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彝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大山走出的玛薇》
影片片段(预告片)
沙玛欢庚导演的“处女座”电影(大山走出的玛薇)于2020年5月20日正式上映。该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阿薇的成长历程,角色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过分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幻想,展现了生活的本色,悲喜参半,有苦有甜。现实中很多彝家女有着和阿薇前半生相同的遭遇,却没有阿薇后半生的勇猛,电影中的阿薇敢于从传统的生活状态中跳跃出来,她开辟了属于自己新的人生。在我们的现实中,更多的人面临同样处境,选择的可能是闭着眼睛忍受着痛苦,因此看完这部电影,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和思考……
“如果可以重生一次,我希望我不再是那个在青年时期就受人摆布的我、受父母之命束缚的我,而是一个可以自始至终爱情自由的人”,那样,我就不会错过你,那样,我们就都不会有遗憾。
爱情终究是没能开花结果,马建华和玛薇在机场告别,这一别,或许就是一生,这遗憾,或许一生长存。
生活有多么残酷现实、《大山走出的玛薇》就有多么真实、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就有多么可悲。
我想,造成马建华和玛薇爱情悲剧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1 彝族女性地位低下
玛薇和马建华在青春期就产生了朦胧美好的爱情,也都一起考上了顶尖学府中央名族大学,本来是才子佳人的良缘佳话,却因为可笑的父母之命、一口婚约化为泡影,不禁让人惋惜悲叹。
嗜酒如命的父亲是偏心的,对待儿女的态度犹如云泥之别。将女儿许配给别人像是送牲口一样随便,对待儿子却是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种父亲,就是女儿人生的葬送者,即使毁了女儿一生,他也不会有一丝悔恨,反而觉得自己是为女儿好。
彝族原本的父系血缘家支制度中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在所有社会公共空间和家庭当中都是绝对的权力者,出现这种情况,真的是……太现实了。
而通过剧中玛薇的形象塑造,我们不难看出彝族女性闪耀着的光辉。她们温柔体贴、善良细腻、任劳任怨,为家庭乐于奉献甚至委曲求全。结果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就是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吗?
2 凉山彝族某些地方封闭贫穷
凉山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边缘地势平缓的地区,基本已经达到了一般农村的富裕程度,近现代化程度较高。但是在山上,在腹心,是那些最封闭的也是最贫穷的地区。
封闭平穷就容易引起问题。我国的很多地都是如此,越落后封闭的地区问题越明显: 思想封建古板、重男轻女、蔑视教育、经济封闭落后、传宗接代观念浓厚甚至买卖人口。
我们看不到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切实的痛。
而在这部电影中,即使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玛薇还是被父母认为“读书无用,还是得嫁人”,因此不得不辍学回家结婚,开始一段注定是悲剧的婚姻。
在凉山彝族人中,有许多有识之士在努力改善这些问题,如彝族学者米正国,他在很多论文在呼吁彝族人乃至国家来关注这些问题:教育问题、彝族女性问题、观念问题、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在电影最后,事业有成的玛薇创立了阿薇教育扶贫基金会,也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对教育问题的重视。
除了马建华和玛薇的爱情悲剧,不得不说的是玛薇的女性觉醒。
贫困的家庭、糟糕的家人、丧失的爱情、悲剧的婚姻,命运的不公把一切都强在在这个美丽的弱女子身上。
前半生,她顾全大局、孝敬父母任由父母安排、结了婚在家庭中如履薄冰、受尽欺凌与家暴;
后半生,她毅然从悲剧生活中抽离,这种勇气、胆量和面对未知生活的决心,很多人是没有的。
她是不幸的,因为生活太痛了,她才奋起反抗;
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奋斗拼搏,她拥有了崭新的人生。
这一次,她终于做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只是,她还是没能和马建华在一起。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了吧。
来看看这部电影吧,这部时长77分钟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