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与彝族诗人李鸿龄的诗缘
二百三十年前,全国著名书法家、诗人王文治在任临安(今建水)府知府期间与彝族诗人蒙自李鸿龄有过一段相互唱酬的诗缘。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浙江丹徒人、全国著名书法家、诗人。王文治从小就聪慧过人,青少年时就以文章,书法闻名乡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授为国史馆编修,后升为翰林侍读。二十九年(1764年)到临安(今建水)府出任知府,有一天他到纳楼(今建水官厅)下乡视察,看到了蒙自李鸿龄在纳楼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文,对李鸿龄诗文赞赏不也。后王文治还不以政府官员、全国著名书法家、诗人的身份还与平民布衣李鸿龄折节下交,相互谈论诗文,一时在临安府各州县、各长官司传为了佳话。
李鸿龄(1724--1774)、字彭年、号松屋,蒙自县土城村人,蒙自末任土县丞李世屏孙,监生出身,性恬淡,终身布衣,因祖父李世屏横征暴敛、滥杀无辜,作为彝族上层人物后代和蒙自彝族知识分子的李鸿龄,虽然是满肚文才,但深受排挤、歧视和打击,难与和士绅平类,更没机会进入官场,在失意中到临安纳楼土司衙门教书为业,不求功名,在滇南彝区积力宣传汉儒文化,以搏学诗文成为历史上较有名的诗人而载入云南地方史册。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时任临安(建水)府知府的王文治因滇西督运粮饷不力,被降级离任,解郡后的一天,李鸿龄携带诗稿来前往拜见王文治,并为王文治送行,王文治看过李鸿龄的诗稿后,对李鸿龄诗风极度称赞,王文治惊讶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居然还有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更与李鸿龄有相识恨晚之意,也为李鸿龄的零落失意感到腕息,十分可惜李鸿龄的文才,惨愧自己在任知府期间对人才采访疏漏大意,这对王文治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文治被降级离任后,本来可以再任其他职务的,但他厌倦官场,不愿继续为官,回家乡后专心诗文,著有《梦楼诗集》24卷,还遗留下大量的墨宝。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看到王文治书写的碑文绝妙,十分赏识,诏王文治进京任职,被王文治辞谢了。
在李鸿龄和王文治即将别离时,李鸿龄献诗:“玉堂老风留衣钵,沧海长虹卷钓丝。” 王文治十分喜欢,称其诗“才气搏大,尤为难得”。并以此二句为起句,续六句以答赠,诗云:
玉堂老风留衣钵,沧海长虹卷钓丝。
旧事都随云变灭,新词欣见锦纷披。
殊方那易逢佳士,识面无如是别时。
自负平生能说项。珊瑚几失网中枝。
王文治在一诗序中写道“彝民李鸿龄工为诗歌,予守郡三年未知也”。序里还评价了李鸿龄诗文“清韶婉丽,认为有西昆体之风和模仿温庭筠、李商隐,好用典故和华丽词藻,讲究对偶及悠扬的声韵”。在诗序里继续写道:“犹将携其秩遍示京华,乡里诸同学,不欲使之泯没无传焉。”
王文治回去后还将李鸿龄的诗带去介绍给世人,使内地很多诗人、书法家知道西南偏僻山乡也有这样杰出的彝族诗人。此事还被比王文治的诗、文采略有声望的清代全国著名书法家、诗人袁枚记载于《随园诗话》卷15,全国广为传播。云南地方史著名学者、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一书中称“瑜所知乾嘉云南彝族诗人,著名者有昆明赤甲壁、那文风,而纳楼李鹤龄(实为蒙自李鸿龄)之年代尚早也”
后来王文治与李鸿龄一直以书信诗文的方式相交,这对王文治和李鸿龄诗文都有很大提高。李鸿龄一生著有《松屋诗集》,仅遗有抄本,现存于云南省图书馆。如《无题》其二云:
“油壁轻车细马尘,西陵松下汉江 。
莲花玳瑁贻公子,芳草琅?报美人。
风展步回春寂寂,霓裙浦后水粼粼。
莲山回首桑田绿,悉听江南采白萍。”
其四云:
“铜驼金秋露纵横,谁与香魂倚月明。
丝管尚悲红泪客,江风时满锦官城。
故宫碧草空春色,野庙黄鹂总恨声。
谁似无悉蜀后主,海棠花里过平生。”
民国年间,云南名士赵藩论滇诗时,对蒙自李鸿龄和另一昆明诗人施炯大加赞赏,亦为他们的零落失意扼腕叹息,曾作诗云:“何人铁网搜滇海,七尺珊瑚失两枝” 。现蒙自县文物管理所有李鸿龄行书七言联收藏,文曰:“小砚新茶闲读画,西凉名酒夜浇书”,上联有云南名士赵藩观款,下联有蒙自名士马竹庵题诗。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