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传承腊湾彝族玛咕舞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楚雄州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委会,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迷人,民族风情浓郁。
踏进腊湾的土地,走进巍巍耸立的高山,走进茂密的森林,走进绿的怀抱,一切都是如此清新明静。丝丝缕缕的阳光如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触摸灵魂深处,让我们感受到彝家人民生活的浪漫和温馨。这就是彝族玛咕舞文化发源地——腊湾。
一、彝族玛咕舞文化起源
很早以前,腊湾彝族是从四川一带途经黑井迁徒来的。腊湾彝族人从黑井迁徒来腊湾后,由于该地区山高箐深,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穷山恶水。为了生计,腊湾彝族人通过黑井盐厂老板关系,做盐生意,并每户一人组成生意队到黑井盐厂低价采购盐,挑到牟定城经营,但有一次挑盐途中遭遇4名小偷抢劫,由于挑盐生意队人多团结把4名小偷擒住,抓住4名小偷后,他们不打不骂,而是引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4名小偷及时承认错误,并保证改邪归正。小偷抢劫当天,正是腊湾村李氏家儿子结婚办喜事,挑盐生意队也回家做客,并把教育小偷一事告诉给全村老老少少,全村人听了十分高兴。以此案例为反面教材,向彝家人民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婚这天,全村人在主人家院子和待客饭场里搭起青棚,地上铺起厚厚的青松叶,青棚中间栽15米高的一棵松杆,松杆削去皮抹上香油很滑,杆顶挂上一块肉和一条红布,称“油杆”。松杆前摆一香案,贡上猪头,再摆上一个盛有五谷的斗,斗内插有一把剪子、一杆秤等生活用品和一个写有“桃花仙女、周公圣人”的神灵牌位。(五谷斗,代表彝家人民五谷丰登。一把剪子,代表彝家人民村规民约,不合理的要剪掉。一杆秤,代表彝家人民公平公正,一杆天平衡良心)。待晚上12点新媳妇娶进门,大家吃了饭后,彝族玛咕舞领头人召集本村群众以及来做客的亲戚朋友在青棚下手拉手围起大圆圈跳彝族玛咕舞,玛咕舞领头人站在松杆前面对大家念彝族玛咕舞洁清调:“彝家人盘生产,做生意,要诚实,要正道,勤劳致富创家业,不偷不抢做好人,诚实守信搞经商,团结和谐铸平安”......在此中,大家边跳边唱,(唱彝语:实我实我实,实我实我实。)汉语意思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等既祝福和勉励一对新人,也向大家宣传教育中华民族道德观。彝族玛咕舞跳到第二天早上 6点后,彝族玛咕舞领头人组织爬油杆,爬油杆由顺序排列,首先安排舅舅家爬,以表示对娘家舅舅的尊敬,其次如果舅舅家爬不上去就由送亲的爬,再次如果送亲的爬不上去就由东家爬,直到爬上去为止。为什么强攻爬油杆,其意义深远:一是爬到顶肉和红布拿下来,代表彝家人民勤劳勇敢,公道正派,群策群力,战胜邪恶,战胜困难。二是新婚夫妇人生道路漫长,难免遇到一些艰难坎坷,但必须认真面对,攻克难点,积极向上,善始善终。三是爬到顶把肉拿下来,代表彝家人民有饭吃。爬到顶把红布拿下来,代表彝家人民有衣穿。代表彝家人民团结进步,生产发展,人寿年丰,幸福安康......从此以后,在彝族边远山区腊湾地区的喜事场上,彝族玛咕舞洁清调文化是宣传美德的重头戏。彝族玛咕舞文化更是成了彝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宝、团结和谐的活宝、生产发展的活宝、民族经商的活宝,并规定,在结婚喜事场上,首先跳彝族玛咕舞宣传道德经后,才跳彝族左脚舞,使之代代相传至今。
二、彝族玛咕舞文化内涵
彝族玛咕舞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的玛咕舞是民族舞蹈的奇葩,而内涵丰富是玛咕舞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基。玛咕舞集情、歌、舞、乐、德为一体,情、歌、舞、乐、德是左脚舞文化内涵的五大元素,五元素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一)彝族玛咕舞发扬光大。从腊湾彝族的历史起源可以看出,腊湾彝族是一个饱受苦难、久经战乱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和谐、讲正气、自强不息的民族,尽管受到众多的民族歧视,交通沿线的良田沃土被他族所吞噬,居无定所,只能栖息于自然条件恶劣的腊湾深山老林,最后还得为争取生存的一席之地冒着生命危险与大自然斗,与猛兽斗,与歪风邪气斗。玛咕舞的曲调和步法也正是反映了彝家人讲团结、讲道德、讲正气,与大自然斗,与猛兽斗,与歪风邪气斗的这种勇敢精神。跳玛咕舞时,人们一般身着当地的彝族服装,男人身穿羊皮褂、头戴帽子,女人身穿羊皮褂花衣裳、包包头、绣花鞋。另外,他们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跳玛咕舞时伴奏的乐器是三胡,也没有彝弦及其他的乐器。三胡发出的曲调悠扬而有力,音质低沉而古朴,音色浓重而古老。三胡是一种独特的演奏乐器,三胡有三根弦线,代表着彝族人三足鼎立。这三根弦线不是钢线也不是一般的彝弦线,而是一种纳鞋底的线。弦筒处则是用蛇皮绷成,弦线就从其上跨过。这样,独特的弦线与独特的弦筒面天然合一,弹出的声音就会由一种绵绵的浑厚的感觉。诉说着彝族人民的生产和文明生活,让人听之仿佛有感彝族人民刀耕火种、发展产业、与大自然斗争、与邪恶斗争的远古场景耀然眼前。彝族玛咕舞文化传承人讲述:整套老人舞(玛咕舞)分三段,跳法为二十四跺脚,其唱词第一段:新的媳妇进家了,新的姑爷高兴了。成家立业开启了,长大成人理事了。唱词第二段:感恩父母忘不了,邻里相处和谐了,不偷不抢平安了,做人做事正气了。唱词第三段:春夏秋冬清楚了,农事节令记得了。一至二月理财了,三至五月种地了。六至七月中耕了,八至九月收获了。二十四跺脚分为二十四套动作,每一套动作都是重复的,只是一跺脚跺一下,二跺脚跺二下,以此类推,到二十四跺就跺二十四下,分别代表讲道德、讲正气、讲文明、讲节令等农历中的二十四个节令。
(二)彝族玛咕舞文化基因。文化是民族的特征,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生存图式。玛咕舞作为一种民族舞,是腊湾彝族的文化基因和生存图示,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当地人民的心理状态,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展示。每逢喜事,人们都要跳玛咕舞,展现人民的欢乐和生活状况。在喜事场上必须先跳玛咕舞,跳完后才能跳其它的舞,这是教育子孙后代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祖先的故土和迁徙过程的苦难以及和谐发展。其次要尊敬长辈,敬祖先,恪守伦理纲常,遵循规矩信条,讲道德,懂得礼貌礼节。从舞蹈动作的角度看,每一次玛咕舞的表演,彝族人民为了生活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与邪恶斗的激烈的历史场面又重现眼前,展现了彝族人民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精神。彝族的社会历史本是一部苦难史,饱经风霜的老者迈着矫健有力的舞步,和着浑厚低沉的音乐,这场面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弦,让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另外,玛咕舞也反映腊湾人民的生活史。二十四跺脚代表了二十四个节令,彝家人想要生存,想要栖息繁衍,就必须弄清二十四个节令,把握耕种和收获的时间,按时谋划好生产,才能富裕、文明、和谐。
(三)彝族玛咕舞特色鲜明。跳彝族玛咕舞基本步法有直脚、甩脚、垫脚、跺脚、踏脚、踢脚、赶脚、合脚等,特殊动作有串花、翻身等。这些古老的舞步动作,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彝族先民刀耕火种、撵山围猎和教育小偷以及文明经商而狂欢共舞等时的情景动作。
(四)彝族玛咕舞精神生活。玛咕舞、玛咕调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和抒情娱乐功能。跳玛咕舞、唱玛咕调,是牟定彝族民间最主要的文艺活动,是彝族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艺术风格看,乐观豪迈、欢快热烈、亦庄亦谐是玛咕舞、玛咕调共有的艺术特色。从表现内容看,玛咕舞及其玛咕调大多反映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民族风情、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因此,彝族玛咕舞文化展现了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大体轮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五)彝族玛咕舞彝家风情。腊湾彝族几乎每户人家都备有腊湾地方酿制的最好美酒。只要你走进彝家,主人都会给你倒上满满一碗酒,在彝家人的心目中,有客人来是非常高兴和隆重的事情。如果只给客人倒茶,会显得主人家对客人不够重视,不够热情。因此,客人和主人就边喝酒边聊天。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么席间也还要喝酒,并且主人会把家里最好吃最贵重的食品拿出来,就着好菜好肉来喝酒,那是主人最高兴的事情,也是他们对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的体现。客人要走的时候,也还要喝酒,边喝边聊,边喝边唱,客人唱感谢主人款待的话,主人唱对客人的留恋以及祝福。因此,在腊湾彝家,是实行以酒代茶、以酒会客的风俗。在喝酒的时候,主客双方都要说些客套话,一般情况下是主人劝酒之后客人才会豪爽地喝,作为客人是一定都要喝酒的,如果不喝的话,会显得对主人的热情置之不理,主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家。男性客人都是要喝的,如果女性客人实在不能喝的话,主人会为你准备酒性温和一些的甜酒。总之,到腊湾彝族人家去做客,喝酒是非常普遍,而且是非常独特的一道风俗人情。与此相关的彝族玛咕舞酒歌便诞生了,如下面一首彝族玛咕舞文化《劝酒歌》:“阿老表,端酒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端酒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又如一首彝族玛咕舞文化酒歌《荞酒小米酒》:“荞酒那个小米酒,又甜又爽口;客人哟你请喝,不喝你莫走;客人哟你请喝,不喝你莫走;要喝那个你喝完,点滴也莫留;彝家哟礼不周,还请再来走;彝家哟礼不周,还请再来走。”除了平时里亲戚朋友来家串门的情况,婚嫁喜庆,会亲访友都离不开酒。借酒叙事与抒情成了彝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遇到村里谁家办喜事,更是离不开酒的,由村里的少女组成一支临时的彝族玛咕舞小乐队,一边唱着歌,一边把酒倒好端到客人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你更是能体会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因此,好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比较喜欢到腊湾彝家去做客,去体会感受那份难得的真情和亲切感。
(六)彝族玛咕舞颂真善美。彝族玛咕舞表现出的质朴、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追求等文化内涵,始终启示和规范着彝族同胞的行为,也是让腊湾彝族产生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让彝族玛咕舞文化得以传承弘扬的关键。就助推廉政文化建设而言,彝族玛咕舞文化具有五个作用:一是陶冶作用。作为彝族玛咕舞表演形式重要组成部分的玛咕调,不管是通俗典雅,还是幽默诙谐,所表现的情调大多积极健康且有教育意义,如《廉政文化万朵花》、《三好人才》等,以其通俗易懂的唱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热情歌颂了真善美,辛辣讽刺了假丑恶,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的道德情操。二是导向作用。彝族玛咕舞文化源于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准则,数百年来在彝族人民中广泛传播。传承什么,鄙弃什么,赞扬什么,抨击什么,具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对社会风尚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三是凝聚作用。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体系,彝族玛咕舞文化能使彝族同胞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团结、得到教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并把不同观念、不同言行逐步统一凝聚起来,使彝族群众因相同的文化渊源而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四是教化作用。彝族十分注重思想品德、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有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习俗,如路遇老人主动打招呼让行;教育子女注重言传身教;遇到他人有困难竭力帮助,等等。彝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观念在玛咕调和玛咕舞舞的表演形式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载歌载舞的同时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洗礼。五是创新作用。把彝族玛咕舞文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创新“支部+产业+玛咕舞协会”模式,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彝族玛咕舞文化提升
(一)促增收。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山清水秀彝家寨,乡村彝绣产业旺,飞针走线绽山花,巧手织就彝村美。”几年来,腊湾村“两委”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彝族玛咕舞文化实施特色手工产业“彝绣计划”,以彝绣、民族服饰为重点,促进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子更宽、劲头更足。截止目前,全村有民族彝绣商户10家,彝绣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彝绣店带动了30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促发展。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党建引领指航向、共同富裕乐淘淘”。腊湾村“两委”把彝族玛咕舞文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创新“支部+产业+玛咕舞协会”模式,带领群众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优质辣椒、磨芋、花椒、肉牛、生猪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乡村振兴。
(三)促廉洁。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培得厚生态。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一生忠诚党、为群众谋利”等。把彝族玛咕舞文化融入廉洁文化建设中,有力推进了“清廉村居”、“清风修身”建设行动,提高村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四)促学法。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网络诈骗套路多,虚构伪装莫要学,天上不会掉馅饼,大家一定记心窝”等,把彝族玛咕舞文化融入普法工作中,提醒村民提高警惕,提防诈骗。
四、彝族玛咕舞文化价值
腊湾村“两委”把彝族玛咕舞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够内化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觉认同,需要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弘扬彝族玛咕舞文化的诸多优秀成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爱国价值。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我家老表去参军穿上绿军装,保卫祖国做贡献”。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少数民族当代爱国思想的培育,要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爱国思想和史实结合起来。腊湾各民族都有爱国传统,每当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之时,他们勇敢地保卫组国。
(二)诚信价值。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讲诚信、守信用,优良传统牢记心”。诚信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诚信观念的培育十分重要。腊湾各民族都十分重视诚信,其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讲诚信、守信用的内容。传承和弘扬诚实守信优良传统,与今天的培育诚信思想是一致的。
(三)友善价值。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人靠人帮,鱼靠水帮,互帮互助”。友善是人类美好的品质,腊湾彝族玛咕舞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扶困互助、尊老爱幼等品格都体现着友善,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友善内容,对于今天培育和实践友善思想有重要作用。一是扶困互助是少数民族美德。人们平日里互帮互助,危难时守望相搀。“人靠人帮,鱼靠水帮”。这些谚语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互助帮扶的重要性。在腊湾各民族生活的村寨,当左邻右舍遇到困难或重大事情时,同村寨的人会尽力给予帮助。邻里间有婚、丧、嫁、娶等事,大家不请自来,相互帮助。彝族人一家有事,大家就都前往相助。一家修房屋时,远亲近邻都来帮忙,有的人自告奋勇当指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派活,很快就会按主人的意图将房屋修好,又坚固又漂亮。谁家有老人生病,或有人住院,亲戚朋友都会带礼物前来看望。遇上灾害,亲友都来慰问,并纷纷帮助解决困难。二是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腊湾少数民族的友善从其热情好客中得到集中体现。到彝家做客,彝家人杀鸡宰鸭摆席设宴款待客人。生儿育女,送些肉、米、鸡、鸡蛋贺喜。三是善待他人是少数民族又一重要美德。腊湾民族做到对人“说话和气”。这些富有哲理的言说,反映了腊湾少数民族的处世哲学。四是友善的另一表现是尊老爱幼。少数民族关于敬老的谚语、格言相当丰富,如“老树根多、老人智多”,“老牛认犁路,老人识人理”等,在少数民族大家庭中,子女尊敬父母,遵从父母,子女为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对于子女有扶养成人和婚娶成家的责任。凡老人到家,全家人都要热情款待。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要先拿给小孩吃。
(四)敬业价值。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吃苦耐劳、勤劳踏实”。少数民族以吃苦耐劳、勤劳踏实著称。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体现着敬业精神,弘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精神,有利于培育和实践敬业思想。许多史籍记载少数民族耐苦劳、崇简朴的民风。
(五)和谐价值。彝族玛咕舞文化玛咕调歌词大意:“邻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让”。“莫学狗咬人,村里臭名扬”。“有权有势人,莫要横行霸”。“几姓共一村,和善作睦邻,发家做大官,莫欺负乡亲”等。少数民族史诗中承载了大量团结和谐的事例。如,现在腊湾村委会和新民村委会共建共享的民族团结日就是一个坚为碧石、绿为青松的民族团结进步见证。
腊湾河水向东流,玛咕舞村显活力。沸腾吧,玛咕舞!幸福吧,彝家人!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作者简介:李振华,1968年12月26日生,男,彝族,党员,大学,西南林学院毕业。云南省牟定县人,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谦虚自信。善于研究基层党建,勤于研究“三农”工作,乐于研究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