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彝族特色手工刺绣的旅游商品化发展策略——基于凉山州甘洛县的实证分析

作者:唐剑 梦兰 发布时间:2023-03-02 原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8期 点赞+(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商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价值,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在样式、种类、绣法及适用场合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收藏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发展正面临产品销售不畅、专业人才流失、全能人才缺乏、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推动共享共赢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内生能力、加强品牌建设等途径,促进彝族手工刺绣的旅游商品化和地区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字: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策略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市场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旅游商品是游客获得旅游纪念意义的重要媒介与连接物,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需求在不断增加。由于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还有巨大的开发空间,特别是旅游商品一直都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个性化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潜力较大,尤其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更具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价值。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手工刺绣是彝族同胞中一项传承久远、技艺精湛、实用性较高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充分挖掘彝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快速发展,以手工刺绣为主打工艺的服装、背包、童帽、壁画、背带、挎包、钱包、香包等富有彝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走进市场、走进旅游景区、走进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心中,成为甘洛旅游产业新发展的鲜明品牌和重要载体。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工艺特色

甘洛县的彝族手工刺绣有其独特性,从性别上、年龄上、场合上再到刺绣本身的样式上、种类上、绣法上都不同于凉山州下辖的其它县域的彝族服饰。因此,将甘洛县特色技艺的彝族手工刺绣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开发,投入旅游消费市场参与竞争,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性别差异特征

男子手工刺绣服饰:男子上衣右边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蓝色或绿色等庄严色的花边,一般为黑色丝绸布。裤子分为下摆、裤筒、裤脚三个部分,一般为蓝色丝绸布。此外,彝族青年男子大多数会扎英雄结,扎得细长并且挺拔,表示英勇魁梧的男子气概,而中老年男子则扎得粗长悬挂于一边,代表着成熟威严的气质。[1]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子手工刺绣服饰:妇女上衣右边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等的刺绣颜色依年龄而定,中老年人一般以绿色、蓝色、黑色和白色布为主,一般不绣花纹,只有简单花边,代表着庄重。年轻女子一般选用红色、黄色、橙色和粉色等形成强烈对比的色彩来修饰衣服的花边和图案,代表着青春活力、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裙子而言,妇女裙子多为百褶长裙,用宽窄不一样的布镶嵌连结而成。孩童衣裙主要是以红色和白色为主。青年女子主要是以蓝色、红色、绿色相间为主,中老年主要是以黑色、蓝色、绿色和藏青色相间为主。此外,女子脖子上会以金、银、珠宝和玉器等进行点缀装饰。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服装刺绣技法特色

中老年女套装,分两个部分,一件长袖和一件无袖马褂,长袖为蓝色纯棉布衣,马褂则是黑色纯棉布衣,素色纹样做刺绣装饰,格调以素静为主,图案以各自喜好为主,一般以绿、青、兰和黑色为主,增加亮度也只能增加粉绿、粉青、粉兰、决不能增加红、黄等火热的图案,这样以表庄严清秀之美感。青年女装,也分两个部分,衣身以橘色丝绸,衣袖为蓝色丝绸,彩色纹样做刺绣装饰,一般用彩色精绣各种纹样图案(花鸟、草虫),以表彝族妇女心灵手巧的智慧,讲究精细、美观、协调,给人一种艳丽多彩的美感。童年、青年男装,衣服为黑色丝绸,彩色纹样做刺绣装饰,纹样图案和刺绣手艺与青年女装一致。童年女装,分两个部分,衣身以橘色丝绸,衣袖为蓝色丝绸,彩色纹样做刺绣装饰。以上所有制作的刺绣手法均包括贴花、盘花、挑花、锁边绣等。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头饰刺绣技法特色

女青年、女中老年头帕,一般分12层,面上一层为全刺绣装饰,底面十一层都是黑色纯棉,而甘洛县彝族刺绣童帽(男女),以黑色纯棉为底,一个贴花刺绣图案,三个用毛线编扎的发辫装饰,图案构思以动物、植物、天象为主,寓意吉祥,构图方式以二方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为主、毛线绑扎为辅。三者刺绣手法均包括贴花、盘花、挑花、锁边绣等。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传统马褂、烟包、挎包、钱包刺绣技法特色

彝族女青年、中年、老年马褂,一般以黑色纯棉布衣、蓝色纯棉布衣、红色纯棉布衣打底,辅以素色、彩色等纹样刺绣装饰,刺绣手法包括贴花、盘花、挑花、锁边绣等。中老年马褂以素静为主,图案以各自喜好为主,一般以绿、青、兰和黑色为主,增加亮度也只能增加粉绿、粉青、粉兰,决不能增加红、黄等火热的图案,这样以表庄严清秀之美感。青年马褂一般用彩色精绣各种纹样图案(花鸟、草虫),以表彝族妇女心灵手巧的智慧,讲究精细、美观、协调给人一种艳丽多彩的美感。[2]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挎包、彝族传统烟包(青年、中老年女)、钱包,图案均主要以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圆形、弧形等几何图形和动物、植物、天象为主来构思,寓意吉祥。构图方式以四方、二方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为主、毛线绑扎为辅。[3]刺绣手法为贴花、挑花、锁边绣等,老年人蓝色素静为主,中年以绿色为主,青年以彩色为主,以丝绸为底,制作精致,材料价值高,其功能过去是装银子等贵重物品,现在可以装手机、钥匙等小件物品。其中彝族挎包、彝族钱包,分为十字绣和彝族刺绣。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传统彝族服装与新式彝族服装的区别

为适应潮流,追寻时代的脚步,也是为了及时反映出彝族社会的进步,文化底蕴的丰富,新式彝族服饰在传统彝族服饰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元素。结构上,新式彝族服装增添了下摆部分,颜色更加丰富,搭配更加合理,也反映彝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甘洛县传统彝族服装与新式彝族服装的区别,如:表1所示。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1  甘洛县传统彝族服装与新式彝族服装的区别

image.png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综合价值

(一)收藏价值

彝族手工刺绣在源头丝线生产上就有其独特性,即自己养蚕,整个过程不需要后期染色工序,丝线的颜色以需要什么颜色喂什么颜色的食物来形成。这保证了制作手工刺绣作品原料的生态性(绿色性),有利于拉长手工刺绣作品保存时间,让其变成稀有产品之一,赋予了一定收藏价值。同时,经过手工刺绣后的彝族服饰,很难被再次改造,更具有收藏价值。此外,甘洛县的彝族手工刺绣还没被普遍认识,有一定潜在升值空间,加上通过聘请著名设计师设计图案,再让手工刺绣者进行制作,极大提高了收藏价值。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文化价值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通过符号宣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在逐渐被忽视,因此,加大对彝族手工刺绣的投入力度,重视彝族手工刺绣的保护性开发,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度,同时,也强化彝族同胞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愿。彝族手工刺绣作为彝族历史上重要的传承纽带,以符号和样式的表现形式,反映着彝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文明的创造过程,为研究彝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脉络提供了原始素材。[4]彝族手工刺绣是“生存”彝族文化的基础,也是表现彝族生活习俗文化的基础,它是彝族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向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意义。在打造和宣传彝族手工刺绣产品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也将随之被大众所认识,这既突出地域特色的形,又显现出注重与区域特色文化魂的融合,达到弘扬彝族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目的,这对彝族、对当地政府、对旅游相关的开发者和经营者都具有深远的意义。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经济价值

彝族手工刺绣者主要来源于乡镇,而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可为彝族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可以拓宽部分农村妇女的收入来源,从而增加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5]甘洛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彝区人们对脱贫致富的追求,加快脱贫步伐,改善彝区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因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甘洛县可依托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来提高第三产业在甘洛县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到达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从而促进甘洛的经济协调发展。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社会价值

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让闲置农村劳动力了得到合理利用。一方面,让部分农村妇女“回归”家乡务工,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社会现象,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做到了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这有利于农村妇女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吸引外来人才建设当地,有利于实现甘洛县向全面发展靠近。此外,彝族手工刺绣的旅游商品化,为彝族手工刺绣和旅游相关经营者提供就业创业等发展机会,可提高甘洛县就业率,更有助于甘洛县的经济向可持续协调方面发展。此外,甘洛县又是彝、藏、汉等多民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发展将拓宽甘洛人民的视野,加强民族团结,在加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开发现状

在凉山州州府西昌市的辐射带动下,附近各县全年接待旅游游客数量逐年稳步攀升,大多数的游客都会被当地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所吸引,并购买各种彝族的绣品、漆器或银器等留作纪念。在调查甘洛县经营店铺时长情况发现,甘洛县售卖彝族手工刺绣的所有店铺中,长时间经营的店铺占多数,刺绣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较稳定,手工刺绣产品的旅游商品化开发呈稳中有升的基本态势,具体情况如下。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产业规模不大,增长速度较快

调研数据统计显示,甘洛县彝绣服饰店铺手工刺绣所占的市场份额远低于非手工刺绣商品,非手工刺绣因机械化程度高、单位产品费时少、人工成本低、产量高,具有价格优势,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019年出售的手工服饰件数比非手工服饰的数量少,且各店铺间出售手工刺绣服饰的数量差距比较大。新开店铺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更多收益,以经营非手工刺绣服饰为主,对彝族文化不了解的观光客有较大吸引力,机械化彝族刺绣品产量不断增多,使经营传统手工刺绣商品的店铺面临的市场竞争更激烈,导致手工刺绣者经济收入受到影响。甘洛县彝绣服饰店出售手工与非手工服饰数量对比,如:图1所示。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  2019年出售手工与非手工服饰数量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整理计算绘制所得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洛县彝绣服饰店铺销售不平衡主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店铺的手工刺绣商品设计新颖且质量较好,手工刺绣品出售量就相应更高;有些店铺由于开店时间不长,尤其是部分新开店铺,缺乏稳定的手工刺绣货源,导致店铺的手工刺绣品销售量偏低,从而选择主营价廉量大的非手工刺绣品,对传统手工刺绣品的市场销售产生了挑战;有些经营店铺开店时间长,手工刺绣品和非手工的刺绣品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该店铺的手工刺绣品质量比较好,市场认可度高,有一批忠实客户,销售量自然较大。根据对甘洛县刺绣商品店铺经营时长情况调查发现,甘洛县售卖彝族手工刺绣的所有店铺中,长时间经营的店铺占多数,其中经营时长7年以上的店铺占60%,经营时长为4-6年的店铺占30%,在经营时间较长的店铺中,手工刺绣服饰的销售量超过非手工刺绣,而且销售量呈逐年增长态势。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从业人员不多,内部分工明确

彝族手工刺绣的传统传承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通过家庭的教育代代相传。在甘洛县,传统彝族手工刺绣技法特殊,耗费时间较长,虽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成本高,产量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制作方式已经在普遍运作,使得传统彝族手工刺绣品的消费市场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相关从业人员收入不稳定,从事手工刺绣妇女越来越少。从刺绣者的职业分布来看,大多都是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占到57%以上,个体工商户占到22%以上,其他职业者接近20%,由此可知,手工刺绣人数在各个行业分布不均衡,从事手工刺绣的群体多是农村女性隐性失业人口。目前,虽然只有少部分女性在从事刺绣,但这少部分人内部却形成了组织鲜明、分工明确的团队,从负责培训及宣传彝族手工刺绣的活动,到县里租店铺专门负责彝族服装的收购、转卖、出售等流程都有明确分工,从而形成了一条人口规模较小,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社会影响增强,市场前景可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已成为必然选择。凉山州委州政府和甘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把彝族刺绣产业列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中,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族特色产业,走创新发展道路。随着当地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不断发展,甘洛县职业高中及与刺绣的相关民间作坊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彝族妇女进行传授刺绣技艺。2006年创办了由甘洛县工商联组织的“甘洛县彝族妇女刺绣协会”,协会是民间性、经济性的社会团体,主要负责:彝族手工刺绣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播;组织村民(彝族妇女)做手工特色刺绣产品;举办展销、讲座、培训会等方式,提高彝族刺绣品的技术水平;负责彝族刺绣品的生产、销售,向县内、州内、省内、全国和国外销售;积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吸引外来技术、资金来甘洛投资建厂;负责设计项目向政府及国外有关基金会申请资金,把刺绣品发展作为彝族千万家户致富的路子。2013年1月14日,由北京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向县职业技术学校捐赠了21万元,用于纺织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县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了第一期彝族刺绣培训技艺班。同年10月30日,由凉山州总工会、甘洛县总工会和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彝族刺绣技艺培训班,正式对会彝族手工刺绣及对彝族手工刺绣感兴趣的彝族妇女进行开班行课。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滞后,影响产品销售

甘洛县位于横断山脉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形成的旅游目的地浑然天成、雄伟壮丽、风景优美,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甘洛县旅游市场的开发不够充分,大多数景点目前还只是处于旅游发展探查阶段,从而阻碍了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的顺利发展。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瓶颈。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只有铁路、公路,不通高速和飞机,产品远销在交通选择上少之又少,导致甘洛县的产品远销就受到了限制,阻碍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形的创新”。受交通因素影响,邮电发展同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尤其是乡村地区的邮电基础服务设施相比城镇落后很多,除乡镇上,村里基本上没有建设邮电服务站点,对现代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引入存在一定阻力,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更不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共服务和保障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旅游人才。医疗方面,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投入力度不足,医疗风险高,尤其是需要动手术和长期住院治疗时,大部分人选择就医地点都是外地,如:石棉(主要出于对医疗卫生环境的考虑)、西昌(主要出于对价格因素的考虑)、成都(主要出于对医疗技术水平的考虑),造成无法吸引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优秀的管理开发人才。而且商业服务方面也比较滞后,目前甘洛的法律事务所仅有一家,对个人、企业、政府在商业上的需求得不到保障,有影响的旅游企业不愿意入驻当地,从而导致当地特色彝族手工刺绣产品难以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开发格局。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专业人才流失,阻碍产业持续发展

在甘洛县从事传统手工刺绣工作的人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年龄在30-40岁的超过了35%,40-50岁及其以上的超过了25%,占比合计70%以上,年龄结构中20岁及以下的刺绣者占比15%左右,表明随着时间进程,会彝族手工刺绣技艺的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少,甚至会陷入稀缺的境地。在西昌和甘洛的销售市场中每套成人彝族手工刺绣女装售价1500至2500元,成人男装售价800至1500元,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同等价位条件下,并不是大部分游客都会购买彝族手工刺绣品,尤其是服饰类商品,市面上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蜀绣和苏绣以及机械化刺绣产品占领了刺绣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对于彝族手工刺绣者而言,刺绣作品上所花时间与获得收入不成正比,从刺绣者月收入情况来看,2000元以上只占了近5%,表明刺绣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无法有效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支出。以上各方面影响了彝族手工刺绣者从事手工制作的职业决策,造成了彝族手工刺绣者数量的不断流失,失去了部分彝族手工刺绣技艺人才。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全能人才缺乏,制约产品价值增值

实地调查发现,彝绣人群中基本都只会绣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服饰,很少有人能够胜任全部工艺。调查对象中会绣彝族衣服的人较多,占50.88%,会绣包类挂饰和头帕类的从业人员较少,分别只占26.32和22.81%,很少有人有能力完成全套品种的彝族手工刺绣。这种情况导致整套手工刺绣服饰的工艺完整性降低、不同工序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力保证、产品质量标准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产品价值增值空间。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刺绣品种构成分析这种格局,主要原因是完成一件彝绣过程复杂精细、耗时长。以绣头帕为例,整个过程包括选料-煮面粉-烘干-选择花色-刺绣-洗涤-裁剪边缘等,绣一个头帕,需要一星期左右,在绣头帕之前,她们还会花功夫在煮白面粉糊在布料上,使得布料变硬,不易变形,便于更快速精准的刺绣,在这其间还要烘干,绣花边,载边缘等等。而彝族服饰的袖子、裙子、马甲、衣服等,这将近要花一个月左右,因此多数人选择只学一样或者两样。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只给孩子绣一两件马甲,服饰的其他部分的就会用非手工的代替,人力、物力、精力的大量投入导致很难培养一些全能彝族手工刺绣技艺人才。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推广渠道不畅,品牌知名度不高

旅游产品推广渠道不畅,阻碍了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形的创新”。一方面,因地理位置因素,甘洛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这限制彝族手工刺绣作品的远销。另一方面,除凉山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彝族及其彝族文化的认知不够全面,造成对彝族地区的一系列产品的接受度都不高,也就导致彝族手工刺绣作品向外推广的渠道面变窄。此外,彝族手工刺绣作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大多是本民族群众,向外推广彝族手工刺绣的范围自然缩小,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也随之减少,也就形成目前彝族手工刺绣作品无法向更宽广的海外市场销售。以上因素也造成了目前彝族手工刺绣作品无法畅通、快速的走向海外市场。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促进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政策体系,保障可持续开发

因彝族手工刺绣产品旅游商品化的发展要以保护与传承、创新与维护并重前行,以彝族文化为主要核心发展方向,政策参与其中,着重进一步提高彝族手工刺绣商品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刺绣文化与手工工艺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出台政策来反哺或保护彝族刺绣手工艺生产者在社会中应得的利益,促使刺绣手工艺者和经营销售者更集中、高效地制作传统手工刺绣。[6]政府可从彝族传承本民族手工刺绣大群体的保护与开发、共创发展平台、培训刺绣技法、扩大市场份额、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提出对彝族手工刺绣产品旅游商品化发展的具体对策。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共享共赢

加强与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交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共享、利益共赢。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宣传合作方面,利用集成宣传,达到双赢效果。利用知名旅游企业的优势宣传彝族手工刺绣文化及商品,让游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少数民族产品,转变游客对彝族手工刺绣商品的消费观念,增强游客对彝族手工刺绣商品认可度,提高彝族手工刺绣商品的消费者数量,提升游客在彝族手工刺绣商品上的消费金额,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制造本地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得到宣传与创收的双赢局面。[7]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生产经营方面,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让企业代理销售,利用企业销售网和广阔的人脉,加与外商企业的合作机会,提高经营收入。彝族手工刺绣商品经营者可选用多种销售方式,如:门市销售、节日展览销售、网络销售等。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

彝族刺绣产业要上规模、上档次,需要在政府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多向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方面倾斜,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彝族刺绣产业建设和彝族刺绣产业发展中来。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旅游等服务行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从微观层面,可在甘洛打造彝族手工刺绣一条街、彝族手工刺绣文化展览馆、彝族手工刺绣村等,进一步将现有的门市统一规划、合理分布、整合发展,完善旅游市场的开发程度,让彝族手工刺绣产品能够很快的投入市场,为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充足的物资条件,保证旅游市场开发的充分性。[8]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扶持人才培养,增强内生能力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扶持彝族特色手工技艺人才,提高优秀技艺人才的福利待遇,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强双语教育,提高刺绣从业人员的汉语水平。[9]大力引进外来人才为本地的彝族特色手工技艺人才注入新鲜血液,邀请专家学者及其著名设计师开展讲座及其培训课程,形成长期交流与合作,并定期回访交流,确保现有人才专业知识和工艺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同时进一步加强刺绣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吸引外来企业进行合作,为特色手工技艺人才提供更大平台,提供外出交流学习机会,提升完善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的内生发展能力。Vu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晶.凉山彝族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 沈良杰.彝族服饰市场现状与发展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2005,(4).
[3] 叶莉.彝族服饰审美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8.
[4] 艾菊红.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5] 黄渊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减贫:问题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6] 唐剑,张明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权界定与保护性开发——基于巴泽尔产权经济理论视角[J].民族研究,2016,(6).
[7]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
[8] 李长友,李昊.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差异性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9] 何治民.相际经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新思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特色村寨建设的协同效应及特色文化路径研究”(18BMZ06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四川藏区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长效机制研究”(2019-GME-06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建设项目(0303mzx-2020)资助。
作者简介:唐剑(1976-),男,四川遂宁人,经济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梦兰(1994-),女,四川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8期;文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图片:来自美篇。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