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抗震救灾]叶宏:对地震孤儿救助的人类学思考

作者:叶宏 发布时间:2008-06-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距汶川大地震爆发已有近一个月,国内外的注意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到对灾害遗孤的关注上来。无论是民政部门的热线还是互联网,已经有大量的单位、团体和个人表示出对孤儿收养的极大热情。虽然民政部门对于地震灾区孤儿的认定还有些时日,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有关收养、助养等的前期工作,孤儿们终将被带离家乡似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那么,灾区的孩子们有权选择自己的归宿吗?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状――站在前台的孩子      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不妨先看看媒体中地震孤儿们的形象:主持人往往这样介绍,“他(她)是大地震中的孤儿,父母双双遇难。地震毁了他(她)的家,但是他(她)很坚强,很少哭……”然后镜头特写舞台上孩子们哭泣的脸,以及在场大人们的唏嘘。就宣传策略来讲,似乎只有展现出孩子们最悲惨的一面,才会获得更多外来的援助。于是,我们不断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地震孤儿被放置在前台。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来源于外界的过度关注,最终将共同完成对“孤儿”角色的建构。按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实践理论,在对大地震实施救助的“场域”中,失去亲人们的孩子们被建构成“孤儿”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在不断的前台表演中被强化。随着孩子们面临的各种形式的救助,他们也就逐渐地被灌输进一整套与“孤儿”有关的性情倾向,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救助模式对他们的角色期待。这种性情倾向较为持久,并很有可能内化为孩子们的“惯习”,让他们从此成为本文化中的另类。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被建构的过程中,孩子们是无声的。他们有选择的权利吗?谁将决定他们的去向?民众们震耳欲聋的热情早已淹没了孤儿们弱小的声音,他们似乎被罩在一张大的“救助网”里,朦胧地看不到他们的未来。 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顾――唐山大地震的启示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共留下了4204名孤儿。国家先后在河北省邢台市和石家庄市建立了两所育红学校,唐山市也办起71所育红院,共收养了1000多名孤儿。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孤儿由亲属们领养。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统计显示,在所有人群中,地震对孤儿的影响最大,虽然没有受到身体的伤害,但他们的内心却被永远地改变了。学者王子平等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000多名孤儿中,早恋孤儿占42.1%,早婚孤儿占已婚孤儿的24.4%。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神经症病区主任于振剑关于“唐山地震对人类身心健康远期影响”的调查研究显示,“失去父母后的自卑、封闭自我、缺乏社交,也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自信心……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在恋爱和婚姻中有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胆小怕事,女性则显得很柔弱。”另一项名为“唐山地震孤儿21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学术研究显示,孤儿之间性别、年龄等的差异会影响他们未来对于工作、家庭、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应激性,而决定其生活质量的仍是孤儿心理状况的“正常化”。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见,大地震给孤儿们带来最大的创伤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而孤儿彼此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将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在孤儿救助问题上的,及时、恰当的决策,对减少孤儿心理问题、增强应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重要作用。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隐喻――没有差别的个体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已见的团体和个人,纷纷表示要通过收养、助养的方式,满足孤儿们从生活到教育的不同需要。但是有一点,至今无人提及,那就是如何针对孤儿们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救助。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处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多数低龄孤儿对地震缺乏较为清晰的记忆和理解,他们更多地需要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之爱;步入青少年阶段的孤儿,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需要较之低龄孤儿更为复杂和全面。性别造成的孤儿之间的差异,也将随孤儿年龄的变化而呈多样化。另外,还有一种差异性不容忽视,那就是孤儿们有对源自既有社区中的“文化”的需要,这是基于人类心理层面上的对自我的认同。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不能忘记,随着地震坍塌的不止是水泥钢筋的建筑,还有当地人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与社会生活。我们更不能忘记,在大地震的重灾区,还存在着一种叫作“羌”的文化。在羌文化中,作为羌族“地方性知识”的习惯法,对于孤儿的抚养有专门的说法:“家族为死者遗孤幼儿指定监管人,履行抚养管教之职,代为保管死者遗产,待孤儿长大后归还本业。”其虽缺少大而化之的规定性,但却在羌文化中具有一定局域的普遍性。因此,社会在救助中,应该尊重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而不是妄自作为孤儿们的代言人。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毋庸置疑,人们的关爱是出自善的本性。然而,这种关爱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即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如今,在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呼声中,孩子们的需要往往建立在大人们想像的基础之上。这些原来属于本社区的孩子,正被慢慢从既有的文化中被剥离出来,裸露在众人的视线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决策,灾区的孩子们将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可以被各种势力任意安置的棋子。 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来――家庭还是福利院?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国内对于孤儿救助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多是由社会工作者们进行,围绕“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这两种模式展开。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家庭寄养中,被收养的孩子们固然可以得到较为细致的关爱,是较为理想的救助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条件,很难为孤儿找到合格的后备父母,亲戚们即使愿意收养这些孤儿,其关爱和教育也是良莠不齐;另外,家庭寄养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很多地区限于经济原因目前暂不可能进行推广;第三,该模式对“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氛围的要求很高,而这方面建设和专项培训尚需时日;第四,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儿童教育和娱乐体系尚有待完善。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存在于大型福利院中的集体供养,虽然较为方便集中管理和减少歧视,但是儿童得不到照顾者的细致关爱、缺乏照顾者的个别关注,有些甚至会遭受虐待和忽视;其次,孩子们在集中管理机构中要接受行政管理和千篇一律的作息时间,以满足秩序、效益和顺从的需要;第三,这种集中供养模式很少考虑到孤儿们自身文化和心理问题,在集中管理机构中度过童年的孩子,在脱离集体供养之后,很难与主流社会融合。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至今日,已有的孤儿救助实践、许多有关孤儿救助的法律法规、政策、救助模式等,虽然考虑到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但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有区别、雷同的一个群体,忽视了由此导致的孤儿的认知力、感情和社会心理方面所特有的差异。针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应探索一种更适应当地的孤儿救助模式。这需要来自政府、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期待――救助中的人文关怀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政部表示,在灾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后,地震灾区孤儿的收养工作将依法开展,使符合法定条件的收养申请人可以依法收养灾区孤儿。在最终的认定数据出来以前,我们还来得及为地震留下的大量孤儿的救助模式进行论证。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站在人类学者的立场,笔者建议,在汶川地震的孤儿救助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和社区人民的自主选择,并发挥传统文化对于突发社会问题的协调机制,协助当地人做出更适合灾区遗孤救助的抉择;其次,在灾情严重的地区,尽量在靠近其生存地、并有着类似文化特质的社区,为孤儿找到合适的收养家庭,并由政府部门或其它爱心机构等为收养家庭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最后,对于那些无法找到合适供养家庭的孩子,可集中成立关爱机构,在集中供养的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联系来自原社区或临近社区的“后备父母”,并开设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相关的课程。国家下一步的救助计划应当慎重地从灾区的长远利益出发,兼顾孤儿们的差异性,尊重当地的“地方性知识”,考虑到灾区文化传承的需要,更大地保障孩子们的权利,体现出人文关怀。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为云南大学人类学研究生)T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