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苑动态

罗伟章:走进大凉山,在汉彝之间建起互容理解的桥梁

作者:李菁 发布时间:2020-12-09 原出处:中国作家网 点赞+(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小说家罗伟章,是被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作协选定25个作家写25个省市脱贫攻坚的作家之一。2019年,他两度潜入大凉山腹地,深入昭觉,驻扎深入采访有两个多月之久。感受着,思考者,记录着,最终凝聚出近20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凉山叙事》。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image.png

中国作家网:您缘何会写《凉山叙事》这部作品?

罗伟章:写作者有责任关照国家主题和时代命题。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过去时代风貌,因为当时的作家将那个年代真实写出来。我们作为写作者,面对脱贫攻坚这一巨大的时代命题,作家有责任去关注和思考。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像凉山来了近6000名扶贫干部,他们是怎样一种心态,背井离乡?很多扶贫干部,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去一次是5天,他们家里都有妻儿老小,他们来那么长时间可以吗?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一方面他们是在扶贫在帮助别人,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在被扶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在都是软的,是塌下去的,但一到非常艰苦的地方,通过对别人的付出,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你的生命质量是什么?你的精神高度在哪里?他们都从扶贫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您通过写作扶贫相关的文艺作品收获了什么?

罗伟章:这是受教育的过程。我通过创作真的受到了教育。以前在写小说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在镇上坐20多天,我在镇上有很多亲戚,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我在这里,我生怕他们发现我。我吃饭都悄悄出去,等他们都回家了,再出去转街。但是我没有真正深入贫困第一线,也没有深入接触扶贫干部。良知本是道德要求,一旦情感有了,就不一样了。情感是水,水是可以融入水中,我有情感你有情感,那么我们彼此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了。这种循环可以制造氧气,养育生命。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觉得这些帮扶干部,真的跟老百姓培养了感情,老百姓对他们也很有感情。那些帮扶干部早上一打开门,外面会有村民送的鸡或者蔬菜。昭觉的日哈乡有位帮扶队长叫张军,说“老百姓心痛我们也心痛”,老百姓能看到帮扶干部的付出。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凉山彝族的社会形态是靠血缘来维系的,每一个家族自成体系,他们对外界很警惕,地理环境也是峭绝深阻,河谷、高山挡起来。你只有对他们付出,他们才可能对你有这么深的情感,也慢慢就理解你了。昭觉县的一个第一书记是西南石油大学派去的一个辅导员,很年轻。他说那些村民包括村干部给他们送吃的,冬天都捂在怀里送去,你接到的时候是有体温的,多么真切的一种情感。采访途中我会很克制,但回到宾馆一个人的时候会泪流满面。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帮扶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

罗伟章:凉山这个地方历史不算很长,彝族是一个迁徙民族,传统观念极重。观念是帮扶干部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这个地方长期贫困的一个原因。一个“娃娃书记”,大学毕业10多天就派到昭觉洒拉地坡当第一书记。他每天都跑到彝族群众家里面去,每天晚上都去聊天,他知道人家听不懂他说话,他也听不懂人家说话,他就从眼神从表情让他们看见,和他们有一种心的慢慢的接近,同时他自己努力学习彝语。他领导村民建设万亩玫瑰园,玫瑰露加工厂,玫瑰饼等产品,当地很快就脱贫了,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亲切地叫他“娃娃领导”。脱贫攻坚从国家层面讲是解决绝对贫困,内在还有很多东西,我书写一个对象,会先理解它,然后站在其本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用文学的方式去表达它。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有什么观念或者风俗让您觉得印象深刻?

罗伟章:我看到昭觉县很多人蹲在外面晒太阳,以前听说他们是因为懒惰所以经常晒太阳,但其实是在昭觉,太阳是极其稀罕的,一到冬天要狠狠的下一层大雪才有太阳,所以他们晒太阳的时候就像要祈求上天再冷一点,冷了下一场大雪,给我们晒晒太阳。我想那么多人晒太阳,不是那么简单。经过探究,了解到他们的锅庄,了解他们的火塘等等都与这个有关。很多传统文化连自己本民族的人都忘记了源头,但是在血液当中,在骨髓当中,在他们的基因里依然有记忆。懂得文化背景和习俗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懂得为什么这个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观念很难改变。一旦我们明白了观念的来历,改起来就不会如想象的那么难。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语言文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罗伟章:是的。扶贫的汉族干部有时感到很难,难的是什么?语言直接沟通不行,只能通过翻译,意思是否准确传达,并没有把握。之前很多彝族群众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以至于很多人出去打工都非常困难,因为语言不通,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现在当地下了大力气,提出补偿教育。将那些超出了义务教育年龄、不懂普通话、不会写字的人召回来,用一两个月免费培训,。此外,还有“小手牵大手”计划,那些四五十岁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年人由自己的孩子来教说普通话。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扶贫工作带来的具体变化体现在哪些地方?

罗伟章:我们修了很多引水工程和安置房,很多山上的居民都搬下来了。四川省最大的一个安置区就在昭觉县城,把这些贫困户或者是非贫困户、在山上的居民搬到县城来2万多人,这些人如何安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变化,无处不在。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个细节,老百姓修的新房子旁边有一小片地,有些人说种上花,很多帮扶干部提出反对,为什么是种花?深山老林里面难道差你这一点花吗?老百姓差的是蔬菜。这边的农业结构非常简单,只有圆根萝卜、荞麦、燕麦这些,蔬菜是很少的。大凉山存在一个问题,饮食结构极其不均衡,也是一种贫困。现在他们引进了很多蔬菜,帮扶干部要给老百姓办实事,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做面子工程。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您参加扶贫工作深入这片土地,看着它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

罗伟章:其实是很痛的。哪怕一个小小的习惯,你要去改变都是很难的。我们不要嫌人家慢,得真的是不容易了。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您说脱贫攻坚,大家不应该只受到感动,这怎么理解?

罗伟章:感动是一个层面,我们一定要思考,如果没有进入到心智的程度,只是就感动一下,是不够的。要看到感动背后的东西,要去审视它。我们不管面对什么,都要思考背后的原因。我们在采访一个对象的时候,首先是要理解这个对象,那么理解之后我们发现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同时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东西,我们要找出它的原因,理解来龙去脉,从根源上分析它,或者通过努力,找出一种“变”的方法。脱贫攻坚,归结起来就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还有我们对于未来的期盼与渴望,以及焦虑感。生命是千差万别的,对于生命的渴望、担忧、焦虑,全都不一样,这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作家网:您在采访创作中遵循怎样的创作理念?

罗伟章:我到昭觉的时候,采访时间规定一周,我觉得很困难,时间太少了。就不断跟他们讲,你们有时间的时候我再来,麻烦你们,没有时间的时候我不会打搅你们,最后住了很长时间。后来有一个文化专家,三天就回去写了一本书,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写作。他不是从生活中来,而是从别人的二手资料来开始他的写作。作家要有使命感,能积极的投入书写当下时代的伟大命题中。另一方面要有诚心,有吃苦的精神和耐心。我用我的眼光,我的脚走出来的路,然后在我的笔下是我思想的路,而不是别人给我,或者直接用别人现成的东西来写。 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菁 整理)kW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