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宁蒗60年县庆专题:走进宁蒗——民族源流

作者:县庆指挥部 发布时间:2016-11-13 10:07: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Lc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大团结》摄影:姚金林
Lc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

  宁蒗彝族自称“诺苏”。现有人口1630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99%。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宁蒗彝语属彝语六大方言中北部方言的“什扎”土语。彝文是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书写方法从右至左横写,无标点。彝族人民用这种文字写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的古籍文献十分丰富,它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宁蒗彝族多数的直系祖先为古候、曲涅两个原始部落。据古候、曲涅两系迁徙凉山的记载,小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古候、曲涅进入凉山约当东汉时,距今约2000年左右。

  现在的宁蒗彝族多数是在清道光年间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的;他们多数都有从大凉山迁来的家谱,一般在10代左右,250多年。

  此外,据有关方志记载以及当地的山川河谷名称上考察,元明以前,当地亦有彝族居住,他们不属于古候、曲涅系统,当地人称他们的后裔为“水田罗罗”或“沙罗罗”;居住在宁蒗县西北、西南山区,元明以后,多数迁徙到永胜、华坪和丽江等。

  宁蒗的黑彝主要有补余家(汉称余家)、瓦渣家(汉称张家)、罗洪家(汉称胡家)、倮姆家(汉称米家)、热柯家(汉称刘家)等五大黑彝家族。他们都是曲涅的后代。但是,除这曲涅的五支子孙外,古候系统的子孙亦曾在宁蒗居住过,其中著名者是马家,此外还有且吉、别戛等家。据说这些人迁居宁蒗比曲涅系统家支早,而且占优势,但他们在与曲涅系统的家支斗争中逐渐居于劣势,并最终败退到四川盐边、盐源,所以现在宁蒗的彝族中,古候系统的家支已很少。这一事实说明,古候系统的后人迁居宁蒗比曲涅系统的后人早。其辗转迁徙至宁蒗,当在距今约2000年的时间。

  四川大凉山彝族迁居宁蒗以前,这里肥沃的高山平坝尚未大量开垦,他们迁来以后,就在这些深山密林的山区住下来,并把这些山区向土司租过来,按照他们久已熟悉的生产方式,砍林烧山,种上适应高寒山区的荞子和洋芋,并获得好收成。就这样,荒凉的小凉山被勤劳的彝族人民开辟出来,他们也因此繁盛兴旺。据有关资料统计,至清末,宁蒗彝族已发展到20000余人。他们最初迁居在宁蒗县东南部和西南部一带,与四川大凉山相近,现为新营盘、跑马坪、战河、西布河,西川五个凉山区。随着社会发展,彝族现已遍布小凉山,成为宁蒗县人口最多的民族。

  【摩梭人

  摩梭人有16119人。摩梭人旧称“摩梭”或“么些”。他们自称“纳”或“纳日”。主要居住在宁蒗县的永宁、拉伯、翠依、大兴镇等地。摩梭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梭摩(纳西)东部方言。摩梭人没有正式的文字,但在巫师(达巴)中使用着一种用于宗教的记事符号,即早期的图画文字。此外,宁蒗自称经“纳西”的纳西族中使用着一种象形文字,俗称“东巴文”。

  远在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这里就有摩梭人的先民在活动。约在唐初,永宁摩梭泥月乌氏族强盛,逐出吐蕃,遂居此地。另外几个摩梭氏族逐步往南迁,有的逐步定居在蒗蕖,有的定居在永胜、华坪,成为这些地区最早的民族,先后受南诏和大理的统治。忽必烈征大理国,先至盐源,木理,后至宁蒗,并曾驻兵永宁日月坪(或称“日月和”今永宁拖支)。沿途的摩梭氏族和部落酋长率众归降并随之征战,元皇朝因阿姓土酋从征有功,赐袭永宁土州职衔和蒗蕖土州职衔。永宁和蒗蕖两地的摩梭阿氏土官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朝直至民国到解放前,都统治着当地各民族。摩梭人是宁蒗县最古老的民族,是最先开发宁蒗这块土地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

  现有人口12526人。宁蒗县的普米族自称“普日咪”或“拍咪”,意为白人。普米族习惯住半山缓坡一带,村寨相隔不远,炊烟相望,鸡犬相闻。

  普米族在古文献上称为“西番”。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普米族没有正式的文字,但在巫师(韩规)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改造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源于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为寻找水草丰茂的生活乐土,普米族先民从高寒地带沿着金沙江、雅砻江的谷地向南迁徙到川滇边境地区,曾在四川西大渡河及雅砻江流域而居形成号称“百余国,户百三十万、人口六百万以上”的民族部落联盟。唐、宋时期,史书中有关“西番”的记载就具体、明朗。《宋史》有“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旧番蛮中马”、“可备战阵”等多处记载,可见普米先民当时就擅长饲养良马了。约在公元七至十九世纪时,因吐蕃王朝势力强盛,组织普米占领金沙江、雅砻江,“瓦巴”政权设在盐源,宋时称“蕃城郡”,元代时封号“巴尔瓦志”。现今居于宁蒗、永胜、丽江、维西、兰坪、中甸等地的普米族,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迁徙。元、明以后,汉文史书对普米族的分布情况有确切记载。天启《滇志》卷三十载:“西番,永宁,北胜、蒗蕖凡在金沙江北者皆是”。现今宁蒗永宁、翠玉、红桥、金棉、西川、新营盘、跑马坪、战河一带的许多地名都与普米族有关。

  【汉族

  宁蒗县有汉族51026人,汉族居住在坝区,主要分布在大兴镇、宁利、红旗、红桥、永宁等地。

  汉族迁居宁蒗的历史不长,大多数是在清代从四川省迁徙而来。汉族迁居宁蒗的时代背景是与清乾隆年间当地包都白角山上开办了一个白牛银厂有关。道光年间,这个白牛银厂极兴旺。大批四川西昌地区的汉族被招募做矿工,亦有一部分是江苏、江西、湖北慕名而来的银匠和商贩。以后,清末白牛银厂银衰而停办,少数返回原籍,多数留居此地。他们散居在全县的平坝河谷地区,逐渐繁衍生息。他们从摩梭阿氏土司那里租来土地,经过辛勤劳动,几乎所有可以开垦的种植水稻和包谷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他们劳动的足迹几乎遍布宁蒗全部角落。现在这里中心地区还遗留许多汉族坟冢,墓碑记载的时间都是清乾隆和道光年代。此外还有许多汉族地主兼营的药坊和磨房。汉族迁居宁蒗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共同开发了小凉山。

  【傈僳族

  傈僳族现有8409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碧源、拉伯、翠依等地。傈僳族自称“傈僳扒”。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先民早期居住在雅砻江和金沙江沿岸,明清两代虽有几次大迁徙,但宁蒗傈僳族只在金沙江流域一带活动。他们在艰苦自然条件下,辛勤地从事农牧和采集砂金等劳动,为开发金沙江流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壮族

  现有1244余人。主要分布在永宁和拉伯等地,大多数与摩梭、普米族杂居。壮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自称“仲家”。他们是在清嘉庆年间从贵州迁居宁蒗。

  【苗族

  现有715余人。多数居住在永宁和翠依等地。苗族是在明清两代从贵州迁来宁蒗的。他们多与傈僳、摩梭、普米等族杂居的,一般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半山坝上。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藏族

  现在宁蒗人数较少,有895余人,但历史上藏族对宁蒗地区有很大影响,亦有较长的居住历史。宁蒗的藏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上从川西地区迁徙而来的藏族,操康巴方言,俗同川西藏族;一部分是云南藏族,操中甸方言,俗同中甸藏族。

  此外,宁蒗还有回、白、丽江纳西等族。这些民族迁居宁蒗历史不长,大多数是在民国年间迁移到这里。他们中多数是小商贩和皮匠、木匠、缝纫等手工业者。他们与当地民族联姻后,便定居在这里。Lc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