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看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

作者:​张福强 发布时间:2021-09-23 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范式转移是科学研究的常见现象,它标志着知识生产的一次更新。民族学传入中国百年来,经历了数次范式转移。每次范式转移后,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更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推进理论演进与知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民族问题新特点不断涌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提出的一项重大原创性论述,是民族工作和民族学研究的主线。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学研究的范式转移,助力中国学派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它是民族学知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重要结果,是学科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必然表现。其次,它是新时代的新任务给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者的一份试卷,是学科回应时代之问的主动作为。最后,它是重构学科认同、重塑社会信任、重建学科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民族学学科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手段。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00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学科体系

世界本是一个连续的自然统一体,分类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活动。学科是学术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划分亦是知识进步的一种手段,并没有一定的定制,可根据研究对象变化而进行调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学研究,首先,要求在学科建制中做出调整,打破以往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分类,坚持开放性原则,站在政治学的高度,体现民族学的温度,突出历史学的厚度,采用社会学的准度,把“中华民族”或“中国”作为基础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划分若干范畴,并使其规范化、学科化,在现代学术体制中占据一席之地,以此为相关课题资助、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等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其次,人才培养体系要创新模式,探索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专业型硕士、博士和以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型博士的相互补充、配合,并在条件成熟时设置本科专业,构建立体式的、开放性和全面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强调多学科理论的学习、多学科方法的掌握,特别要注重政治性与学术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国内与国际视野的结合。凸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华民族历史、科学研究方法、民族工作实践等培养特征,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文化概论、社会主义研究、社会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课程设置的比重。最后,学术组织要突破以传统学科为界限的壁垒,把核心概念和议题的多学科探讨作为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属性,对其探讨也要多学科齐头并进,学术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吸收多学科的学者参与学会活动,举办论坛,倡导不同方法、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的思想交锋。同时,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期刊平台,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通过讨论与争辩厘清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关键议题等,推动各个学科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阵营中,最终构建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00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的悠久与文明的不间断性,要求民族学在解读重大现实问题时从历史探寻中找到根源,即纵向和横向的结合。纵向来看,首要是史观的转变。中国历史是“多元汇聚成一体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边疆,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中国历史主体具有多元性,它要求突破以往王朝史观的束缚,在历史分期、人物述评等问题中以“四个共同”为基本立足点,由“精英史学”迈向“人民史学”,以此来推动中国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观的转变。横向来看,单一主体研究转向对多元交融的探讨是关键。现代社会中跨界流动成为常态,民族作为一种特殊的共同体,处于复杂的自然与社会、国家与地方、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关系纠葛中,单一封闭无变化的田野已不复存在,由物质、象征、人群等连接起来的世界社会正逐步形成。它要求民族学田野由传统初民社会的单点研究转向以线索追溯为主的多点田野,从关系主义把握民族本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继而深刻探讨地方社会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逻辑,摆脱民族学研究的“初民范式”,赋予学科更具现代性的含义。00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建设是学科知识产出能力和学科地位的重要体现,涉及话语生产体系、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价值引领。话语生产绝非凭空得来,而是建构于严密的学术体系上,学术体系变化要求话语体系与之适应,亦要从单一民族转向多民族交融。由此,在基本范畴设定中,要注重从多元与一体、农耕与游牧等关系网络中,把握中华民族、中国等基础概念,继而通过关键概念的串联,组成逻辑严密的话语链,厘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纯粹知识转向话语表达有一个过程,其中表达方式影响着效果实现。学术话语有其特殊指向,而如何将基本概念、术语精准表达,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大众化,如何将国家话语深刻嵌入地方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在话语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从地方性知识入手,选取地方故事与人物,采用地方逻辑和话语,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区域经验与交融历史,是构建更加立体、生动、系统的话语表达体系的可行选择。话语价值体现了话语表达的情感倾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一方面,话语体系建设要正面客观阐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影响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认知和判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强化“五个认同”。另一方面,要系统提炼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举措、伟大成就、经验智慧等,借此展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连贯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重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化,通过呈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果,向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提供民族事务治理的东方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破除西方的话语迷障,打破话语垄断。00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名人爱国情怀研究”(20AMZ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