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华:浓浓的彝族年味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这些对联经常用来形容汉族的春节。每逢彝族年到来之时,我总是在思索着用一个怎样的词藻来赞美家乡独具风格的彝族年,来形容彝族魅力无穷的年味。
彝族年,彝语称“库施”,关于它的起始,现已无从考证。传说,远古的时候,木克勒惹偷杀了天神阿底窝勒的母猪,阿底窝勒发现后找木克勒惹提出赔偿。
为了赔偿猪的事,天神阿底窝勒和地上的木克勒惹进行谈判,从农历十月初一谈到十五才商定出结果:每年十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彝族地区家家都杀猪赔天神阿底窝勒。
后来,木克勒惹想到,冬至过年杀一次猪,十月间又杀一回猪,哪有那么多猪可杀呢?于是就把彝族年改在每年的十月初一至十五了。以后一直沿袭下来,逐渐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彝族年。
唐德宗时期,南诏骠信(南诏第四代国王寻阁劝)在《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写道“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可见,在汉唐时期,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的彝族年就已经很浓重了。
我的老家在越西县顺河一带,彝族年比其它地方来得稍晚一些,可能是全国彝区过年最迟的地方了。彝族民间经常用“鸡日不杀鸡,猪日不宰猪”来形容火把节和彝族年。“鸡日不杀鸡,猪日不宰猪”这句谚语充分说明,彝族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我的老家过年时间都是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元旦节。过年也非常讲究,这样那样的规矩很繁杂,过年前一个多月,就要选定日子酿制过年用酒,推过年豆腐,临近过年前要选定过年猪、砍过年柴火、割蕨草、制作过年粑等,还要把家里的被褥床单、衣裤鞋袜、锅碗瓢盆等洗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选过年猪是很讲究的,一般要忌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等有缺陷的猪,而且家境较好的大户人家要在过完年后选定下一年的年猪。如果没有突发疫情或是意外死亡之类的特殊情况,选好的年猪是不能换的……
彝家过年要过三天,第一天叫“库施”、第二天是“多博”、第三天为“博基”。库施那天主要就是祭祀,杀猪、献祭、吃年饭等,每个仪式程序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
杀年猪一般由年轻的男子负责,而且是从村寨里最年长或辈分最高的家里开始捉杀,村里的五保户、寡妇等这时也享受“长辈”的待遇,而辈分最低、最年轻力壮的青年则往往排到末尾。
杀猪之前,主人家必须斟两杯酒献祭祖先,意在告诉祖先过年了;杀猪时要让猪叫出声来,意在吓走不幸霉运、妖魔鬼怪等,猪叫声越洪亮越震耳越显吉利;剖猪也极其讲究,一般先解口子肉,然后从蹄部、头部等顺序开始……
猪剖开后,要先取出胆、脾占卜吉凶,再取选出肝、脾及最好的肉放在火塘中烧熟(煮熟),献祭仪式结束之前人不能吃,还要盯好小猫、小狗等,以防它们提前比祖宗们尝到“年味”……
多博其实就是“玩年”,活动内容因地方不同而相异。主要有喝串门酒、看过年肉、唱过年歌……一些地方还要开展赛马、摔跤、斗牛、斗羊、赛猪膘肉、弹唱月琴等文娱活动。
而博基意为“送祖”:一般是在鸡鸣时分,做好薄荞饼和炸豆腐,将煮好的猪心、肝等祭献品盛于餐具中,在火塘上转三圈后献给祖先,意在让祖先在路上食用。在送祖过程中,主人家还要念诵祝词,祈求祖先赐福子孙,让后人福寿安康,丰衣足食,六畜兴旺,来年丰收等。
彝族人认为:年猪不仅是献给祖先的礼品,也是献给亲友的礼品,给长辈亲友背年猪肉及酒,是亘古不变的规矩。因此,过完三天(现在有些交通方便、路程较近的地方改成第二天拜年。)
节后,小孩和妇女就要三五成群地携酒负肉去拜年。拜年的主要对象是男女主人双方的父母、舅族长辈、直系长辈等。
长辈们收到过年猪肉和酒后,要给予适当的“卡巴”(彝语,译为礼金),卡巴多少由主人家视经济情况而定,有给金条银锭、首饰衣物的,有给马牛羊畜、鸡鸭鹅禽的,还有给现金和粮食的,另外还会将自家的年猪肉、年粑等拿一些给前来拜年的小辈们带回,以示“有食同吃,有福同享”共尝年味。
彝家有句谚语道:“祭祖三天没有说错的,结婚三天没有玩错的,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过年这三天,一般忌推磨、扫地、洗衣,忌劳动、外出和发丧。除了自家杀猪宰鸡外,各村各组各家还要集体筹钱杀牛杀羊,真是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十里八乡飘年味呢!
人们将平日里的繁忙和辛苦抛至九霄云外。有的煮面、炖肉又炒菜,有的烧烤、火锅串串香,有的绿色素食,有的山珍海外;有的成群结队地打扑克,一会儿十点半、斗十四,一会儿打金花、跑得快,一会儿又斗地主、干瞪眼,怎么打过瘾怎么打;有的搭帮结伙聚集在一起打麻将,一会儿血战、庄家、甩色子,一会儿跳牌、定张、刮风下雨等。
怎么好玩就怎么玩;有的放着音乐“鬼哭狼嚎”声动梁尘自我陶醉尽情地高歌,有的夫唱妇随宛转悠扬娓娓动听;还有的成双结对地跳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欢快地热舞……真是笑逐颜开、欢天喜地,快乐翻天的年味!
彝族年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选秀等诸多民俗活动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族节日,是彝族群众一年中最热闹、最精彩、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在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彝族历来是一个乐观好客的民族。
因此,不仅内部有着传统的友爱互助亲谊的习俗,而且还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平等相处友好往来之传统。过年时,彝族人还会把附近的兄弟民族朋友邀来,尊为上宾,热情接待,饮酒吃肉叙真情,欢声笑语度佳节,为过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民族团结”之年味!
今天,党和国家实施了一项又一项富民利民新政策、出台了一份又一份惠民扶民新文件。彝族人民在风貌打造、彝家新寨、移民搬迁和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光辉政策的照耀下,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在彝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族群众正昂首阔步奔向繁荣富裕、幸福美满的小康社会,一年一度的彝族年也更会年味十足!
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引下,“轻迈方步走大道,细起朱唇品美酒”的彝族谚语已不再是梦想。在丽日高歌大地生辉,惠风远拂庭院溢彩的彝族年里,锦绣山寨村富千家乐、家和万事兴,彝家儿女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寂静的山寨满室冬风半庭月色,窗明几净家裕人旺,大家激情似火地品尝着更加美好的年味!
真想为这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仙境弹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真想为这与时俱进气势磅礴的画卷写一首悠扬悦耳的山水诗。
“雪润千里山河如诗,风展万众容颜似画;花香鸟语人勤春早,风和景明民乐年丰”。这就是亮丽多姿醉人心脾的彝族年,这就是垂涎三尺回味无穷的年味吧!
作者简介:田玉华,男,彝族,1982年7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彝学会会员、凉山州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先后在《中国民族报》、《民族》、《巴蜀风》、《四川文艺》、《凉山日报》彝汉版、《凉山文学》彝汉版、《凉山彝学》、《乌蒙彝族文化》、《丽江彝学》、《文昌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百余篇(首)、书法作品(彝文、汉文)百余幅。参加四川省第一期文艺人才培训班、四川省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巴金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培训班等学习。获过多种奖项,部分论文入选《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当代彝族母语文学作品选》等刊物,部分作品被单位和个人收藏。中国最长彝文书法作品《彝家千字文》作者,2015年被四川省人社厅、四川省文联授予“全省文联系统先进个人”。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所属专题:
欢乐彝族年/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