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60年县庆专题:走进宁蒗——名胜古迹
宁蒗县境内有许多名胜古迹,记载着这片土地的苍桑变迁。这些名胜古迹有永宁扎美喇嘛寺、忽必烈南征驻军遗址日月和、茶马古道重镇永宁、阿氏土司衙门遗址、永宁开基桥、阿云山墓、白牛银厂遗址等。
【扎美寺】
又名永宁寺、刺青佛殿,位于永宁盆地西北端古尔山脚下,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寺院。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969年被毁,仅存一偏殿,1986年由当地宗教人士集资,国家适当补助,按照原来的建筑风格的式样重修正殿。寺院占地百余亩,建筑分正殿、偏殿、禅房等,正殿高约15米,墙厚1.5米,面积200平方米,是喇嘛聚集从事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偏殿分东、西两座,高约10米,均为土木结构藏式方堡大殿。西面偏殿里,塑有一尊高约三丈的土塑镀金弥勒佛巨像,成坐式,佛身通连偏殿一至三楼,满寺佛光辉映,气势非凡。寺院外围筑有数米高的土墙,东、西、南三面设门。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是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寺内有206名僧人进行正常的佛事活动。
【永宁者波迦林寺】
座落在永宁格姆女神山下的者波村,始建于清朝,寺庙占地面积20多亩,建筑分大殿和偏殿,最兴盛时期喇嘛僧多达300多人。“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93年和1997年再次重修,目前有60多名僧人开展佛事活动。
【里务比寺庙】
位于泸沽湖里务比岛上,建于1992年,有3名喇嘛在寺内进行管理和佛事活动。
【日月和】
又名日月坪,位于永宁乡境内开基桥西南侧,距开基桥一里许。这里原是一块草地,开基河从草地中央穿过,将草地一分为二,草地南部形似太阳,北就状如弯月,故名日月和。元宪宗三年九月(公元1253年10月)蒙古军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国,元世祖忽必烈亲率中路军南下,经甘肃、四川进入永宁,率部驻日月和。蒙军在此稍事休整以后,便革囊渡江,从玉龙县奉科攻下丽江,进而夹击大理国。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四永宁建置沿革条载:“元世祖驻日月和即此也”。光绪《永北直隶厅志》卷地舆志山川条亦载:“厅属永宁界,有地名日月和,元世祖驻跸处”。以后当地习俗,凡进藏学习深造的喇嘛,临行前夜都要在日月和搭帐篷过夜,与亲友饯别。发展到后来,凡离开永宁外出旅行的,也要在日月和搭篷宿营,以后这种习俗被当作“四旧”废除。
【永宁坝】
永宁坝是过去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位于宁蒗县境西北部,是山间的一块盆地,面积约300平方千米,由永宁盆地,泸沽湖滨和金沙江峡谷台地三部分组成,是宁蒗县面积最大的一块盆地。盆地四周,山峰环绕,古木参天,林海茫茫,灵秀壮美的格姆狮子山屹立在盆地东方,绵延起状的牦牛山横亘于盆地西部,形成天然屏障。盆地内村寨星罗点缀。开基河横贯中央,两岸阡陌纵横,沟渠交错,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永宁成为大西南历史上茶马古道的运输枢纽和贸易重镇,康定、德钦、中甸、雅安、西藏等地的马帮商队从外地运进布匹、茶叶、盐巴、皮革等货物到永宁出售,然后又从永宁购买粮食、猪腰及药材等物品运到别处出售,因此永宁就成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永宁封建领主阿少云、阿少富等都曾组织有庞大的马帮商队,这些马队,从永宁出发,经永胜、丽江、维西、中甸、察隅、拉萨、日喀则至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往返经商。马帮商队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徒步数千里,历尽艰险,写下了高原马帮运输史上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阿氏土司衙门遗址】
有两处,分别位于永宁乡及新营盘乡。解放前宁蒗分为南北两大土司统治区。北部为永宁阿氏土司统治区域,其衙门位于永宁乡忠实村,南部为蒗蕖阿氏土司统治区域,其衙门位于距宁蒗县城20千米的新营乡东风衙门村。永宁土司衙门的建筑坐西向东,为土木结构瓦屋面两层楼的四合院,属清代建筑,建筑规模宏大。在“文革”期间遭毁灭性破坏,现存建筑仅为原建筑的四分之一。蒗蕖土司衙门现在仅存一破旧屋舍,建筑原貌被毁。阿氏土司衙门遗址为第一批宁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开基桥】
位于永宁乡政府南500米处的开基河上。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亲率大军经永宁,驻跸日月和,渡河时在河上筑一石桥,取名“开基桥”,意为开基立业。史籍《新纂云南通志》载:“元世祖忽必烈于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率军进攻大理国,曾驻兵‘日月和’,于永宁河(开基河)上修石桥,以渡兵马”。今元代的石桥已不复存在,经多次重修。光绪末年永宁土司总管阿云山主持,绅士商民集资修建为石礅桥,在桥头建一功德碑,民国二十九被水毁,其后又将开基桥建为木桥,1974年上级投资改建为石桥,198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是第一批宁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牛银厂遗址】
又名白牛厂、东升厂,位于宁蒗县城东北角山上,相传该地时有白牛出现而获得银矿,故名白牛银厂。白牛厂距宁蒗县城18.8千米,海拔2895米,山顶和山麓都有凸出的白银矿。据《永北直隶厅志》记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永北厅同知吴兆棠祥准开办,并向清政府纳税。又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东升因人得名,道光初年,东川厂民刘东升禀准开办。据考证,应是民办于道光初年,官办于道光十一年,后来又招商承办。白牛银厂开办初期,出银率较高,闻名省内外,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发现银里含金,便分开冶炼,清末矿源减少,光绪末年停办,现有矿洞、矿查残存。
【阿云山墓】
建在永宁乡泸沽湖里务比岛上。岛上建有神庙,庙内塑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等佛像,阿云山墓就建在岛上。阿云山,摩梭人(1871~1933年),宁蒗县蒗蕖阿家坝人。曾到西藏求学受戒,1901年任永宁土司总管,不久回西藏还俗。1922年回永宁继任土司总管,推行藏王朝政教合一制度,动员并组织百姓组成马帮队,到印度、尼泊尔,近至丽江、永胜、华坪、大理、木里、盐边、盐源、西昌等地进行商贸活动,对外开放经营,促进永宁经济的发展,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他还凭杰出的外交才能想方设法和四川省的藏区以及中甸、德钦等藏族居住区搞好关系,促进永宁和广大藏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藏区也享有极高的威望。3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博士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对阿云山给予了高度评价:“仁爱友好的总管,是永宁真正的统治者”,“永宁的领袖们好客,尤其是已故总管阿云山的殷切招待是无以复加的,阿云山是友好亲善的化身。”“邻近的四川土司和他领土东南的蒗蕖土司一遇到困难就求他帮助,因为他的正义感和不可谴责的品质,大受人尊敬。”1933年病故,终年62岁,故后葬于泸沽湖的里务比岛上。
【蒗蕖萨雅寺】
位于宁蒗县城东1千米处的大兴镇东红村背后的山坡上。原来的蒗蕖萨雅寺不在东红村,在今新营盘乡的东风村(即衙门村)东北。公元1270年,蒗蕖活佛职嘉那布(萨雅寺一世活佛)主持修建,原名叫“萨雅宫巴”(宫巴,摩梭语,意为寺),属藏传佛教中的萨迦派,即白教派。寺院占地近50余亩,编制僧人77名,最兴旺时多达200多名。清朝红白旗战乱期间,寺院被焚,后来萨迦三世活佛职嘉边诺主持修复,寺院占地10亩,建筑最高为三丈六尺,正殿共45套间,周围平房是僧人宿舍,共72间。寺内设备齐全,神具、法器配套完整,殿内塑有佛像,绘有壁画,藏有数百套大藏经书。“文革”时期,寺院被毁。1993年,为宁蒗县城附近摩梭人、普米族群众所请,宁蒗县委、政府批准恢复重建蒗蕖萨雅寺,院址由新营盘乡东风村迁至大兴镇东红村。2000年,重建完工。总计投资35万多元,其中云南省宗教局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各补助2万元,宁蒗县政府投资15万元,宁蒗县统战部投资3万元,群众及僧人集资12.5万元,群众义务投工近1万多个。该寺占地面积5亩,建有菩提塔一座,正殿、僧舍各1座,共37间房,住寺喇嘛38人。在寺院管委会主任张边初主持下,寺僧日常学习藏传佛教的教义教观,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我心、广积功德,同时进行爱我中华、爱我民族、爱我宗教的教育。目前是宁蒗县城附近萨迦教派僧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宁蒗县城的一个旅游景点。
【大兴镇三岔河观音岩弘圆寺】
位于宁蒗县西北4千米处的三岔河观音岩。2003年,宁蒗县石油公司退休工人王培珍牵头,成立崇佛人士组成的领导小组,开始筹备寺庙的建设工作。在修建过程中,许多崇佛群众义务投劳,平均每天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约20人,最多的一天达40多人,寺庙的大部分工程由群众义务劳动完成。2005年底,共投入建筑资金30余万元。其中云南省民族宗教局和宁蒗县民族宗教局各补助2万元,其余是群众捐款和领导小组募集款。2005年,弘圆寺主体工程竣工,弥勒殿、文昌宫、玉皇宫、龙王殿等正在建设中。2005年11月28日,弘圆寺正殿——大雄宝殿举行为期4天的开光典礼,参加人数3000多人。开光典礼以后,弘圆寺正式开始进行正常宗教佛事活动。弘圆寺属正法佛教,占地近2亩,建有正殿、侧殿、伙房及客房。正殿即大雄宝殿,内塑19尊高达3米的佛像。正中为佛祖如来、药师如来、观音如来塑像,左边塑西方三圣及地藏王菩萨像,右边塑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西宫地母像。侧殿有2座,并列在正殿南侧的老母殿,塑有12尊佛像。在正殿东北侧是三官大帝殿,塑有天官、地官、水官等共11尊佛像。正殿外飞檐翘壁,饰有飞鸟、花卉、人物等彩画,堂内佛像庄严凝重,色彩鲜艳,金碧辉煌。侧殿佛像虽未彩绘,但形态逼真,形神兼备。寺庙所在的观音岩地势陡峭,山上林木葱郁,松涛翻滚;山下奇石突兀,形态各一;山腰有一股清洌甘甜的泉水汩汩流淌;一条清可见底小河如束腰的玉带在山脚环绕着蜿蜒而去。弘圆寺就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观音岩山腰上。既是人们崇佛敬香,进行宗教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宁蒗县城的一个旅游景点。
(本文引自由 宁蒗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研究室 所编纂出版的《宁蒗大事记》,由宁蒗60周年县庆指挥部授权提供给本站发布使用,特此致谢)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