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安定镇青云村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扬
当前,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也是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手段之一。近年来,景东县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打造安定镇彝族刺绣产业为突破口,来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取得新的发展。安定镇青云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无量山脉,平均海拔2246米,所辖面积13平方公里。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139户,549人,全村100%为彝族群众。青云村彝族刺绣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强的民族传统工艺,其华丽美观的图案在现今彝族服饰与彝族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一、青云村彝族刺绣的特色及发展现状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工艺,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且形式多样,品种齐全,基本涵盖了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彝族绣品包括衣服、鞋子、鞋垫、包头、围腰、背巾、马甲、钱包、枕头、挎包等各种饰品,其针法多变,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图案以各色各类树木花草为主,也有飞鸟虫鱼,无论动物植物,都栩栩如生,极具层次感立体感,且寓意深远,充分展示了彝族女子挑花绣朵的技能、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青云村彝族刺绣传承久远,一般彝族女子尚未成年就由母亲言传身教学习刺绣技能,女子一般十五六岁便开始学习刺绣技艺,且开始独立进行刺绣制作。青云村的成年妇女40%都掌握一定的手工刺绣工艺技巧,且以家庭为单位代代相传。近年来,刺绣制作和销售也是当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目前,青云村有省级文化传承人1人、省级民间艺人1人和市级文化传承人3人。以青云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百姓,有刺绣传习人200人。青云村已成立刺绣合作组织,全村及周边村组有300余名彝族妇女从事彝族传统刺绣品的加工及销售,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主打品牌为“密撒把”彝族手工刺绣。
二、青云村彝族刺绣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一)青云村刺绣产业是景东县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青云村刺绣属于民间文化范畴,是景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艺术品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刺绣业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继而推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的发展为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游客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彝族刺绣文化,彝族刺绣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现代社会,机械化生产固然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但是相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工艺品,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手工制作的有特色的产品,这使得民族手工刺绣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凸显出来。
(三)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有政府的规划、引导、扶持。
近年来,景东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文产办“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市文产办《普洱市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创建标准(试行)》以及文化精品项目扶持等相关政策,以保护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以提升地方特色优势为重点,始终坚持深入挖掘、提升彝族刺绣工艺, 2013年11月,彝族传统刺绣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青云村被评为市级文化传承示范村。2014年,青云村被评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提名奖。尤其是2014年,景东县开发制作了服饰、绣花鞋、鞋垫、手机套、绣花包、背巾、装框绣布等10余类彝族手工刺绣系列精品,组织参加“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得到了国内甚至海外人士的认可。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刺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产业化程度低,与市场对接环节薄弱,文化产业引资力度小,品牌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青云村彝族刺绣产业的传承与保护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刺绣作为一项技法复杂的民间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因此,掌握着传统刺绣技艺的民间艺人便成为传承这项民族手工技艺的关键所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决定传承与保护的力度,只有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能唤起全民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要加强彝绣艺人申报省、市民间艺人的申报工作,充分调动他们传承人、领头羊的作用,刺绣手工技艺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
(二)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彝族刺绣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兴办彝绣产业公司或生产基地,加大扶持彝族刺绣加工大户、示范户的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大户带动,走联合经营之路,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市场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好安定镇已注册成立的景东县无量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作用,加大彝族刺绣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走“品牌化运作”的生产经营之路。在青云村彝族刺绣的开发和生产经营中,要坚持走“品牌化运作”之路,做强做大彝族刺绣产品加工业。要做好彝族刺绣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支持彝族刺绣产业的相关企业和加工大户开展专利申报和品牌商标注册,保护好彝族工艺品产权和专营权。
(四)加大彝族刺绣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力度,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在进一步挖掘传统技艺潜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大彝族刺绣系列旅游工艺产品的开发设计,特别是要做好实用产品和精品系列的研制开发,使传统彝族刺绣产品满足研究、观赏、收藏的需要,同时向现代时装发展,推出既能反映民族特色,又与现代时装接轨的彝族刺绣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拓展市场,提高彝族刺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搭建彝族刺绣产品销售的平台和窗口。在县内开设彝族刺绣销售店和彝族展馆,带动绣品的销售。通过参加省内外各种大型展销会和报刊、网络、电视台等宣传平台,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彝族刺绣产品的吸引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云南民族村的接洽,搭建好在民族村彝族展馆展示彝族绣品的平台,力争通过全方位宣传和展示,促进彝族刺绣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光大。
彝族刺绣手工艺质朴而富有艺术性,每一针每一线都渗透着彝族人民生存的智慧。它以其独有的韧性生于世俗存在于民间,世世代代辗转于彝族人民双手之间,承载着他们所有的生存理想与情感寄托。尽管工业在不断地发展,但手工的智慧与技术含量是工业永远无法替代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民族特有元素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便成为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问题上,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企业的规范生产,也离不开政府的相关导向作用。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