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娃娃绣着花 彝家妇女巧手绣出新生活
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为凉山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圆梦舞台。 记者 李顺云 摄
(凉山新闻网讯(记者 胡正清 袁蕾))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党群密切、民族和睦、生态和谐。这是一片多彩的土地,山川多娇、物产多样、服饰多彩。
凉山,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最多的地区。古老的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凉山,是国家层面“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地区。
在凉山254.7万妇女中,有近10万贫困妇女,她们受文化程度、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的制约,增收门路狭窄,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时代的呼唤、国家的扶持,千年彝绣,筑梦深山。彝族妇女的传统技艺和产业扶贫、“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融合起来,实现着妇女创收、家庭脱贫的梦想。
巧手编制美好生活。
飞针走线 绣出脱贫奔康大产业
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作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而今,彝绣不仅是千年技艺的传承,更成为助力脱贫奔康的产业。
出生于金沙江畔金阳县的贾巴子则,从小从母亲手里学到了缝制、刺绣等工艺。作为彝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除了技法和创作上的创新,贾巴子则更看重彝绣的传习。现在,她每年要跟凉山各地的几百名“贫困绣娘”合作,由她提供半成品,绣娘在家中刺绣加工,每位绣娘每年能赚2万元左右。
彝绣服饰展示。 记者 袁蕾 摄
来自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普格的米色莫子洛,是2019年大凉山手工编织大赛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凉山州级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从事彝绣40多年,创立起年营业额400多万元、产品辐射“云贵川”广大彝族聚居地的凉山古夷彝绣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名老党员,米色莫子洛积极投入激战正酣的脱贫攻坚。她培训并签约了268名贫困户“绣娘”为公司技工,她们每月最低收入1200元至1800元,高的能达到2500元至3000元。
背着孩子绣着花。 记者 张祺 摄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彝族妇女工作,通过丰富完善巾帼脱贫长效机制,宣传“金牌”绣娘,树立产业扶贫榜样,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并通过唯品会等知名电商,在线上、线下进行销售。2018年、2019连续两年,州妇联举办了“巧手编织五彩凉山手工编织大赛”,以赛事促发展,以活动搭平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绣娘,将大凉山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大山,走向国内外市场。
从2010年至今,凉山已建立以妇女为主的专合组织20个,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培训基地12个,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2个,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3个,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88个,为凉山下岗妇女再就业、大学生创业就业、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圆梦舞台。
技艺的传承。 记者 李顺云 摄
居家灵活就业 巧手绣出新生活
彝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姑娘从小就会跟着母亲学刺绣,一件件精美的服装饰品就出自姑娘之手,能否绣出美丽服饰,曾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哪怕一方精美的手绢、一双精致的绣袜,无不透着情、透着美,在万千彝族妇女手中翻转着,翻成大的商品,翻出美的生活。
今年,我州各地彝族贫困群众欢欢喜喜地住进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在环境美丽、功能齐全、透着现代气息的新社区,迅速跟进的是彝绣合作社和生机蓬勃的彝绣“扶贫工厂”。以彝绣为抓手,鼓励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在省妇联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开展“彝心彝意·爱购凉山”活动,通过组织以购代捐、消费扶贫等形式,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勤劳增收,有尊严地脱贫、有温度地脱贫、可持续地脱贫。
美姑县集中安置点内,开展大规模彝绣培训,今年,美姑县预计培训绣娘1000人。
位于昭觉县城附近的教顶山安置点,居住着3000多户村民,农闲之余,妇女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用手中的针线,编织美好生活。昭觉谷莫村绿意盎然,彝绣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昭觉是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引领着彝绣服饰的服务群众、服务脱贫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今年春天,省政协副主席、州委书记林书成专门到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沟村妇女彝绣生产点调研。当日,香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吴小莉也在这里采访,深表感慨。
记者 张祺 摄
喜德县彝欣社区,妇女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用手中的针线,编织美好生活。今年,这里创建了“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
喜德光明镇彝欣社区,是一个有着7000余人的移民安置点,今年,这里创建了“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背着孩子的妇女通过进入彝绣培训班学习,成为一名绣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
初夏的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活动室里,70余名绣娘围坐在一起,呷古村已经成立了彝绣专业合作社,这里被称为“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
彝绣老师授课。 记者 张祺 摄
美姑县萨库乡、拉木阿觉乡集中安置点,正在开展大规模彝绣培训,今年,美姑县预计培训绣娘1000人,绣出来的绣品都签订了订单,直接销往广东。
传承民族技艺 打造彝绣文创品牌
小小的彝绣,不仅是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创新产品孵化样本,更成为“用小产品撬动大市场,打造彝绣文创品牌,驱动灵活居家产业”的精准扶贫范本。
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活动室里,绣娘们正在工作。呷古村被称为“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 记者 张祺 摄
今年2月23日,雷波县妇联把1022双绣花鞋垫陆续送到外地到来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511名干部手中,在今天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战场,续写了一曲当年解放区妇女制鞋绣垫送火线子弟兵的动人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怀,全国人民关心支持,各族人民奋斗,凉山必将决胜脱贫奔康。
此外,凉山彝绣立足当地彝族刺绣服饰的需求,面向国内外对彝族刺绣的需要,联系省内外客商销售彝族刺绣工艺品,不断为彝族女子拓展市场空间,也为彝族女子在彝族刺绣上创新提供条件,使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不落伍,随应时代潮流的方向而发展。
昭觉谷莫村绿意盎然,彝绣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记者 李顺云 摄
五彩的丝线在妇女手中穿梭,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勤劳善良的彝族妇女,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技艺,背着孩子,照顾好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传承着民族的技艺,绣出彝乡新画卷,绣出美好新生活。
一件件有着彝绣技艺的服饰和饰品,承载着全国各地对凉山帮扶的深情,刻画出贫困妇女自强不息,巾帼脱贫的形象,展现出凉山各族儿女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