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李海仙——针尖上的绣娘梦

作者:李段红 发布时间:2019-10-22 原出处:云南资讯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未标题-20.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海仙,女,彝族,小学文化,现年52岁,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青云村下吴家村民小组的一位彝家妇女,因为酷爱刺绣,通过多年的艰苦自学,在针尖上织就了自己的美丽人生。2014年在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被认定为彝族刺绣的省级传承人,2018年1月被认定为“云岭技能大师”,2019年10月入选云岭首席技师。
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1.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中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之说。能否擅长刺绣,往往是衡量彝族姑娘们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李海仙自七八岁时便随其母亲与嫂子学习彝族刺绣等,10岁又拜省级“民族民间美术艺人”鲁桂枝为师学习刺绣,至今已有36个年头。她会挑、绣、补、纳、扣以及单面挑、双面绣等针法。掌握着排花、栽花、穿花、贴花、锁花、盘花、滚花、补花、刺花、纳花、平绣、链子扣、镂空、打字花、扣花、切针等手法和技巧。刺绣品主要有:围腰、披肩、绣花鞋、蚊帐头、壁包、背包、持包、钱包、腰包、小手袋、花、鸟、虫、草及彝族崇拜和彝族图腾等。由于她绣制的图案精致,色彩搭配艳丽,花、鸟、虫草等动植物图案栩栩如生,十里八乡的农村妇女经常向她购买刺绣品制作自己的嫁妆。李海仙先后参加市、县、乡民族服装服饰展销16次,展销传统手艺刺绣作品800余件。多次被邀请参加普洱市民族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活动和刺绣展示。她先后举办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刺绣技艺培训班120场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5.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绣”相知守护传统技艺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云村的彝族刺绣作品是还原自然的艺术杰作,继承了传统,贴近生活、反映现实,造型严谨,民俗味十足;图案淳朴本真、构图简洁简练、针法娴熟、绣工精致,非常有层次感,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既古朴又新颖。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纹案主要有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刺绣多样,针法独特,有垫绣、引绣等。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2.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彝族手工刺绣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仙坚持以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手工技艺为己任,在与刺绣相识相知的过程中,李海仙对传统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向往,对保护和传承彝族刺绣手工艺的决心越来越强,她告诉我们,青云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寄寓了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从小我就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样精美的彝族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3.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农忙时节,李海仙经常在村里组织开展彝族手工刺绣培训活动,聚在一起飞针走线,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运用不同特质、色彩渐层的丝线穿引,以线的粗细、长短、疏密、浓淡,层叠、交错、缭绕的“线条语言”描绘刺绣作品。李海仙现收徒12人,大徒弟罗朝润,二徒弟施学珍,深得李海仙真传,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家风范,是彝族刺绣技艺传承的生力军。她每年不定期到安定镇中学及安定镇中心完小开展“民族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教学校里的学生进行彝族手工刺绣技艺学习,使安定镇的彝族手工刺绣得到了较好传承和发展。李海仙作为彝族传统刺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一直从事彝族手工刺绣工艺针法的研究创新工作,并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李海仙对宣传彝族传统手工刺绣和彝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景东县彝族民族文化发扬和传承的典范。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绣”相伴铸就传承“梦”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安定镇中心小学及安定中学开展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李海仙拿着绣花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穿针走线,耐心地向学生们传授技巧。作为彝族刺绣传承人,她希望通过她微小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彝族刺绣、了解彝族刺绣、喜欢彝族刺绣,最终拿起针来亲手绣制并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4.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机器绣品的大量出现,民族手工刺绣的光芒逐渐被掩盖,很多民族刺绣工艺已濒临被遗忘的边缘。李海仙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却一直在刺绣这条传承道路上努力着,2013年12月,她的作品喜鹊牡丹背巾入选普洱市文化局、普洱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首届农民工技艺作品展;2014年6月,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物局主办的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云南省宣传系列活动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中,表现突出,获得荣誉证书;2017年9月向云南省档案馆提供口述历史,已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珍藏于省档案馆,荣获口述历史荣誉证书;2017年12月在普洱市首届“诺玛阿美杯”民族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彝家儿女爱上了刺绣,目前,青云村彝族刺绣又申报成功市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1人。2018年度,安定镇青云村刺绣收入已达10万余元。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6.jpg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指尖描春夏,拈花绘秋冬。李海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彝家儿女的美好情怀,绣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守望了传统彝族瑰丽的遗产,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青云彝族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定会世代传承与延续下去,并绽放出夺目的光彩。b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