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彝民团的故事
1950年10月,凉山彝族地区政权初步建立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刘格平主任在西昌主持召开了民族工作座谈会。在此次会议上,组建凉山彝民团的建议得到西康省和西南军区领导支持,由西康省报经西南军区批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184师侦察连为基础,组建西康省昭觉彝族警卫营,以此拉开了组建彝民团筹备工作的序幕。但是,由于当时奉命重新组建的184师正忙于准备参加抗美援朝和剿灭盘踞于盐源县的张玉麟和盘踞于盐边县的葛绍武两股残匪。因此,一直到这两股土匪被彻底消灭后,184师才完成组建工作。
1951年3月18日,西康军区又以该营为基础,扩编成立西康军区基干第三团,以原建制人员为骨干扩编成为三个连,并通过动员彝族上层送奴隶参军的活动,第一次吸收了大量的彝族青年入伍。
1952年8月1日,西康省凉山军分区宣布成立,8月15日正式进驻昭觉县。首任军分区司令员由越西籍老红军陈占英担任。凉山军分区成立后,基干三团直接归属凉山军分区指挥。9月,全军统一编制序列,西康军区奉西南军区命令,将西康军区基干三团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九团。
陈占英
1952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凉山军分区奉令以西南军区独立第九团为基础,组建西康军区彝民团,组建时共4个连、417人。到1956年时,彝民团共辖3个营、16个连,共1665人,其中彝族1305人,占全团总数的78.03%。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老战士、彝族红军王海民同志为彝民团首任彝族团长。从1955年11月始,彝民团全力投入平息大规模武装叛乱。在平叛斗争中,彝民团充分发挥彝族官兵通晓地方语言、风俗、民情、地理等有利条件,成为一支能攻善守、使敌闻风丧胆的劲旅。在历时两年多平叛战斗中,彝民团参战928次,歼俘瓦解叛众6939名、缴枪2698支,为凉山奴隶群众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海民
1958年,随着凉山民主改革运动的结束,彝民团的发展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部队开始由军事为主转入以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素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1958年12月,中央军委下达给彝民团的正式番号是“3105部队”。
1959年1月,成都军区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统一人民解放军建制、番号,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将彝民团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步兵15团,番号是“7842部队”。1970年再改番号为“0080部队”。
1959年平息叛乱斗争结束后,彝民团受命重点布防屯垦,维护社会稳定,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到军队生产运动中去。
1981年奉命改编为四川省军区独立第5团。彝民团在发展过程中,虽曾先后改番号为成都军区步兵15团、四川省军区独立第5团,人员编制也有增有减,但是以彝族干部战士为主体的体制却一直未改变。
1983年,在全军军队精简整编中,彝民团缩编为凉山军分区独立营。编制有干部42人,士兵315人。
1986年,全军进一步精减员额时,独立营建制撤销。至此,凉山彝民团光荣地完成了34年的光荣历史使命,圆满划上了战斗历程的句号。
据1986年统计,彝民团曾先后输送245名彝族干部到各军事院校深造,887名彝族干部参加省军区和分区教导队培训。相继有78名彝族干部选配到团以上领导岗位任职,有246名彝族干部专业到地方工作,成为凉山州、县、区、乡各级领导骨干。彝民团的成立为凉山彝族人民的光辉历史增添了新的历史篇章。她和彝族人民的各级政府成立一样,标志着彝族人民新生活的开始,宣告这个饱经沧桑、家支割据、械斗不息、贫穷落后的民族已经苏醒,这是彝族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凉山地区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彝族奴隶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为翻身解放而战斗的人民武装。彝民团的建立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是彝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据《凉山军事志》记载,自1952—1956年,彝民团为地方培养、输送了657名彝族干部。又据1986年统计,该团34年来有2456名彝族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分别担任州、县、区、乡领导,其中在州、市、部、局工作的彝族干部就有45人。1986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凉山军分区、17个县/市人民武装移交地方。当时移交干部232名,其中60%都是彝族干部。在34名部长和政委中,民族干部就有15名。彝族干部战士转业退伍到地方后,受到地方党政的重用培养和提拔;在部队是连、营干部的,到地方后有的进州、县领导班子,有的担任部、局领导。有的战士退伍后,经过地方各级培养,担任了区、乡领导,或任区乡武装部长。这些同志在凉山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根据王海民老红军亲属提供资料整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原载:方志四川;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文/图:余泽生(四川省越西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