2010-12-04 原出处:文教资料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 要:东川《彝族神鼓》的魅力,是由彝族“祭火神”的原始宗教活动走向现代音乐文化活动舞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族、文化、精神魅力。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东川 《彝族神鼓》 始原 民族文化 精神魅力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秀丽神秘的大山,熊熊燃烧的烈火,雄奇的高山河谷,火热的彝族神鼓……东川彝族人在神秘的高山河谷里生产劳作,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火把节、酒歌、跳菜、赛装、打鼓……彝族神鼓,就这样诞生在深山里,古老而神秘,热情而质朴。它传承着历史,记录着今天,一次次震撼和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神鼓》剧照
  一、东川《彝族神鼓》的始原

  1.原始形态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西南彝志选·前言》记载,东川曾经是彝族先民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之一。在彝族先民的观念中,“神灵”无处不在,具有超凡的神力。“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既能造福于人又能给人带来灾难,并具有人无法战胜的威力的“神灵”的演化物,于是彝族先民们关于“火”的意识,渐渐由敬畏演化成了崇拜,并进而演化成了“祭火神”的原始宗教活动。在活动中所有族人都盛装到场,团团围住场中大火,仪式由最有威望的大“毕摩”主持,先由族中有身份的长者给“火神”敬献祭品,再由“毕摩”念经赞颂火神,“请”出火神,祈求火神保佑族人,为族人消灾免难。之后“毕摩”又诵经“送”火神。在“迎送”火神的过程中,族人便击鼓而歌,伴舞助之,颂扬“火神”无比的神威。由此形成规模较大的一种祭祀活动,东川彝族“祭火神”的鼓舞由此而产生。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编创历程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川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2003年对东川法者、阿旺乡的彝族文化进行采集、整理,结合当地彝族“祭火神”宗教活动中鼓的演奏特点,想到创作一台具有彝族特色的大型鼓舞。经过购买材料、自己做鼓和选聘了当地彝族二十多名青年与十几名歌舞团演员一起艰苦排练,一台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鼓舞《彝族神鼓》出炉了。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鼓”由原始宗教活动走向舞台的成功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参加“2004昆明国际旅游节全国民间鼓舞邀请赛”,经过紧张的角逐,仅以0.01分的微弱差距负于冠军队“山西运城”队,获得大赛银奖。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005年参加“云南省国际旅游节鼓舞大赛”,荣获金奖;2005年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举办的山西临汾“中华文艺山花奖鼓舞大赛”中获得最高奖项———“中华文艺山花奖”,该奖项是与电影金鸡奖、电视百花奖同等的最高奖。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006年6月29日参加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进行的“中国民间民族鼓舞大赛”,荣获“铜鼓奖”、“优秀组织奖”和由CCTV-3台主持的舞蹈世界节目所颁发的“舞林证书最具特色奖”,同时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吉尼斯中国之夜”的演出,受到一致好评。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006年,《彝族神鼓》又被邀请到韩国泉州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在国际舞台的展现,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积极广泛的关注,更震撼了音乐界的同仁,他们感慨地说:“没有想到鼓还可以这样演奏,有这样的震撼……” 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东川《彝族神鼓》的民族文化精神魅力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川《彝族神鼓》舞由彝族“祭火神”的原始宗教活动走向现代音乐文化活动的国际舞台过程的成功,不仅给人们展示了彝族宗教原生态音乐文化的渊博与悠久,更展现了彝族的民族文化精神魅力: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乐感天人”与“乐以象德”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方面,东川彝族“祭火神”鼓舞的产生,就发展史而言,从鼓点到鼓的形状都受到了中原汉族战鼓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使彝族“祭祀”鼓失去原有的色彩,而且演奏形式由单一发展到目前群体的演奏,更加丰富了其内涵,提高了其神秘、欢快、雄浑威武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魅力,也使其原宗教祭祀观念的情感心理,以沟通天与人为目的,以音声情感力量为中心的“乐感天人”审美意识的美育形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彝族神鼓》舞的音乐表现形式,通过鼓的不同大小、鼓点松与密的结构、长短、力度等变化多端的艺术手法,再加上全体演奏员心感的高度统一,调动和震撼了人们的情感心理,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联想及情感体验诸种心理活动,由情而见理,达到乐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了“乐以象德”的美育目的,这正是“彝族神鼓舞”的内涵魅力。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坚强不息的求“和”与“同”的民族奋斗精神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都知道,东川彝族世代居住在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多,交通不便,耕作靠天。但彝族人民从没有向困难低头,更不激愤、躲避,反而以各种古老的祭火神、祭龙神、祭山神、祭天神等宗教活动,在活动中以“鼓”传心声,以“歌”“舞”而乐。如:在“祭火神”活动时,在族中最有威望的“毕摩”带领下,全体族人身着节日盛装,团团围住场中大火,击鼓而歌,伴火而舞,请出“火神”赐福于彝人民,祝愿彝家山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难度大、变化快的鼓点激奋中,人们尽情欢歌、尽情释放情感,也体现了彝族人民团结一心,求得与天“和”、与地“同”的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奋进心情。正是这种以乐求和,以“鼓”而撼,以“鼓”而激奋,以“鼓”而求与天、地同在,以“鼓”音声多端变化,而生心理上与天地和谐,与天地同生存的民族奋斗精神,正是“彝族神鼓舞”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族神鼓舞》的时代魅力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神鼓舞》的创编历程,正是艺术工作者体验到彝族人民以“鼓”的音声而“撼动”民族情感,使民族情感与心灵内聚在一起,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成为彝族世代延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正因为这强大精神力量驱动了彝族人民的团结与发展。《彝族神鼓舞》由祭祀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的单一活动形式发展到国际音乐艺术交流的舞台,以它独有的神秘、欢快、雄浑威武的统摄力与整合力,震撼了广大人们的心灵,洗涤了人们心灵深处在新时代中形成的淤泥,更展示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精神内聚力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吹响了团结奋进、和谐发展、勇往直前新时代的冲锋号。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而言之,从《彝族神鼓舞》演奏的鼓声震撼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民族与时代、民族与世界、宗教与音乐等关系的推动发展中,民族精神的内聚动力才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内涵魅力。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东川地方志.东川地方志编委会.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周凯模.滇南听歌.广西人民出版社.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为昆明学院音乐系教师。) 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链接:东川区阿旺镇彝族文化简介

        一、阿旺镇基本情况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旺镇气候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是生物多样性的山区镇。阿旺镇有耕地面积26955亩,人均有耕地0.84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全镇16个村委会,除5个村委会处于河谷、交通沿线外,其余村都处于山区或高寒山区,农村贫困面较大,农民增收缓慢。2005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52.46%。农民人均纯收入1158元,比上年增加130元,增长12.56%。阿旺镇共有土地面积267.8平方千米,16个村委会,216个村民小组,222个自然村,总户数9004户。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3549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42人。是东川区所辖乡镇中面积较大的农业乡镇,也是东川区最大的彝族聚居镇。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旺镇彝族文化概述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相关文献记载及有关研究成果证实,东川原为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东川的阿旺镇、红土地镇(原法者乡)、原姑海乡、汤丹镇、舍块乡等还散落着许多彝族聚居村。由于地处边远、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这些村寨至今还保持着彝族原始宗教及文化的遗痕,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的渗透,这种珍贵的文化形态已濒临灭绝。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旺镇保存完整的彝族原始宗教和文化传统座落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中……拖潭村委会,全村152户,616人,全部为干彝族,该存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典型的彝族聚居地特色:整个村庄建在一个较为平缓的山坡上,背靠山岭,其特有的密枝林保存完好,祭龙树、祭山神树也保存完好,密枝林下的山泉依然保存,但大部分人家已把水接到家中。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居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民居仍保存着彝族民居的特色,大部分仍以石头砌墙或泥土充墙而成,但屋顶已经由原来的茅草盖顶改为瓦盖顶,少部分人家建盖空心砖房。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拖潭村彝族习俗,姑娘长到14岁就算成年了,晚上就要离家到“公房” 去住,公房就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唱歌玩乐的固定场所。拖潭的“公房”制度仍保存完好,当地公房俗称“羊圈楼”。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服饰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主要穿着自己纺织、自己缝制的麻衣、麻裙,或纯羊毛纺织、缝制的内衣、褂子或长裳。不分男女,头上都包裹“青帕”,妇女腰间裹一块毛毡,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特色。但由於生产劳动的需要,日常生活服饰基本汉化,民族服饰只在节庆活动或重大喜庆日子才穿。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节庆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节庆活动较多,除了与汉族人一起过春节外,拖潭村的彝族过“二月二”、“密枝节”、“火把节”、“插花节”、“正月初十”等。部分节日保存有浓郁的民族原始宗教特色。上述节日形态各异,程序繁杂,大都要搭青棚、唱歌、跳舞、打歌场、吹着芦笙,载歌载舞,走村串寨,除庆贺节日,庆贺丰收,同时还含有驱恶除邪,消灾免难、祈求神佑的内容。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祭祀活动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火神、祭龙神、祭山神等。这些祭祀活动都有着典型的彝族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贯穿着异族人“神灵无处不在”的原始宗教思想,都表现出彝族对神灵及祖先的崇拜。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活动都由西波(毕摩)或村中长者、或推选出有威望的成年男子主持。介时妇女不得参加。家家户户参加祭祀活动的男人要穿上节日盛装,敬献祭品。整个过程极其繁复,并有许多禁忌。所以,祭祀活动的主旨都与驱恶除病,消灾避难,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有关。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民俗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生活、生产习俗内容繁多,他们把婚丧都视为喜事,俗称“红白喜事”,办理红白喜事的程序都比较烦琐。红喜从提亲开始就有许多讲究,每个过程都用“唱”的方式来表达,有固定的调式,如:“迎亲调”、“送亲调”、“入门调”、“坐堂调”等,成亲的当天,男方还要到女方家“抢亲”。一般婚礼都要举行三天,要搭青棚,“请叫花子”、请乐队,跳芦笙舞。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丧俗也比较繁琐,尤其是老人的丧葬程序极为复杂,提前报丧,搭青棚、要做法事、设祖灵、跳歌场、请西波(毕摩)念丧葬经,指路径,所有亲人披麻带孝送灵柩上山。拖潭村彝族认为,人死了灵魂不死,届时“灵魂”脱离躯体。栖息于村后的密枝林。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的“喊魂”习俗也与 “灵魂”脱离躯体的观念有关。一般小孩受了惊吓,他们就认为小孩的灵魂被吓得“魂不附体”了,因此要请西波(毕摩)为小孩“喊魂”,让小孩的灵魂重新回到躯体上来。其过程神秘、庄严,比较繁琐,并极具特色。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工艺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较有特色的民族手工艺主要有手工纺织工艺、芦笙、口弦制作、银饰加工等。目前芦笙及口弦的制作只有个别人还有此项手艺,几近灭绝,今后需重点保护,特别是我镇彝族的芦笙和其他地方的不同,是一种五调式的古乐器,仅有15公分左右长短,使用当地所产的茅竹制作而成,用于各种歌舞、庆典、祭祀、娱乐活动。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银饰制作,在拖潭村已经失传,但在不远的拖落村还有一人有此手艺,该人已经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民间工艺师”。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该工艺师已基本放弃了这门手艺。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的手工纺织技艺保存完好,不管是麻衣还是羊毛衣饰,从种植、饲养、到捻线、织布、到浸染、缝制、刺绣,都保持着完整原始的状态,极具特色,有一定的商品开发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音乐舞蹈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的音乐内容比较丰富,有专门的民歌、民情调子,有用于演唱古歌的调子等,所有调子都有固定的调式,旋律比较简单,委婉。带带口传心授。这些调子基本上是由人口唱,也有的用乐器演奏。主要的乐器有芦笙(五音阶式)、唢呐、镲和小鼓。调子内容有的是即兴演唱,随手拈来,有的是固定的词汇套式。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舞蹈主要是叠脚舞,形式比较简单,属于集体舞性质,群众参与性强,有较强的娱乐性。但在不同的场合跳叠脚舞却包含有不同的内涵,有赞颂祖先、回顾历史,或宗教性质。但经过多年的演变,娱乐性成为其主要内容。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民间文学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拖潭村彝族民间文学含量丰富,主要以口传形式保存下来。有民歌、情歌、生产劳动歌、苦歌、婚嫁歌、丧葬歌、宗教礼仪歌等,有关于洪水及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有颂扬祖先、能人的英雄故事,有创世神话故事,有关于各种宗教、生活、习俗方面的传说故事,有丰富的地名传说及故事,有歌颂本民族历史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基本是以口授方式流传下来,但大部分是以传承演唱方式流传于民间,成为了该地区彝族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古歌及叙事长诗篇幅浩繁,内容丰富,演绎了该民族悠久的历史及神话故事。由于世代传承的关系,也有了部分异文体形式的长诗流传民间。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一、彝族文化的保护问题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文化的冲击,有些彝族文化缺乏传承人正面临着消亡,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了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人责无旁贷的任务。“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才能使其原有的本质特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根据阿旺镇近几年的经验:倡导少数民族聚居区恢复传统的民俗、宗教、节庆活动;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选定和培养各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档案;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c4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