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史海钩沉

红色越西:第一个彝族红军连——“倮倮连”

作者:​余泽生 发布时间:2022-01-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越西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在泸沽兵分两路,由红1军团参谋长左权、2师政委刘亚楼、11团政委张爱萍、1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领2师5团、4师11团、军团侦察连等组成红军第二先遣团,驰骋越西彝乡山寨,声东击西,吸引大渡河对岸敌军的注意力,掩护红军主力在越西时辖之地安顺场胜利抢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痴心妄想。红军在越西打土豪,分浮财,释放“质彝”,焚毁田契,追悼“三,二七”起义烈士,镇压官僚恶霸,建立革命政权,组建红色武装,扩大红军队伍,历时 12 天,行程 500 多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下红色火种,谱写了越西史册上最光辉绚丽的篇章。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军在越西坚定不移的宣传和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受到广大彝汉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在小相岭被红军俘虏的敌军士兵,都是被反动派拉去骗去的劳动人民,经过宣传教育后,红军发给银元释放了他们,他们在回去的路上宣传说:“红军是好人,不打人、不骂人,对我们宽大,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是好人”的消息传到了越西各地。南箐彝族头人八且兹哈、补叶木呷等人,平时受到恶霸地主廖春波父子的欺压,听说“红军是好人,是各族人民的队伍”的消息后,便带领群众5、60 人,带着牛、羊、鸡、蛋到拱洞桥欢迎红军。红军首长感谢他们的欢迎,谢绝了他们的东西,并向他们说:“我们红军和你们一样都是普通人,红军和彝人是一家,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消灭了刘家军、打倒了国民党和小日本以后,还要转来的。”红军首长讲完了话以后,八且兹哈、补叶木呷、曲木汉乃子带领部分群众把红军护送到越西城。当部队行至猴子岩时正发洪水,彝族群众指引红军从水浅处过河,并把女同志和伤病员背扶过河。护送红军的彝族群众随红军到越西城后,红军盛情款待了他们,给他们讲“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的革命道理,号召他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国民党压迫,并请他们回去宣传组织群众,保护小相岭这条路,让红军部队顺利通过。此外还送给他们一面红旗、10支步枪,红军走后,枪被地主恶霸伪县长廖金廷收缴去了,红旗由八且兹哈保存,八且兹哈病危时交给了儿子,遗憾的是他的儿媳不懂事,将红旗用来补了衣服。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军在越西的革命宣传和革命壮举,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广大人民群众深信“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一些觉悟较早的彝、汉青壮年,纷纷离开家乡亲友,踊跃参加红军,有的在地里劳动,看见红军,给家里打个招呼就走了,还有的连招呼都不打,就随红军走了。据 1936 年红 1 方面军政治部所编《二万五千里》一书中张爱萍所著的《“倮倮”投军》一文追述:这里(越西)对红军的认识是更加清楚了,于是附近群众自动投入红军的愈来愈多,在 2、3 个钟头,加入 11 团的就有 700 余人,就是“倮倮”加入红军的也有百余人……加入红军的彝民另外编成一个连,称为“倮倮”连。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个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就是在越西创建的。据不完全统计,越西参加红军的彝、汉各族青年有 1000多人,解放后回到凉山工作的彝族老红军都是越西人,越西是名副其实的彝族红军之乡。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爱萍将军在《“倮倮”投军》文中写道:“彝人在生活上、言语上以及一切习惯上都与汉人不同,加入红军的彝民另外编成了一个连,一般群众称之为‘倮倮连’。‘倮倮’性情忠耿朴实,老穿着一件半旧的不长不短的褂子,像和尚那样披着,头上像印度人那样包着大堆的花花手帕,由于他们性子爽直,所以他们真诚、不虚伪。他们的文化程度异常低,一连人中间只有两人能够用彝人的字写他自己的名字,但大部分都会说几句普通的汉话。他们没什么虚假的礼节,相互亲爱,与我们红军也是很亲爱的。”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倮’吃猪肉是半生半熟吃,并不煮熟,异常喜爱喝酒。他们向我们说:没有饭吃都不甚要紧,可是没有了酒吃就不得过,比没有饭吃还要难过。所以他们加入红军的第一句话是:‘有酒喝。’‘没得酒喝,哦(我,他说成哦)不当烘军(红军,他说成烘军)’。记得有一天下雨,夜晚异常冷,好似冬天一样,大家都担心着他们很冷,然而,他们同心一致地说:“只要喝酒,冷也不怕。”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倮连”的红军战士跟随党中央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后,又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他们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英勇杀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及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卓越贡献。涌现了陈占英、王海民、王作义、潘占云、李木林、王占清、王占友等红军英雄。这些彝族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又回到凉山工作,担任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凉山各族人民清匪反霸、平息叛乱、建设社会主义新凉山。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占英,1952年8月被任命为凉山军分区首任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7年8月不幸逝世。王海民,成都军区彝民团首任彝族团长,1955 年授予中校军衔,后任中共凉山州委副书记、州政协主席等职,1982 年 9 月病逝。王作义,任甘洛县县长、凉山州检察院检察长、凉山州人大常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民委副主任等职,1998年12月病逝。潘占云,任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共凉山州委委员等职,1973 年病逝。王占清,任凉山州监察处处长、州政协副主席等职,1964年6月病逝。李木林,解放后回到凉山任越西第一区区长、甘洛县民主改革工作团副团长等职,1956年2月率甘洛代表团参加凉山州人代会、州政协会后返回途中,于洛莫大山被叛匪截击,英勇牺牲。王占友,任昭觉县民政科科长等职,1957年病逝。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越西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组织有关部门,努力挖掘越西底蕴厚重的红色历史,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打造中国彝族红军之乡这个红色旅游品牌。aY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文章原载:《越西彝学》2021年刊(总第20期),特别授权彝族人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