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体验式开发

作者:格坡铁支 刘宇翔 发布时间:2019-12-21 原出处:论文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凉山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及凉山民俗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不够完善的现状,站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研究如何对凉山民俗旅游文化进行更加完善和合理的开发。
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经济,它作为人们求新、求奇、求异、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经济。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结果,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感受。民俗旅游是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资源,通过动(活动项目)、静(实物景点)相结合,展示异域风情的旅游活动。由于民俗旅游具有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参与性等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鲜明特征,因此游客参观、游览为主的旅游形式已经不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更希望的是通过参与体验感受民俗旅游文化的真谛。凉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异彩纷呈,拥有开展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条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体验经济与民俗旅游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体验经济的内涵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体验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性化的方式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论文范文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发展的必然性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俗风情旅游,从性质上说,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文化旅游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民俗风情旅游,从类型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以往的民俗风情旅游往往是走马观花,更多的是参观观赏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游客更希望进行体验式旅游,从中得到不同寻常的那份经历和感受。体验式旅游即“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的一种旅游模式,那些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地方特点同时又与娱乐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倍受旅游者喜爱。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幅员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在境内川流不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由于凉山州的广大民族地区在解放前还处于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社会,黑暗的社会制度,封闭的地域和原始落后的生产力,虽说阻碍了凉山的发展进步,但同时也让凉山古老彝族民俗得以传承保留下来,因此,凉山彝族文化才能作为国际精品旅游资源,以丰厚、久远、古老、完整而闻名于世。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节令民俗
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火把节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每年农历6月24日举办的火把节被誉为“眼睛的节日”,彝族火把节也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把节的活动持续三天三夜,分为迎火、赞火、送火,彝族人民举起燃烧的火把,借助火的神灵,祛除病害,驱除邪恶,主要活动有:火把狂欢夜、“朵洛河”选美、斗牛、斗鸡、论文范文、摔跤等等。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年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年是凉山彝族又一大节庆盛典,被誉为“嘴巴的节日”,彝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10月至11月之间,根据彝族“十月历”来定,彝族年持续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和汉族过新年类似。彝族年期间彝族同胞相互串门喝酒,走亲访友,开展摔跤、斗牛、论文范文等活动。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婚俗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彝族完整的结婚习俗,彝族婚俗被誉为“持续时间最长的婚礼”,因为讲究多。虽说繁琐,但却带有许多欢乐,充满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步骤已经删减,但大多数依然被筵席下来。婚俗步骤主要有:占卜合婚、订亲行聘、确定婚期、婚前禁水、抢婚、不落夫家等。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服饰与漆器民俗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漆器制作工艺”是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又一大亮点。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服饰民俗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特。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加上凉山交通不便,各地方之间交流甚少,因此,彝族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彝族服饰制作工艺分为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手工工匠制作,其颜色、花纹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漆器民俗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特色的工艺品。颜色一般由红、黄、黑三色构成,漆器是手工制品,工序繁杂,产品包括传统的餐具、酒具及新开发的茶具、旅游纪念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及实用性。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饮食民俗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饮食主食主要是玉米粉、荞面、麦面等做成的粑粑,菜肴方面种类很多,极具代表性的有坨坨肉、酸菜仔鸡汤等,坨坨肉做法是将猪牛羊鸡肉砍成拳头大小下锅炖煮,因肉块状像坨,因此称之为“坨坨肉”,并且,会根据宾客的尊贵程度来选择牛羊猪鸡,坨坨肉是非常具有彝族特色的一道菜肴,也是彝族同胞接待宾客时不可缺少的。就餐时还必须遵守许多的礼仪,比如就餐时席地而坐,按长幼顺序安排座次,宾客先用餐,主人后用餐等等。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毕摩文化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论文范文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被称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凉山地处高原,交通不便,人们求学、求医都十分困难,这也就促使毕摩在凉山非常活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姑,美姑也是毕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火把节”“彝族年”开发现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火把节”开发现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素有“东方狂欢节”“东方情人节”之称,火把节期间,会举行许多仪式,偏远山区会按照火把节传统举行“朵洛河”选美、斗牛、斗鸡、论文范文、摔跤、火把狂欢夜等活动,以祈求人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西昌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则是牢牢抓住火把节这一契机,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以吸引更多中外游客来到凉山,以发展旅游。从1994年举办第一届国际火把节开始,西昌市三年一届的国际火把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年开发现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吃的节日,又一大节日盛典,彝族年。自2007年推出首届彝族年风情美食节以来,凉山州在每年的彝族年都会围绕这一方面大做文章,比如百人长寿宴、千人平安宴、万人风情宴等等,但个人认为,这些活动似乎有点脱离了彝族年的本质,活动所展现的更多的是彝族餐饮文化。如果能让游客深入了解彝族同胞过年的过程,岂不是能更好的打响凉山这又一大节庆名片。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婚俗、彝族饮食民俗开发现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婚俗,独具特色的抢婚等习俗都非常具有参与性,但游客却没有机会参与,现有的仅仅只是听导游讲解叙述其过程,或者参阅部分资料去了解。凉山现已有大大小小数家彝族特色餐厅,比如:凉山风、西部村寨等等,在享受彝族特色餐的同时也可以观看彝族风情表演,其实,彝族饮食民俗重点不在于餐食的成品,而在于过程,比如坨坨肉的制作方法等等,都是游客非常感兴趣的。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服饰民俗、手工业民俗开发现状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如今凉山各个大小彝族服饰店经营混乱零散,游客对彝族服饰不了解。游客对漆器也不是很了解,不了解漆器的制作过程,市场上也没有大型的漆器购物点供游客选购纪念品。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策略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也同样需要注入新的理念,民俗旅游是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资源,通过动(活动项目)、静(实物景点)相结合,展示异域风情的旅游活动,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曾预言:“旅游将会变得越来越具有体验性”。如果说旅游是一种体验,那民俗旅游更是一种体验,为了满足新时代旅游者的需求,应着重开发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强的旅游产品。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民俗体验式开发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火把节”民俗体验式开发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中的斗鸡、斗牛、摔跤等传统民俗活动项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演,让游客观赏。这些民俗世相,是活态民俗。应该通过简单的讲解、教授让游客参与这些活动的比赛,在参与中体会快乐、愉悦心情。而且,这些活动可以更多的举办到大凉山的深处,一些传统的彝族村寨里去。比如火把狂欢夜,应该鼓励更多的游客到传统的乡村去体验。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年”民俗体验式开发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年,凉山则可以借鉴云南楚雄借助彝族年发展旅游的方式,比如楚雄彝人古镇每年开展的“彝族年千人彝乡宴”——“百人对山歌,千人彝乡宴,万人左脚舞”,让游客深入其中,体会彝人过新年的乐趣,关于彝族人每年过年不可缺少的杀猪仪式,以及过年饮食的做法,也可以作为一项表演呈现在游客面前,能让游客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亲身经历了一次彝族年,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彝族年”的宣传力度,让游客更深刻的了解这一民族盛典。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完善彝族村寨建设,开发彝族民居家访项目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对原生态的彝族村寨进行开发,比如大箐乡白庙村的彝族村寨,也可以模拟民俗村寨,但都必须注意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尽可能为游客提供方便,同时,也应增加宣传力度。民俗村寨属于人为景观,可以采取补充讲解的模式,使游客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开展一些参与性强的活动,比如婚俗旅游,让游客参与到婚礼当中,去抢新娘、对歌等,自然和谐的融入到婚礼喜庆的氛围当中,领略彝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另外,也可以让游客亲手制作彝族餐食,体会自己动手的乐趣。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设立特色彝族服饰、漆器生产场所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漆器等民俗旅游产品可以将销售和制作过程结合起来,比如藏族、彝族的银饰,凉山彝族服饰、漆器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该建造专门的作坊,及产销为一体,既可以让游客参观学习,又可以亲自体验、参与、感受制作,享受参与过程中的乐趣,还方便购买,便于销售。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开展传统的彝族毕摩文化表演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精彩的法力表演,能使死鸡魔术般地按照毕摩的旨意走路,能在烧红了的铧口上舔、踩、摸,能用手在滚烫的油锅里随意捞取东西,能让你失去理智无休止地跳神等这些表演,让人心跳不已,瞠目结舌,眼花缭乱。美姑毕摩文化旅游应强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舞台化表演和民间真实性体验相结合的产品开发形式。其舞台化表演的内容主要包括毕摩作毕与巫舞,毕摩说唱及绘画、草扎、泥塑、书写艺术,毕摩、苏尼绝技表演等等。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加大对彝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投入,培养相关旅游人才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培养彝族民俗专家、表演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双语导游等,引进优秀旅游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将专家请进来实地培训;将可塑之才送出去进修培训;与凉山当地高校联手,在大专院校、高职高专等学校开设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等课程,扩大专业人才选择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在游客旅游过程中传播各种口授语言民俗,如彝族传说、彝族民间歌曲等,能让游客更好的体验式旅游。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凉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开展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条件。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注重旅游体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本文结合凉山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及凉山民俗旅游资源体验式开发不够完善的现状,站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及方案,对凉山民俗文化进行合理开发,以期待能促进凉山旅游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凉山。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来源于《论文网》   作者:格坡铁支 刘宇翔(西昌学院)
eA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