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杨学诗散文:跳月欢歌

作者:​杨学诗(彝族) 发布时间:2021-06-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砍一节水桶粗长的冬瓜树,打凿成水桶样的圆空心,一头蒙上张刮掉毛的山羊皮,一头嵌上个木板制的五角星,就成了三弦筒;砍一节一米多长的香椿树,一头雕刻成握手状,一头锯上个穿洞榫,就成了三弦杆;弦杆横凿入弦筒里,弦码处置上铁皮片,再配系3根牛皮线〔弦〕,就成了大三弦——聚居在云南弥勒西山的彝族支系阿细人,扛起大它跳“阿细跳月”。 2013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考察云南,23日来到弥勒西山,他得知全西山的阿细人常跳“阿细跳月”,高兴地说:“这是一种文化,一种风俗……文化是民族的一种纽带,大家在一起举行活动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别把它看成是简单的唱歌跳舞,它具有深刻的内涵。”
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看吧——火把节,阳光融融,鸟雀啁啾,阿细伙子姑娘兴高采烈,来到了青青茸茸的寨子边。男的调弦试调,女的入林梳妆。一会儿,哨声脆响,金笛起鸣,粗狂的弦声整齐响起,急迫紧凑,姑娘们手拉手从林间飘然而来,和伙子们面对面,合着旋律,踏三步起一脚同时拍三掌地欢跳起来,如百花盛开,似彩云过路……舞兴正浓,伴之以歌:“桃花开,呦呦!梨花开,呦呦……”意犹未尽,则暴呼声:“哦,哦!哦!哦……”于是,弦声、掌声、歌声、呼声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声浪,一刻比一刻欢快,一刻比一刻激昂,似大江河流在奔腾,如万马千军在行进,激荡着山岗,摇曳着林木……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上一两个小时,就休息一下,站立欢歌:“(男)哎——,山里的阿细人山寨哟,共产党领导扎(好),群众干劲扎(好),科学种地搞得好,旱谷黄灿灿,玉米黄爽爽,楼上那个粮食 哟,堆得像个小山坡,日子好过了!(女)哎——,山里的阿细人山寨哟,共产党领导扎(好),群众干劲扎(好),科学养殖搞得好,猪鸡胖乎乎,牛羊肥壮壮,街头巷尾汽车多,停都停不下,生活方便了!(男)不跳也会老,妹妹哟,快把手掌拍起来啵啵的响啊!(女)不唱也会老,哥哥哟,快把三弦弹起来咚咚的响啊!(合)你也跳来我也跳跳得太阳落下山,你也跳来我也跳跳得月亮升起来,跳得月亮明又亮,华光满天……”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毕即舞,于是,弦声、掌声、歌声、呼声又汇合成一股巨大的声浪,一刻比一刻欢快,一刻比一刻激昂……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韵律强劲……因而跳其除了娱乐抒情,还有营造喜气、鼓舞斗志、强身健体、张扬个性、辐射扬名、社交觅侣、商业演出等多样性的功能。 上世纪40年代末,阿细人跳起它在本地,欢送“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奔赴沙场英勇杀敌!1950年,阿细人跳起它进中南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旗祝福,毛泽东主席看了说:“云南的彝族舞跳得好,要到莫斯科跳给斯大林瞧瞧!”(是年10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10月3日晚7点,参加国庆盛典的各民族代表向中央人民政府首长献旗献礼致敬毕,继由各民族文工团献演,节目中有“云南阿西(细)族(人)的阿西(细)跳乐(月)。”) 1952年,阿细人跳起它到朝鲜,慰问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1954年,阿细人跳起它到国外(波兰),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获得金奖……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 谁也没料,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时,“文革”发生,“阿细跳月”销声匿迹,整个西山,白云停止了飘动,松涛停止了呼啸……什么原因?极左思潮泛滥成灾,一是说什么“阿细跳月”是“资产阶级谈情说爱的大毒草”,结果跳月能手挨批斗,弦筒拆下装荞子,弦杆丢入火灶膛。二是弥勒西山上大地、宽地显然极少,但草席宽、簸箕大的“小地”,到处都是,只要用好它们,包谷饭填饱肚皮,根本没有问题。然而,那时候,社员们劳动,只能是集体劳动,对象只能是那面积不多的大地、宽地(时称“大寨地”)……结果,口粮严重不足,大家纷纷去扯摘棠梨花、核桃花掺杂包谷面充饥度日,一个个瘦骨干筋,弹跳不动那重达四五公斤的大三弦。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75年火把节,邻村野猪塘摔跤,我与张天星、普文华、杨树华等一群伙伴,按捺不住多年的寂寞,抱着侥幸心理,夜间点上煤油灯修复两把大三弦,抬去。结果还没到跤场,路上就被人截住:“你们想毒害人,抓起来,抓起来!”我们怕被抓,扛起三弦四处逃散。因慌不择路,衣服、肉皮都被荆棘撕破,身上留下一道道的血痕,疼得一晚上没有入睡……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间修复大三弦,不易,却跳不成,我们不甘心,伤好后的一个夜晚,就邀约本村的几个女青年到野外的月光下去跳。然而,由于体力不支,大家只跳了几分钟就眼冒金星,不欢而散。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跳”,也“没力气跳”,阿细人能歌善舞的“天性”虽然不死,但无可奈何。见自己优秀的民间舞蹈濒临失传,我们的心,痛如刀绞!  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乌云遮不住太阳,1979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彝山,从此后,捆绑在阿细人身上的种种政策绳索,逐一被解开——全西山当年和次年被解放出来的荒山“小地”,达数万亩。不久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一两年功夫,就彻底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肚子填饱了,力气自然恢复,阿细人又重新制作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久违了的跳月欢歌,再次在海内外旋荡起来——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日本映像记录中心著名导演牛山纯一先生,得知“阿细跳月”已经复活,前来弥勒西山拍摄制作风情片《复活了的阿细跳月》,拷贝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列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乐曲之一,在白宫“中休”时常进行播放 ; 1992年,以弥勒山里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去昆明,参加中国第三届艺术节作专场演出,中外嘉宾见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1999年,“阿细跳月” 艺术团参加昆明世博会,江泽民总书记看了说“非常成功”,并取其为留影的背景。著名作家晓雪见之,即兴赋诗: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三弦呀弹起来/笛子口哨吹起来/纵情尽兴,痛快热烈/小伙子姑娘们跳起来/跳得山欢水也乐/跳得云舞天也旋/跳得百鸟飞来看/跳得满山茶花开/你有情来我有爱/浑身是劲心欢快/跳圆了月亮,跳亮了星星/直跳到朝霞满天太阳也笑起来!”  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12月,“阿细跳月”再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的专题录播;2008年,“阿细跳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弥勒市将每年的8月7日至9日定为“弥勒阿细跳月节”,组织万人大跳“阿细跳月”。 并且投入巨资, 于2013年将弥勒西山的阿细寨可邑建成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让可邑文艺队每一天都呈现热烈奔放的阿细跳月,追祖遗风阿细祭火,舞姿柔美的阿细霸王鞭,再现古代战争场面的阿细刀叉舞,传达远古信仰的阿细铁链舞……以饱中外游客眼福;2015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将“阿细跳月节”确定为全州四大节庆之一,并正式更名为“阿细跳月民族节”……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这朵云岭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山茶花,当今绽放妖娆,成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之一。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盛世兴舞,兴之靠党哪!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u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注:①文中照片均从网络搜索,即资料图片。②引用时任委员长张德江之语,见2013年11月29日云南网《张德江走访看望云南可邑村干部群众》。③其他引用语言、数据、年代、事件等重要东西,均有出处依据——不敢丝毫凭空捏造。

作者简介:杨学诗,系地道的彝族人,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退休任弥勒作家协会副主席,《弥勒彝学》杂志责任编辑。
本文原载:2020年1月25日《云南日报》

编辑: 阿布亚 发布: 阿布亚 标签: 杨学诗 散文 阿细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