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县外普拉村贫困村变身“旅游村”
宜就镇外普拉村
来到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从烘焙饮品实训教室里飘出了面包的鲜香和咖啡的醇香,几位彝族妇女正在烤面包、冲泡咖啡。外普拉村委会主任起明友说:“过去,我们村的妇女只会‘围着锅边转’,现在发展生产、彝族刺绣、技术培训、游客接待等,都是一把好手,真正能顶‘半边天’。”
从“只会围着锅边转”,到“能顶半边天”,该村妇女的转变只是外普拉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外普拉村委会有15个村民小组,431 户1547人。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群众收入较为单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外普拉村因集中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民居、街巷和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外普拉村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加强人居环境风貌保护和整治,对进村道路进行扩建和硬化,村间巷道铺设青石板路,新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池、公厕,安装太阳能路灯,架设人畜饮水管道,成立外普拉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芒果种植等。今年以来,外普拉村组织开展了豆花节、摸鱼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到这里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部。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州委常委、副州长赵金涛的指导下,外普拉村党总支加强党支部建设,组建能干事的班子,抓“三资”管理,结合实际发展集体经济,把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出来。24岁的黄李乔是外普拉村黄家组村民,他种植了40亩芒果,注册了小乔芒果园,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李乔说:“我种的芒果树今年有的开始挂果,通过线下线上销售鲜果和芒果干,有了可观收入,我要带着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村里有了产业,致富路铺到家门口,贫困户也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外普拉五组的贫困户罗祥萍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起早摸黑耪田种地,‘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现在参加各种培训,除了我的刺绣外,养殖的黑山羊、生猪,种植烤烟、芒果,一年下来有好几万元收入。如今,我们村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了,我家打算开个农家乐,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外普拉村变化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精气神。随着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力改善,群众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村民开始寻求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同时也吸引了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在外地打工的29岁大学毕业生朱永艳回乡创业,通过电商销售本地农特产品,她兴奋地说:“如今的政策好了,互联网把农产品销售路子拓宽了,不仅能挣钱,还能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我有满满的成就感。”
本文原载于《云南楚雄网》 作者:赵文丽 李正梅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