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的电影梦:呼吁社会各界助力彝族电影
“电影”这个概念,在彝区出现至今,可有些年头了吧!
我第一次听到“电影”,是父亲在家看电视时回忆起的坝坝影院。那时候,山下汉人的坝子上每周都会放映经典的港片和红色战争片,票价据说是几分钱。每到夜幕降临,父亲、姑姑和叔叔总要想尽办法逃到山下看电影,因此也吃了奶奶的不少棍棒。
到我七八岁时,坝子电影已经消失了,在同样的位置立起了几座小茶馆,里面的电视机开始播放电影和各式连续剧。我们三兄弟和一起长大的伙伴们总喜欢到茶馆附近放牛,一有机会就顺着人缝溜进茶馆看电影。但茶馆通常戒备森严,不花上五毛钱很难进入,只得趴在茶馆的窗户上看着电视机里被人头挡住的半张画面。即便如此,在那段饿着肚子放牛的日子里,我们谈论最多的依旧是那些零零散散的电影片段。也正因为这些电影,有了武侠梦,时常背着一根木剑走街串巷,也学着港片组织同伴进行激烈的“枪战”。
后来,家里买了电视机,也就很少会去山下趴窗户了。五年级的时候,被配以彝语的卓别林喜剧片,风靡凉山,它成为我心目中的第一部“彝族电影”。最初从同桌口中得知的这部“彝族电影”,他将里面的人物描述得有声有色,幽默的彝语对话被他模仿得像模像样。我太期待在电影里看到彝人,听到彝语,感受身边熟悉的场景!所以看完这部片子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卓别林是彝人,而《淘金记》里的金矿就在甘洛县。那也是父亲在甘洛挖矿的岁月,我竟借此片联想着父亲在甘洛的生活。
再后来,读书,升学,没有太多的时间看电影,也知道卓别林不是彝人,难免心生悲情。去年,罗洪依体将他的微电影《一张电影票》推荐给我后,我是含泪看完的,不在于片子拍得多精致、运用了多少技巧,而是它的真实和熟悉的场景,让我想起了那些同儿时伙伴一起追逐过的电影梦,想起第一次在荧幕上听到彝语对话时的自豪,也深信那就是依体儿时的梦想。我确实不懂电影,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对依体的微电影做任何评价。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被打动了,我开始觉得彝族电影该是很有希望的。
然而,“彝族电影”这个概念,我现在还不敢说它已经出现了。至少在我们九零后的记忆里,关于彝族或是彝族人拍的电影是极少的。除了依体的这部微电影,另一部微电影《姐姐》也曾令我动容,我现在脑子里还有一句里面的台词,“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山上下着雪,山下没有雪的家;至今我吃过最香的饭,依然是姐姐给我的那个沾满猪油的土豆。”
此外,在我浅薄的见识里,似乎再也没有让我记住的彝族电影。年轻的我们只能羡慕于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民族,他们的文化、生活、信仰、世界观,总会在电影里被表达和呈现,赢得了无数赞誉。
前两天,听闻依体的这部作品在中国金鸡百花奖电影节第三届国际微电影展上获得了“优秀奖”,自豪是难免的,但终究没有那么让人激动。就像依体自己所言,彝族电影不缺人才,不缺文化,不缺故事,但这么多年了,却几乎停滞不前,光是一个奖实在太轻。作为一名年轻的电影导演,我想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获奖很难说明这个行业已真正发展起来,或者已被社会各界多重视。怎么将彝族电影带出去,怎么讲好彝人的故事,怎么去表述自我,怎样让外界用纯粹的眼光看待彝人,所有苦楚和难处想必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那天和依体简单聊了几句,他说希望年轻的彝族电影人能沉下心来,不骄不躁,抛开自说自话的狭隘格局,以广阔的视野和低落尘埃的姿态去回归电影的本质——讲故事。他的这句话,我甚至觉得比他的微电影还要更有分量。在社会极速变迁的今天,我们与彝人底层社会近乎脱离,我们在城市里未曾沾染泥土,却幻想山里的彝人生活,并急于用“高端话语”表达他们的思想;我们在诸多“高端场合”高喊彝族文化永垂不朽,却已经忘了那些生活在土地里的彝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在电影上,本没有太多优势,倘若再不深入了解彝人社会,感知他们的生命,传递他们的情感,何以自存?
直到今天,我还是会偶尔看彝语版的卓别林喜剧,会陷入其中,幻想那就是彝族电影。这系列配音电影的成功,自然得益于当时电视机在凉山逐渐普及,人们渴望从电视里听到彝语,看到自我。现在,手机、微信、网络等已经渗透进彝人的生活,而我们竟拿不出一部可以代表彝族的电影供他们观看。我们抨击被污名化,也总哀叹彝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在不断被侵蚀,却不曾想,优秀的电影可以将彝人的文化和生活理念快速传向四方,进而使我们更能感知自我、认同自我。我们也不必再将彝族电影无法发展归咎于人才缺失,像依体这样的年轻导演已经不断涌现,社会各界应整合资源,从音乐、摄影、文化、写作、美术、舞蹈等诸多方面,共同助力彝族电影。
今年年内,依体还将和他的团队一起筹划一部彝族电影,内容与凉山的历史故事有关。我是很期待的,从父辈到我们,都曾追逐过电影,我们的下一代还将继续,希望他们能看到一部真正优秀的彝族电影。我也希望社会各界关注我们年轻的彝族导演,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讲好我们的故事。
罗洪依体:25岁,凉山彝族人,毕业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所创作品曾获“全国美育成果二等奖”,“世界大学生金骏奖”,第二届四川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导演奖”、“优秀摄影奖”,第七届“中国高校电视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故事片”,第七届“三七”电影节剧情片单元“最佳剧情片长片奖”,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第四届成都微电影金沙扶持计划“优秀导演奖”,入围第四届候车时周传基一分钟国际电影大赛展映单元等。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