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彝族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是居住在滇西北永胜县境内的彝族支系他留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延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他留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维护他留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随着他留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他留人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迁,给他留人火草麻布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充分发挥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增强他留人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加大对他留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是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保护与传承
一、他留人的分布及其传统服饰
他留人也叫他鲁人,自称“塔怒素”,俗称“他鲁苏”,1956年民族识别为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永胜、华坪和四川盐边、盐源等地,其中永胜县六德彝族傈僳族乡的营山、玉水、双河等三个村委会是他留人的主要聚居区。据考证,永胜境内的他留人是在明代“洪武调卫入永”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下,以秦汉时期的僰、昆明、叟、摩沙,以及唐宋元时期的施蛮、顺蛮、麽些蛮、白蛮、乌蛮、西番、猓猡等氐羌族系各民族后裔中的一部分为主体,吸收了从内地迁移而来的部分汉族移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多元的特殊族群。其形成时期大约在明末清初。[1]他留人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族群,通用汉语和汉字。他留社会中的“铎系”即人神沟通者在主持丧葬仪式中有专用的象形表意符号。
六德彝族傈僳族乡位于丽江市永胜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川缅公路丽(江)攀(枝花)干线贯穿乡境,东邻仁和镇和华坪县通达乡,南依东山乡,西接永北镇,北与宁蒗县永宁坪乡毗邻,下辖六德、双河、营山、玉水、北华、团结、河腰、华祝8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全乡幅员面积330.8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河谷至寒温带气候,最高海拔3205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6.2℃,年均降雨量788.4毫米。该地主要有煤矿、水能、石料等资源,森林覆盖率为63.7%。截至2014年初,全乡总人口14246人,其中傈僳族6635人,占47%,彝族支系他留人4648人,占32%。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3214人,占21%。①他留人的主要姓氏是陈、王、兰、海,其人口约占他留人的90%。
用火草和苎麻混织而成火草麻布衣服,是永胜彝族支系他留人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因缺乏相关文字记载,他留人火草纺织技艺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流传于他留山的《他留大调》②中叙述道:“娃娃就要与母体分离,扎脐带的麻线,是从密林中采来……用什么裹娃娃?父母穿的麻布衣裳行不行?麻布衣裳是父母给花准备,麻布衣是母亲齐的麻织成,麻布衣是父亲采的火草织成,漂亮的麻布衣饱含父母的深情”。[2]此外,位于营山、玉水、双河三个行政村接合部的他留古墓群,共有自明朝万历年间到民国初年的6300余冢他留人坟墓,不少墓碑上绘制有火草图案。从中可以看出火草麻布不仅与他留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他留人火草纺织技术历史悠久。
他留人的传统服饰因年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其中尤以女装的变化较为明显。他留传统男装主要分短装、礼装和丧服:(1)男子短装:圆领、右衽滚边的火草麻布上衣一件,头缠“套头”;(2)礼装:右衽滚边的火草麻布长装一件,头缠套头,腰间系黑色布带。(3)丧服:火草麻布的孝帽一顶,对襟的火草麻布长袍一件,无腰带。丧服要反穿,而且不能洗涤。男子在五十岁以前一般穿火草布圆领右衽短上衣,五十岁以后一般穿红黑相间细条纹无领右衽长衫。
他留传统女装主要分为童装、少女装、青年装和成年装(盛装):(1)童装:火草麻布的右衽圆领滚边短衣一件,白色汉布的花边裙子一条,腰间系黑底绣花腰带,头饰为绣花套头。(2)少女装。火草布圆领右衽上衣,领口和右衽用黑布滚边,订黑布疙瘩扣。白色麻布百褶裙,裙摆边沿装饰花边或细条纹,帽子直接用黑底绣花布围搭而成。腰间先系红蓝绿各色花布拼接而成的腰带,并用白底绣花布带装饰于左侧,再系细条纹火草布,露出原先各色腰带,以丰富服装色彩。(3)青年女装。他留少女到十七八岁后,家人就要为其举行换装仪式,将绣花头套换为黑色头帕,头帕最上一层一半由刺绣花边组成,另一半为黑布,用发辫缠绕使其固定。换下少女时的白色汉布花边短裙,给其穿上用苎麻纺线织布制成、用橡树果实熬汁染黑的黑色麻布百褶短裙。上衣习惯先穿一件衬衫,然后穿深蓝、绿色棉布或火草布长袖右衽上衣,袖口和襟口处接缝绣花布和黑布,穿着时翻出袖口,露出黑布和花边。换衣仪式即他留少女的成年礼,标志着她们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从此可以谈婚论嫁了。头帕换为黑色盖头布。(4)妇女盛装(礼服):右衽短衣一件,裂口大翻领对襟滚边长衫一件(袖口和襟口处接缝绣花边、红绿白黑等各色布条),细条纹火草麻布长衫一件,黑色麻布百褶裙一条,戴黑色盖头布,系火草麻布腰带,穿船型绣花布鞋。这套服装是他留女青年结婚时的礼服,也是已婚妇女在节庆时穿的盛装。③至今,永胜他留人依然延续着火草麻制衣的传统。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
据文献记载,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族、壮族、苗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均有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作为纺织原料的传统。由于火草麻布既有火草的保暖性,又有麻的柔韧性的特点,因此他留人一直采用火草和麻混织成火草麻布衣服。
(一)火草采集与苎麻种植
由于云南各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植物资源差异很大,各少数民族对纺织原料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这也就造成了原料加工方法、纺织工具和工艺流程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技艺。他留人火草麻布传统纺织主要以火草和苎麻为纺织原料。
1.火草
火草是一种多年复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背阴、潮湿的灌木丛和树林中,每株叶片多则十几片,少则四五片,形似尖矛状,叶宽约两厘米,叶长五至十厘米,叶面呈绿色,叶背面有交织无序的薄膜状白色纤维,可以撕下捻线,带有一定的韧性,多与棉麻混织成布,因此成为他留服装的主要纺织原料。由于火草晒干后揉下白色绒团易燃,可以用来点火,故名火草。他留人火草麻布就是以取下火草白色绒毛,再捻成线条用作织布中的纬线而得名。每年的农历六七月份是火草最多的季节,也是他留人采摘火草的最佳时节,他留人将火草的叶片采来,洗净稍焐,然后将叶片背面白色的绒层撕下捻成线。
火草织成的成品大致可以分两类:一是混纺类,即纬线采用火草、经线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结实耐用,还可以洗涤,而且越洗越白,穿在身上冬暖夏凉,有“轻、暖、鲜、洁”的特点,在中国纺织史上,混纺布具有重要价值。另一类是经线纬线均以纯火草纺织而成的,可以用来缝衣服、被子,穿着柔软舒适,但耐久性稍差,而且不能过多地洗涤。火草布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一种布料,用火草布织成的衣服,透气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纺的效果。[3]
2.苎麻
由于火草的纤维强度不够,常与麻、棉混或使用。麻有竺麻、荷麻、亚麻、火麻等多种,他留人种植的多是苎麻。苎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能长1.5—2.3米,叶为圆尖形,叶表面是绿色,叶底面是白色,麻杆外表皮是淡黄色,内黑茎肉含纤维质很多,用它织成细丝作麻线是最好的材料。苎麻生长速度快,收割周期短。一年可以割三次,分别是春季、夏末和秋末冬初。以前,他留人每家几乎都有一块苎麻地,由于苎麻生长不择土,可以种植在菜地、地埂或者房屋前后的空地里,面积也不用多大,只要勤于管理,施上一些鸟粪更有利于麻的生长,会产出更好丝质的麻丝。一家只要有几平方米的麻地,一个妇女一年的织布用麻就足够了。
苎麻每到成熟期时,从麻杆中部的叶子依次往上开一小撮细碎的小花,直到麻杆尖端还有一至二片的花未开完时是采割苎麻的最佳时机。他留山的苎麻也是在每年的六七月开始收割,割麻必须要掌握好时节,否则会影响麻的质量,比如下雨天不能割麻,一是麻刮不干净,二是麻晾晒不干。割麻的时候要将麻的花、枝、叶修落在麻地里,覆盖在麻桩口上当作肥料,有利于麻更快更好的生长。苎麻收割回家后,他留人就会把皮扯下,然后晒干,并常常利用劳作之余绩麻线,以备纺织和缝制衣服使用。
(二)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流程④
在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代人类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手工纺织阶段,人们就地取材,采集野生的葛、麻、野蚕丝和猎获的鸟兽羽毛等,全部用手搓、绩、编、织;第二阶段是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纺织工具逐渐演变为具有传动结构的机械体系,缫车、纺车、织机各自发展成手工机器;第三阶段是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这时手工机器出现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从手摇式发展成脚踏式,并由单锭式发展为复锭式、多锭式,织机也由手工操作的腰机发展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的斜织机,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4] 他留人火草麻布传统纺织技艺主要采用了“脱胶沤渍、搓绩麻纱、上车纺布”三道纺织工序,纺织流程具体包括剥麻、刮麻、洗麻、绩麻、纺线、量线、煮线、洗线、漂揉麻线、绕线球、布线、穿线、织布等步骤。麻线的加工程序十分复杂,古有“七十四道工序”之说,而火草线制作工序则相对简单得多。他留人的纺织机,由自制的木制纺织架、麻线提线器、提线器拉杆、木制紧线板、木梭等组成。其程序主要是:
(1)剥麻。将割好的麻放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后才能剥,剥麻的关键是要去除麻杆心,将麻皮剥成片条形状。
(2)刮麻。把麻皮外表层淡黄色脆皮刮干净,再刮麻皮里层皮质粘物,仅留纤维丝质层。
(3)洗麻。将刮皮晾干后的麻用温水浸泡数小时,待麻泡透泡软后,再拿到清水潭中再漂刮一次。据他留老人介绍说,过去他留人漂洗刮麻都是用牛肋骨片,现在妇女刮麻洗麻一般用的是龙竹片。直到现在,他留人凡是在丧事中杀牛时,仍然有把两匹牛肋骨给吊丧掛白麻布袋女儿的习俗。
(4)绩麻。“绩者缉也,缉便是把缕连接起来。”[5]主要是把剥好的麻皮纤维绩成细细的一缕,然后一缕一缕地连接成长条。
(5)纺线。纺线时把可抽心的线团先用温水浸透,抽出中心线头拴在绕线竹筒上,再套到纺线针上,他留妇女呈站立式手摇纺线柄将麻线绕在经线竹筒上面。
(6)量线。量线杆是在竹子两端打个小孔各横穿一根小棍成四掛角,然后将纺线按顺序绕在量线杆上,最后卷收成连环扣式并捆好。
(7)煮线。把麻线放入陈灶麻水中浸煮一夜,第二天清洗。
(8)洗线。将煮好的线拿到有清水流动的石板上用手揉搓、拍打、拧扭,搓洗到呈白色状态时,解开连环扣,再反复进行搓洗,洗白洗净后再晾干。
(9)漂揉麻线。这道工序目的是使麻线变得更柔软、光滑和牢固。他留妇女漂白麻线用的原料是牛骨髓(没有牛骨髓时,可以用炼制的羊油来代替)和鸡蛋黄混合成水浸泡、揉搓。蛋黄的用量是根据麻线的数量而定,一般5—7个线球要用两个蛋黄,10个线球要用3个蛋黄。
(10)绕线球。为了便于布线要把洗好的麻线再次绕成球状。
(11)布线。包括计算布匹长度、宽度以及理顺上下线的对称。一般用量线杆先计算出桩距长度位置,然后两人合作,采用多桩复折的方法布置经线,确定要织成布的长度。
(12)穿线。穿线有穿提线器和穿紧线板两次。穿提线器需要两人合作完成,一人递线一人接线,然后再穿紧线板,紧线板是用多根山竹薄片排列而成的竹片,厚度不超过一毫米,紧线板主要是为了把纬线拍得更紧密。
(13)织布。将火草绒层撕下搓成线和苎麻纺成的线准备好后,用木架织布机和传统工艺织成“火草麻布”。用火草和苎麻织出的白布,常用来做他留人青年男女的上衣,而用火草、麻、红黑棉线织出的白底,红黑相间的细条纹布,主要用来缝制长衫和制作挎包。
三、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在永胜他留村寨,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没有专门的师傅传授,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他留人认为,纺织不仅是一项生产生活技术,也是评价女孩是否贤慧的重要标准。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他留姑娘送给恋人的第一件定情物就是火草麻布带,第二件定情物是火草布衣服。结婚后,新娘首先要用火草布为丈夫做孝服,再为公婆做寿衣。因此他留女孩一般到了七八岁,母亲就开始传授与纺织相关的技术,从而使得纺织技艺世代相传。双河二村的兰贵祥(女,他留人,1955年生)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告诉笔者,他留女孩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开始学习做家务以及纺线织布,如果不会他留人的传统纺织,就会遭到村里人耻笑,甚至可能嫁不出去。兰贵祥七八岁时便跟母亲学习齐麻、纺线等技术,如今她已是当地有名的火草纺织能手。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贵祥已带徒传艺10多人,她的女儿兼徒弟兰金娣于1999年参加美国福特基金会主办的中美艺术交流活动,进行火草布纺织表演,受到中外专家好评。2010年被评为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1岁就嫁到双河二村的兰金秀(女,他留人,1968年生)也介绍说:“我家里共有5个兄弟姐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我从来没有上过学,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也买不起布匹和衣服,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习织麻纺线,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会织布做衣服了。”正是因为火草麻布衣服与他留人的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得以传承至今。
他留人火草麻纺织工艺,以植物火草和苎麻为原料,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男女服饰皆以黑白两色为主,间以其他颜色,缝制的衣服因其做工精细、质地优良、冬暖夏凉等特点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此,他留服饰远在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云南大学博物馆等地收藏展示。他留传统服饰正逐渐走出封闭的山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研究者认识和接受。同时,在地方文化精英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努力下,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如今,在双河、营山等地的他留村寨,很多人家都还保留有高约一米八、长约两米的木架式织机。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走进他留农家小院,还随处可见他留妇女纺线织布的情景。
然而,随着他留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他留人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迁,从而对他留人火草麻布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
(一)制作材料逐渐减少
一方面,由于历史上永胜他留人聚居地区的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他留人传统纺织工艺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从而导致火草的产量不断减少,传统纺织的原材料越来越难获得。另一方面,由于产量较低,他留人种植苎麻的面积也逐渐减少,这有可能使他留人的火草纺织技艺也慢慢消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火草自然纤维提取较为困难,加之许多家庭不再种植苎麻这一作物,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纺织原料的匮乏,显然不利于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二)传统工序较为复杂
他留传统纺织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一般不用于市场交换,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原料麻线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且制作成本高、耗时长,特别是随着新型的化纤面料等生产生活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传统纺织逐渐被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廉价纺织品所取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传承。
(三)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他留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族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他留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少他留年轻人除了民族节庆、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外,平时很少穿传统的民族服装,更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本民族的传统纺织技艺。这对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传承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四)传承队伍出现“断层”
调查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大量的他留年轻人纷纷走出山寨,远赴丽江、昆明及省外打工。一些他留女孩甚至在外地成家,不再回到他留山生活。目前,在双河等他留人村寨中承担纺织的多为中年妇女,年轻女性从事传统纺织的已越来越少。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传承队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
四、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是他留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地方社会历史记忆、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6]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可能会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认为,要保护和传承好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面对日趋严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地方政府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导性作用,并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而“土风计划”无疑是政府主导开展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⑤2011—2012年,经云南省“土风计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确定了40个“土风计划”——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创建点,其中永胜县六德乡双河二村的“彝族他留民族文化”榜上有名。2013年4月,“土风计划”实施后,六德乡双河二村共招收到26名妇女学员,每月6号、16号、26号集中三天到项目负责人兰绍增家中学习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政府给予学员每人每天100元的补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贵祥告诉笔者,因为政府有补贴,培训班的学员积极性都比较高,除了有特殊情况请假外,学员一般都会按时参加培训班学习。
(二)关注他留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生活状况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7]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留人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高寒山区,整体生活水平较低,贫困程度十分突出。从田野调查的情况来看,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主要靠中年妇女传承,她们一方面要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要承担抚儿育女及家务劳动等繁重任务,大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他留人火草麻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纺织要永续传承下去,各级政府部门就必须对传承人给予必要的关心和生活补助,保证传承人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带徒传艺。
(三)增强他留人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应该是全民的一种文化的自觉,应该是全社会的一种行为。”[8]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他留人火草麻布传统纺织技艺,是他留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积淀着人类的历史记忆,表征着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建构着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9]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因此,在明确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不断增强广大他留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要让更多的他留干部群众认识到保护与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10]真正推动他留人传统纺织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对他留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永胜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蕴含着他留人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寄托着他留群众朴素的民族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审美价值,是维护他留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好他留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他留群众的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他留人和外界了解他留文化、关心他留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他留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总之,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是他留人先民代代相传和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是他留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留人的审美情感、生活经验与创造能力。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彝族支系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注释:
① 数据由永胜县六德乡政府提供。
②《他留大调》也称“丧葬大调”,是彝族支系他留人在送丧和春节上坟时吟唱的曲调,主要讲述他留人从出生、成长到恋爱结婚、衰老病死以及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其曲调哀婉,旋律如泣如诉,歌词动人心弦。在葫芦笙的伴奏下,由人神沟通者铎系溯源崇祖,向人们吟颂人生历程,讲述伦理道德观,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是研究他留文化的一份珍贵资料。最早由他留人兰荣升吟唱,兰绍吉、兰绍增译,阿石、金伟收集整理。
③ 摘自六德乡政府2014年2月提供的《永胜县六德乡他留人传统纺织调查报告》(内部资料),并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④ 主要根据“土风计划——他留火草麻布纺织”负责人、他留文化传承人兰绍增老师的授课笔记《他留火草麻布制作过程简述》归纳整理。在此对兰绍增老师的大力帮助表示谢意!
⑤ “土风计划”—云南文化传承示范村(简称“土风计划”),是基于云南村寨文化资源丰富、样式独特、保护相对完整、具有较好传承开发价值的实际,由著名音乐人陈哲倡导提出,经云南省委领导批准,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组织实施,委托专家指导组开展相关工作的一项乡村文化传承活动、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土风计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分批在全省范围科学选择、认真实施、规范建成50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示范村。
参考文献:
[1] 黄彩文.彝族支系他留人的历史源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 永胜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他留大调[J].永胜文史资料选辑,1992,(4).
[3] 李晓岑,李云.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火草布纺织[J].云南社会科学,2010,(2).
[4] 钟秋,罗钰.浅论云南少数民族纺织[J].思想战线,1998,(12).
[5] 钟秋,罗钰.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6]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杂志,2010,(4).
[8] 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文艺研究,2005,(10).
[9] 张跃,等.昙花彝族插花节·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 黄彩文.云南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邦丙村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为研究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原载:《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文字来源:星星阅读网;图片来自:凤凰资讯。
作者简介:子志月(1972-),女,彝族,云南永胜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档案学。梁锐(1990-),女,重庆巫山人,云南民族大学2012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云南 昆明 6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