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古乐的继承与开发
南诏,在中国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南诏文化也有其优良的传统。单就其中的古乐而言,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应予全面继承,大力开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因为它是中国西南边疆、云南、大理、巍山的特色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人文资源。
南诏版图的概念,从其历史而言是大于现今的云南省的,因此,其文化以及音乐艺术当然是多元的、互融的,南诏古乐也决不是单一的俗称“洞经音乐”而已。它是独具特色的独有文化,是一千多年前就轰动京师长安,又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先进文化。
南诏古乐的继承,至少有4个方面的内容,即:乐舞、乐器、乐队、乐服。
乐舞又分8个系列:
1、南诏版图内众多民族的诗、歌、乐、舞与民俗游乐活动。
2、唐王朝在公元8世纪中期,赐与南诏“胡部乐”、“龟兹乐”两部,那是连人和乐器、服装、道具一块送的,至今还有这些乐部的遗存。
3、南诏自己的宫廷乐舞、祭祀音乐。
4、公元800年,南诏献给唐王朝的有近三百人的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更因韦皋的编导和加工而成为全国乐舞精品。
5、公元802年,骠国乐凡12曲,以乐工35人经南诏献到长安,传遍全国。在词曲、歌舞方面广有影响的《菩萨蛮》,据说,即源于当年的骠国乐舞。
6、道教音乐,含洞经音乐,是否南诏时传入?待考。但明清以来对大理古乐的影响较大,其实到后来已融入南诏古乐之中。
7、佛教音乐,尤其是密宗仪轨音乐,也与南诏古乐相互作用而存在,并形成了地方特色,自成一格。
8、本主、土主庙会的祭祀活动及其娱神乐舞,如:《松下踏歌图》之绘于“文龙亭”;《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上的“祭柱”、“礼佛”等都有相应的音乐和鼓乐。
我们的理解:古乐的“乐”,既是音乐,又是“娱乐”。可以是娱神的“乐(lè)”,又是人们“娱人”的自娱自乐。这些古代的“乐”是否让人们能够“乐”得起来,也真是一门学问。如果让人昏昏欲睡,或者趋而避之,不能理解,那也就是“难得糊涂”,没有达到“乐”的目的,更不用说“寓教于乐”了。因此,把古人的“乐”转化为今人的“乐”,是我们继承与开发的目标之一。
乐器,不是汉族乐器,而是南诏乐器,是南诏古乐赖以发声的、有文物价值的乐器:
1、在大理出土的铜鼓(战国铜鼓)、编钟(有鱼鹰纹饰的椭圆形筒状吊钟)、铜葫芦笙(祥云大波那战国铜棺随葬品)、石埙(大理海东出土的新石器乐器)、白拨(祥云出土类似秦代的“筑”)等古老乐器。
2、南诏图传和张胜温画卷上画的乐器:四面组大小串鼓、扁圆铜鼓、腰鼓、杖鼓、铜钹、芦管、嘘冲、芦笙、龙头曲笛、排箫、双飞燕、曲项琵琶、小编钟、总稿机(类似竖琴)、木乌等15件。
3、至今流于民间的:龙头弦子、雅胡、弦子鼓、金尺竿、滴代(类似唢呐)、枯鲁(类似巴乌)、迪乌里(碧江洛本卓竖吹竹管乐器)、大号与铓筒、大鼓、大锣等10种。如以南诏版图内的民族乐器论,还有数十件可以列入。
总上30件乐器,都是南诏故地的特色乐器,必然会产生颇具规模的影响,用以演奏特色古乐曲目,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乐队,从史料看,有大、中、小三种:
最大的是《南诏奉圣乐》的乐队,由4部组成,乐器达30多种。分龟兹部88人,列“舞筵四隅,以合节鼓”;大鼓部24人,“居龟兹部前”;胡部72人,“属舞筵四隅,以导歌咏”;军乐部12人,“服南诏服”,“节拜合乐”。四部共196人,可见是一个大乐队。舞蹈、歌唱、职事人员还未加入总数,故又有舞六成工64人,赞引2人,舞“南诏奉圣乐”字,舞人16,以四为列;又1人舞《亿万寿》之舞,歌《天南滇越俗》四章……。则有83人的歌舞队,总人数达279人,如加上职事人员,共约300人左右。当时,可谓大矣。
中型乐队,有唐贞元十七年,骠国“因南诏重译来朝”,又献其国乐凡十曲,与乐工35人俱乐曲。
最小的乐队,见《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细奴逻家屋顶半虚空有6个仙女奏“天乐”。这是当时较小的乐队。
舞乐者服装,主要是“服南诏服”。什么是南诏服呢?可以说官民不是一样,男女不尽相同。官员服见《南诏中兴二年画卷》“祭柱禅位图”和剑川石宝山“南诏王室”造像。百姓平民服装见于上述画卷的“二牛三夫图”;女装也见于6仙女奏天乐图及“二牛三夫图”,“观音幻化图”。其装束都一目了然,无须赘述。
至于南诏古乐的具体曲目就不胜枚举,何况还有考证识别的过程,只能另文详述。演奏风格,具体舞姿,音调声韵等等也将另文探讨,但大都流传民间,这也是肯定的;古籍中并无详尽记载。
以上便是南诏古乐的实际内涵,任何“以假乱真”的曲目、外来乐器、乐队配置、清末民初的长衫马褂等,都不属于南诏文化范畴,而另属其它古乐,本文暂不涉及。
如何突出南诏古乐的特色?除了上述四项内容之外,就是要集中研究,进行具体比照、考证、识别古传曲目,形成共识,予以定位。由于各地曲名都有差异,有的曲名相同而内容不同,所以,很难统一界定,只有因地制宜,酌定自己的特色曲目。当然,也可以通过交流、互补、与外地古乐比照,找出确有本土特色的古乐,予以定位、保留与传播,以形成“人无我有”的南诏古乐。这样才有强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绝对不是什么“都与周边古乐差不多”的状况所能企及。
品位提高,特点突出,并不等于打开局面,还有重要环节需要解开,这就是领导的重视,有关宣传、文化、新闻、信息、旅游、外事等部门的积极支持,形成合力,全面推介,造成声势,扩大影响,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再总结经验,进入普及与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不断推进南诏古乐的向前发展。
南诏古乐的发展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可是全靠政府投资和主办是不现实的;政府有许多事情要急着办,很难做到经费上的太大倾斜;这也是众所周知的现实。恰在这时,一些有识之士和企业家看中了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愿意与民间文艺家携手合作,进行开发。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创建增添了活力与生机,使文化开发走向市场,经受广大群众的检验。在风浪中前进,谋求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必然趋势,经受能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严峻考验,测试能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竭尽心力。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