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着力弘扬彝族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是培育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产业的稀缺资源,大力发展彝族特色文化产业是建设具有彝族特色新型城镇的一条重要渠道。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和彝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彝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使得彝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彝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彝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漸废弃等等。因而,我们有必要着力弘扬彝族传统文化。
一、正确看待彝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弘扬
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衰退,对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文化要甄别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态度。对具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彝族传统文化,如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它们都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但却忠实地反映着某一或某些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印刻着这一或这些民族的历史痕迹;又如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和无法传承的艺术、原始宗教及礼仪等,它们都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反映着民族特色,也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对这些文化内容应该采取保护和开发的措施;彝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成分,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体现在彝族的观念、习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应通过各种措施弘扬优秀彝族传统文化。
二、鼓励和引导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化
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彝族传统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彝族传统文化负载着彝族民众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要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就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和彝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然而,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来文化的补充,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自身的现代化,把坚持发扬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现代化过程中,彝族传统文化如果不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不从现代生活中汲取养分,那么,彝族传统文化将走向枯萎。我们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引导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
三、从多渠道促进彝族传统文化振兴
政府是促进彝族传统文化振兴的主体,政府行为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如云南省为恢复彝族传统文化而出现的彝族文化学派,是有志于民族文化的人士和团体利用自己的资金及影响创办的,这些人士和团体在运作过程中如果能得到政府在资金、组织和舆论上更有力的支持,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深入肯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政府对此加以研究并有意识地引导,无疑会减少或避免一些消极现象的产生,促进健康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繁荣。
民间社会是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的表层繁荣应该和民间社会生活结合。传统文化是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彝族传统文化和民间的相对游离是现代化过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过于迅猛,而社会不同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容留和需要有着较大的落差造成的,而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教育和宣传。如注重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保存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相关措施;利用某种组织将当地彝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保存彝族传统文化及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参和组织和资助彝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使其成为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定期举办彝族文艺调演,聘请彝族老艺人培养彝族文艺新人等。把振兴彝族传统文化和彝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性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以往的城镇化偏重规模和速度,实质上造成中国城市的发展偏离了城镇化的初衷。新型城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和“文化转向",目的是通过“农民市民化”,实现让他们都可以有尊严、有价值、有理想地“生活着”,从而建设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处于经济相对落后位置的彝族地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强势经济和文化要素的渗透,其自身独有的彝族传统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逐渐被同化,被边缘化,甚至被消解,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彝族地区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着力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作者单位为楚雄师范学院)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本文转载网络,)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