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思考
摘要:分析了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存在普通话推进困难、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突出、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通过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改变学校及家长观念、加强相关文件的执行与监督、提高师资水平等建议,以促进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凉山彝族儿童 阿牛史日摄)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作为全过程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教育水平同中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2014年6月,四川省启动《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10个深度贫困县在2015年以每县不少于10个的规模开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点,在2016年实现村村全覆盖。随着“一村一幼”的实施,凉山彝区迅速建立了一批乡村幼儿园,结束了散居彝区农村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为凉山彝区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
(一)普通话推进困难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生存和积累知识的基础。在我国,普通话是我们的通用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的障碍而无法与人顺畅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其脱贫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国家把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放在重要的位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4~6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在学前教育阶段学习两种语言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对儿童智力及认知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儿童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这些地区推广普通话不仅提高当地人口语言交流的能力,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然而,在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普通话推进十分困难。一方面,凉山彝区的儿童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对汉语比较陌生。老师向学生教授普通话,学生学习比较困难。而且,即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但一离开学校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与家长或其他人交流又回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状态,幼儿缺乏普通话交流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学习普通话的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一村一幼”的辅导员,文化层次相对较低,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也非常有限。根据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2019年美姑县参加西昌学院“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培训第三期的140名学员中,成人及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7人,仅占总人数的34%,普通话水平不入级的就有38人,占总人数的27%。辅导员自身对普通话掌握不是很熟悉,很多字词他们都无法正确发音,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他们在教授幼儿普通话时,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二)小学化现象突出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新大纲”)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肯定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确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方式。科学的幼儿教育就应该以游戏及活动为主要形式。但这些地区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支撑,另一方面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幼儿园在教学中都表现为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学科主义取向的教育观,教学中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轻游戏、活动的开展,以“排排坐”的授课方式代替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以教授识字、拼音等内容代替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凉山的幼儿园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广大幼儿学习汉语,能听懂会说的能力,能使用普通话与人沟通和交流,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上述目的密切相关,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幼儿园教学中没有充分融入上述内容反而大量教授小学化的诸如拼音、识字、计算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这些地区的幼儿教师学历偏低,大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缺乏幼儿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能认识到游戏和活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中常借鉴小学阶段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按“排排坐”的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幼儿知识的掌握,甚至对幼儿将来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三)教学组织缺乏科学性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这些地区的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的科学知识及教学经验,因此,教学组织显得比较混乱,整个过程缺乏组织性和科学性。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幼教点的教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简单地认为,幼儿到校后,教师只需要看管好幼儿,负责幼儿的安全就行了。因此,幼儿到园后,就安排年龄大的幼儿带领年龄小的幼儿玩耍,教师既不设计也不指导,幼儿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完全是自发的,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组织,更谈不上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有的幼儿园虽然组织幼儿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是在生活、游戏、劳动等环境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小学的上课或集体教学,而应该是将这些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教学过程也不应是课程设计的翻版和再现,而应该是课程的重新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而不是说幼儿教学就等于游戏;并且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直观性的原则,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材料让幼儿直观感受,引发幼儿学习兴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这些地区的很多幼儿园,教学中没有将知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意识,活动或游戏仅仅是形式上的开展,而没有将知识充分渗透在活动中。教学中,无视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忽略直观性原则,不能充分借助实物或模型进行教学。
(四)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凉山彝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发展中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常常借鉴非民族地区的经验,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常常以非民族地区的教学内容作为标准。其他地区的教学内容或教材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现象,但彝区儿童从小在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环境中,他们甚至没有接触过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或现象非常陌生,因此对教材中很多内容感到陌生。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儿童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不高。不适合当地幼儿的实际需要。目前,针对该地区状况,虽然也编写了一些彝汉双语的教材,但在使用中受到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这些教材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凉山彝族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例如彝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以及其自身的风俗习惯等。但由于这些地区教师专业素质的限制,大部分教师没有将本地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和日常活动中的意识,再加之很多教师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也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无法将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设计适合当地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育与当地文化脱离。
(五)忽略幼儿活动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当地教师缺乏环境创设的意识,缺乏主动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创设幼儿教育环境的主动性。实践中,这些地区的环境创设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层次性、目的性、参与性等特点。有的幼儿园在活动区域设计时,投放材料随意,将不同的材料摆放在一起,并未进行分区,造成幼儿对不同游戏所需的角色区分模糊。有的幼儿园虽然对活动区域进行了分区,但教师也只是随意地分区,并不清楚分区的科学依据。导致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突出,幼儿园环境并未体现出教育性的价值。
(六)重知识传授忽略幼儿能力培养
幼儿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发展个性,促进智力及创造力、想象力为目的,更应重视幼儿能力的发展。但彝区深度贫困区的很多幼儿园却无视幼儿能力发展,以幼儿掌握知识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以彝区幼儿美术教育为例,他们通常是让幼儿对实体模仿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中以儿童模仿的相似度作为评价依据,这反映出其重视活动目标而忽略活动过程;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活动作品的评价,而忽略活动过程中针对个体表现的发展性指导等特点。这种教学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限制了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塑造完美人格功能的发挥。
二、造成彝区学前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观念、社会氛围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因素都影响着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缺乏幼儿科学教育理念
在这些地区,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限,很多教师科学教学的理念欠缺,不能正确理解幼儿教学的科学性。再加之家长应试教育观念对幼儿园教学造成的压力,从而导致有的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或者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不能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授大量小学化的知识。
(二)家长应试教育观念明显
当前,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表现明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很快落实,家长希望孩子有较强的应试能力,让幼儿早期就接受大量拼音、计算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大多较低,不能科学认识学前教育的规律,他们仅仅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幼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最终也是为应试做准备。很多家长将幼儿园是否教授小学化的知识作为其评价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标准。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学状况。
(三)社会应试教育氛围浓
虽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化的教学内容,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还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但是,由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存在,很多小学在选择生源时仍然是采用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社会的应试教育氛围浓,家长和幼儿园基于这种升学压力,不得不提前向幼儿讲授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
(四)师资水平偏低
凉山彝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人才稀缺。自2015年“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也才短短5年时间,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师资水平难以得到保障。四川省在实施“一村一幼”时,师资来源主要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保育师资人员。凡是年龄在18~45周岁的社会人员,高中或者中职毕业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有从事学前教育意愿者,均可报名参加选聘。从总体上看,一方面,“一村一幼”的辅导员学历层次偏低。据课题组调查统计,2019年美姑县参加四川省“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培训第一期的140名学员中,成人及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7人,仅占总人数的19.29%。另一方面,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人数少。在本次培训的140名学员中,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仅有4人,占总人数的2.9%。辅导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特点导致其专业化程度不高。再一方面,教学经验不足。凉山彝区辅导员入职年限短,四川省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辅导员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要么来自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从2015年入职到现在短短5年时间,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性明显不足,辅导员的从业经历较短,从业经验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一村一幼”很多辅导员的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不足,导致其对幼儿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各领域教育活动在培养幼儿情感、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由于辅导员专业水平偏低,导致教学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很多教学互动仅流于形式,并未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导致他们在教学中推进普通话困难,教学方法及活动的组织科学性缺乏。
三、改变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
1. 幼儿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要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立场,科学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而不能仅仅是为获得家长的认可而盲目地迎合家长的需求。
2. 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家长的教育观对幼儿的成长及幼儿园的办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性,以幼儿园和家长形成的教育合力促使幼儿教育回归其应然的状态。因此,科学的幼儿教育也需要家长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园方或教师可通过和家长的各种沟通和交流对家长的观念进行引导,让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从而形成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氛围。此外,幼儿园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在和幼儿的交流中尽量使用普通话,形成有利于幼儿普通话学习的语言环境。
(二)加强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文件的落实与监督
幼儿园是孩子们进行基础教育的准备阶段,幼儿园优质的教育质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要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需要幼儿园切实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与《幼儿园工作流程》等政府文件,严格按照文件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幼儿园传授小学化的教学内容,纠正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整治小学化的教学环境。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才能避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监督与管理。
(三)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是目前影响彝区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学前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十分显著,特别是作为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园儿童更是深受教师影响,通过提高当地师资水平可改善当前幼儿园教学现状。
1. 培训内容上,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对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对教师进行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汉语使用能力,同时提高对教师的保教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其教育活动的专业性,再则,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讲解,使他们具有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的能力。
2. 培训方式上,一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联系当地高校,开办学前教育本、专科的函授课程,解决当地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当地高校专家或其他地区学前教育专家,定期对“一村一幼”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例如,针对教师语言能力提升的培训以及针对提高保育保教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要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监督,才能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在具体的形式上,既可以用讲座或授课的方式,也可以让这些地区的教师到其他地区的优秀幼儿园参观和学习,或是邀请其他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幼儿园进行现场咨询指导。采用各种培训方式真正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
3. 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幼儿园任教。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带领非专业教师尽快成长。
(四)加大政府的指导力度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对学前教育进行有效领导和管理。针对当地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可组织熟悉当地文化的专家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教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将学前教育的教材和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编订适合这些地区幼儿使用的教材。这样一方面传承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幼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当地幼儿的学习和认知习惯,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政府也可联系学前教育相关专家,对当地学前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估和建议;联系当地高校与幼儿园建立帮扶关系,以高校的资源指导和帮助当地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开展。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参考资料:
[1] 易莉.“一村一幼”背景下,凉山彝区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现状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
[2] 张凤.幼儿情感教育在“一村一幼”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9).
[3] 张凤.“一村一幼”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10).
[4] 贺红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18(9).
[5] 刘凤梅.浅析当代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状况[J].长江丛刊,2020(8).
原载:《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