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希望——总台决战脱贫攻坚电视剧《金色索玛花》凉山杀青
8月29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伴随着非遗传承人、彝族姑娘吉力么子扎原生态的高亢歌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金色索玛花》举行了隆重的杀青仪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在网端多个平台对这场仪式进行了直播。经过60天的紧张拍摄,摄制组克服疫情防控、高山缺氧、路途遥远、暴雨洪水等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抢抓进度,终于按计划圆满杀青。
《金色索玛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制作,凉山文旅集团承制,欧阳奋强导演执导,徐百慧、尹铸胜、熊睿玲、刘一含、罗昱焜、何明翰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
该剧以党和国家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历史使命为背景,以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三州三区之一的四川省山州一个高海拔的彝族村落为舞台,讲述了医生万月肩负重任来到谷克德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彝族村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受制于严酷生存环境和落后文化习俗的羁绊,最初的工作推进收效甚微。万月开阔思路,在不断碰撞磨合中带领村民开展草莓种植和小香猪养殖,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异地搬迁,最终走出长期贫穷的羁绊。万月与彝族姑娘们一起,在曾经贫瘠的大地上扎根,绽放成一朵朵金色的索玛花。
故事以温情的笔触展现了凉山彝乡的“痛”和“变”,颂扬了基层工作者和彝乡村民在脱贫攻坚战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折射出新时期精准扶贫为凉山这片高原厚土带来的内生动力和勃勃生机,将政治表达、精神传递、形象树立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起来。
与其他扶贫题材剧相比,《金色索玛花》有着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将中国正在进行的、过去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消除贫困的工作,提升到世界的高度来给予呈现。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担当。
同时,该剧扎根生活、立足现实,塑造了一批鲜活饱满的人物。女主人公万月是一个全新的、年轻的、高学历的从事基层工作的第一书记的形象,从她当初的不服输和略微急躁,到慢慢融入彝族村民、厘清思路、落实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位年轻书记丰富的知识、勇于进取的开拓性和强烈的责任心。除此以外,州委副书记与谷克德村的深厚渊源,体现了我党扶贫干部一代代前仆后继的历史纵深;而对村主任的细致刻画,则表现了老一辈基层干部根植于彝村乡土的大智慧,以及和新理念之间的冲突融合;对于彝族年轻干部群众的塑造,则进一步反映出新老两代人的使命传承。本剧打破主旋律刻板直白的说教式手段,人物有温度、贴近生活、激发观众共鸣。
凉山彝族的人文风土亦成为构建主题的重要部分。该剧根植于四川凉山彝族人民的文化和土壤,反映了彝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塑造了彝族人民的性格。剧中通过彝族精神领袖毕摩这一人物设计,既探讨了对传统民俗的尊重和继承,也不失反思和批判。剧中彝族的音乐、服饰、精美的头饰和独特的造型,都充分显示出这个民族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索玛花意向的植入,让角色和高寒山区的坚韧生命产生呼应,既凸显了民族文化内涵,也将整体立意向上延伸。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只有深入生活,角色才能更加真实。《金色索玛花》以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为主要取景地,演员们在这里体验生活,感受角色。海拔2500米的三河村,曾经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占到近一半,他们世代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夯土房中。如今,在国家的立体帮扶下,破旧的土房变成了彝家新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三河村已经大变样了。
为了更加生动展现村庄扶贫前后的变化,剧组安排了大量高山上的拍摄,但山路艰难,光是上山下山就要来回四个小时;地形地势带来的天气变化剧烈莫测,要不狂风大雨,要不大雾弥漫,有时一天就能过四季;夏日里凉山州连日大雨,剧组突然遭遇洪水,居住的酒店差点被淹,正在餐厅吃饭的导演右手拎鞋、左手端着餐盘紧急撤离。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剧组成员笑呵呵地说:“这是文艺扶贫,是我们为脱贫攻坚贡献的一份力量。”
当地扶贫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彝族百姓的感恩之情也给了剧组演员很多触动。在剧中饰演万月的演员徐百慧说:“助力脱贫攻坚,无畏道阻且长。热血播种梦想,静待索玛花开。”演员熊睿玲也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态度:“诚心、诚意、诚恳,为了这片美丽的大凉山。”
助力脱贫攻坚,静待索玛花开。据了解,电视剧《金色索玛花》将于今年完成制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与广大观众见面。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它将成为一部时代感强、看点十足的扶贫大剧。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