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三河村的大蜕变

作者:刘畅 发布时间:2020-06-09 原出处:凉山日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2018年4月,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9个扶贫安置点集中开工。2020年5月初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如今,村里的贫困群众全都搬进了新房子。“新居、新产业、新生活”,这是如今三河村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三新”话题——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时指出——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jpg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年多来的努力终于见成效了。现在不仅村情村史馆开馆了,新修的游客接待中心、村委会活动室也全部投入使用。”站在新建的村情村史馆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很是激动。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凌身后,是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青山松林间,黄墙黑瓦的彝家新居十分醒目。这里一共住着29户村民,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过的吉好也求一家也住在这里。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跨进吉好也求家的院门,他的女儿吉好有作迎了上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新房子,“一年前你来的时候,进我们家的院子还得弯着腰,门框才不会撞着头。现在门框高了、土院子不见了,房子从20平方米变成了100平方米,从1间房变成了3间房,还有卫生间和厨房。”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4月份,三河村9个扶贫安置点集中开工,今年5月初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如今,村里的贫困户们全都搬进了新房子。新居、新产业、新生活,是近两年三河村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我总想,全家奋斗几十年能不能住上新房,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今年47岁的说吃阿呷家共有7口人,搬进新家以前,全家居住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既是堂屋又是卧室。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站在新家的小院里,说吃阿呷向记者介绍:“我们的新家很有彝族特色,屋檐下的斗拱很像牛头,还涂上了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纹路。”走进客厅,新家的沙发、电视柜、餐桌等一目了然。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原则,三河村9个安置点房屋户型从25平方米1人户到125平方米5人户不等,157户房屋均采用轻钢结构结合彝族传统民居文化风格设计。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住进新房子的村民们在村两委带领下,发展了新产业,脱贫攻坚的劲头更足了。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吉好也求一家凭借2万元信用贷款以及自己的积蓄,买了2头西门塔尔牛、2头能繁母猪,还种了8亩高产马铃薯和3亩花椒。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我们根本不懂怎么养优良品种牛,更不知道高产马铃薯,这些农业知识都是政府向我们传授的。”吉好也求说,2013年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元,去年发展种植养殖业加上务工收入,已升至1.28万元。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凌告诉记者,三河村村民以前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和畜牧业,收入结构单一,主产马铃薯、荞麦、玉米,抗风险能力弱。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三河村产业发展逐步走向了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村里发展了5000群箱中华蜂养殖、1000亩云木香中药材种植、400亩经济果林和1500亩花椒。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民们积极参与务工,人均收入每天有80元至200元。村里还通过农民夜校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技能和就业培训,提高收入。”张凌告诉记者,仅花椒种植这一项,预计全村贫困户户均种植约3亩,3年后花椒上市每户年均将增收1.5万元左右。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还要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有了新生活更要有新气象。”村民节列俄阿木说。5月 1日是三河村赶集的日子。“今天赶场,我女儿下班回来肯定要带卤菜回家。”节列俄阿木说,搬新家以前,一盆汤、一盆肉、一盆饭、一堆火,一家人习惯坐在地上吃饭。搬家后,村里为大家请来了厨师做培训,她最先学会的就是炒回锅肉,“从前我们桌上最常见的就是坨坨肉,现在蒸、煮、炖、炒,餐桌变了样,食材更丰富了,味道更好了”。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河村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三河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订红白理事章程、村规民约,通过“支部+协会+家族”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实行专项整治,严格规定杀牛数量和彩礼金额上限,彝族传统“坨坨肉”改为吃炒菜的习惯逐渐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群众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越来越认可教育的重要性。”张凌介绍,2016年村里首个幼教点刚刚开办时,仅有18名儿童入学。2019年村里已开办3个幼教点,招收幼儿92名,设学前班3个、招收学前幼儿167名。全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邻居家的娃娃都去上学了,学会了普通话,还教大人读课本、写字,我的娃娃也不能落后。”最让节列俄阿木自豪的是儿子热烈友聪因成绩优异,前两年被绵阳市第二中学录取。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三河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100元,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903元。今年全村整体脱贫没有任何问题。”踩在耗时半年多修成的通村沥青公路上,张凌底气十足。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