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纪念《工农红军布告》发布70周年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和彝海结盟已70周年。70年前,毛泽东同志赋诗说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南起金沙江,北至大渡河,以西昌为中心的千里凉山,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一支英雄有军队从这里走晕,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将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浓墨重彩地镌刻在天地间,深深扎根在沃土里。从此,隽永厚重的红军长征精神就与凉山永远连在了一起。
红军生长在大凉山度过的30余个日日夜夜,除了震惊中外的“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的伟大壮举外,还有一项应大书特书、永载史册的创举,那就是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在我的家乡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它以短短的156个字生动阐述、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养蚕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工农红军布告》为彝海结盟奠定了基础,是红军长征时期民族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党群众关系的具体体现。
70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包括凉山在人的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发布七十周年,是有重大意义的。
一、《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发布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是红军长征这部雄伟壮丽史诗中的重要篇章。1935年5月,中央红军由云南巧渡金沙江皎平渡,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凉山地区。当时蒋介石已飞抵昆明调动中央军十余万人围追,部署川军五六万人在大渡河畔堵截红军,致电各军称:“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蒋介石扬言要在大渡河消灭红军,让红军重蹈石达开全军覆灭的覆辙。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在会理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刘伯承为司令、聂荣臻为政委、罗瑞卿为参谋长和肖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红军先遣部队,为红军北上抗日扫清道路。
刘伯承和聂荣臻等同志肩负着千斤重担,以其伟大的政治谋略和高超的军事才能,率领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敌歼灭,5月20日上午抵达泸沽。为迅速抢渡大渡河,刘伯承等根据形势,改变中革军委的拟定路线决定取道冕宁,过彝区到安顺场。出发前,刘伯承对部队作了动员:“过了冕宁,就是彝区了。有一种传说,《三国演义》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这个地区,至今有孔明寨、孟获城等遗址。彝人对汉人疑忌很深,语文又不能,他们会射箭打枪,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朱总司令安定彝民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刘伯承、聂荣臻等同志做出走冕宁过彝区的果断决策,是基于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坚信和对彝族人民的信任,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决断。
当时的冕宁,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军阀实行残酷和民族压迫政策。为加强对彝族人民的控制,采取所谓的“坐值换班”制度
“以夷制夷”,即彝族地区每一个家支都要派人到冕宁县城监狱坐牢作为人质,一旦有事就拿其是问。使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彝人对汉人怀有强烈的戒备心理和敌对情绪。加之红军至冕宁之前国民党又进行了大量反动宣传,弄得人心惶惶。红军先遣部队一进入彝区便被彝民堵住了去路,工兵连遭到袭击,发生了尖锐的对立。面对这种严峻形势,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城公开张贴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以下简称《布告》),这个布告是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的,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在先遣部队进入冕宁时就已普遍宣传。《布告》全文如下:“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格交付十足。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退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传遍西蜀”。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934年到1935年的红军长征时期,是党和少数民族接触最广泛、了解最深入的阶段,也是探索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在历时一年的长征路上,红军经过了11个省的1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与彝、苗、瑶、壮、布依、土家、侗、纳西、白、傈僳、藏、羌、回、蒙古等少数民笔直接交往,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都有了深刻的了解,摆脱了“五族共和”的局限,对民族众多,民族社会制度不同的现状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发展了党的民族政策。从民族平等团结、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干部等诸多方面积累了新的民族工作经验,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更趋于成熟。《布告》的可贵之处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开宗明义提出了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区域大小,一律平等的无产阶级民族观,这是极其宝贵的;当时为了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红军指战员有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把竹子砍下来整齐的排列成一样高,用手比划向群众解释意思你是彝人,我是汉人,我们都是一样高的,叫做民族平等。“尊重夷人风俗”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一个民族往往以外民族是否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军广泛宣传以实际行动保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弃家跑到山上躲藏,部队用了他们的粮食就把钱放在粮袋里,用了柴就把钱放在柴堆里,喝了水就把钱放在水桶边,所以很快赢得了彝族群众的信任。“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阐明了军阀是红军和彝族答民的共同敌人,是压迫彝族同胞的反动军阀,使彝族同胞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解放的,红军是“新汉人”,与压迫彝民的“旧汉人”是有本质区别的;“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一名则体现了充分尊重人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权利精神,开我党实行民笔区域自治的先声。
在5月23日县城召开的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朱德总司令首先讲话,重点阐述了《布告》中所讲的党的民族政策。由于《布告》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宣传到位,加之红军身体力行,党的民族政策很快取得了成效,深入各民族人民心中,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抢渡大渡河,最终取得长征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红军正确制定和推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二、《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精神的光辉实践
在发布《布告》的同时,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彝族群众视为兄弟。红军到达冕宁县前夕,冕宁伪县长钟伯琴弃城逃跑,为了保护自己经过彝族地区带走了一部分坐质,红军一到冕宁就释放了国民党县政府还关押在监狱里的“坐值换班”的各家支彝族人质,并请他们喝酒、谈心、宣传《布告》精神,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宣传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军队。使彝族群众了解红军是专打国民党反动派的,是帮助彝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红军广为宣传布告精神,使红军在短短几天内就深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光照千秋的彝海结盟,就是《布告》所阐述党的民族政策结出的硕果。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是果基家的地盘。红军群众工作队长肖华建议刘伯承与果基家族首领果基约达结拜为兄弟,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按约定在山清水秀的彝海边见面,刘伯承和果基约达谈得很投机,约达随即叫人找来一只鸡,刘伯承叫警卫员从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斟上酒。将鸡血滴入两个瓷盅后,约达要刘伯承先喝,先喝者为大哥,兄弟就应该服从大哥。刘伯承高兴地端起瓷盅,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刘伯承同果基约达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后一口喝下血酒。果基约达笑着叫“好”,也端起瓷盅大声说:“我约达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说完后也一口喝干。刘伯承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十支步枪送给了约达,约达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这就是享誉中外的“彝海结盟”。这种真诚与友好,对彝族人来讲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过的事,同国民党官兵和欺压彝族人民的大汉族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深受感动。刘伯承还代表红军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授予果基约达,委任约达作支队长,成立了第一支彝族革命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基支队。次日,红军先遣队在小叶丹的陪同下向彝区进发,沿途没有受到阻拦,直达安顺场,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富贵的时间,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的美梦,对保证长征的胜利起来了关键作用。之后,约达派其弟弟等人来回护送红军主力,使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彝区。
5月26日,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到达了大渡河边安顺场。毛主席用米酒祝贺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接着幽默地问刘伯承:“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的,你怎么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呢!”刘伯承谦虚地说:“主要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刘伯承说:“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们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毛泽东又问:“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还是先跪右腿?”这下把刘伯承给问住了。周恩来岔开话题说:“后续部队经过彝区时,小叶丹打着‘中国红军夷民沽基支队’的旗帜出来欢迎,伯承、荣臻他们简直把彝区赤化了。”朱德说:“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功劳不小。“红军先遣部队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不能不是一个奇迹!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无比正确。说明了刘帅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善于做民族工作的典范。
这个《布告》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一词,红军自从离开瑞金以来,从未提过“万里长征”一词,从此,“万里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国乃至世界。长征胜利后,毛主席总结说:“讲至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宣言书。在凉山,红军郑重宣告各民族不论先进与后进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是骨肉兄弟,并明确提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解放后都已经成为现实。
长征是宣传队。凉山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红军革命队伍向沿途广大人民宣布,反动军阀是人民的共同敌人,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的道路。在凉山,红军经过了现在的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德昌、西昌、喜德、冕宁、越西、甘洛10县市,当地各族人民受到革命教育,看到了革命的方向。一大批凉山各族儿女踊跃参加了红军。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在进入冕宁后,在冕宁建立了入川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冕宁县工作委员会、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组织了武装组织抗捐军,红军点燃的星星之火一直燃烧在这块土地上。1950年凉山解放前夕,冕宁县共产党员已经发展到200多个。我本人就是在这个时期由红军长征时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我的教师李祥云同志引上革命道路的。我为自己生长在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而深感自豪。
今年《布告》发表已经70周年,《布告》的主张已基本得到实现。1950年3月刘伯承元帅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凉山,实现了刘伯承当年向小叶丹承诺的我们一定要回来的诺言;1950年底成立了西昌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2年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1956年我幸作为凉山唯一代表与朱德、胡耀邦、李井泉、廖志高、陈野萍等同志一起作为四川代表团参加了中共八大,在大会就《凉山彝族从奴隶制度废除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作发言,表达了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越过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直接就过渡支社会主义社会,正在为跻身先进民族的先烈而努力的决心。受到了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领导的接见和鼓励。198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公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法律的保证。
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报告》发布七十周年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的精神,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慨,发扬军民团结、军政团结、民族团结的彝海结盟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1. 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产生、发展到消亡一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就不会消失,民族问题作为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紧密相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再现形式。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要进一步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居安思危,要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彝海结盟精神是我们做民族工作的一个典范,是我们过去,现在乃至今后都要谨记学习发扬的!
2. 继续加强经济文化建设。丰富的水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是凉山的优势,在注意保护生态,为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水利、矿产等地上、地下资源,造福于凉山各族人民。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做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国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到民族自治地方投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开发的同时,各级政府要注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资源首先要照顾受益于当地群众,在当地加工增值获得税收和利润,在照顾当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多输出去。红军路过的地方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等原因,经济、文化一般都比较落后,要乘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东风,大力挖掘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事实上不平等”,使后进民族跻于先进民族的行列。
3.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只有法律的作用才有长期效力,才有稳定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制定了切合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二十年前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全面、完整、系统的规范了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对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起来了保障作用。我有幸作为中共中央起草这部法的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参与了制定和修订的全过程,深深感觉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抓紧进行《民族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使自治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保证其各项规定进一步落到实处。自治地方立法机构要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地方立法权限的规定,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形式发的需要,不断进行对自治条例的修订完善;随着工作的发展要适时制定各种单行条例。通过法制的完善来保证和睦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在红军长征和彝海结盟及《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发布7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和发扬红军长征和彝海结盟及《布告》所昭示的伟大精神,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凉山人们必定能克服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各族人民为之期盼的―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伟大理想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