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追访一段歃血为盟的传奇
历史背景
红军巧渡金沙江,奔袭大渡河,准备过江翻山与红四军会合。但在北上从安顺场渡江的路上,必须经过百余里的大凉山彝族居住区。在当时国民党的统治下,彝汉矛盾重重,崇山峻岭中的彝民更让汉人谈之色变,冕宁当政者甚至将彝族土司收押在监当做人质暂保平安。
在当时国民党对彝族的“赤反”宣传中,红军被描绘成骇人的“苗蛮”:将壮年男人拉夫、小孩杀了喂狗。
然而当这样的“苗蛮”和“彝民”相遇时,他们却创造了中国民族史上一段佳话,红军将领刘伯承和彝族沽基族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红军平安通过被形容为恐怖地带的彝区,甚至将一部分彝民改编为红军沽基支队。
在进入彝区前,红军提出了“解放弱小民族”、“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彝族”等一系列主张,并且在与彝民交往中践行了民族平等的诺言,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民族平等政策提供了实践意义。
彝海其貌不扬。
虽名为海,但其实长约数百米,宽不过300米,前几年甚至被人用来养鱼。海子的四周为山丘环抱,水边林木繁盛。
然而就这片平平无奇的海子,却有着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71年前,纵横捭阖的一代名帅刘伯承与彝区沽基族头人小叶丹舀起彝海的清水,以此代酒,歃血结盟,留下了一段民族和睦的佳话。
彝族人讲“杀鸡抹断喉,帮人帮出头。”71年前的5月22日,彝族人将一只鸡断喉滴血在水中,他们的头人小叶丹与刘伯承一饮而尽,随后在小叶丹部落7天7夜的护送下,红军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彝区,奔赴大渡河,抢渡安顺场,飞夺泸定桥,从国民党重兵包围中抽身而出。
往事
彝汉矛盾久积 敌县长被扒光
记者走访彝区时,彝海村文书、彝族人李额牛补介绍,虽然村里的人家已经从红军当年经过时的几十户增加至402户,然而至今整村都还是单一的彝族人口结构。过去由于历代累积的民族矛盾,汉族和彝族的隔膜相当深,路过凉山彝区的汉人闻之色变。记者昨日到访时,还听说了当地彝族一些传闻:相传这里的彝族便是诸葛亮征伐时所谓的“南蛮”,冕宁西北彝区山上还有处哑泉,如同《三国演义》中描绘的蜀兵七擒孟获途中遭遇一般,人饮之即哑。
“当年,得知红军即将抵达,冕宁当局县长同驻防连队带着抵做人质的彝族土司逃跑,不料经过彝区时,部队被消灭。后来红军大部队通过彝区时,还碰见了赤身裸体求救的敌县长,他的太太也是如此狼狈。”曾经走访过多位红军将士和目击群众的冕宁县史志办原负责人马文中如此说。
红军通过彝区的过程也一度危机四伏。川籍将领刘伯承和聂荣臻率中央红军先遣部队为红军主力北上开路,然而刚出发就遇到了困难。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肖华在其回忆中记录道:“进入彝族区不远,就看到山上山下,彝民们千百成群地挥舞着土枪、长矛、棍棒,呐喊着,出没于山林间,想阻止红军前进。”红军出发前,红军总司令朱德签发的布告中已经提出“一切夷汉平等、尊重夷人风俗”、“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因此红军一路保持克制,力争和平借路而过。
但先遣团被困,进退不得,殿后百余米的工兵连也被抢走了装备和衣物,战士们又不能还手,被扒光了衣服的战士们气得直哭。据有关记载,红军正是以“血的见面礼”征得沽基族头人小叶丹与刘伯承的会见,最终成就了歃血之盟。(也有记载,双方僵持中,小叶丹的叔叔从中牵线促成彝海结盟,但在记者采访中,这一说法遭到当地研究者的否认。)
刘伯承赠随身手枪 小叶丹回送坐骑
在这次不期而遇的谋面中,当地彝民不得不将这支神奇之军称为“天兵天将”。红军在遭遇彝族人零星伏击后,大部队依然不慌不乱,仍然从容不迫地前行,似乎“枪弹不入”;红军先遣队数小时内能急行军数十里,出其不意地出没在要塞,又似“神兵天降”;部分江西、湖南籍红军战士水性极好,竟能从彝海快速浮渡过去,迅速进入要道,犹如传说中的“天兵”,让当地彝族人颇感诧异。
当年围困红军先前部队的多个彝族部落可以一走了之,但小叶丹却无法抽身而退,因为红军先遣团的受困地正是沽基族的领地。小叶丹决定与红军商谈,派当年38岁的沽基族毕摩(彝语,是“诵读经文大师”的意思)沙马尔各去探听消息,在确认红军诚心和谈,只是要求“借路而过”的情况下,小叶丹亲自前往红军驻地见刘伯承。
沙马尔各见证了这一经过和随后的彝海结盟仪式。今天沙马尔各的孙子沙马衣姑已经是彝海结盟纪念馆的管理人员,他在彝海边上接受我们采访时,为我们复述了他爷爷曾经见证过的故事:在去往红军营地的路上,小叶丹犹豫不决,甚至一度打算调头返回,半路遇见了肖华,肖便带他去见了刘伯承。
沙马衣姑陷入了回忆的快乐中:“小叶丹答应护送红军通过他的领地,并派人护送红军通过其他部落的控制区,随后双方按照彝族的习俗杀鸡饮血酒。”但当时准备仓促,鸡还是从2里外的北山沟捉来的,而酒更来不及准备,双方遂以彝海清水代替,歃血为盟。
第二日,红军先遣部队出发通过彝族,刘伯承将随身手枪赠与小叶丹,小叶丹也以自己的坐骑回送,如此这般,先遣部队和随后的红军主力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冕宁北部百里彝区,为北上抢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赢取了宝贵时间。
现状
致富路上蹒跚行 盼十年换新颜
今天,红军曾经过的冕宁已经成为了彝族自治县,实现了71年前提出的“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的主张。
在冕宁县城的红军广场上,竖立着彝海结盟的大群雕。每天傍晚,当地人在开阔的广场围起圈跳起彝族舞健身,小孩们在雕塑旁的小河里避暑嬉闹,一派祥和的气氛。
而彝海附近的冕宁县彝海村的面貌也已经大为改观。以前村民和牲畜同屋、隔墙而住的习俗已经改变。除了土豆、玉米、荞麦这老三样作物外,村民们还种起了花椒、核桃,养起了山羊和牛。
彝海村为群山环绕,四周山青水秀,然而由于凉山相隔,当年在红军长征中留下光彩篇章的彝海地区的彝族同胞,依然在致富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彝海村文书李额牛补介绍,至今村中依然还有两成的家庭生活困难,口粮不足,住房不齐全。据了解,至今村里还没有一家工厂,人均年收入仅2040元,因此有60多位年轻人只得出外去打工,甚至离开家乡,远赴广东、山东。
“20年前,刚成立景区管理部门时,我就开始在这里,其他同事都陆续调离了,作为当年见证者的后人,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能在艰苦面前投降,坚持留了下来。”已经看管彝海结盟景区20年的沙马衣姑说,彝海结盟60周年时,景区有了江泽民同志题字的纪念碑;去年,彝海结盟70周年时,景区又落成了由刘华清题字的纪念馆,今年即将开馆;十年后,希望彝海景区和这里人民的生活一起再换新颜。
记者手记
56兄弟的新长征
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性格各异的兄弟姐妹同处一个屋檐下。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苗、瑶、侗、彝、布衣、土家、羌、藏、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共产党人遇到了一系列的民族问题,也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的政治主张,并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检验其可行性。
今天,我们在冕宁彝族自治县的红军广场上,看到当地的彝族和汉族同胞每天傍晚围着圈跳起有彝族风韵的舞蹈健身;而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区域内的泸定县,在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旧址旁边,藏族同胞和汉族也一起跳起了藏式的“锅庄舞”……我们看到了现今民族大融合的融融气氛。
但不可否认,目前,少数民族依然面临新的经济问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部分扶持政策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已经名存实亡,处在竞争力较弱一端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企业需要新的造血政策的注入;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民族遗产后继无人濒临灭绝,这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及时救助。
在这个大交融大流通的时代,民族间大融和在56个兄弟姐妹间加速,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民族使命。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