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生态”与“产业”统一 “颜值”与“产值”同在——牟定县凤屯镇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调查

作者:​李振华 发布时间:2024-03-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近年来,牟定县凤屯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云南红梨生态产业开发模式,一体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化、经济化与产业发展生态化、绿色化,努力实现“生态”与“产业”统一、“颜值”与“产值”同在,有效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到2023年,凤屯镇开发荒山地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11700亩,产量达4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当地老百姓自豪地称红梨树为“摇钱树”。
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1.jpg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发展背景

凤屯镇地处牟定县城西部,东与共和镇相邻,南与楚雄市吕合镇接壤,西与南华县龙川镇相接,北与姚安县前场镇毗邻,镇政府驻地飒马场村委会,距县城14公里,219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辖腊湾、新房、建新、凤屯、飒马场、龙丰、田丰、牌坊、河节冲9个村委会,90个自然村141个村民小组,有4238户农户17880人口,其中彝族人口7667人,占总人口的42.9%;凤屯镇国土面积206.2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3002亩,其中水田14997亩,旱地8005亩。林地面积226491亩,森林覆盖率达75.57%,其中省级公益林139848亩,商品林地86643亩;凤屯镇原名为“力此么”(彝语),意为有麂子出没的地方,因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龙水,住地像一只凤凰,犹如“二龙戏水”;凤屯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彝族左脚舞、彝族玛咕舞、彝族《相思调》、踩青棚调、踩门调、彝族刺绣、民族工艺“龙头四弦”、制作、“三胡”制作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凤屯镇广大农民群众有房前屋后和地埂荒坡分散栽植红梨、核桃、樱桃的传统习惯。称之为红梨、核桃、樱桃之乡。为进一步增强镇域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近年来,凤屯镇党委、镇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建设“红梨、核桃、樱桃”大镇的发展战略,加快了红梨、核桃、樱桃产业建设步伐,通过持之以恒地抓红梨、核桃、樱桃基地建设,突出抓精品、办亮点、搞示范、齐带动,整合涉农项目,集聚资金,倾入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云南红梨、核桃、樱桃产业已成为凤屯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扎根性支柱产业,红梨、核桃、樱桃被群众称为“杆庄稼”。守绿还金、添绿增金、“绿金指数”既反映出凤屯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潜力,也体现出优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镇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2.jpg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做法成效

统筹提升林果产业和生态价值的“含新量”“含绿量”,才能更好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提升“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凤屯靠什么?靠的是创新这个“第一动力”。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优布局,画好片带开发一张图。 一是全盘谋划布好局。坚持“区域化联动、规模化建设、多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目标,充分衔接产业、生态、文旅等专项规划,确定“整流域推进、片带式开发、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发展思路,并突出抓精品、办亮点、搞示范、齐带动,整合涉农项目,集聚资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531”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了飒马场、龙丰、牌坊等5个村委会现代农业生态林果示范园和31个红梨产业片带。各村立足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潜力等实际,因势利导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制定详细具体、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案。从2013年开始,政府连续两年安排产业扶贫资金340万元,整合资金180多万元,群众投资1000余万元,在飒马场、龙丰、牌坊等5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连片发展云南红梨8500亩。2015年400多亩红梨初见成效,实现收入600多万元。2017年,果农人均收入6000多元。二是助推巩固起好步。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紧密结合富民产业培育,积极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红梨产业,为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创新模式开好头。凤屯镇坚持把壮大林果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林果产业新法子、好路子,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在具体实施中,把产业链牢牢捆绑在经济组织上、把果农牢牢捆绑在产业链上。在县科协的支持下,2013年凤屯镇成立了“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协会”,协会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3人、会计、出纳各1人、理事会成员9人。同时成立了云南牟定凤屯大山倮倮林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倮倮红”商标,红梨挂果装箱销售。截止2014年,“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协会”共发展协会会员402户,协会采取“党支部+协会+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的运作模式,引导贫困户入协会,带动果农和贫困户“抱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当年,全镇共有种植红梨协会会员2381人,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650人,协会还帮助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使他们通过打工创收实现了脱贫。在此基础上,引进云南凤屯红梨农业有限公司,在飒马场村流转接管云南红梨1000亩,公司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原有的云南红梨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实行品种改良并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建设具备观光游道、休息亭阁功能的高标准红梨示范基地,并建成乡村旅游农庄1个,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益。四是科普基地传好技。为抓好产品质量,提高优质果比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红梨优质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梨果标准化生产区,提高凤屯镇梨树栽培技术水平。2009年建成了牟定县凤屯镇大平地云南红梨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建成育苗基地20亩,育苗33万株。由于科普示范基效益明显,科普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发挥突出。2012年11月凤屯镇大平地云南红梨种植协会被中共牟定县委、牟定县人民政府表彰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7月被牟定县科协命名为县级科普示范基地。2014年6月牟定县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科普示范基地被楚雄州科协、楚雄州财政局表彰为楚雄州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单位。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铸链条,算好延伸产业一本账。一是算好“民情账”。积极对接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种植习惯、发展意图、劳动能力等实际,鼓励引导群众扩大规模、选优品种,促进建园规模由小到大,种植类别由少到多,果品质量由普通到优质。二是算好“经济账”。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强市场供需动态分析和研判,正确处理市场需求、供给现状与产业布局的关系,积极开发有需求、有竞争力的林果产品,科学测算种植成本、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做到种植导向鲜明、源头产出可控、市场投放精准,避免无序同质竞争。三是算好“产业账”。深入挖掘产业优势,全面摸清基地规模、产业链配套、客商入驻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好、自然条件好、发展形势好等优势条件,坚持新果园提质增效和老果园升级改造同步实施,加大建园力度,强化推进措施,到2023年凤屯镇发展云南红梨11700多亩,产量4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四是算好“特色账”。坚持“做优特色、错位发展、做强品牌”,科学调研论证温度、湿度、日照、雨水等气候条件和海拔、坡度、土壤等条件,什么适合种什么,什么特色种什么,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构建绿色、多元、特色的林果产业体系。五是算好“市场账”。按照“大企业引领、技术专家支撑、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凤屯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了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凤屯镇后,坚持高科技引领,走集约化、标准化、有机化、品牌化发展路子等,带动林果产业发展。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还研发生产梨汁、梨醋、梨酒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并建起了生态休闲农庄,在销售红梨和其它加工产品的同时,也带火了红梨谷生态农庄,每天来采摘红梨品尝特色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全镇云南红梨种植成为了继烤烟之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3.jpg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激活力,树好党建引领一面旗。全面推广“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三链”模式,为加快果树建园奠定坚强组织基础。一是汇聚责任力量。把果树建园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镇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凤屯镇党委、凤屯镇人民政府早谋划、早安排、早准备,全面动员、统筹联动,进一步细化实化,保证果树建园任务落实到位。建立完善镇主要负责人包片区、班子成员包村、副科级干部包点,驻村干部包地块、村干部包农户的“五包抓”工作机制,分镇、村分级下指标、定任务、压担子,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合力。二是聚焦三联着力。联村联户联基地,为民富民兴产业。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林果基地建设中,镇直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帮建基地,义务劳动,帮群众整地、栽植、覆膜,为建设示范基地出力。同时,各单位与联系村结对子,依托扶贫开发建基地、兴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达到了为民富民兴产业的预期目标。三是突出组织引领。坚持林果产业和粮食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有力有序推进果树建园。村级党组织深入果树建园一线,引领带动党员干部群众蹲点建设、现场指导,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果树建园的“发动机”“助推器”“压舱石”。四是树立标杆带动。依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帮带制度,建立“党员+”模式示范带动建园工作,推行“党员+镇干部”“党员+村干部”“党员+突击队”经验模式,划分党员责任田,在规范栽植、田间管理等方面树立了标杆。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强保障,做好精准服务一条龙。一是思想认识保障到位。首先是统一镇、村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把林果产业当做富民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当做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来认识,在任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看这一富民产业的成效。其次是大力宣传、教育、引导和发动群众,使其逐步转变传统、粗放、低效农业思想观念,树立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化农业的意识,激发其参与林果产业建设的热情,变“要我建、要我管”为“我要建、我要管”,进而形成全民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科学规划保障到位。坚决以镇党委、镇政府确定的“153”巩固11700亩云南红梨、56000亩核桃、3000亩樱桃产业示范区为总纲,咬定林果产业基地建设不放松,做好年度实施计划,稳步实现既定的建设目标。对立地条件差且已建的成效差的果园,尽快补栽。对群众基础较差的村、组,可以先办点示范引导,然后逐步推进。并按照年度实施方案,届届抓,年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建成红梨、核桃大镇。三是资金投入保障到位。继续整合各方资金,切实加大林果产业建设的投入,在充分发挥好扶贫、农综、林果等项目资金作用的同时,广泛招商引资,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并积极动员农户自筹资金,努力保证产业建设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要加大产业后续管理资金的投入,为成效巩固和早见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从2013年开始,政府连续两年安排产业扶贫资金340万元,整合资金180多万元,有力推进了林果产业发展。四是种苗先行保障到位。一方面林果部门加大对育苗企业及大户的指导,使其提高果树育苗的出苗率和良种率,另一方面继续进行用苗招标竞标机制,促使育苗者多育苗,育好苗,保证良种壮苗上工程。五是农资管理保障到位。严格管理种苗、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进货渠道和产品质量,加强市场供需调度和产销对接,切实满足果树建园需要。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破坏市场秩序、侵害农民利益等违法行为,保障农资质量可靠、市场稳定。加大旋耕机、挖眼机等专业农机设备的调配力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分配,保质保量完成果树建园播种任务。六是技术指导保障到位。坚持“线上+线下”双线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紧盯育苗、移栽、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难点,邀请种植专家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讲解、在线答疑。加强跟踪服务,组织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现场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引导群众科学建园、规范建园,提高树木质量和成活率,确保建一片、活一片、成一片。七是新型经营保障到位。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对栽后无人或无能力管理、资金投入跟不上的果园,大力推行土地流转、承包和转包模式,对业主在建园苗木补助、基础设施、支持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最大限度地吸引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入住凤屯建园和从事果品贮藏加工业,每个村每年要至少发展1-2处有一定规模的新建或管理林果园流转示范点,发挥企业、大户、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通过招商引进一批果品生产、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完善该镇果品业的产、供、贮、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切实提高果品产品的附加值,使果品效益更大化,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八是营造氛围保障到位。按照党委、政府政策引导,农户是建设受益主体、镇是管理主体、林果业部门是技术服务主体的原则,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镇上关于林果产业建设的政策、要求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林果产业的必然性、可行性,切实发挥了各方面的建园积极性、主动性。九是标准建园保障到位。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在林果基地建设中,突出了适宜区规模化、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同时,严把规划设计、基础配套、苗木质量、工程整地、修根蘸浆、浇水回填、栽植覆膜、间作套种、检查验收等“九关”。十是依法治果保障到位。各专业执法部门切实发挥职能,按照林业法规和《凤屯镇林果基地综合管理管护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果基地的不法分子,达到惩处典型,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各村成立林果基地管理管护队伍,长期的进行巡查管护,对自毁果园、他人毁园的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切实巩固好林果基地建设成果。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4.jpg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经验启示

 成功源于目标、路径、方法的有机统一。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云南红梨产业最终成为凤屯镇改善民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致富工程,改善环境,惠及子孙后代的生态工程。如今,凤屯镇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价值双增。其有以下启示: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生态惠民新目标。凤屯镇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实践生动地说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从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目标,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创新激发新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的模式。一方面,发展云南红梨产业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生的创新实践,通过项目组织实施创新,有效解决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缺乏资金来源等瓶颈问题,促进生态保护和区域生态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从2013年开始,县政府连续两年安排产业扶贫资金340万元,整合资金180多万元,在凤屯镇启动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试点工作,强调云南红梨生态产业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并把发展理念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实施路径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作为试点内容。另一方面,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展现新活力。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应主动适应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一发展趋势,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云南红梨生态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以协调建构新格局。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外部经济性非常强,但长期以来治理效益难以内部化,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开发处于“两张皮”状态。生态产业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经济发展之间搭建起合作桥梁和协调机制,实现外部经济性内部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与生态环境改善价值之间的脱节问题。另一方面,在推行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应统筹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突出问题,关联产业发展现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综合运用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科学匹配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和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推动两者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比如,综合考虑整体收益与成本平衡,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产业园区开发、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文旅开发等有效融合,实现“肥瘦”搭配、打包开发、优势互补。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以绿色展现新气象。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的鲜亮底色。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新模式是应绿色发展而生的新机制,其鲜明特点就是用关联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推动生态与生产形成互融互促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区域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凤屯镇在实施发展云南红梨项目时,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实施基础好、投资规模适中、项目边界清晰、反哺特征明显、环境效益显著的试点项目”,要求“项目层面实现关联产业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为此,项目申报和实施主体要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生态产业的核心要义,增强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开发项目的关联性、融合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两山”转化的绿色发展新样板。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以开放凝聚新合力。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的活力之源。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模式作为一项战略性开发项目,天生带有开放基因。从参与主体看,该模式打破行业、企业、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引入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产业投资运营能力的市场主体参与试点,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治理的大格局。凤屯镇按照“大企业引领、技术专家支撑、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既定思路,凤屯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凤屯镇党委、政府打造红梨强镇的决心与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做强红梨产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从企业落地到发展壮大,凤屯镇为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支持。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凤屯镇后,坚持高科技引领,走集约化、标准化、有机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并建起了生态休闲农庄,在销售红梨和其它加工产品的同时,也带火了红梨谷生态农庄,每天来采摘红梨品尝特色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多年的发展,在基地的带动下,云南红梨已成为牟定县发展最快、最具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在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协会和企业的带动下,全镇已发展云南红梨11700亩,云南红梨种植成为了继烤烟之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的支柱产业。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以共享拓展新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的核心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共享是共享理念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呈现,也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发展经济,还有助于改善民生,助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活好有机统一。在这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牟定县凤屯镇进行了有益探索。该镇的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将云南红梨林保护、大河整治、民族文化传承、经营性产业开发等进行系统集成和一体化推进,精心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有机融合的“生态治理”,实现产业收益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反哺,从而把凤屯镇打造成生态之林、发展之林、幸福之林。总之,发展云南红梨生态产业模式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在项目运作层面的创新实践,只要科学谋划、精心实施,就能够实现多方共赢。K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作者简介:李振华,1968年12月26日生,男,彝族,党员,大学,西南林学院毕业,云南省牟定县人,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谦虚自信。善于研究基层党建,勤于研究“三农”工作,乐于研究文学艺术。电话:15808787909。
图片来源:搜狐网-牟定在线,摄影:段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