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西昌老城区:历史回眸中的一个眼神或身影

作者:​沙辉 发布时间:2020-12-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因为接受一个培训,这段时间我成了西昌老城区的一个“暂住户”。西昌老城区,是一个古意盎然,文化气氛和传统文化味浓的地方。学校林立,西昌四小、五小、一中、二中、省彝文校都集中在这里;寺庙教堂和谐共处,古白塔寺、清真寺、福音堂、东林寺,星罗其间;文化单位众多,凉山日报社、凉山州文联、西昌市文化馆等单位处身其间;遗址遗迹随处可遇,古城的南门、东门、北门环绕四周并且如今面貌依存,仓街、府街、三衙街、左营街、后营街等街道纵横交错,这样的街道名称本来就承载着古城古衙门的某种印记,应该也就是古城古衙门的所在位置。
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西昌老城区远景

在我看来,西昌老城区绝对是一处闹中取静、让人心静气闲的养人之地。向外跨一步,可以汇入喧嚣繁华而生活节奏快、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热闹街市;向内走一步,可以守住自己的一方宁静清幽、悠闲自在。在大通楼上泡一杯茶就可以一边看城门下来来往往的人群或车辆,一边消磨一天的时光;抑或漫步城门内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匆匆的脚步到了这里自然就慢了下来,疲惫的身心到了这里自然就闲适舒畅了下来。总之,时光到了这里,就像是水流流到了宽旷平坦的地方,缓缓而流了,使人自然地进入到一种怡然自得、悠闲自在中。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南门和北门间的修复后的明朝城墙

现今,我们被“现代化”包裹着、席卷着,生活快节奏化。而在这样的老城区生活,就是徜徉和浸润在慢节奏的、充满“旧时光”味道的安宁的时日里。这样的日子和生活,显得和谐而静美,给人一种悠闲感、舒适感和亲切感、亲近感,让人舒心畅快、怡然自得。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昌老城区,是一处集休闲、娱乐、宜居于一身的地方,是一个历史驻足之地,是一个让人身心和灵魂驻足休憩的“会所”,是一个承载着“过去时光”的集体记忆之城。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的角度来看,在匆匆而奔流不息的时光里,西昌老城区,它是历史回眸中的一个眼神或身影。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街、尚松客栈

在四牌楼南北走向的南街和北街一带,很多是两层以内、由木架子木窗户构成的老建筑。也有不少是青砖房、土墙房,盖着青瓦。矮小的旧式建筑,一眼就可以看出年代已久。许多的青瓦屋顶,瓦片上满是枯草丛(这几天寒冬刚过,小草还没有生长)。很多屋顶也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弯曲变形。低矮的房屋中甚至有些地方写着“小心碰头”的标识语。街巷交错、店铺林立,老式理发店、杂货铺、小吃店、茶馆、各种摊点,鳞次栉比。而趁打开着的街旁屋门穿进去,你可以随时邂逅一个狭小却充满百姓生活味的庭院式居所。暖暖的阳光,就在这样矮矮的屋顶上,在这样并不宽阔却温馨的街面,在这样深深庭院里恣意地跳跃、闪动和铺撒。在这里,即使你是一个匆匆的来客,也会莫名而自然地打心眼里感受到一份温馨、宁静和一种亲切感。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南街

我住在介于大通门和凉山日报社之间的南街左营巷一个叫尚松客栈的旅馆。这个旅馆据说是由一个清末举人的后辈为了纪念这位先祖,而在举人的老宅改建的。从大通门进入南街几十米,往右边干净清静的一条巷道走过几十步,就到了这个尚松客栈。巷道入口处,是由青砖做成的旧式拱形门,两边各有一个由方形和圆形几种雕石组合成的红色石雕。巷道路面,由方形和条形两种形状的石板规则而成排地铺成。尚松客栈中式风格,就是店门,也是木制的,内侧配有门栓,“门窝”也是木质的,高雅古朴。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南街上的四合院旧居

我住在底楼里一间开着落地窗、并且这落地窗就在巷道边的房间。准备住进去时我问管理这里的从盐源粮食局退休的武姐:这会不会很吵哦?武姐保证地说,这条小巷过往人少,早晚都很清静的,放心睡吧。后来果真如此。西昌老城区的祥和与清幽可见一斑。住在西昌老城区,是一种福分,这里的生活,是安静的、古拙的、悠闲惬意的。在南街,虽然白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上班的、上学的、买菜的,老人、商贩、旅客,挑着担子的、推着自行车的、骑着电瓶车的,各色人等塞满了整条街道,也不时有车辆穿插其间,但总体上是清静安宁的,没有嘈杂刺耳的建筑声音,没有催命鬼似的急促尖锐的汽车喇叭声,没有火急火燎的跑动声,没有行色匆匆的身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井然、有序和雅致。如果我们现代人做不到真正的退隐山林,那么我觉得闹中取静的城市生活才是真正舒心惬意的生活。匆忙而快节奏的生活固然“新潮”,却劳累人心;高大雄伟的钢筋水泥和玻璃构成的建筑物固然很“现代”,但那是冰冷的、威慑人心的,是在高大上的威仪中把人变“小”的,它是“冷漠”人心的。而那闲适的生活,是很养人的;那些朴拙的、手工艺的、甚至是木制的建筑物,最有“温度”也最“贴心”,它是“拥抱”人心的。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通门、明朝古城墙

南街的南端是南门(即大通门),北街的北端是北门(即建平门);在南街和北街交接处东面的府街那头,是东门(即安定门),而西门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在东门和南门的外围,便是护城河——东河。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说在南街北街可以感受西昌古城的纯朴民风民俗,也可一观西昌老建筑风格,领略西昌的旧时光和“以前的模样”的话,那么大通门和西昌市正在拆巨资修复的明朝古城墙,则可以一瞬间让你降临到古今的时空临界点,让你一脚站在“现今”、一脚踏进“古代”。看着气势恢宏的城墙和飘扬在城墙上的写着“丰”字的三角旗,你的耳畔却有可能一下子响起一片古代攻城夺池之际千军万马的厮杀声;当看着城门洞里进进出出的车辆和形形色色的游客,你才真切地感知到,原来我们已经万分幸运地远离了那种相互打打杀杀的历史。“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我们知道,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关系重大和影响深远,战争抑或和平,不是与平头百姓无关的“大事”,而与每一个人生死攸关,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一生的命运走向。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华灯初上中的修复后的明朝城墙

几年前,在地域诗歌写作的提出与实践者、民间诗人发星兄的组织下,我在大通楼上参加了一个诗歌活动,聆听先锋实验作家、诗人、评论家梦亦非先生的讲座,结识孙阿木、吉克﹒布、祥子、马布杰伊、黎阳夫妇等凉山一帮才子才女,并获赠包括鲁娟的诗集《好时光》、梦亦非的《苍凉归途》诗歌和评论卷以及孙阿木的自印诗集等许多好书,我也因此写下二万多字的相关评论文和一些记叙性散文。今再次登临,可谓江山有胜迹,我辈复登临。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东门边的老城墙

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修复如此逶迤绵延、气势恢宏的古城墙。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事匆匆,只不知,这么多年过去,岁月可曾老了些许?!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周末,我把儿子送回学校(一中),一个人来到大通门时,天光已近黄昏。巍峨的大通门矗立在一片霞光万道中,翘首南望,远山如黛而静默,一片薄烟隐隐约约缭绕其间。在亘古的时空里,这样的黄昏不知道已有多少亿次拖着一袭如烟如雾的薄纱,在它们那里拂面而过。可谓岁月更迭,而江山依旧。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大通楼上的城楼

即使时代再新,历史依然在那深邃的天空里;即使城市再繁华,远山依然还是静默在自己千古的位置;而即使胜迹再沧桑,岁月依然逝者如斯、奔流不息……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远山里望下来,是一幢幢高耸的楼厦,是楼厦与城区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是都市的模样,是现代化的气息,一派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人间都市气象。转身北望,左手面是向安定门逶迤而去宛如一条巨龙的修复后的古城墙。城墙左侧,便是西昌古城区,城墙右侧,便是静静流淌不舍昼夜的东河以及横跨两岸的胜利大桥。再往右,是宽阔笔直的大道,是新开发出来的城区。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大通门北侧的城门

大通门上是大通楼,买上一元门票,便可以在这里优哉游哉地消磨一天的时光。大通门的外侧,是一圈半圆形的城墙。这个半圆形的城墙分别在正前面和左侧设有一道城门,这让大通门更加雄浑、饱满、丰富,而不显得孤立和单薄。我曾经到过横卧平原的山海关、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也到过扼守关隘的居庸关,虽然它们都无不以雄浑磅礴的气势、深厚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让人瞻仰膜拜、叹为观止,但是像西昌大通门这样在外围辅以开有几道门的半圆形城门的关口,则是第一次见。然后,虽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居庸关、山海关雄伟程度以及历史分量和意义与西昌大通门不可同日而语,但或许是因为它们毕竟离我太遥远了一些、太过厚重和宏大了一些,所以相比之下,更能够让我感觉与自己“息息相关”、引起更多注意的,还是西昌大通楼。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华灯初上中的修复后的明朝城墙

在大通门半圆形外城墙左侧那道城门洞里,居然有一扇城门还在深邃而斑驳的时光里紧紧地贴着墙壁有气无力地默然静立。这让我惊醒万分,我这是平生第一次亲身见到古城门。它的外侧由七八寸宽的铁皮一层层从下往上包了起来,在上下两层叠合处,横排里一排排钉着拇指粗的四方形大铁钉。铁皮内侧,是四五寸厚的大木板。铁皮和铁钉都锈迹斑斑,显示出在年代久远之下的那种红褐色。在它右下角靠近“门窝”的地方,铁皮朽烂了一大块,露出显得残缺而炭黑的厚木板,多像是被时光烫伤的。——它也似乎因此而只能永远这般呆立不动苟延残喘着了。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长在城墙上的大榕树

而悬空长在城门上裸露着半边根须的黄果树(也叫大榕树),似乎是站立在城墙的半高处给威严肃穆而悠远的历史开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它们悬空的身姿,似乎是一只猴子攀爬在历史之树上,一边向人展示出它们灵巧的身影,一边发出尖锐而俏皮的叫声。它们在半空里的城墙上把一半的根须扎进城墙里,犹如把手抓进历史的一角;它们一半的根须却巨龙之爪般露在外面,这模样,似乎是在向世人和时空展示着自己在风雨和沧桑岁月中所具有的力量,以及顽强精神。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眼望着向北蜿蜒而去的城墙(从南门到东门八百多米的距离),手摸着高大雄伟的城墙,感觉自己似乎穿越在了时空隧道里,触摸和进入到了历史的最深处。而当我走到东门外侧然后折回时,举眼望见城墙外侧笔直的大道边,华灯初上。一侧是充满古意古味历史味的城墙与三角旗,一侧是楼厦高耸、公路笔直的现代化都市景象,加上耳边轻微地飘来东河水源源不断、静静远流的声音,一片朦胧,恍惚间颇有一点今夕何夕的感觉。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时,古今在这里联通,历史在这里诉说,未来在这里起步,时空在这里流转、延伸……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萧家井、吉羊巷清真寺

西昌老城区地盘不是很大,却有不少寺庙教堂。以仓街、府街同南街、北街交叉的十字形街道为中心,西面有牌楼形状、屋顶架着十字架的天主堂,有屋顶为双尖顶的福音堂,东面有朱红气派的东林寺和朴实内敛的清真寺。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吉羊巷清真寺

image.png

天主堂

吉羊巷清真寺坐落于西昌市城区东部吉羊巷,座西向东,由门厅、过厅、大殿、南北厢房等组成,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地震时大部分建筑塌毁,现在所见建筑为清光绪元年重建。史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乱,大将蓝玉(回族)带领数万陕甘地区的回族士兵到建昌(西昌)平叛,平定叛乱后,这些回族士兵及家眷便落籍西昌屯垦,便形成了很多聚族而居的村落。吉羊巷清真寺是明代陕甘地区回族移民西昌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西昌的历史见证。可惜在一个周末我和马目举还有一个西昌大妈一起前去观瞻的时候,位于一条深巷子里的吉羊巷清真寺大门紧闭,拾级而上看着显得陈旧了的石台阶后,是一道绿色的双木板门,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各有一个由线条构成、外部是圆形、里面是衣飘带舞般的线条的灰色图案。一眼望去,整个清真寺朴素而静谧,它只静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和时空里,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岁月沧桑。并且这样的诉说也是只为亲近自己、懂自己者而言的诉说了。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北门北端入口处

马目举和我便逛到北门去。北门也叫建平门,同东门和吉羊巷清真寺等许多文物一样,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4月公布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所不同的,是它只是一个衰败废旧了的城门洞,可以看出城门顶上也只是一条冷清了的土路模样,而不像东门和南门,光鲜雄伟、引人注目(东门上,这段时间正在修建城楼,可以想见,再过一段时间,那里便可以像南门一样开放,供人休闲娱乐和参观了)。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北门远景

从北门下来没走几步,路边一眼叫萧家井的水井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井是以前老百姓的生命之根基,意义重大。萧家井井口不大,圆形的井口也就两尺左右,从紧挨着井口围起来的护栏往里瞧,水位却很高,清凌凌的,一望见就给人一种清凉舒心之感。左侧青砖墙壁上,题写着一首《五言古风》:“位高底蕴足,水融四邻睦。贤辈人敬仰,拒染世浊俗。明澈质甘淳,淘然常涤污。绳杆汲清凉,奉献一方福。”旁边,是一道红漆却泛白了的小铁门,门半开着,里面是一条逼仄而狭长的过道:这也是一户庭院式的人家。井和门间立在地上的石板上是“萧家井”三个绿色大字。更有情趣的是,两个孩子和看似是他们母亲的一个中年妇女正在井边洗衣物,胶盆里装满衣裤、鞋子,胶桶系着吊绳,显然是用来提水的。此情此景,让我回忆起儿时在乡下老家洗衣服的情景。时光好像真的在这里慢了下来,更重要的是,身处其中,人也变得清心寡欲、散淡无为了起来。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萧家井


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3.8定稿 )vc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沙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