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越西县部分乡村和机关单位婚丧嫁娶中的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为此在今年召开多次专题会议,最近在县上召开的依法治县会议上县委常委莫色加甲带领大家学习了《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遏制婚嫁相互赠与高额彩礼和婚丧办理铺张浪费之风的规定》(讨论稿)和三个问责办法的学习并安排部署了越西县的专题调研工作,全县分九个片区进行问题调研,越西县彝学研究会负责书古片区的调研工作。从凉山州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常务副州长和分管副州长及州政府秘书长为副组长的总调研组调研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以来,越西县彝学研究会积极参与其中,配合州上两次在越西的调研活动并先后写出了《刍议凉山彝族婚嫁彩礼的问题》、《把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现象关进法律的笼子里》、《浅谈越西彝族地区婚姻“彩礼”现状》、《关于彝族婚嫁彩礼问题的思考》等文章。越西县彝学研究会在接受县委的任务后先后多次深入书古片区了解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现状、产生根源及造成的影响,为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提供参考。
一、书古片区基本情况
书古片区地处越西高二半山地区,区内有书古乡、五里箐乡、瓦普莫乡。区内居民都是彝族,到2014年底总户数4851户,总人口21306多人。
(一)各乡基本情况
书古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高二半山彝族聚居乡。2014年,书古乡下辖9个行政村,29个组,农业人口1882户8894人,有耕地7483.10亩。气候适宜种植玉米、洋芋、荞麦等农作物,畜牧业发达,特产大蒜等,有丰富的泥炭资源。当地的泥炭产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来源。
五里箐乡位于越西县南面的越普公路上,东与普雄片区的拉白,贡莫乡交界,南与苏古乡接壤,西与中所片区的马拖,大瑞,新乡相连,北与下普雄片区的尔觉乡为邻,面积57.5平方公里.辖仁洪,改古,马扎,五里,足吾,古木,斯拉,达支,普提九个行政村,27个组,是以彝族为主的聚居乡,共有1880户,人口8281人,乡政府驻地五里村二组,距县城20公里。五里箐乡地处二半山,境内最高海拔在车洛梁子(2971米),最底海拔在依洛拉达河沟(1800米),相对高差1170米。
瓦普莫乡位于越西县城东南面,距县城39公里,东面与尔赛乡相望,南面与西德县相邻,西北面与苏古乡接壤,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彝族聚居乡,平均海拔2700米,幅员面积9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20.2亩,全年平均温度19℃。到2014年底全乡辖瓦普莫、觉莫、依呷、合作吉、木牛觉5个村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89户,4131人。
(二)书古片区基本调查数据
越西县彝学会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筛选确定的10个问题,在书古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座谈对象覆盖县、乡人大代表、县协委员和乡、村、组等各层级代表;通过访谈形式在基层农户、德古、毕摩、乡长、村长、组长中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为下一步县政府精准施策打牢基础、提供参考依据。片区内各乡党委、政府和村因地制宜,认真组织开展“弃陋习、树新风”大讨论大调查活动,瓦普莫乡乡长曲木么依亲力亲为抓调研,积极为树立新风良俗“把脉问路”。
此次调研启动中书古片区干部群众密切关注、广泛参与、热烈讨论,有50多人乡、村、组、家支代表参与调查,回答相关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有90%的干部群众认为书古片区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非常严重;92%的干部群众对婚嫁高额彩礼和丧事大操大办等陋习表示反对;有78%的干部群众认为婚嫁彩礼总额控制在10万元内为好,认为这些不良现象严重违背了民族传统习俗的初衷,有悖于中央关于“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热烈期盼和衷心拥护县委、县政府对此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整治,革除婚丧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有接近80%的干部群众认为办理一次丧葬活动所杀的牛够吃就行;有接近90%的干部群众认为办理一次丧葬活动所杀的牛控制在5条内;有76%的干部群众认为造成高额彩礼的主要原因是面子观念作祟。不少群众还对丧事办理铺张浪费由攀比杀牛向攀比抛撒礼物、燃放烟花爆竹等领域蔓延,以及人情消费名目日渐增多表示极度担忧。
二、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从婚事彩礼方面看
主要呈现发下几点。一是有工作单位的彩礼普遍高于农村。婚事彩礼的高低多以女方的学历、家境及容貌而定。有工作单位的女孩的学历普遍高于农村女孩,家境也较农村女孩更殷实,因此有工作单位的彩礼普遍在20-30万元之间,最高达40万元,农村彩礼普遍在16-18万元之间,最高的21万元;二是“再婚女”彩礼远远高于初婚。因彝族民间有“男人抛弃女人就分一半家产,女人嫌弃男人则双倍返还彩礼钱”的习惯法,当女方提出离婚或毁婚时,依惯例需向男方成倍返还其结婚或订婚时收取的彩礼。女方再婚时,女方家庭一般会将这部分经济损失转嫁到再婚对象家庭。“二婚女”所收彩礼往往是其初婚时的1倍以上;三是“高额彩礼”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片区内各乡、村婚事彩礼呈现快速增加态势,个别乡、村涨幅高达数十倍,从几千元一路攀升到二十万元,远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四是婚事彩礼乱象严重。婚事彩礼习俗的畸形发展,带来了诸多乱象。第一,哄抬彩礼。因“夫嘎”(即媒人、中间人或说客)在婚事彩礼总额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婚介费(普遍为10%),其在介绍婚姻时往往会故意抬高婚事彩礼金额,抽取更高婚介费。第二,“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因贪图虚荣,一些农村家庭对外声称彩礼高、但私下给付金额很少;为逃避处罚,一些公职人员对外声称彩礼少、但私下给付金额很高。第三,恶性循环。一些深受高额彩礼之害的家庭,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回收高额彩礼来减少经济损失。一些“有子无女”“多子少女”家庭想方设法超生女儿,用女儿出嫁的彩礼换回迎娶儿媳的彩礼,层层转嫁经济负担。
(二)从攀比举丧方面看
从彝区广泛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来厚养薄葬新风已逐渐形成,但仍有个别乡、村盛行攀比举丧之风,造成严重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攀比送牛。一些地方的彝族老人去世后,其女儿一般都会送2-3头牛,且姊妹之间存在互相攀比送牛之风,其他亲戚也会攀比送牛或折算现金送礼(一般按10000-12000元∕头折算);二是攀比宰牛杀牲畜。一些乡、村在办理丧事时攀比宰牛杀牲畜之风愈演愈烈,从最初的宰杀5头牛演变成宰杀10-20头牲畜并通过“赛牛皮、比牛头”等方式进行炫耀卖弄。由于所宰杀牲畜仅能食用少量,多数因腐败变质弃之荒野,造成极大浪费;三是攀比摆阔。一些地方操办丧事时,附带举行赛马、爬杆比赛,近年来又兴起撒水果糖、撒烟、撒钱甚至有撒衣服、撒活猪、撒活鸭、撒银子的风气,还要向每位吊唁者发放烟、酒、糖和饮料等物品。一些人家操办丧事时,大量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环境污染和极度浪费。
(三)其他方面
一是婚宴操办耗费高。各地婚宴规模越办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婚宴费用普遍高达2-5万元。如一些村在操办婚宴时,客人就餐次数多达5次(含正席前一天的下午餐,正席当天早餐、正席餐、夜宵餐,正席次日早餐,主要以食用“坨坨肉”为主且不能重复),一些人家一改过去的婚宴操办方式,将在家中自行操办改变为在县城餐馆承包宴席,造成极大浪费;二是人情消费名目多。受操办红白喜事的影响,一些群众攀比和回收补偿心理日趋严重,以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祝寿过生、升学、参军入伍、新车购置等名头操办宴席、收受礼金的现象越来越多,让亲朋好友、单位同事、乡村邻里去拒两难、负担沉重。调查发现,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每年用于随礼的开支平均约为4000-10000元,个别达3-6万元;乡村群众开支约为2000-5000元,让广大干部群众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厚重的“金钱味”,冲淡了浓浓的“人情味”;三是丧葬费用居高不下。所宰杀牲畜越来越多,老人归老后送灵费用过高,个别毕摩收费杂、乱、多。个别人家送灵举行赛马、爬杆比赛,撒水果糖、撒烟、撒钱甚至有撒衣服、撒活猪、撒活鸭、撒银子的,还要向每位吊唁者发放烟、酒、糖和饮料等物品。一些人家送灵时,大量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环境污染和极度浪费。
三、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造成的恶劣影响
(一)经济影响
第一,贫困问题积重难返。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社会各界的倾心倾力帮助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书古片区扶贫攻坚成效明显,但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却加速蚕食着通过艰苦努力取得的扶贫成果。为支付红白喜事彩礼礼金和办理丧事支出,许多本已脱贫越温或致富的家庭再次返贫;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贫困家庭,特别是一些连基本生活开支都依赖政府救济的家庭,只得四处举债,甚至卖房、卖地、卖林权,贫困程度不断加重加深。有些群众甚至顶着背负高额利息的压力,采取借用民间高利贷等形式来支付彩礼、操办丧事。第二,自我发展能力难以提升。许多家庭倾尽毕生财力于婚丧等事宜中,限制了生产发展、自我“造血”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无力开展创业创新,形成贫穷被“世袭”的代际传递,严重制约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影响。第一,“农村剩男”不断增加。受高额彩礼和农村女性外出务工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不少接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术专长的农村男青年无法在农村内部自行消化,“有儿难娶”成为一些地方的社会问题,“农村剩男”数量不断增长。如书古乡吉瓦氏家有三个儿子,父母在时给老二娶了媳妇,而由于父母双亡,目前老大已40岁,老三已30多岁因经济条件太差至今没有娶到媳妇;又如书古乡阿约氏家有三个儿子,父母在时给老大、老二娶了媳妇,而由于父亡母已70岁,目前老三已35岁,因经济条件太差至今没有娶到媳妇;这样的个例还有,这里吉乃略述。如此多的适婚“剩男”增多,滋生了打架斗殴、杀人放火、吸毒贩毒、贩卖妇女等各种社会犯罪,加之部分“剩男”生活孤寂、意志消沉,劳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能力逐步下降,经济基础逐步削弱。第二,社会矛盾隐患突出。因婚事彩礼协商不成、离婚退婚彩礼退赔不成所引发的家支家族矛盾时常出现,因此导致一些“亲家”变成“仇家”,甚至引发了一些聚众滋事、家支械斗等恶性事件。男方婚前因支付高额彩礼欠下的巨额债务,需要男女双方婚后共同偿还,也导致家庭生活不幸福、不和谐,矛盾冲突不断。峨边“3.8婚嫁彩礼事件”正是一起典型的婚约彩礼矛盾纠纷。第三,破旧立新严重受阻。受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地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盛行,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推行受阻。受高额彩礼影响,广大彝族适婚男女青年普遍存在较大心理压力,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怕恋恐婚”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妨碍婚姻自由。由于婚姻中的金钱交易,已婚女性即使对婚姻不满,迫于高额赔偿压力,也只能默默忍受,助长了婚姻家庭中的大男子主义,导致彝族家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四、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历史客观因素
当下高额婚嫁和婚丧铺张浪费困扰着彝区。中国社会已步入小康社会,我们大部分同胞已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阳光,但自觉不自觉地,被奴隶社会残留的思想侵蚀着灵魂、绳索束缚着手脚。面对这种倒退的危害,有些人不以为然,随口就说“民族习惯嘛,丢不完的。”。买卖婚姻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一是奴隶主可以肆意买卖奴隶的婚姻;二是凉山奴隶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不同等级之间偶有婚姻,拿钱物填补;三是家支为了使自己的权力延伸到血缘组织以外,婚姻聘礼、礼金就成为了一份份保证金或契约合同,在稳定婚姻家庭的同时,也把婚姻对象的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四是男尊女卑的观念作祟,男方出了钱就绝对高了一头,女性在地位、权利、生理、生育方面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况。这种讲究身份等级和重男轻女的习惯思维,长期在同胞们心中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买卖婚姻、高价买卖婚姻总在法治社会、文明社会的缝隙中不适时宜地蔓延开来,屡禁不止、屡遏不住。
婚丧之事的大操大办也是传统的面子观念、家支攀比较劲的陋习使然。这种虚妄的“风光”,无论对家庭经济的建设还是对社会的进步文明有害而无利。特别杜绝稍有收入就大搞丧葬文化、大规模祭祖灵、攀比婚嫁的陋习。
(二)人为因素
一是盲目攀比。婚丧嫁娶中存在“有权任性”,“有钱任性”的现象。个别机关干部、企业主、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破坏传统礼仪习俗,屡破屡立攀比新“标杆”,成为部分群众的学习“典范”和追逐的“目标”,使互相攀比、跟风效仿,助推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二是观念落后。在广大彝族聚居区,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彝族群众接受教育程度低、年限短,抵御外界不良习俗能力弱,无法有效甄别文化优劣和习俗好坏。特别是彝族女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无法正确认识男女平等的真正内涵,片面认为高彩礼是荣耀、是美德;三是借机敛财。一些基层干部和个别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省州“十项规定”,钻党纪政纪的漏洞,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采取分批设宴、多点办酒等方式操办红白喜事,遍发请柬、大摆宴席、广收钱财,逃避监管处罚。一些群众出于补偿心理,被不良习俗“裹胁”“绑架”,刻意“制造”各种庆贺之事大肆张罗,回收礼金、弥补损失,进一步助长了不正之风。
在丧葬习俗方面,彝族群众普遍实行火葬,没有修坟立碑的习惯。个别群众薄养厚葬观念严重,老人在世时对其生活不闻不问,老人去世后又不顾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把操办葬礼作为尽孝守道的“最后机会”,不惜一切代价要风光、求体面;二是贫穷落后所致。因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彝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范围广,许多家庭仍把收取高额彩礼作为改变贫穷面貌的有效捷径。从目前教育现状看,培养一名女大学生花费颇巨,特别是对收入渠道狭窄的偏远农村家庭,几乎需要耗尽毕生积蓄。这些家庭自然也不会放弃在女儿出嫁时收取回报;三是百姓养老隐忧。虽然目前农村群众已经有了各种养老保障,社会养老的基本面也在不断扩大,但对许多贫困偏远山区而言,社会养老美景一时难以变成现实,“养儿防老”观念仍根植于广大百姓的思想意识中。一些“有女无子”家庭,就只有考虑通过“存钱防老”的方式来解决后顾之忧,在其女儿出嫁时也会想尽办法索要高额彩礼;四是性别比例失调。由于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不少群众生育观落后,通过各种办法生育男孩子,导致人口男女比例逐渐失调,男多女少现象在彝区普遍存在。
五、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的治理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代新思想
要牢固树立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无论什么民族、无论什么出身、无论男人女人,在思维和习性上我们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自由。
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思想。无论婚姻还是家庭,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处理问题解决纠纷,不能靠歪门邪道、家支势力来以势压人、无理取闹地解决。要自觉依靠法律、依靠政府,公平公正地解决,依靠正常民间调解组织有理有节地解决,建设法治和谐的彝区社会新风尚。
树立厚养薄葬的思想。坚决改掉死人的事办给活人看的错误习俗,大力倡导尊老尽孝之风,让高尚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之花开遍彝区,用真情的美丽和温馨托起更加文明的和谐彝区。
(二)尊重民俗,合理引导
彝族婚嫁彩礼和丧葬习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取缔了事,而应在充分尊重历史、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民族文化亮点、发扬民族文化闪光点,用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推动社会跨越进步。要加强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影响,要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娃娃抓起,为治理工作持久见效奠定基础。通过强有力的引导措施,让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推动全社会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更好凝聚各界力量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
(三)完善法治,依法治理
严格执行《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加大对借婚姻敛财、干涉婚姻自由、买卖婚姻、婚姻诈骗行为的法律执行力度,完善婚姻登记制度,规范结婚、离婚办理程序,充分发挥离婚调解职能作用。对因高额彩礼婚姻引发的案件,严肃认真查处,严格落实相应处罚措施,切实遏制高彩礼婚姻蔓延。着力规范民间“夫嘎”的婚姻中介行为,倡导成立“夫嘎”文化协会,由民政、妇联等部门机构定期对“夫嘎”进行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探索设立统一合理的农村婚介收费标准,促进民间“夫嘎”行业自律,坚决打击哄抬彩礼行为,如“夫嘎”哄抬彩礼的行为一旦查实给予三倍的经济处罚。
(四)部门联动,五长责任
建议政府牵头,组织纪检监察、法制、民宗、民政等部门力量及有关专家学者、民族人士,研究制定治理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问题的统一规定。由县长、乡长、村长、组长、家支代表层层落实。及时发现、监督、制止有悖文明新风的不良风气。
层层制定监管、问责、惩处办法,特别是要把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监管重点,全面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督促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示范引领。对顶风违规违纪人员,严格逗硬、坚决惩处。密切结合户口登记、办理结婚证、准生证发放及低保、社保、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和贫困救济政策享受等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群众约束、引导。
注:发表在2015年《凉山彝学》上。调研组成员:蒋志聪 沙马加甲 洛古红军 曲木克古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